高考64篇背诵篇目含赏析和翻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4472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22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64篇背诵篇目含赏析和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高考64篇背诵篇目含赏析和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高考64篇背诵篇目含赏析和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高考64篇背诵篇目含赏析和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高考64篇背诵篇目含赏析和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64篇背诵篇目含赏析和翻译.docx

《高考64篇背诵篇目含赏析和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64篇背诵篇目含赏析和翻译.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64篇背诵篇目含赏析和翻译.docx

高考64篇背诵篇目含赏析和翻译

高考64篇背诵篇目含赏析和翻译

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

一、高中必背14篇

高中古诗词9篇

1、《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买)丝。

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就)我谋。

送子(你)涉(渡过)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拖延)期,子无良媒。

将(请、愿)子无(不要)怒,秋以为期。

乘(登上)彼(那)垝(毁坏、倒塌)垣(墙),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泪)涟涟(泪流不断的样子)。

既见复关,载(动词词头,无义)笑载言。

尔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裂纹推断祸福)尔筮(用蓍草的茎占卦),体(卜筮的卦象)无咎(灾祸)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财物,指嫁妆)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润泽的样子)。

于(通“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男子的通称)耽(沉溺)!

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脱身)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2、《离骚》屈原

长太息(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爱慕、崇尚)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废弃)。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重复、再三)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荒唐,没有准则)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本来)时俗(世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走投无路)乎此时也。

宁溘(突然)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责骂)而攘(忍受)诟(侮辱)。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观察、选择道路)之不察兮,延(久久)伫(久立)乎吾将反(返回)。

回朕车以复路(回原路)兮,及(趁着)行迷之未远。

步(缓行)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进不入以离(通“罹”,遭受)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即“不知吾”)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确实)芳(美好)。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修长的样子)。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回头看)以游目(放眼观看)兮,将往观乎四荒(辽阔大地)。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常规)。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受创而改变)?

【赏析】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离骚》又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

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

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

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3、《蜀道难》李白(唐)

噫吁嚱,危(高)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多么)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尔(那,那时)来(以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秦地。

秦国自古称为四塞之国。

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

西当太白(西面有太白山)有鸟道(只有鸟儿飞行的道路),可以横绝(飞越)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指“五丁开山”的故事),然后天梯(指高险的道路)石栈(俗称“栈道”)相钩连。

上有六龙(传说太阳神的车子由羲和驾驭六条龙拉着,每天在空中行驶)回(回转)日之高标(指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下有冲波(波涛滚滚)逆折(倒流)之回川(回旋的急流)。

黄鹤(黄鹄,善飞的大鸟)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多么)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摸)参历井(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星星中间穿过)仰胁息(仰着头,屏住呼吸),以手抚膺(胸口)坐(徒,空,白白地)长叹。

问君西游(指入蜀)何时还,畏途巉岩(高而险的山岩)不可攀!

但(只、只是)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使……凋谢,指脸色由红润变铁青)朱颜。

连峰去(距离)天不盈(满、足)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奔腾的急流)瀑流争喧豗(喧闹声),砯(冲击)崖转(使转动)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为什么)乎(语助词,无实义)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山势高大雄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易守难攻)。

所守或(倘若)匪(通“非”)亲,化为狼与豺(比喻叛乱的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即锦官城,成都的别称)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叹息)!

【赏析】

本诗可大致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写开辟道路之艰难。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

“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

第三部分,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

全诗主要由以上三部分组成,至于在诗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诗,则是绾结各部分的线索。

它使全诗首尾呼应,回旋往复,连绵一体,难解难分。

4、《登高》杜甫(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水中小块陆地)清沙白鸟飞回(飞舞盘旋。

回,回旋)。

无边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指远离故乡)悲秋常作客,百年(借指晚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其遗憾。

苦,极)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潦倒(衰颓,失意)新停(刚刚停止)浊酒杯。

【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更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致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5、《琵琶行》白居易(唐)

浔阳江头(江边)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悄悄)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新掌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才)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低沉抑郁)声声思(悲,伤),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随手)续续(连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形容声音浊杂粗重)如急雨,小弦切切(形容声音轻细且急促)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突然)破水浆迸(溅射),铁骑突(突然)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收敛面部表情)。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最优秀的一队。

歌舞队、乐队古代都称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唐代歌妓常用名字)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节拍)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被沾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随随便便)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老)。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年纪大了)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走了以后)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叹息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血来,这里形容杜鹃啼声的悲切)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独自饮酒)。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难听,听不下去)。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忽然,一下子)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写作。

翻,按曲改编歌词)《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退回原处坐下)促(紧,迫)弦弦转(更、越)急。

凄凄不似向前(以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掩面哭泣)。

座中泣(眼泪)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湿。

【赏析】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

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

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述身世。

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第四部分写诗人深沉的感慨,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触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

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是暗线。

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

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6、《锦瑟》李商隐(唐)

锦瑟无端(没有来由的,无缘无故的)五十弦(传说古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庄生(庄子)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伤春之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难道,哪能)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迷惘,茫然)。

【赏析】

首联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

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颔联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

颈联两句所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

诗人对于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惋的。

尾联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笔势未尝闪遁。

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

“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

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7、《虞美人》李煜(五代)

春花秋月何时了(完结)?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全、满)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多么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怅触,反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8、《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周瑜24岁出任孙策的中郎将,军中皆呼为“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姿容雄伟,英气勃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作者神游于古战场),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愁善感),早生华发(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通“樽”,酒杯)还酹(以酒洒地,向鬼神敬酒的方式)江月。

【赏析】

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

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

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

“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阕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英雄的风流余韵)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仓促行事),封(封山,筑土为坛祭祀山神纪念胜利)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等多重主题。

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

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

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

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

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

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

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当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行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闪耀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

“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高中文言文5篇

1、《逍遥游》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发)而飞,其翼若垂(悬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记载、记录)怪者也。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而上者九万里,去(离开)以(用)六月息(气息,风)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粘,指着地),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凭借)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阻塞)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

“我决(迅速的样子)起而飞,抢(触、触)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投、落下)于地而已矣,奚以之(到、往)九万里而南为(表语气)?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很饱的样子);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这)二虫又何知!

小知(通“智”)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独)闻(为人所知),众人匹(比)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这样)已(通“矣”)。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直上穿过)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

“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区别)也。

故夫知(才智)效(胜任)一官,行比(合)一乡,德合一君,而(能耐)征(征信、取信)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勉),举世非(责难)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辨明)乎荣辱之境(界限),斯已(停止)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也。

虽然,犹有未树(树立)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轻快的样子)善也,旬(十天)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凭借,依靠)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本性),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何,什么)乎待哉!

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赏析】

《逍遥游》是集中代表庄子哲学思想的一篇杰作。

全篇构思精巧,善于使想象与现实结合,善于使对话与阐理结合,善于使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读之有味味无穷。

全文在构思上,围绕着逍遥安排了设喻、阐理、表述三个部分。

在设喻中,以蜩与学鸠都无知借风力飞翔这一事实,各自显示傲慢得意的形态;顺势转入第二部分阐理上,从政的高官贵人平庸地显示自己的才能,像雀一样渺小可怜,最后提出靠豁达、无所求才能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自由虚无的境界。

这就是作者写作的目的。

2、《劝(鼓励)学》荀子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

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合乎)绳,輮(使弯曲)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晒干。

槁,枯。

暴,晒),不复挺(直)者,輮使之然(这样)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检查,验)省(省察)乎(于)己,则知(通“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

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跂(提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大)也,而闻者彰(清楚)。

假(借助、利用)舆马者,非利足(脚走得快)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善于)水(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

君子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在这里兴起);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指人的智慧)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古代称跨出一脚叫“跬“,跨两脚叫”步“)步,无以(没有用来。

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功在不舍。

锲(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因为)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一)也。

【赏析】

《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

这里节选的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

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

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第1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

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接着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最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第2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

第3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

全段分三层:

第一层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着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这三层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3、《师说》唐·韩愈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者,所以(用来……的,。

的凭借)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谁)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疑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于)吾前,其闻(知道,懂得)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跟从)而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吾师道也,夫庸(岂、哪)知(了解、知道)其年(年龄)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嗟乎!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尚且,还)从师而问焉(之);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辱)学于师。

是故圣益(更加、越发)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对于)其身(自身)也,则耻师(以从师为耻)焉,惑(糊涂)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句读不明),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通“否”)焉,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学习),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年龄)相若(差不多)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恢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并列,排列),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其(加强反问语气)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固定)师,孔子师郯子、苌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