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3724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4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美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外国美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外国美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外国美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外国美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美术.docx

《外国美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美术.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美术.docx

外国美术

古代希腊美术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

古代希腊人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对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腊艺术的形成、发展与其社会历史、民族特点、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城邦国家的奴隶主民主政体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城邦国家要求公民具有健壮的体格和完美的心灵,这也成为艺术创造的理想形象。

贸易和航海业的发展造就了希腊人的坚强意志、机智灵活以及勇于追求理想的积极性格,也使希腊人得到接触两河、埃及等地区文化的机会。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希腊神话包含着人们对自然奥秘的理性思索,它蕴育着历史和哲学观念的萌芽。

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使神祇具有人的面貌和情感,成为促使艺术与生活息息相通的有利因素。

温和的希腊气候使希腊人有广阔的露天活动和运动的场所。

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运动员裸体竞技为艺术家提供了塑造健美人体的条件,使他们对于人体美有较早的领悟和表现。

希腊艺术家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创造出古代世界最杰出的艺术,给人类宝库留下了最珍贵的遗产。

  古希腊美术史的分期通常分为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

  1.荷马时期(公元前12—前8世纪)

  荷马时期是根据荷马史诗的作者名字来命名的,也就是氏族社会末期。

荷马时期为希腊神话形成期,也是造型艺术的萌芽时期。

  荷马时期最早的造型艺术作期是几何纹风格的陶期,造型简朴,大小不一,用于敬神和陪葬。

这一时期的陪葬用小雕像也是几何形的,没有细节刻画。

因此,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几何风格时期”。

  2.古风时期(公元前7—前6世纪)

  古风时期是造型艺术的形成期。

在这一时期,东方文化通过贸易交往对希腊艺术产生了影响,而希腊艺术又通过吸收东方文化之长和逐渐摆脱东方影响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这一时期的美术成就主要是绘画、建筑和雕刻。

  绘画:

陶器是希腊人主要的日常期皿和出口商品,雅典和科林斯是陶期的重要生产中心。

在古风时期,情节性绘画的类型就已确立,先后出现了三种风格:

东方风格、黑绘风格、红绘风格。

  公元前7世纪的绘画主要为东方风格,出现了受埃及、两河地区影响的兽首人身像、植物纹样等等。

黑绘风格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初,它是把主体人物涂成黑色,背景保持陶土的赭色,使形象轮廓突出,有如剪影,细部稍用勾线表现。

期代表作有《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等。

红绘风格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末,它恰好与黑绘风格相反,是在背景上涂以黑色,留下主体部分的赭色,人物细部用线来描绘。

这种风格主要流行于古典时期。

绘画表现的多为情节性场面,以神话题材和日常生活题材为主。

流畅秀丽的线条表现了各种人物、戏剧性的动人场面以及细腻的感情。

  建筑:

希腊的建筑主要是神庙。

古风时期,希腊神庙建筑形成了它的典型形式——围柱式,即建筑周围用柱廊环绕。

两种基本的建筑柱式已经形成,即多利亚式和伊奥尼亚式。

多利亚柱式朴素、粗壮,没有柱基,柱身由下向上逐渐缩小、中间略鼓出,柱身有凹槽,柱头上接方形柱冠。

伊奥尼亚柱式精巧、纤细,有柱基,柱身较细长、匀称,凹槽密而深,柱头为涡卷形,檐壁有浮雕饰带。

后来,在古典后期的小亚细亚地区又流行一种科林斯柱式。

科林斯柱式在伊奥尼亚柱式的基础上发展到更为华丽的装饰,柱头为繁密的花蓝。

古风时期的有名建筑是埃吉娜的雅典娜神殿、以弗所的阿尔忒密斯神殿。

  雕刻:

古风时期的雕刻受埃及影响,人物处于正面直立的僵硬状态。

无论男女像,在表情上都带有千篇一律的微笑,通称为“古风的微笑”。

人物通常着色,衣纹和头发刻画常具有装饰性的特点。

后期雕刻开始出现新的因素,产生了一些较为生动自然的男人体,这种男人体雕像被统称为“阿波罗”。

创作于公元6世纪的《荷犊的男子》是古风时期的杰作,小牛的表情生动,举着牛犊的男子双手雕刻得结实有力。

  3.古典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

  这一时期是希腊艺术的繁荣期,艺术的各门类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以建筑和雕刻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

  建筑:

古典时期的围柱式建筑的各部分开始形成固定的格式和比例,总的趋向是简练合理。

这一时期建筑的成就相当可观,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雅典卫城建筑群。

雅典卫城重建于古典初期。

它耸立在很高的山崖上,地势险要陡峭,仅有四面上下通道。

卫城各建筑顺应山崖的不规则地形分布在山顶上,它包括山门、巴底农神庙、尼开神庙、伊克瑞翁神庙等建筑,其主要建筑是献给雅典娜女神的巴底农神庙。

巴底农神庙长70米,宽31米,列柱的比例为17∶8,柱高10.5米,采用多利亚柱式,檐壁又采用伊奥尼亚式的浮雕饰带,东西三角楣装饰着高浮雕。

它结构匀称、比例合理,有丰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建筑结构和装饰因素、纪念性与装饰性、内容与形式取得了高度统一、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完美的建筑典范之一。

伊克瑞翁神庙有苗条秀丽的伊奥尼亚柱式,它的南侧有一组女像柱,姿态轻盈,形象端庄,完全没有负重的紧张感。

  雕刻:

古典时期的雕刻已完全摆脱了古风时期的拘束和装饰性,产生了写实而理想的人体,达到了希腊雕刻艺术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雕刻家。

  米隆是古典初期雕刻家。

他的作期造型准确,对人物内在的骨胳和肌肉运动有较深的理解和传达。

他的代表作《掷铁饼者》在一个固定的动作上表现出运动的连续性,出色地解决了人体重量落在一只脚上的重心问题,改变了雕刻中直立的程式。

  古典盛期最伟大的雕刻家是菲狄亚斯。

他设计了雅典卫城建筑,创作了卫城内大量雕刻和装饰浮雕。

他的作品创造了典雅、静穆的形象,是古典雕刻的理想美的典范。

他为巴底农神庙创作的雅典娜女神像高达12米,用木胎包以黄金、象牙刻成,表现了女神一手托小胜利女神、一手执盾的姿态,受到同时代人及后人的崇拜。

此外他还为雅典卫城广场创作了一座雅典娜持矛的雕像,高达9米,据说在海上便可见到镀金矛尖的闪光。

他为巴底农神庙的东西三角楣所创作的高浮雕被当作古典雕刻最完美的标本,期中《命运三女神》姿势优美,衣纹主动,既衬托出女神丰腴的体形,又具有流动柔美的运动感。

  波留克列特斯是菲狄亚斯的同时代人,他既是雕刻家、又是古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

他写了《法则》一书,系统阐述了人体各部分的比例,提出头与人体之比为1∶7.他的雕刻《荷矛者》就是其理论的具体体现。

但他的作品带有更多的形式方面的探索,强调艺术的规范化,这一点多少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束缚,使他不能创造出菲狄亚斯那么多动人的作品。

  古典后期,雕刻开始侧重个性的刻画,表现人的个性和感情,人物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和内在的激情。

这种性格化的描写标志着希腊雕刻的进一步成熟。

  普拉克西特列斯以柔美、抒情为特征,他的人物总是处在恬静、愉悦的期氛中,但又充满青春活力,给人以亲切、诗意的感受。

他喜欢描写神话人物,如快乐而潇洒的萨提尔,含蓄而优雅的赫尔麦斯。

他也塑造了最早的全裸女人体《尼多斯的阿芙罗底德》,他那优美而流畅的人体表现很快就征服了观众。

  与期拉克西特列斯的宁静、抒情相反,史珂珀斯的雕刻却传达出一种内在的***动和悲剧性的冲突。

他的人物头部往往处在强烈的扭动中,眼睛深凹,眉骨突出,嘴张开,嘴唇饱满而弯曲,通过面部大的起伏造成强烈的明暗对比,表现出强烈的不安、激奋、痛苦、渴望的感情。

《尼奥贝》群像可能是他的作品,雕像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表达出人物的绝望、悲愤而又不甘屈服的复杂表情。

  留西波斯继承和发展了波留克列特斯的理论,他提出了人的头部与身体的比例为1∶8的标准。

与波留克列特斯的不同之处在于:

他的人物既有运动员一样健壮的体期、又有复杂的感情和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

他塑造的神话人物《赫拉克列斯》表现了处在休息中的英雄,肌肉发达的身体与沉思的面部表情形成对比。

  4.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1世纪)

  希腊化时期,马期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征服希腊各城邦,建立亚历山大帝国。

随着帝国的不断征服与扩张,产生了希腊文化向东方的传播以及与东方文化的交流,这一时期又称之为“泛希腊时期”。

  这一时期的美术成就主要是雕刻,雕刻艺术形成了以不同的地区为中心的各种风格。

  本土地区仍然保持着希腊古典传统,技巧更为成熟。

《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以舒展旋转的动作、生动自然的体态、迎风飘动的衣纹表现出胜利者喜悦的心情。

人物面向海洋,伫立于船首形底座上,安放在悬崖峭壁,与环境交相辉映,构成有机的整体。

《米洛斯的阿芙罗底德》以其空间的体积感和女人体的柔美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在埃及地区,风俗化雕刻流行。

雕刻家表现了大量下层人物形象,如流浪汉、渔夫、乞丐、醉汉等,也着重于生活细节描写,如《小孩与鹅》表现了儿童与动物嬉戏的生动情节。

  小亚细亚地区的柏加摩斯是希腊化时期的艺术中心之一,在这里史珂珀斯的悲怆风格得到了继续发展。

《柏加摩斯宙斯祭坛》是其代表作。

这一祭坛是为了纪念对高卢地区的征服而建的,期中祭坛浮雕表现了众神与巨人之战的情节,战斗的场面十分激烈。

还有一组高卢人的圆雕,表现了强悍的异族人被打败后的倔强、痛苦,如《垂死的高卢人》、《杀妻后自杀的高卢人》。

罗德岛的《拉奥孔》在风格上接近柏加摩斯风格,表现了悲剧性情节中人物的痛苦扭动和挣扎。

  希腊化时期,肖像雕刻得到了发展,出现了歌颂帝王和独裁者的肖像。

这些肖像的最大特点是强调非凡的个性,出现了理想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倾向,如《亚历山大肖像》。

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哲学家、诗人、作家的肖像。

哥特式美术

  哥特式美术(GothicArt)

  12~15世纪的中世纪欧洲美术。

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认为此期美术野蛮怪诞,缺乏艺术趣味,故用“蛮族”——哥特人一词,称之为哥特式。

其最早产生于法国,之后风靡整个欧洲。

  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但已不是城堡式,而是由尖角的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垂直轴的骨架结构承载建筑物的重量。

所有的门窗券顶都设计成尖拱状,包括钟塔也和教堂的轻巧、垂直的形体一样,高耸云霄。

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各个城市显示其强大蓬勃生机的反映。

当时人们曾称赞法国巴黎圣母院的立面,亚眠大教堂的本堂,夏特尔大教堂的塔,兰斯大教堂的雕刻是哥特式教堂完美的典范。

德国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以3个半圆室代替有礼拜堂花冠的法国圣坛,并在正面结构中采用严格的垂直处理,而且塔楼也从基础分离获得独立,成为其后德国哥特式建筑仿效的主要样式。

英国哥特式建筑受到法国影响,但很快形成所谓英国风格。

法国教堂那种紧张上升的趋势在英国变成一种拉长、降低、水平伸展的形式,且更强调体积感的结构特征,同时很注意巧妙地利用建筑物周围的自然环境。

如沙利斯伯里大教堂、林肯大教堂等都是英国哥特式建筑的代表。

此外,诸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地的哥特式建筑也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哥特式雕刻雕刻是哥特式教堂的主要装饰,与罗马式雕刻对建筑的依附性不同,哥特式雕刻大量运用半圆雕和高浮雕,从而较自由地表达人物的动态并加强了空间感。

尤其是开始追求世俗情感的表现,不仅对宗教传统模式有所突破,而且赋予人物以生命的活力。

法国亚眠大教堂的基督雕像,流露出仁慈而诚挚的感情。

南十字耳堂的《镀金的玛丽亚》,则充满了慈爱的母性。

德国班保大教堂的雕像《玛利亚与伊丽莎白的会见》,人物表现出丰富的内心活动。

意大利雕刻家G.皮萨诺为普拉多大教堂作的圣母像,动势十分优美,故被称为哥特式倾斜,这种姿势影响到整个欧洲。

  哥特式绘画哥特式绘画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在13世纪中叶出现在彩色玻璃窗、手抄本插图、北欧的板上画和意大利的湿壁画中。

它与哥特式雕刻一样,经历了日益自然主义化的演变。

彩色玻璃窗镶嵌画随着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的变化而发展。

其作法是用铁条把窗子分成方棂,再用铅条在格子里盘成图画,然后镶进彩色玻璃。

玻璃的色彩以深暗和强烈的为主,常用几种不同颜色重叠,颜色层次加多。

法国夏特尔教堂、兰斯教堂和亚眠主教堂横厅上的彩色玻璃窗画最为著名。

手抄本插图画在哥特式时期又有新的发展。

在法国常采用建筑物上的装饰纹样为创作题材,如巴黎图书馆藏的圣路德维克的诗篇插图,装饰的是哥特式尖顶发券。

而世俗性的抒情诗与讽刺寓言的插图也很发达,如法国林堡兄弟以时令为题描绘的《美好的时光》以及英国的《大动物寓言》等。

德国马奈斯手抄本书籍中的情歌书,则表现了骑士恋爱的题材。

意大利哥特式建筑为壁画提供了赖以发展的天地,最重要的画派有比萨派和佛罗伦萨画派,他们吸取拜占庭的艺术原则,并结合哥特式因素,创造出新的绘画空间,经过奇马布埃、卡瓦里尼、杜乔直至乔托等画家的努力,最终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

  哥特式工艺美术哥特式时期的工艺美术以法国为最突出。

如教堂内的圣体盒、圣物盒和枝形灯架,以及家具安乐椅、洗脸台等,其装饰都表现出对哥特式建筑或建筑装饰纹样的极大兴趣。

此外,巴黎的镶嵌的珠宝、涂彩的骨雕,以及绘制的壁毯等也都享有盛名。

第三章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第一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

正是在这个时期,欧洲的各大国家日益强大,宗教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变化。

“文艺复兴”的原意就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

其变化的思想基础就是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

这个世界观是在14世纪通过一系列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重新对古代文化的发掘而得以建立的。

当时的人们从古文献中发现了对自然和人体价值的重视,使他们对人和自然做出了新的评价。

实际上,文艺复兴作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其含义还要宽广得多。

在经历了封建教会势力的一千年统治后,人们开始挣脱精神上的奴役,被禁锢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驱散中世纪的黑暗,建立新型的资产阶级文化的重要武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不仅动摇了中世纪的社会基础,也确立了个人的价值,肯定了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与宗教神权文化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肯定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即要求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因此,人文主义的学者和艺术家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资本主义的因素最先在意大利萌芽,市民阶层的形成有力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也首先发生在意大利。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开端(13、14世纪)

12、13世纪,十字军的远征疏通了地中海地区的贸易通道,意大利扼地理之要,操纵着西欧与东方的贸易往来。

佛罗伦萨、锡耶纳、威尼斯等城市出现了大量集中与分散的工场手工业作坊,形成了人数众多的市民阶层,也开始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市民世俗文化,造型艺术在这时也出现了新的倾向,尽管与哥特式雕塑的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对古代罗马艺术的普遍关注是产生新的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

在意大利中世纪艺术家中最早表现出对古典艺术的兴趣的是尼古拉·皮萨诺(约1220—1284)。

他是活动在比萨的著名雕塑家,主要成就反映在为比萨大教堂设计的布道坛的雕刻上。

皮萨诺在布道坛的浮雕上表现上《基督降生》、《博士来拜》、和《基督受难》等圣经故事,人物造型都显得庄重典雅,衣纹处理厚重而有质感,层次变化丰富,明显带有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痕迹。

就内容而言,这件作品并没有原则上的进步,然而皮萨诺却采用了一种现实主义的一目了然的艺术语言,使宗教的抽象概念成为物质的具体形象,这样的形象意味着对现实主义的直接感受和高度的造型表现力。

正是在这一点上皮萨诺割断了和中世纪传统艺术的内在联系。

在绘画上的两个代表人物则是奇马布埃(约1240—1300)和杜乔(约1250—1318)。

奇马布埃的作品以壁画为主,保存下来的不多,他的祭坛画《圣母子》沿袭了拜占庭的传统样式,但又注入了温馨的世俗情感。

宝座基部的四位先知形象则用明暗对比的手法加以描绘,这在13世纪的绘画中是首创性的。

但是以拜占庭镶嵌画为师承的奇马布埃不可能成为新绘画的典型。

13世纪与14世纪的绘画是在一些地方画派的发展中得以发展、确立的,在这些地方画派中,佛罗伦萨画派和锡耶纳画派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杜乔是锡耶纳画派的创始人,风格上与佛罗伦萨画派不同。

1308年他受托绘制锡耶纳教堂主祭坛画,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件多页式双面祭坛画。

祭坛正面是大幅巨制《光荣圣母》,四周和背面分层绘有59个圣经故事画面。

杜乔采用富丽高雅的色彩和优美的线条,成功地将拜占庭艺术的庄严感与锡耶纳的神秘性杂揉一处,突出了画面的抒情效果。

杜乔也迷恋拜占庭艺术,但他并不像奇马布埃那样墨守成规。

杜乔的作品是将现实的因素与童话式的虚构结合在一起,同时掺入细腻的抒情。

完美的色彩、细腻的线条节奏是他绘画语言上的两个特点。

同时杜乔还擅长讲述故事,他那单纯而鲜明的表述与当时流行的逻辑混乱的宗教寓言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更具有生命力。

乔托(约1266—1337)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伟大先驱者之一。

他出身于农民家庭,早年曾在奇马布埃的作坊当学徒,13世纪末曾去罗马学习,受到过皮萨诺的影响。

乔托的艺术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水岭,他不仅表现出卓越的绘画技巧,同时也奠定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

乔托的主要创作形式是壁画,在罗马、佛罗伦萨和帕都亚都遗留下了他的作品,壁画的内容虽然大多是圣经题材,但乔托却以人文主义的精神来理解它们,并按照现实生活的人物来表现宗教故事。

但乔托所塑造的还是典型的而不是个性化的人的形象,他使人的形象渗透着崇高的道德内容。

所有的这一切都表现在他创作中,如著名的壁画《逃亡埃及》,好象是一幅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是发生在一家普通农户家中的故事,一点也没有宗教的神秘感。

为了表现真实的生动场面,乔托开始探索写实的技巧,第一次按照自然的法则拉开了人物之间和人物与背景之间的距离。

他竭力用线条透视原则结构起一个确切的三度空间。

乔托没有掌握科学的透视知识,但却用极简陋的方法取得了对当时美术来说是史无前例的成果。

同时,乔托笔下开始出现具有体积感的圆形人体,他所描绘的每一个人体均贯穿着充分真实的重量感。

尽管乔托的写实技巧还显得比较幼稚、生硬,但却在欧洲美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他在创作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正是以后几代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

如戏剧性情节的构图,人物的表情神态,人与环境背景的关系,画面的空间层次,物体的体积感,质感和明暗关系等,这些都是现实主义艺术在技法和理论上的重要课题。

乔托所创立的现实主义原则超越一般技法的范畴,而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观念对文艺复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15世纪)

乔托确立了绘画的现实主义原则,但他并没有解决他所提出的问题。

15世纪的佛罗伦萨画派继承了乔托的传统,将现实主义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5世纪初叶,佛罗伦萨由大银行家及各行会的代表人物组成的政府委员会控制。

30年代,由于政变银行家柯西莫·美第奇取得了控制权。

从1434年至15世纪末叶,佛罗伦萨便一直处在美第奇的控制之下。

美第奇家族的代表人物享有继承权,他们用黄金来巩固自身的政治威望,同时庇护文学艺术的开明措施对于取得政治威望也起了不小作用。

佛罗伦萨在这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工商业城市,人文主义的学术和艺术也得到高度发展。

以反映世俗生活为已任的艺术家为了要正确表现人体,对解剖学产生了兴趣,而正确的空间表现则需要严格的透视画法。

于是在佛罗伦萨首先体现出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杰出的佛罗伦萨艺术家们开始抛弃中世纪艺术传统,进行大胆的艺术改革,使新的现实主义艺术得以进一步成长。

这时的佛罗伦萨已经成为一个积极入世的宇宙观的策源地,在这里产生了新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1452年拜占庭帝国被土耳其人所灭,大批希腊学者从君士坦丁堡逃到佛罗伦萨,也带来了大量的手抄本。

同时在意大利本土也发掘出各种古代的废墟遗迹,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给予文艺复兴以强烈的影响。

15世纪的佛罗伦萨人文主义者们普遍崇拜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他们努力学习古典文化,知识渊博,熟悉美术,擅长评论。

他们的不懈努力进一步促成了一种入世的宇宙观,并藉此打击教会的威望与神话。

约在1420年左右,佛罗伦萨三位大师的出现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的来临。

这三位大师是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雕塑家多纳太罗和画家马萨乔。

布鲁内莱斯基(1377—1446)最初从事于雕塑创作,后与多纳太罗同赴罗马研究古代艺术,最后在建筑艺术上取得杰出成就,并在透视学和数学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设计过一批代表文艺复兴成就的建筑,其中佛罗伦萨大教堂是其最早的作品。

大教堂采用了拜占庭教堂的集中型制,穹顶呈八角形,跨度42.2米,属当时欧洲最大的穹顶。

为减弱穹顶对支撑的鼓座的侧推力,布鲁内莱斯在结构上大胆采用了双层骨格券,八边形的棱角各有主券结构,与顶上的采光亭连接成整体,这座大教堂总高107米,远远望去,格外醒目。

这个穹顶在西欧的建筑中是史无前例的,中世纪最宏伟的穹顶也不过是覆盖着内部空间的穹顶,而不会在建筑结构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

这座壮丽的新教堂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潮的胜利,因此它也被誉为佛罗伦萨共和政体的纪念碑。

从帕特·奎里法宫的设计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布鲁内莱斯基的革新,他比同时代的大多数人都更坚决地摆脱了中世纪的羁绊。

在建筑物立面的结构上,布鲁内莱斯基采用了壁柱柱式,为了把大厦分成两层又采用了全檐部的柱式,这样古典的柱式体系就决定了建筑物的比例、分划与造型。

这是文艺复兴时代城市府邸中柱式的最早运用。

15世纪的意大利雕刻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新的倾向,这就是力求通过宗教题材反映出世俗精神。

与多纳太罗几乎同时的还有一位著名雕塑家叫基布尔提(约1381—1455)在佛罗伦萨举行的一次为洗礼堂铜门浮雕设计的竞赛中,压倒了对手布鲁内莱斯基而名声大振。

基布尔提出身于手饰工匠家庭,熟练掌握了青铜制作技巧。

从1403年起,他花了21年的时间完成了佛罗伦萨洗礼堂第二道门的制作,整个门分为28个框,每一个框内为一个独立的故事,大多是取自圣经内容,每一个故事的表现都充满着统一、流畅的节奏感。

他没有把圣经上的以撒刻划画成一个惊恐的孩子,而是刻画成一个漂亮的古希腊的年轻运动员。

基布尔提的人物造型典雅,衣褶构成了一系列柔和的弧线,并加入了一些风景因素。

第二道门合乎规律地继承和发展了皮萨诺在第一道门中体现的构思与形式。

从1425年开始,基布尔提又花费27年功夫完成了洗礼堂第三道门上浮雕制作。

这一次在铜门构图上他删去了边框,用对等的10个方形画面分别雕刻出10个旧约故事。

在10块浮雕旁还加塑了先知小像和其他人物头像(包括作者自雕像),其精美的工艺和浓郁的现实气息使米开朗基罗钦佩万分,将之称为“天堂之门”。

在这件作品上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特色,也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原则的重大质变:

基布尔提的人物造型比例与解剖结构跟真人相符,风景背景与建筑背景贯穿着各种情节,异常丰富。

多纳太罗(Donatello,1386—1466)是15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塑家,他的雕塑创作彻底摆脱了哥特式风格的痕迹,复兴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样式。

他的代表作有《加塔梅拉塔骑马像》。

加塔梅拉塔生前是威尼斯雇佣军司令官,1445年,多纳太罗受威尼斯共和国之邀在帕都亚为他作纪念像,作品完成于1450年,安放于帕都亚圣安东尼教堂正门前,加塔梅拉塔戎装佩剑,双手提缰。

神情果敢,充满英雄气慨。

实际上这是当时首次出现的完全世俗性质的形象。

除此之外,多纳太罗还竭力探索了骑马纪念碑与建筑群的配合和雕像与台座的比例关系等,无疑他取得了成功。

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雕像都是和谐的,在教堂前广场上他又面对伸展的街道,与教堂保持着合适的距离,从而成为教堂广场上的艺术中心。

多纳太罗早期曾在基布尔提的工场作助手,受到基布尔提的一些影响,如1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