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集锦15篇.docx
《教师读书笔记集锦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读书笔记集锦15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读书笔记集锦15篇
教师读书笔记(集锦15篇)
教师读书笔记1
古人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并不容易,而作为一名深受幼儿和家长亲睐的教师更不容易,其肩负着是无数人的期望和重托。
对新时代的教师也无疑是一次对知识、教养潜质、综合素养的考验,其中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就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
对一本教育类书籍的的阅读方式有多少种可能性呢?
安静地进入,让作者带着你简单游弋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陈震老师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做到了。
陈震老师是一名普通的教育者,他的语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边事物,对各种话题,信手拈来,皆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叙述,日积月累,坚持书写,构成了二十七万余字的教育类著作。
书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
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
应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老师始终以教育者的智慧关照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教育者的工作与生活姿态。
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寻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态。
书中对教育者的工作姿态明确提出了很多推荐,如:
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发奋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整构成宽容的内部心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能发奋培养出有怀疑态度,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寻求的!
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态陈震老师认为有境界为上,借鉴王国维先生对于境界的经典描述,即: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调,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
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无优劣。
教知识,教方法,教心态能成为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知识,方法,心态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层次是知识获得,高层次是心态培育,只要能有效整合,就能推动终生的和谐发展。
教师读书笔记2
幸福是什么?
简单的一句话无法说清。
青鸟,一只青色的鸟,或许并不是哪里都能见到,但我想,它就在我们身边,因为它是幸福。
让我们翻开书本,瞧,奇尔和米琪儿正在和仙女贝莉伦娜谈话呢!
不一会,兄妹俩和几位精灵就开始寻找青鸟的路途。
在回忆之国,他们见到已故的爷爷奶奶;在夜之宫殿,他们勇敢的对抗幽灵、疾病和战争;在辛福花园,他们体会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幸福;在未来之国,他们目睹高科技成果和未出生的小孩儿。
可惜,他们并没有找到青鸟,最后兄妹俩发现,青鸟就在他们那个朴素的小屋中。
其实,这本书中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关于死亡。
面对死亡,很多人都很害怕,但作者以轻松的笔调解释死亡并不可怕,就如爷爷说的:
“我们一直都呆在这儿,等待着要见活着的人,只要你们想起我们,我们就能清醒,能和你们见面。
”是啊,回忆起已故的人,不就是重聚吗。
合上这本书,让我们去追寻青鸟,去追寻幸福。
教师读书笔记3
在学校里学生有作业,老师也应该有作业来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因此我打算在看了这本书后写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
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就知道这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我觉得很枯燥,没兴趣看。
可这是作业,作业总该完成。
于是我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惊叹苏联的教育如此先进,如此科学。
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就站在现代的教育角度来看,苏联的有些教育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
苏联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就是其中一位。
赞科夫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挑战,并指出其重大缺点,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一位大胆、有创造性的革新家。
严格来说,他的教育思想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修正、补充和发展。
我特别欣赏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他的实验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
“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体现这一主导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是: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学生包含“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在这,我主要谈一谈第二条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强调复习,而且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
上学年,我任教一年级。
每上一项新内容,几乎要花半节课复习,教学进度很慢,慢得让我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
说真的,复习多了,我自身都觉得没劲,更何况学生,那些优秀的学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后进生恐怕还是一知半解。
然而,一年级毕竟是学习的起始阶段,多次复习还是有必要的。
但高年级呢?
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讲同一个材料,学生则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教师讲解。
例如一篇语文课文,单是讲新课的时候就以各种名目读四五遍,课后还要求学生熟练,复习时又要读。
用两节课可以讲完的课文,却要用三四节课。
其实,有些课文是浅近的,只要教师有表情地朗读一遍,学生就懂了。
读第一遍,学生还喜欢听。
再读,学生就不要听了。
学生知道你以后还要读很多遍,索性连第一遍也不注意听。
赞科夫说:
“这里我想起条件反射论的创始人巴甫洛夫的话。
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脑皮层的一个地方,或者像巴甫洛夫实验室里常说的那样,老是叮在一个细胞上,就会使它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
”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半睡半醒,提问他时表现出那种惘然若失的样子,并不奇怪。
据观察,采用这种教学法,到一个学习日结束时,儿童神经系统的抑制现象很严重。
上述的例子说明:
单调的重复、烦琐的哲学和形式主义,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而且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复习和巩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用在这上面的时间太多了。
赞科夫认为,有很多知识和技能是不需要当时就练到那纯熟的。
要求一下子练熟,势必要搞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
例如打算盘,让学生练得极其纯熟,但以后不用算盘了,几年之后几乎忘光。
赞科夫说,成年人对于自身的专业知识,也不一定都是一下子背出来的,只是因为他们常常要用到它,谈到它,因此达到了高度熟练和终身难忘的程度。
而对于年龄尚幼的小学生,为什么要强迫他们一下子都记牢呢?
这种要求学生连续重复而“一下子”记住的识记方法是很不科学的。
“高速度”不是“开快车”、“赶速度”,不是一节课上学的东西越多越好。
“高速度”的意思不是搞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以至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
这个原则要求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丰富多彩的智慧,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纳入一个广泛的体系。
我觉得,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尽量灵活地遵循这五个原则,特别要遵循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者,要避免浮躁,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多看看教育理论书籍,肯定会对自身的教学工作有帮助。
虽然理论离实践有一定的距离,但理论终归对实践是有指导作用的。
教师读书笔记4
歌德这样说: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很多高尚的人对话。
”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给教师的101条推荐》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很多推荐,在原先教学中的很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我,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
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
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我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
我不得而知,但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我,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
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
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
”反省自我,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此刻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技之长,都有自我的分工,自我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
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
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师读书笔记5
读了《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以后,我认为李镇西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老师,要好好向他学习,做一位优秀的老师。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
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
而这种爱源与他的心,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
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需要艰辛的付出。
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
坚韧、好学、勤奋……形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作为教师,我们都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自身……但我们也许从未曾真正去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
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我震撼,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
因此他不但仅于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因此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
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身的勃勃生机。
”让自身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从李镇西的手记里,我们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身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不但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身学习,有能力找到自身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
这样的人才还要能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
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
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
李镇西老师认为,这正是自身的职责。
其次,使我强烈感受的是李镇西同志对学生的一腔爱心。
这是所有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
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
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身的心血。
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多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那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
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可能是他的这本手记中最有特色的部分。
他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
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
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
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说法来贬低教师。
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
读李镇西老师的文章,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我会不断地提醒自身,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
教师读书笔记6
闲暇时,我拜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
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
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
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
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很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
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又练的习题中荒废自身美好的童年时光。
“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身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
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教师读书笔记7
《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中的“建议”,来源于作者对日常教学实践的感悟,从最常见的、最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细节中引出的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用生动的实例、质朴的语言以及巧妙的处理办法,深入浅出地加以思考、剖析和理解,以提升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灵活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建议内容主要涉及重视历史认知方法的培养、在乡土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要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做文章、让学生学会全面评价历史人物、重视历史学习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非语言沟通等等。
本书就广大历史老师经常遇到和思考的问题展开研究、讨论,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乃至课程资源、教学评价等等,并明确提出了新的时代目标和要求。
书中每谈一个问题,基本都有简明而不失具体的事例、情景,每条建议都配有相应的名人名言、教育者感思或作者创作的“教育诗”,使得本书的内容体系、编排体例、写作风格、研究思维都显得别具一格、富有新意。
它从新课改的要求和精神出发,对中学历史教学种面临的课程、方法、形式、手段、评价,以及师生关系、教师修养等明确提出了101条有启发的、有针对性的,或有真情实感的建议。
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最新的教育改革理念,更没有泛泛而谈的教育理论。
它通过实际的例子来阐述解决问题的技巧和建议。
本书的101条建议体现出作者重视教学的实用性和人性化,重视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并强调情感教学与创造性教学手段的结合的教学理念。
书中的建议简单易学、易于实践。
书中的言语和比喻幽默、风趣。
在文中每一个建议的开头都有一句来自国外学者关于教育方面的格言,让我受益很深。
如在一个“学会忽略”的建议中,说到人无完人,孩子也一样。
确实如此,这对我们有时面对调皮的孩子时,常常觉得他们好不乖,越想越恼火,但看了书中给我们的小方法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
一杯常理,几勺耐心、宽容、恒心,积极的期望和向上的态度,再浇上满心的爱。
确实,这样可以很好的调整自身的心情。
总是希求学生有完美表现的老师是极端不现实的,得到的也只能是无尽的失望,因此我在教学中大多都是鼓励孩子们,他们犯错的时候尽可能的去鼓励他们,他们学得兴趣也就越高了,学进去的也越多了。
本书提供了一些帮助新教师解决课堂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例如:
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如何掌控课堂纪律;如何与“刺头”学生相对;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安排时间。
书中的方法简单易学,并且作者举出一些实际的例子加以辅证。
原来我在上课时课堂纪律一直不太好,一部分同学总是在窃窃私语,于是我冲着学生大骂,换来三分钟的安静,然后课堂又变成吵吵嚷嚷的,我心里一直疑惑:
怎么现在的学生这么不听话,这么不守纪律?
后来阅读了此书,才知道我在课堂管理上有所欠缺,于是我根据实际情况实践了书中讲述的方法:
我不在课堂上大骂学生了,而是找了几个上课经常讲话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开导说教,在以后的课堂上因为他们几个纪律有所好转,我在课堂上大加表扬他们。
于是其他爱讲话的学生也慢慢收敛了,而我也及时进行了表扬。
从此我的课堂纪律改善了很多。
本书还为教师提供了一些教学规划和课程指导,明确提出了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提醒教师要精心准备,井井有条。
关于课程指导,本人从书中了解到作为教师要经常性观摩其他教师的课,这样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同时,教师的课堂内容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其社交礼仪,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礼仪规范。
的确,我曾在学生面前不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给学生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看了此书后,我努力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力求给学生一个不错的榜样。
同时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着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班级必定是一个不错的集体。
本书明确提出了很多构建成功师生关系的建议。
其中对教师自身明确提出了一些要求:
教师要保持微笑,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把自身所教科目当成“最爱”。
同时,建议明确提出教师对待学生的一些要求:
了解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你的“最好”,不求完美,只求学生进步等。
这些建议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努力,才能很好地行之有效地付诸于行动。
另外,本书还向读者传递了优秀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优秀教师应具备的永不消散的魅力。
优秀的教师总会维持自身不错的声誉,保持自身不错的心态不为外界消极态度所影响,并且做任何事情都能从容、镇定,能控制自身的反应,不带着怒气行事。
优秀的教师总会以身作则做到最好,但也会寻求帮助,能很好地与家长合作,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能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不断取得事业上的进步。
阅读这本书让我收获很多,它给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让我的心灵滋养,心胸开阔,魅力提升。
在今后的**子里我还将反复阅读此书,使自身成为能影响他人,改变他人的老师,并在教育事业上取得较大成功。
阅读此书,不由自主有一种感觉:
一位耐心、睿智的长者,坐在你的对面与你聊天,她的丰厚学识、她的思想、她的智慧正慢慢地滋养着你的心灵,提升了你的魅力。
阅读此书,带给我教学上很多的建议,相信也会给你们带来很多益处,让你的心灵滋养,让你的魅力提升!
让我们都来读书吧,让自身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
教师读书笔记8
最近我仔细拜读了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
书中作者将自身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
书中介绍的一些方法,有时能轻而易举地解决我遇到的一些困惑。
看完此书使我感受到了幼儿教育工作的多姿多彩,同时也使我对幼儿教师这份平凡的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曾经,在我的脑海中无数次闪过这样的想法:
幼儿教师是个辛苦而又不被人理解的职业:
每天早上七八点到幼儿园开始忙碌,接待家长、组织活动、开会、学习、看午睡……一直忙到了下午四五点钟,有时还要加班布置环境,晚上还要做一些文案工作,做得很苦,做得很累,却有时得不到家长的认同和理解。
有些家长甚至会经常抱怨老师没有很好照顾好自身的孩子,有时仅仅是为了孩子的裤子穿反了或者是鞋带没有系好。
但当我仔细阅读了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后,我的想法就彻底变化了。
换个角度看待问题,我发现其实我们并不是这么辛苦、紧张而又忙碌的工作着,我完全可以让孩子们的所思所想,让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成为我快乐工作的动力。
原来,快乐的工作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
孩子还是孩子,我还是原来的我,原来痛苦和快乐只是一个想法的转变,只是那一点点的改变。
当我惊奇的意识到后,我真的发现,我的工作中处处充满着欢乐和甜蜜。
有时,当我午餐过后,拿着书在孩子旁看时,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后躲着几个小家伙笑着给我敲背呢;有时,当和孩子们一起到大型玩具处玩耍时,孩子们不时传来叫我一起来玩的亲热叫唤声;有时,当家长们从我手中接过孩子的衣服真诚的对我说谢谢……这些让我兴奋不已,原来快乐地工作可以是这么简单!
读了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我一定会怀着“我孩子一起跳舞”的情怀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
教师读书笔记9
《体验音乐》由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编著的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的教育专著。
读过之后充分感受到这是一本对音乐教师非常实用的书。
书中的音乐知识理论、音乐教学案例及所介绍的的音乐教学技能技巧,不但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升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体验音乐》一书中提到“应该让学生像成年人一样直接进入音乐体验,进行音乐思考,由此将他们引入音乐的主题。
”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
音乐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感受和鉴赏音乐,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与感悟,进而陶冶情操,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此外,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音乐是进行音乐联想与想象的基础。
在《体验音乐》书中,作者对小学各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均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律动、歌唱、乐器演奏,尤其指出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听音乐。
本学年,自身任教一年级,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以“娱乐性”为主的幼儿教育向“知识性”为主的小学教育的衔接阶段。
他们有好玩、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模仿能力较强,抽象思维有待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每当让学生跟着音乐课前律动时,学生普遍出现脱离音乐而无规律的“乱动”。
对于一年级孩子体验音乐的方式而言,确实重点就是要加强不错习惯的培养,即应培养学生不错的“听音乐”的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想着听”,“动着听”等多元化的“听”的形式,使学生变“强迫地听”为“喜欢地听”,由“听而不闻”为“听而有感”;此外用肢体语言感受,通过舞蹈动作帮助理解音乐,创设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感谢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感谢《体验音乐》,让我受益匪浅!
教师读书笔记10
老师们!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
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升水平。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昼夜只有24小时”。
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
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
”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
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
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
那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
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