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docx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2020-2021部编版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一、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生命的声音
余飞鱼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①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
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
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
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
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
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
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
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
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②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
真好听。
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
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
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
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
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
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
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
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隧道等塌方而堵塞通道。
②[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1)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生命的声音”的具体含义,并分析作者在向我们传达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2)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心理变化:
孤独绝望→悚然一惊→________→________→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
________
(3)自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4)结合全文内容推断文中划线词“相濡以沫”的含义,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如何“相濡以沫”的?
【答案】
(1)标题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
人生态度:
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互相支撑,相互扶持等。
(2)宁静极了(或:
宁静);充满希望(或:
期待、希望、盼望);因听到了蚊子的声音(或:
因蚊子的出现)
(3)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在死寂环境中的细小声音对矿工心灵的震撼。
②“惊天动地”一词写出了矿工在绝望中听到声音后“悚然一惊”的心理状态。
③从对比的角度来看,“声音很小”与“如巨雷”看似矛盾,实则突出了这细小的声音对矿工的震撼力之大。
(4)“相濡以沫”的意思:
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或:
指在患难中相互关心,相互支撑,相互扶持。
)具体表现:
文中蚊子吸矿工血以活命(物质上的),矿工听着蚊子的声音重拾生命信念(精神上的),以此来相互救助。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
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生命的声音”表面上是指他在矿井下听到的蚊子的声音,还指生命的呼唤,从而说明了信念的巨大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作品掌握情节线索和对人物情感理解的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仔细阅读文章,熟悉全文的情节,最好把故事情节分出几个片段,看每一片段中人物的表现及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抓住关键的描写处,找出不同点。
从“他的心宁静极了”“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可以提炼出作者的感情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因为蚊子的声音。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突出了蚊子的声音带给矿工的震撼力之大。
(4)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
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意思,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
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
“相濡以沫”指的是困境中相互扶持,在文中指的是蚊子带给矿工精神上的支持,矿工为蚊子提供了能够让它活下去的血。
故答案为:
(1)标题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
人生态度:
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互相支撑,相互扶持等;
(2)宁静极了(或:
宁静);充满希望(或:
期待、希望、盼望);因听到了蚊子的声音(或:
因蚊子的出现);(3)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在死寂环境中的细小声音对矿工心灵的震撼。
②“惊天动地”一词写出了矿工在绝望中听到声音后“悚然一惊”的心理状态。
③从对比的角度来看,“声音很小”与“如巨雷”看似矛盾,实则突出了这细小的声音对矿工的震撼力之大;(4)“相濡以沫”的意思:
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或:
指在患难中相互关心,相互支撑,相互扶持。
)具体表现:
文中蚊子吸矿工血以活命(物质上的),矿工听着蚊子的声音重拾生命信念(精神上的),以此来相互救助。
【点评】本文是一篇综合性较强的小说阅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比如本题的含义、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赏析等,其中第(4)是难点。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月到中秋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节。
②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
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③天渐渐黑下来。
牛和羊都陆续从田间牵回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
漫长的秋收时节,人们起早贪黑的,收了水稻掰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过红麻刨红薯。
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真难得歇一口气儿。
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象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辈辈还没有还完的债。
④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
在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里面,慢慢地移动。
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气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冒出来。
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漫。
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还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
⑤一家一户的人们都围在晚饭桌旁边。
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讲个排场。
红烧猪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色色素和调味品打点,油腻腻的、喷喷香,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许多。
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陆续上齐了。
中秋是乡村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到的美味!
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绝不会是这么丰盛的。
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
男劳动力举起酒杯美美地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
狗儿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
喝酒的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
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和红烧肉的香味儿。
⑥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了。
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
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
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
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
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
抬头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
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
有个捣蛋包乘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
“听,有声音了!
”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
大家嘻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
⑦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色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
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
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
凉风习习,寒蛩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
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
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花朵垂着青露。
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谧。
⑧月色如水,村口张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
每家都是那种大约半斤重的老式月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
掰开来,红色的、绿色的甜丝,无色的冰糖,黄色花生瓣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
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
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
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
⑨夜已深沉,月儿更明。
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
(文/一竿烟雨有改动)
(1)选文以“又是一年中秋时节”开头,有何作用?
(2)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说明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
(3)结合全文,简略说说第⑦段中加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选文结尾说“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庄稼汉们的“希望”是什么?
【答案】
(1)点题,交代了写作环境,引出下文对中秋月夜的描写。
(2)从“天渐渐黑下来”、“月亮出来了”、“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月亮已经升到高空”、“夜已深沉”看出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是顺叙。
(3)该句勾画出一幅田园生活图景,运用引用修辞方法点明谈话的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4)这希望是丰收,是快乐(优美宁静),是幸福,是小孩的健康成长,是亲人阖家欢乐。
【解析】【分析】
(1)文章开头的文句和段落的作用根据文体不同一般有引领下文、铺垫情节、烘托气氛和提出问题等作用,要根据文句与后文的关系判断。
本文开头点题,交代写作环境、引出下文,意对即可。
(2)记叙的顺序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根据所叙情节发生先后的安排来判断。
本题所示文段是顺序,阅读文本内容,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即可。
(3)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或使用的修辞手法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
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
本题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
(4)阅读文本,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可知文本中描绘了人们劳作结束后,小孩们玩乐嬉戏,亲人阖家欢乐的场景,所以希望是丰收,是快乐(优美宁静),是幸福,是小孩的健康成长,是亲人阖家欢乐。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1)点题,交代了写作环境,引出下文对中秋月夜的描写。
(2)从“天渐渐黑下来”、“月亮出来了”、“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月亮已经升到高空”、“夜已深沉”看出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是顺叙。
(3)该句勾画出一幅田园生活图景,运用引用修辞方法点明谈话的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4)这希望是丰收,是快乐(优美宁静),是幸福,是小孩的健康成长,是亲人阖家欢乐。
【点评】对于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
作答时,一般能表述正确的含义即可得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chén______。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niān______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
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chén,而是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晋察翼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节选自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chén
niān
________
热________
________轻怕重
纯粹
(2)选文划线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________”,这个字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chén,而是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
备选词语:
麻木不仁 漠然置之 漠不关心 无动于衷
(4)把下面的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答案】
(1)忱;拈;cuì
(2)翼;冀
(3)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4)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都很佩服他,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注意“忱、拈”的部首不要写错。
“粹”不能拼成“zuì”。
(2)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翼”读作yì,是翅膀的意思。
“冀”读作jì,是河北省的简称,根据句意应将“翼”改为“冀”。
(3)本题考查学生在语境中选择合适词语的能力。
解题时要注意区分近义词的不同意思。
“麻木不仁”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漠然置之”指对人或事态度冷淡,放在一边不理。
“漠不关心”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也没有触动,一点也不动心。
根据词语的意思解答即可。
(4)此题考查将双重否定句改为陈述句的能力。
双重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改写成肯定句时,要注意这些双重否定词的细微差别。
找到双重否定词,然后改成带肯定的词语。
“没有一个不”是双重否定词,解答时要将其改为表示肯定的词语“都很”。
故答案为:
(1)忱;拈;cuì;
(2)翼;冀;(3)漠不关心;麻木不仁;(4)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都很佩服他,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点评】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中有一尊神
①那天,街上很冷,太阳淡淡地照着,薄得如纸,母亲引着8岁的我走过清冷的街道。
我吸溜着鼻涕,拉着母亲的手,另一只手上拿着一个烤白薯。
烤白薯冒着缕缕热气,香味很有诱惑力地飘散到空气中。
阳光,也仿佛染上了诱人的香味。
②我捏着烤白薯,看着里面黄亮亮的瓤儿,咬了一口,一种软乎乎的幸福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中。
那种香气,至今想起来,仿佛还荡漾在我的记忆里,缭绕不散。
③就在我张大嘴,准备再咬第二口时,一声乞讨声拽住了我的注意力。
我回过头,是一个面黄肌瘦的讨饭女人站在我的旁边,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手里拉着个男孩。
那男孩和我差不多大,瘦瘦的,一双眼睛却不小,圆圆的瞪着我的烤白薯,一个手指伸在嘴里,使劲地咂,好像他的手指比我的烤白薯还有味儿似的。
④女人看看自己孩子的馋样,又看看我手中的烤白薯,赔着笑脸道:
“娃娃,把烤白薯给我孩子吃点好吗?
他有大半天没吃东西了。
”
⑤我当然不答应,忙缩回手,生怕一不小心,会被那母子俩抢去似的,嘴里还像个大人似的,连连说:
“没有了,就这点儿,没有了。
”说着,用另一只手去推了那孩子一下。
⑥“小斌,咋恁没大没小?
”母亲皱起了眉。
⑦“谁叫他们要吃我的烤白薯。
”我不高兴地说。
⑧母亲说:
“给一点儿吧,来,掰一点儿给弟弟。
”母亲哄着,边把我手中的烤白薯拿过去,说是掰一点儿的,谁知一下子给那个孩子掰了一大半。
⑨那个小家伙接过烤白薯,仿佛饿了很久似的,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吃的都是我的香喷喷的烤白薯啊!
我非常不高兴,把另一小半烤白薯一下扔在地上,低着头跑了。
⑩母亲捡起地上的烤白薯,吹吹上面的灰,递给那个小孩,拍拍他的头,笑笑,来寻我。
我拐过街角,见没有人了,一下子躺在地上,死命地又蹬又哭:
“我要我的烤白薯,我要我的烤白薯。
”
⑪母亲怎么哄我也哄不住,沉默了一会儿,轻声道:
“说不定那两个人是天上下凡的神仙呢。
”
⑫一句话,让我立即停住了哭叫,睁大眼睛问:
“他们是神仙?
你咋知道?
”
⑬母亲拉起我,拍掉我身上的灰土,背着向家里走去,边走边给我讲:
“为弄清凡间的人谁的心肠好谁的心肠坏,天上的神仙经常下凡,故意装作可怜人,来试探人们的态度。
好心人呢,神就赐福;坏心人,神就降罪。
”
⑭一句话,把我吓了一跳,瞪大眼睛四处望。
心悸之余,我深深地佩服起母亲的远见卓识来。
我觉得母亲做得对极了,否则,这一次我一定是难逃神的惩罚了。
⑮这以后,再见到要饭的,或者疯子傻子,我的心里都充满了深深的敬畏,也格外地尊敬他们。
因为,他们中保不定哪个就是天上下来试探人心的神仙。
⑯渐渐地,习惯成自然。
一直到如今,我仍然是这样,见了讨饭的或者可怜人,心里充满了同情,能帮上忙的,都尽量帮忙。
⑰多少年过去了,我早已知道那些“神”不过是拿来哄小孩子的,可仍然从心里感谢母亲。
母亲不但让我的童年充满了烂漫离奇的故事,而且在我幼小的心里早早地就塑造了一尊神,这尊神叫善良和同情。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中⑪段说“母亲怎么哄我也哄不住,沉默了一会儿”,请用一小段话来描绘母亲此时的心理活动。
(3)结合语境,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划线词语作简要赏析。
看着里面黄亮亮的瓤儿,咬了一口,一种软乎乎的幸福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中。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中“母亲”的印象。
【答案】
(1)母亲把烤白薯分给小男孩,又用神仙的故事教育“我”。
(2)小斌真不懂事!
那个小孩也太可怜了,分给他吃一点儿有什么关系。
可小斌才8岁,也是个孩子啊,我该怎么才能哄住他呢?
(3)“软乎乎”既指吃烤白薯给人带来的快感,也把那种有东西可吃的幸福变得具体可感,语言表达极具表现力。
(4)母亲让“我”把烤白薯“掰点儿给弟弟”,可见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用神仙的故事来教育“我”,可见她教育孩子很有方法。
【解析】【分析】
(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可知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我的母亲,主要事件是母亲把我的烤白薯分给乞讨的小男孩,当我哭闹时,母亲就用神仙的故事教育我。
据此概括答题即可。
(2)结合语象分析,母亲因为可怜同情那个乞讨的小男孩而把我的烤白薯分给给他时,我先是把剩下的烤白薯扔到地上,然后又在地上撒泼,因为我当时也是一个孩子,也不懂事,母亲要想法哄住我,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3)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软乎乎”形容软和,用在这里是形容“幸福”这个词,幸福本来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它是人的一种感觉,因此这个词语既指吃烤白薯给人带来的快感,也把那种有东西可吃的幸福变得具体可感,语言表达极具表现力。
(4) 结合文章母亲的动作、语言分析,母亲让“我”把烤白薯“掰点儿给弟弟”,可见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用神仙的故事来教育“我”,可见她教育孩子很有方法。
故答案为:
⑴母亲把烤白薯分给小男孩,又用神仙的故事教育“我”。
⑵小斌真不懂事!
那个小孩也太可怜了,分给他吃一点儿有什么关系。
可小斌才8岁,也是个孩子啊,我该怎么才能哄住他呢?
⑶“软乎乎”既指吃烤白薯给人带来的快感,也把那种有东西可吃的幸福变得具体可感,语言表达极具表现力。
⑷母亲让“我”把烤白薯“掰点儿给弟弟”,可见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用神仙的故事来教育“我”,可见她教育孩子很有方法。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
答题时要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揣摩并描述人物心理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然后再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出来。
⑶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
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
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
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说写作能力
材料一:
在语文这个学科中,主要包括四大方面:
听、说、读、写。
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