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教法一高三历史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2724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教法一高三历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教法一高三历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教法一高三历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教法一高三历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教法一高三历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教法一高三历史教案.docx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教法一高三历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教法一高三历史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教法一高三历史教案.docx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材教法一高三历史教案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材教法一_高三历史教案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材教法一

一、本课重点:

隋朝大运河。

本课难点:

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创设)。

二、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说明从这一课至第8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隋唐时期。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中国封建社会前两个时期及其所包括的朝代,以及前两个时期的特点,再讲本课提示中的第一段,即隋唐时期包括的时间及其特点,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

三、“隋朝的统一和开皇之治”一目,讲述时最好能挂两幅教学挂图:

《南北朝后期的形势》和《隋朝疆域》,以形象地说明隋朝的建立和南北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

这一目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1.隋朝的建立。

2.隋统一南北。

这是本目的重点。

先说明统一的历史条件,可从主观、客观两方向来分析。

主观条件是隋的强大。

引导学生回忆北周的历史,说明隋继承北周统一北方的局面,建国后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为统一南北准备了条件。

客观条件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讲这点亦可引导学生回顾南北朝的历史。

再谈统一过程,即隋灭陈,南北重新统一。

讲这一内容,可指导学生看课本地图《隋朝疆域》(或教学挂图)。

教帅对着重指出,南北的重新统一,是在隋朝的建立者隋文帝统治时期完成的。

隋统一南北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陈朝本身的腐朽。

这个原因是用生动的小字描述的,教师可以不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对学生也不作要求。

3.“开皇之治”着重讲隋文帝在政治方面的改革,而没从经济方面去讲,因为均田制等内容初中学生不易理解,教师也不必补充。

“开皇之治”先讲“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要求学生了解这一总体概念,即“三省六部”,教师可让学生读注解,不必详细解释,具体内容到下一课再去讲。

再讲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和科举制的形成。

由于前面并未讲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教师在此也不必多补充,只要说明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而个是重才能,就可以了。

关于科举制,也不要多作补充,以免加深难度、这里特别要注意,科举制的形成不属于隋文帝政治改革的内容,因为科举制的确立是在隋炀帝时期。

小字隋文帝崇尚节俭,是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内容,教师可指导学生课下阅读,不作要求。

本目最后一段,概括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

讲述时可引导学生回顾西汉的“文景之治”等内容,归纳出强盛王朝开国前期的共同点: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这就使经济逐步繁荣。

四、“隋朝大运河”一目,教师讲解应注意以下四点:

1.讲明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和条件。

2.结合课本地图(或教学挂图)《隋朝的大运河》,讲明大运河的起止地点和中心、全长里程等。

这张地图要求学生理解,但运河各段名称,不作要求。

3.强调指出,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指导学生看课本前面的彩图《扬州大运河》,说明这是现今在历代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大运河,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4.还要强调指出,大运河是几百万劳动人民用血汗开通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隋炀帝时期劳役繁重的历史见证。

课本上有关运河的一段小字,是为了从科学意义上帮助学生理解运河的开通,以及运河的长度和作用,不要求记忆。

五、以上内容讲完之后,教师可以小结一下,然后启发学生回答课本上的问题: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题目。

当然,教师在本课全部内容讲完之后,再小结提问亦可。

六、“暴君隋炀帝和隋朝灭亡”一目,虽然是从三方面(营建东都洛阳,乘龙舟出游,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叙述隋炀帝的暴政,归纳起来只有一点,即无限制地征发徭役、兵役。

应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隋朝人民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终于举行了农民大起义。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讲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战争,是为了说明这些战争给隋朝人民带来的灾难,而不在于叙述战争本身,对战争的经过,教师不必补充。

本目课本上的图画《隋乐舞俑》是为了说明隋炀帝的奢侈腐化。

本目中的小字,也是为说明隋炀帝的腐化和无限制地役使百姓。

其中隋炀帝的虚荣浮夸一段,是很好的历史借鉴,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但不作要求。

关于隋朝灭亡,讲述时最好能挂《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教师指图说明隋末农民起义规模之大,起义有几十处;范围之广,从《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地图上标明的火焰,即时看出。

教师不必讲出众多支起义军的具体名称,以免繁琐和加重学生负担。

为生动起见,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农民军讨伐隋炀帝文告上摘录的两句原文。

从而再一次激起学生对农民起义的同情和对暴君的痛恨。

关于隋朝灭亡,说明隋炀帝在统治瓦解的境况中,死于江都。

隋朝虽然繁盛,但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很快就灭亡了。

七、以上内容讲完,教师可小结最后一个目的内容,启发学生回答“隋为什么成为一个短暂的王朝?

八、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本课内容(可用课本前边的提示内容)。

如有时间,可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评价隋炀帝。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简要分析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联系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隋朝与秦朝都是短命的?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要求学生培养的审美的观念: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之美。

重点与难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是本课重点。

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是本课难点。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可用秦始皇的引出隋炀帝而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试着联系、比较等方法来记住本课的历史概念和历史人物。

(三)重点和难点

1.隋朝大运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绘制一张大运河的图片。

2.暴君隋炀帝学生归纳隋炀帝暴政的表现,从而得出这一理论。

3.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隋炀帝的功过和历史地位。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然后讲述以后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在黑板上写出南北朝朝代表,引导学生回忆南北朝的历史。

(2)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

2.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包括:

战国、秦、汉三个朝代,经历了近700年的时间。

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二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包括:

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历了近400年。

接着,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

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这一段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在讲课之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前提示),然后开始学习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3.讲授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

杨坚承父爵,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

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

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

隋朝建立后8年,攻灭陈朝,统一全国。

那么,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然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自东汉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长期交往,在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基本上汉化了。

南北政权的使者往往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

这样,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

东晋、南朝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不得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使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

北朝自北魏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南北边境上的民间贸易很我,双方的官员也违禁互市牟利。

南北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2.隋朝的统一(589年)588年春天,隋文帝下诏伐陈。

10月,太子杨广率50万大军,在长江沿线对陈发动全面进攻。

当时,陈军“不过十万”,而且陈后主荒淫无度,把长江当作不可逾越的天堑,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过着醒生梦死的生活。

589年正月,隋军渡江,建康陷落。

陈后主带着贵妃张丽华和孔贵嫔,躲入景阳殿的枯井里。

隋军呼之不出,后来隋军扬言要往井里投石头,陈后主才出来投降。

后人把陈后主藏身的枯井,称为“胭脂井”。

这口井在今天江苏南京鸡鸣寺山坡下。

(请同学们看课本P2的图画《胭脂井》)隋灭陈后,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重新统一。

隋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开皇之治隋朝统一后,出现了一个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和平环境。

隋文帝进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并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措施。

1.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

(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即位不久,即采纳大臣崔仲方的建议,“依汉魏之旧”建立中央机构。

皇帝是全国军事、统治、经济的最高主宰,拥有绝对的权力。

而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主要是三省,即尚书省,内史省和门下省。

(三省的职权请同学们看课本的注释,并请一位同学读一遍)三省互相牵制,六部分掌全国政务。

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它有利于防止外戚擅权篡位和地方势力分裂割据。

三省六部的官员品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

(2)消减地方官吏583年,隋文帝又接受大臣杨尚希的建议,精简机构,把北朝以来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并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朝廷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政绩,裁汰冗官,改变当时存在的“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

这样就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封建政府的财政开支,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2.改革选官制度和科举制的确立隋文帝时建立起一整套相当完备的行政管理机构。

科举制度的采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自从北魏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经济也相应得到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

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

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对于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本第三页的小字部分。

)隋文帝崇尚节俭,一改隋初“刑政苛酷,群心崩骇,莫有固志”的混乱状态。

“六宫”都穿洗旧的衣服,“非享燕之事,所食不过一肉。

”一时间,“大崇惠政,法今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

由于皇帝的大力提倡,隋朝初年朝中出现了崇尚节俭的风气。

3.开皇之治(581—600年)隋文帝时,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由于隋文帝进行了政治、经济上的整顿改革,既强化了中央集权,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

①户数增加。

606年,全国户数达890多万户,在二十六、七年时间内,户数增加400多万,人口增加了1600多万。

②垦田面积不断扩大,修复了许多水利工程。

③隋代仓库丰盈。

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隋代官仓的丰实情况,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和统治者搜乱人民的残酷程度。

④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造船技术的进步。

隋炀帝巡游江都时所乘的“龙船”高15米,长60多米,船身分为四层。

⑤商业贸易出现繁荣景象,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经济贸易城市。

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

丰都市周围84公里,通12门,市中有120行,3000余肆,市四周有400余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

⑥隋朝的对外贸易发达。

陆路可达亚洲的西北部和欧洲的东部,海路可达南洋诸国和日本。

“开皇”是隋文帝杨坚在位时的年号。

隋文帝在此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又攻灭了陈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那时,天下安定,经济发展,所以封建史学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挂《隋朝大运河》图)

1.开通的目的、过程及河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

隋朝建立后,政治中心在北方。

北方经济虽然发展得比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仍然要靠江淮地区供应。

由于陆路运输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北方的这一需要。

因此,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政治上看,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隋政府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

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

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也为开通运可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杨广即位之初,为了加强对富庶的江南地区的控制,榨取江南人民的财富,隋统治者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于605年开通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

大运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共分为四段。

通济渠是从洛阳的西苑引觳、洛两水达于黄河,又从洛阳东面的板渚引黄河水,疏通莨荡渠故道入淮河,直达淮河两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再从山阳起,疏导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在江都(今江苏杨州)附近长江。

这一段施工里程,从洛阳到江都长1000公里。

另一段是永济渠,从洛口开渠到涿郡,长1000公里。

还有江南河,是从京口引长江水直达余杭,入钱塘江,长400多公里。

大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个省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大运河的作用(请同学们看课本彩图1《杨州大运河》)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它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千百年来享誉世界。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大运河的开通,对于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正如晚唐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所赞颂的那样: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四、暴君隋炀帝隋文帝于604年7月死去,相传为杨广所杀。

杨广又杀其兄杨勇,当上了皇帝。

他是历史上名的暴君。

隋文帝统治时期,民众积累起来的财富,被隋炀帝用于游玩、征伐,大肆挥霍。

1.营建东都洛阳和乘龙舟出游杨广于605年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历时一年,动用三万四千工匠,每月役丁200万人,真不知误了多少农时。

200个农民拉一根大木头,绳索嵌到了肉里,可以这样说:

没有劳动人民的劳动和血汗,就不会有洛阳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群。

东都洛阳建成后,隋炀帝常在月夜里带着骑马的宫女数千人,演奏着《清夜游曲》去西苑游玩。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最的两段小字)这就是隋炀帝的奢侈生活。

606年,隋炀帝人江都巡游归来,在伊阙山前排好法驾,千乘万骑,车声辚辚,缓缓进入东都。

这个“入城式”可谓够排场了,然而,为了帝王的赏心悦目,人民被迫付出了多少血汗和生命的代价啊!

隋炀帝不仅如此奢靡腐朽,而且十分身负和拒谏。

《隋书》描写这个民贼独夫说:

“普天之下,莫非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

隋炀帝的出游,无疑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2.发动对高丽的战争自魏晋以来到隋朝,朝鲜半岛上存在着高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并立的国家。

这三个国家和中国保持友好往来。

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下令出兵,三次攻打高丽。

但是都失败了。

每次出兵前,征调上百万民工和士兵在山东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大规模地建造船只,工匠被迫昼夜劳作,因为长时间站在水里,下半身泡烂了,从腰部以上都生了蛆,死亡的人不计其数。

几个月后,渤海边上帆墙林立,海底下的死人却比帆樯多出了许多倍。

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黄河之比,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

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千千万万的农民离乡背井,田地大时荒芜,加上连年洪涝旱灾,农民只得靠树皮、野菜充饥,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

人民无法忍受这样的残暴统治,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

五、瓦岗军和隋朝覆灭

1.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长白山农民起义(挂《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山东、河北一带是隋进攻高丽的后方基地,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也特别严重。

因此,隋末农民起义的烈火首先在这里点燃。

611年,山东邹平人王薄领导农民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兴起义旗。

王薄自称知世郎,取世可知,隋朝必亡的意思,并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事先将这首歌词抄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朗读)这首歌词号召农民积极参加起义军,反抗隋朝统治,不要为打高丽去辽东白白送死。

长白山起义的星火,很快成为燎原之势,全国各地的起义军,大大小小不下百余支,人数多达几百万。

其中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

2.瓦岗军和隋朝的覆灭翟让、李密领导的起义军,因为是在河南瓦岗(今山东滑县南)起义,所以叫瓦岗军。

他们截击隋朝的粮船,供给军用。

(请同学们看课本P6《瓦岗军开仓散粮》图)在李密的谋划下,起义军打下了兴洛仓。

瓦岗军大开仓门,听凭饥民取食。

后来,起义军又夺取了回洛仓和黎阳仓。

瓦岗军迅速扩大,队伍很快发展到数十万人。

这时李密对翟让说,有了粮食“百万之众,一朝可集”,然后就可以“除亡隋之社稷,布将军之政令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的小字)。

起义军直通洛阳城下,发布讨代隋炀帝的檄文,列举其十大罪状。

指出:

隋炀帝的罪过深重,“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617年初,隋朝派陈棱率兵镇压起义军,起义军乘机奋击“大坡之,棱仅以身免”。

在农民起义风暴的猛烈冲击下,隋政权土崩瓦解,江都的东、西、北三面都被起义军包围。

隋炀帝知道末日就要来临,日夜喝得大醉,在城内寻欢作乐。

有一天他照着镜子对萧后说:

“好头颅,谁来斫之?

”农民战争的致命打击,使统治集团的核心发生了分裂。

618年春,贵族宇文化及和领导侍卫队的司马德戡发动政变,用一条白练巾结束了隋炀帝的性命。

隋朝政权自518年建立,到618年灭变,历时37年。

它是在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火中烟飞灰灭的。

4.巩固小结

(1)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①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剧局面。

②隋文帝制定的一些制度,为唐以后各朝所沿用。

③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的联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加强我国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从隋朝的历史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①隋初的经济繁荣,说明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导致了隋王朝的迅速灭亡。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繁重的劳役和兵役),加剧了农民和地

[1] [2] 下一页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四川省郫县唐元镇初级中学  张洪文

指导教师:

四川省郫县教育局教研室 江永辉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掌握: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识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闭关锁国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2、能力要求:

培养运用识读历史地图的技能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对外开放与闭关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壮观景象。

2、阅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体会、感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之处。

3、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对航线沿途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小故事。

4、比较、分析开放政策与闭关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有关郑和下西洋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对外开放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备的一个条件的观念,是我们每一个未来的建设者都应具有开放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

教学难点:

我国明清时期从开放走向闭关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关于教学重点的分析。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在明初,我国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中国明帝国无疑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郑和下西洋在主观上是宣扬国威,但在客观上促进了船队所到地区特别是南洋一带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明,是进行本册内容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之一。

在另一方面,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航行最远一次远航,开拓意识浓厚,对学生树立开拓创新的观念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2、关于教学难点的分析。

我国在明及其以前各统一王朝时期大多是开放,为什么到明末清初时逐步走向了闭关锁国?

由于教材在这方面述及不多,学生容易形成疑问:

很显然,任何一个王朝都希望自己有雄厚的国力以稳固统治,既然开放能够促进国家的强盛,明末清初为什么要走向闭关锁国?

而闭关锁国导致我国清王朝时期国力逐渐衰落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清王朝最终被西文用炮舰叩开国门的根本原因之一。

因此,学生应该对这一转变的原因有所了解。

难点拟采用学生收集一些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的方式突破。

三、教学方法

采用教师提供部分材料和学生收集一些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的方式学习。

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我国历史上造船业发展情况的材料和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有关清朝“迁海”的材料。

向学生推荐借阅《三宝太监下西洋演义》

四、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

多媒体投影仪《明清时期--从开放到闭关锁国》光碟一张(或相关录像) 自制课件

六、板书设计:

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

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2.壮举:

规模大 时间长 次数多 时间早 航程远

3.作用:

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二)闭关政策

1.原因:

明→倭寇  清初→郑成功抗清

2.影响:

(1)积极方面:

防御侵略

(2)消极方面:

限制发展,阻碍交流

七、教学过程设计

同学们,咱们祖国在历史上有很多时候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各个强大时期的表现都有所不同。

下面先请同学们看一段片子:

(投影仪)(播放《明清时期--从开放到闭关锁国》片段,约2分钟)

在这段片子里,给我们讲了明初时明太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出发点。

1.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介绍过的我国造船业发展的情况。

(学生回答。

要点:

三国、宋、元等时期的造船业的情况)

2.咱们知道,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之一,当时对外交往情况怎样?

(学生回答:

活跃、开放等)

3.唐朝对外交往情况呢?

举两个例子。

(学生回答:

唐僧西天取经、鉴真东渡等)

到了明朝,对外交往又有我们前边看到了郑和下西洋。

可见,在我国历史上,强盛时期的朝代在对外交往上都有一个共同点:

开放。

但是同学也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鸦片战争,这说明了我国在鸦片战争时国力已经衰落,为什么会这样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一原因。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你处于郑和同时代,要想组建大型船队下西洋,需要具有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约2分钟后回答。

要点:

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回答情况简单评述:

)在明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同时还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这些条件的具有,使郑和下西洋能够成为现实。

2、壮举

课本上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结合课文和《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以及《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说说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壮举”?

(学生讨论并回答后教师归纳:

)规模大,(船只多,人数多)船队由200多艘船组成,参加航行的人数达2万多人;造船技术先进,最大的船长151.8米,宽61.6米;时间长,次数多,1404—1433年共远航七次;时间早,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航程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