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四.docx
《云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四.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四
云南省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四)
高三
2014-01-1214:
48
云南省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四)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上世纪70年代,曾侯乙墓在湖北随州高调出土,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考古发掘出的多件青铜器的铭文向世人昭示着曾国的存在。
可是这一真实存在的诸侯国为何却无文献记载?
人们在不断追问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发现——该墓的墓葬特征与文献记载中的随国在姓氏、疆域、时间上有着惊人的一致,由此引发了学术界持续多年的“曾随之谜”大讨论。
曾、随到底是一国两名还是两个国家?
专家们引经据典、众说纷纭,至今相关争议仍未尘埃落定。
人们急切盼望着新的考古线索的出现。
终于,湖北随州文峰塔墓地的发掘为解开曾随之谜带来了一丝新的曙光。
2013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对外公布了随州文峰塔墓地的考古成果。
在一项项重大发掘成果中,一件带有随国国名的青铜器再一次振奋了人们的神经,它的发现是否意味着多年悬而未决的“曾随之谜”可以一朝破解?
要想找到答案,我们或许要把视野拉回文峰塔墓地发掘的原点上来。
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地块展开了大规模考古勘探。
最终发掘墓葬65座,包括土坑墓53座、砖室墓12座,土坑墓大多为东周曾国墓葬,时代从春秋中期一直到战国时期,少数为战国晚期的楚墓;首次在随州境内发现曾国车马坑,分别为两座车马坑和一座马坑,皆为春秋时期,出土两马驾和四马驾,为揭示春秋曾国车马殉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此外,发掘过程中还出土了青铜、陶、玉等各类质地的文物1000余件,其中青铜器占半数以上,部分铜器上有铭文,铭文有曾、曾子、曾孙等字样。
此次考古发掘更引人关注的当属一件带有随国国名的青铜器,因为它的出现似乎预示着曾随之谜的谜底开始隐现,尽管答案并不明朗。
在文峰塔基地M21墓葬中发现的这个长21厘米、高15厘米的戈,清晰地刻着“随大司马獻有之行戈”的铭文。
黄凤春说:
“‘随’是国名,‘大司马’是古代掌握兵权的官员,‘獻有’是人名,此戈是这个人的兵器。
”当黄凤春发现带有随国国名的兵戈时,心情无以言表。
他说:
“有史料记载,随国是古代汉东地区的笫一大国,但长期以来,在古随国的辖境内,却不见随国铜器出土,只是几次发现曾国铭文铜器。
从这来看,这次随国国名青铜器的出土对于破解曾随之谜意义重大。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罗运礼表示,这次只发现一件随国器物,且是在曾国的墓葬里,信息量还不够。
“曾随之谜不会一朝破解,但这一发现起码会让大家重新审视已有的观点了。
”
有的专家还表示,此次文峰塔墓地发现了带有随国国名的青铜器,目前只发现这一件,且是在曾国的墓葬里跟曾国的青铜器一起被挖掘出来的,因此,它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
如果说它有重大意义,那么,它的意义就在于,从一个墓坑中出土了曾国和随国的陪葬品,为“曾随合一”说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随州博物馆馆长黄建勋说:
“此次文峰塔墓地发现后,我们想将这几次考古发现结合起来,为曾国的历史脉络拉一条清晰的线,所以它的价值非常大。
”
1.下列关于“曾随之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在湖北随州高调出土的曾侯乙墓中发掘出的多件青铜器的铭文向世人昭示着曾国的存在,但却无有关曾国存在的文献记载。
B.文献记载中的随国在姓氏、疆域、时间上与曾侯乙墓的墓葬特征有着惊人的一致,但长期以来在古随国的辖境内却没有随国铜器的出土。
C.历史上,曾国、随国都是存在的,但曾、随到底是一国两名还是两个国家,专家们引经据典、众说纷纭,至今相关争议仍未尘埃落定。
D.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随州文峰塔墓地展开了大规模考古勘探,既发现曾国铭文铜器又发现随国国名青铜器,破解“曾随之谜”希望大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发掘文峰塔墓地并对该地块展开大规模考古勘探研究,是破解多年悬而未决“曾随之谜”的一个重要方向。
B.在随州境内,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多座从春秋到战国的曾国墓葬,首次发现春秋时期的曾国马车坑和带有随国国名的青铜器。
C.在文峰塔墓地M21墓葬中发现的戈,清晰地刻着“随大司马獻有之行戈”的铭文。
此“戈”的发现,为解开“曾随之谜”带来了一丝新的曙光。
D.随州文峰塔墓地发现随国国名青铜器的意义就在于,从一个墓坑中出土了曾国和随国的陪葬品,有力地证明了“曾随合一”之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湖北随州出土曾侯乙墓,证明曾国的存在。
随后随州文峰塔墓地出土一件带有随国国名的青铜器,让我们接近“曾随之谜”之谜底。
B.随州文峰塔墓地发现一件随国器物,且是在曾国的墓葬里,起码会让我们对已有的观点重新思考,但不会马上破解“曾随之谜”。
C.湖北省随州文峰塔墓地出土了青铜、陶、玉等各类质地的文物1000余件,其中一件带有随国国名的青铜器一定是最有价值的。
D.如果我们将湖北随州出土曾侯乙墓到文峰塔墓地发现等考古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为曾国的历史脉络拉一条清晰的线索就成为可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吕)公弼字宝臣,夷简次子。
赐进士出身,积迁河北转运使。
自宝元、庆历以来,宿师备边。
既西北撤警,而将屯如故,民疲馈饷。
公弼始通御河,漕粟实塞下,冶铁以助经费;移近边屯兵就食京东;增城卒,给板筑;蠲冗赋及民逋数百万。
夷简之亡也,仁宗思之,问知公弼名,识于殿柱。
至是,益材其为。
擢都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瀛州,入权开封府。
尝奏事退,帝目送之,谓宰相曰:
“公弼甚似其父。
”
徒成都府,其治尚宽,人疑少威断。
营卒犯法当杖,捍不受,曰:
“宁以剑死。
”公弼曰:
“杖者国法,剑汝自请。
”杖而后斩之,军府肃然。
英宗罢三司使蔡襄,召公弼代之。
初,公弼在群牧时,帝居藩,得赐马颇劣,欲易不可。
至是,帝谓曰:
“卿曩岁不与朕马,是时固已知卿矣。
蔡襄主计,诉讼不时决,故多留事。
卿继其后,将何以处之?
”公弼顿首谢,对曰:
“襄勤于事,未尝有旷失,恐言之者妄耳。
”帝以为长者。
拜抠密副使。
神宗立,司马光劾内侍高居简,帝未决。
公弼曰:
“光与居简,势不两立。
居简,内臣耳,而光中执法,愿陛下择其重者。
”帝曰:
“然则当奈何?
”公弼曰:
“迁居简一官,而解其近职,光当无争。
”从之。
进枢密使。
议者欲并环庆、鄜延为一路,公弼曰:
“自白草西抵定远,中间相去千里,若合为一路,猝有缓急,将何以应?
”又欲下边臣使议之,公弼曰:
“庙堂之上不处决,而诿边吏,可乎?
”乃止。
陈升之建议,卫兵年四十以上,稍不中程者,减其牢廪,徙之淮南。
公弼以为非人情,帝曰:
“是当退为剩员者,今故为优假,何所害?
”对曰:
“臣不敢生事邀名,正恐误国耳。
既使去本土,又削其廪,傥二十万众皆反侧,为之奈何?
”韩绛议复肉刑,公弼力陈不可,帝皆为之止。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
【注】群牧:
即群牧司。
宋代设置的官署,管理一国之马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知公弼名,识于殿柱 识:
标志,记号
B.入权开封府 权:
暂代官职
C.营卒犯法当杖,捍不受 捍:
蛮横、强悍
D.稍不中程者,减其牢廪 程:
要求,规定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吕公弼宽厚仁爱的一组是
①蠲冗赋及民逋数百万 ②问知公弼名,识于殿柱 ③杖而后斩之,军府肃然
④襄勤于事,未尝有旷失,恐言之者妄耳 ⑤公弼以为非人情 ⑥韩绛议复肉刑,公弼力陈不可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公弼任河北转运使时,疏通御河,运送军粮到西北边疆;冶铁补充军费;减少近边屯兵以节省军费;增加城兵,蠲除冗赋和百姓债务。
B.吕公弼在成都期间,因在治理上崇尚宽容被有些人认为缺少威严果断,但通过营卒犯法事件,使得人们全面认识了他。
C.司马光弹劾内侍高居简,神宗感到很难处理,吕公弼提出了妥善的解决办法。
有人想要把环庆、鄜延并为一路,吕公弼也以较充足的理由阻止了。
D.陈升之提议,卫兵年龄超过四十岁,应该减少他们的粮饷,并把他们迁转到淮南去。
皇上也认为给他们这么优厚的假期,没有害处。
但吕公弼还是认为不合适。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公弼在群牧时,帝居藩,得赐马颇劣,欲易不可。
(5分)
(2)中间相去千里,若合为一路,猝有缓急,将何以应?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送春
朱弁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
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雨霏微。
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
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
【注】(biàn):
曾于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冬天出使金国,因坚持正义,不受威胁利诱,被金国拘留北方达十五年之久。
此诗即为他被拘时所作。
褚衣:
棉衣。
8.诗歌中北方的“春天”有何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9.在尾联中,诗人为何“无语”“羡君”?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三岁为妇, 。
,靡有朝矣。
(《诗经·卫风·氓》)
(2)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
(李商隐《无题》)
(3)浊酒一杯家万里,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提着马灯的人
谢志强
妈妈推醒我的时候,我看见窗玻璃已经发亮了,好像是一张泛黄的白纸。
我埋怨妈妈没有早点喊醒我,我说我要迟到了就怪你。
妈妈悄声说轻点声。
爸爸正在睡觉,呼噜打得很响,他值了夜班。
我知道吵醒他了他要凶我。
屋子里光线很暗,我摸索着起来。
临出门,丢下一句:
我要迟到了。
妈妈说穿过坟地很近,你迟不到。
连队到场部职工子弟学校,中间隔着一片林带,还有一片坟滩。
绕开走,起码多费个把钟头。
我得抄近道——非得穿过林带和坟滩。
林带有吊死鬼,吊死鬼住在乱坟滩里。
夜间有鬼火。
家里的门轴吱嘎一声,很响亮,很刺耳,好像一辆车轴没上油的牛车。
我迷迷瞪瞪地揉了揉眼窝。
一阵沙漠赶来的寒风吹得我打了个颤。
走出连队的一群土坯屋子,一道墨绿色的屏障已横在我的面前。
我说我不害怕。
我几乎吼叫着,似乎要吓跑林子里夜游的吊死鬼。
其实,我的身体紧缩起来,不知是冷还是怕。
我摆出李玉和雄赳赳赴刑场的架势,甚至哼了那段“样板戏”。
只是,一进阴森森的林带,我就不吱声了。
好像我一出声,鬼魂会闻声赶来。
穿过林带,我又壮起胆子哼着“穿林海,跨雪原……”这当儿,我突然噎住似地刹往了歌喉。
远远地,我看见了那盏灯,在晃动,分明冲着我过来。
我钉住脚,我想拔腿跑回去。
不过,再瞧,那盏灯没挪动。
而且,光晕显示出一个隐隐约约的影子——一个人捉着灯,我猜是马灯。
爸爸在大田里夜晚值班就是提着这种马灯,有灯罩护着,风大了没关系。
我壮着胆子继续走。
我发现,那盏马灯离我很近,看去,像是悬空着在移动,提马灯的人影简直如同墙壁的投影,仅有模模糊糊一个影皮子,又成不了形。
我想起大人们说起的鬼火,跟着它走,走一个夜晚仍在乱坟岗子里兜圈子。
我放慢了脚步,那盏马灯似乎停下来等候着我。
我再走,它又动。
我紧走几步,它就移动得快一些,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不过,灯光朦朦胧胧照映出了我面前的路。
我听到了喘息——我的嘴巴、鼻子着了火一样,胸口咚咚地跳。
我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了,只是望见东方泛出鱼肚白。
我巴望着天快亮。
天一亮,鬼魂就躲起来睡觉了。
我弄不清这么黑这么冷它们干嘛出来转悠。
我担心它们看中了我。
看中了我就会缠住。
我可不想跟它们说什么。
我闻到浓浓的沙枣花香。
刚才我穿过林带可能过分紧张,没闻出。
我放轻了脚步,生怕打扰了什么。
我听到了脚步声,一阵惊惶,我察觉到是自己的脚发出的声响,我差点儿绊了一跤。
我抬起头,那盏灯仿佛在我眼前。
可我揉揉眼,它又远了。
像夜晚,一个劲儿地盯住星星望,星星便沿着你的视线慢慢地跑了来,其实,星星照样高悬在夜空里。
我想,提马灯的人一定认识我,我肯定认识他。
或许,跟我的爸爸一样,夜里在大田值班,下班了路过这里。
我喊:
叔叔,你等等。
那盏马灯移动开了。
我跑起来。
那个提马灯的人仿佛不是在走,而是驾着云一样在飘。
我急了,喊:
叔叔,你等等我。
我倒害怕旁边的坟堆里突然钻出个啥来。
书包一起一落,拍打着我的屁股。
我恨不得马上撵上去。
终于,马灯近了。
整个世界就这么一片亮。
他有意在等候我那样。
爸爸有时侯发了火、问我凶我,我一声不吭。
爸爸说你是石头呢,屁都不放一个。
于是,我冲着马灯喊:
你是石头呢,屁都不放一个。
我这么一说,那盏马灯不动了。
我赶上前,发观那身影很熟悉、很亲切。
我记起来了,是学校的一个老师,讲起话来像慈祥的老太婆那样慢声慢语,他曾是“右派”。
他的头发,我印象中是一丝不苟,一律向后梳着,前额阔大饱满。
有一天他突然孤零零地死去,葬在这坟滩里了。
他教过我的语文,我不怕他,他不凶。
现在,我也不怕他,好像他仅仅调到其他班去教课了。
我心里甚至涌起久别重逢的温暖。
我伸出手,去摸,一挨住,硬梆梆,冷冰冰,是一尊石头,一尊立在那儿的石头。
只是,那石头,有点人形,我说不出的害怕,好像我是凶手。
那天之后,我开始走这条路了。
再没有提灯引路的奇迹出现,黎明前最黑暗的那段时间,我一脚高一脚低地摸索着,偶尔还绊了一跤,可是,我不再害怕了。
下午放学,我仍走这片坟地。
连队里的小伙伴也不再绕道走机耕路了。
我们一出现,坟滩就静得没有一点声响。
我们尽量放轻脚步。
我耳畔常响起老太婆口气一样慈祥的声音,他常在课堂里关照同学们,他说:
过那片坟滩,最好拎盏马灯,那里的路很难走呢。
我一直没有马灯。
大人都把马灯用在大田、马厩的活儿里,大人说小孩要马灯是浪费。
可是,我走出农场,进了城市,我还能看见那盏马灯在我前边引着我。
大白天,我也能看见,反正我能看见。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慨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经过林场的时候,“我”不只一次哼唱“样板戏”,表现出了“我”作为那个特定时代的人对“样板戏”的喜爱。
B.小说记述了“我”在黎明昀最黑暗的那段时间横穿阴森森的林带和乱坟滩看到磷火所产生的幻觉、错觉,从小孩的心灵角度去观照外部世界,别具一格。
C.小说只记述了“我”在黎明前独自经过坟滩的一个场景,却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这种用一个场景展开小说情节的写法,比用多个场景的效果好得多。
D.小说的结语中些道“大向天,我也能看见,反正我能看见”,“反正”一词,强化了小说的主旨,言已尽,而意无穷。
E.小说用语生动传神,如“临出门,丢下一句”“我钉住脚,我想拔腿跑回去”。
“丢”与“钉”分别生动地再现了“我”急躁、胆小的性格特征。
(2)小说三、四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6分)
(3)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题目“提着马灯的人”具有多重意义,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学者诗人一身兼
厉以宁是当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北京大学光华学院的创始人,主持了《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的制定工作,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经济研究,做出了奠基性、开拓性、历史性贡献。
1930年秋,厉先生出生于上海。
抗战胜利不久,他深受化学老师影响,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乃工业落后,当他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进金陵大学时,便毫不犹豫选择了化学工程系。
革命胜利后,他毅然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此时,他越来越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于是在工作的第二年(1952年)他又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
厉以宁在大学期间,寒窗苦读,就连寒暑假也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
他天资聪敏,学业大有长进,堪称佼佼者。
在学习期间,他已经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和领域,即探索经济的规律。
他特有的学术风格是在陈岱孙、罗志和、陈振汉等先生的指导下,又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的。
厉以宁从不希望自己的经济学说是象牙塔里的经院学术。
他追求的是自己的学术思想能成为经世致用的学问,能使纯理论的研究与实际经济发展相契合。
他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这一构想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
厉以宁之所以能在学术上有所造诣与他长期养成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有很大关系,他被人们称道为“厉股份”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公众的印象中,厉以宁是一位严谨、睿智且有独到见地的经济学家,其实伴随他人生历程的不仅仅有经济思想,更有着充满激情与哲理的诗意,两者相互交融,构成他独具魅力的人生。
诗词,于他既记录了历史烟云,又记录了他生活的浪花。
《厉以宁诗词选集》共六百六十六首,他写童年,写工作,写恋爱,写下放,写成功的喜悦,写挫折的痛苦,写历史的转折,写宏伟的蓝图。
他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是他诗词的主人公,从青春年少写到满头白发,这让北大校园的女教师提及他夫人何玉春时,都钦羡不已,说她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女人。
一首写于1971年的《鹧鸪天》,道出了他们夫妻携手走过的艰难岁月以及长达13年的夫妻分居后不再分开的重逢喜悦。
词中写道“往事难留一笑中,离愁十载去无踪。
银锄共筑田边路,茅屋同遮雨后风。
朝露冷,晚霞红。
门前夜夜稻香红浓。
纵蒸汗渍斑斑在,胜似关山隔万重。
”无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在厉以宁的笔下都是那样的含蓄蕴藉,新而不俗,陈而不迂,不失骚人之旨。
厉先生说:
“我对诗词的兴趣,是在中学时代培养起来的。
当时学校不仅重理,而且重文,造就了许多优秀人才。
”厉以宁17岁时填的第一首词《相见欢仪征新城途中》,是他春假期间回家乡仪征途中作的,其诗句美妙委婉,读来使人如临其境:
“桨声篙影波纹,石桥墩,蚕豆花开一路水乡春……”其诗意境清逸淡雅,用词浅易平实而又十分讲究,他自学诗韵词韵,并能默写出几十种词牌的正谱。
厉以宁认为诗词对一个人的修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首好诗,往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做诗填词,可以修身养性,抒怀遣兴,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广阔胸怀。
自己经历过坎坷,但是意志从未消沉。
”看到当今中学生的现状,他也认为,现在中学生的“营养”过于单一,文学知识匮乏,这对于一个人的全面成长是很不利的。
如果不是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北京大学经济系,也许今天的厉以宁令是一位职业诗人。
他虽然毕生从事经济学研究,但吟诗赋词的兴趣却始终未减,这种爱好也的确给他多年沉闷而又艰辛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慰藉。
厉以宁性格开朗、思维敏捷,他以睿智乐观的博大心胸楼纳生活,无论处在多么艰难的环境里,总是泰然处之。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其不为外界了解的“秘密武器”就是他有诗词为伴。
作为积极主张改革的经济学家,他的理论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作为诗人,他的诗作也展示着他精彩而独具魅力的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厉以宁先生最初的个人理想是成为一名诗人,但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状况,他毅然放弃了个人理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化学工程专业。
B.厉以宁先生的诗词记录了历史烟云,又呈现了生活的浪花。
他将经济学家与诗人两种完全不同的身份和气质聚于一身,构成了他独具魅力的人生。
C.厉以宁从不希望自己研究的经济学是象牙塔里的经院学术,所以他追求纯理论研究与经济发展的契合,他被人们称道为“厉股份”就说明了这一点。
D.就厉以宁先生的经历看,中国古典诗词对他的人生修养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古典诗词让他在碰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坦然面对,意志从未消沉。
E.厉以宁先生如今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学术风格,这一切都归功于北大多位教授对他的言传身教。
(2)从文中看,厉以宁成为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有哪些原因?
请简要分析。
(6分)
(3)诗词创作对于厉以宁来说有何意义?
清分点概述。
(6分)
(4)厉以宁认为“现在中学生的‘营养’过于单一”,“这对于一个人的全面成长是很不利的”。
而厉先生能做到“学者诗人一身兼”,堪为楷模。
请结合文中相关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可以肯定地说,几乎没有公款吃喝不浪费的。
那餐桌上饭菜堆得小山似的,一饭千金,大都是公款买单,每年由此造成的资金、资源浪费难以计数。
B.早在抗战初期,征精卫就与日寇眉来眼去,暗中勾结,派私人代表高宗武等去上海与日军秘密谈判,达成一系列投降协议。
C.近期,A股市场震荡强烈,其动力来源于中石油、有色板块等大型国企。
其中中石石油的走势始终对大盘有着强烈的引导作用,再次显示了中石油在指数控制上翻云覆雨的作用。
D.李娜继2011年在巴黎夺得第一个大满贯女单冠军后,又于2012年一炮打响,在美国超五联赛上折桂,结束了14个月的冠军荒。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如何打造阳光政府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成为昆明实施桥头堡战略和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关键。
B.伟大的企业不仅在技术上一马当先,而且为礼会指示未来的方向。
我们的父辈,就是为人们提供机遇、为社会带来改变的愿望,开始创业之旅的。
C.馒头制怍过程必须用到的小苏打或纯碱,其成分是由碳酸钠、碳酸氢钠配制而成的。
一个馒头的含钠量相当于1克的盐,所以一日三餐吃馒头的素食主义者也会得高血压。
D.组织工作干部应提高清正廉洁意识和免疫力,经常净化“生活圈”,择善而交,不以私情废公事,不以关系牺牲党性。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新闻是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
, 。
, 。
, ,使受众乐于接受,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①通过受众所关注的事实的传播,表达思想观点
②两者既有明显的区别,又在很大程度上交叉
③新闻和宣传的结合必须尊重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
④以达到吸引受众和争取受众的目的
⑤新闻和宣传都是信息的传递
⑥宣传者运用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阐述一定的观点和主张
A.②①④⑤⑥③ B.⑥④⑤②③① C.⑥①③②⑤④ D.⑤③②①④⑥
16.下面是一位大学毕业生请人介绍她到某公司任职书信的部分内容,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更改,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语意连贯。
(5分)
我是一名年已弱冠的女大学生。
即使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也没有浇熄我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
我不只是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而是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注重团队合作,有较强创新精神。
该公司如能招聘到我,势必大喜过望。
希望您能为我的谋职尽一份绵薄之力,本人将不胜感激。
①将 改为 ;②将 改为 ;
③将 改为 ;④将 改为 ;
⑤将 改为 ;
17.依照下面的示例,从“春”之外的季节中自选两个季节,另写两句有关“雨”的话。
要求:
修辞、句式与例句相同。
(6分)
例句:
春雨是温柔的,只见它在枝头、叶面轻盈跳动。
飞溅的雨花仿佛是琴弦上跳动的音符,奏出优美的旋律。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弟子跟师傅学习乐器演奏,尽管学地很努力,但收效甚微。
一天,弟子疑惑地问师傅,是不是自己还用功不够?
师傅拿出一根笛子,问,如果把笛子的孔全堵上,还能吹响吗?
弟子说,当然不能。
师傅说,所有的乐器,都不是实心的,都或多或少地留有空隙,正是这些空隙,成就了乐器,创造了美妙的音乐和旋律。
人也是如此,把人生填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