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文3 叶子的眼睛》研讨课教案6.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2349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文3 叶子的眼睛》研讨课教案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文3 叶子的眼睛》研讨课教案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文3 叶子的眼睛》研讨课教案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文3 叶子的眼睛》研讨课教案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文3 叶子的眼睛》研讨课教案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文3 叶子的眼睛》研讨课教案6.docx

《最新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文3 叶子的眼睛》研讨课教案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文3 叶子的眼睛》研讨课教案6.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文3 叶子的眼睛》研讨课教案6.docx

最新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文3叶子的眼睛》研讨课教案6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3.叶子的眼睛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

描写了阳光揭开了雾气的神秘面纱,树枝摇曳,露珠闪亮。

全诗呈现出一派恬静的山林风光。

全诗十行两句。

第一句讲天亮树叶轻摇,第二句讲露珠在树叶上闪亮,很快乐。

诗人抓住了晨间山林的典型景物,雾气、阳光、森林,视野开阔,幻如仙境。

“迷迷蒙蒙”孕育着即将苏醒的活力,人格化的“很轻很轻”地“走”传递着林间的静谧安详。

紧接着,感叹词“哇——”将视线从整体欣赏拉到局部聚焦,这是发现露珠带来的惊喜。

更妙的是,露珠儿成了叶子的眼睛,会说话的眼睛,全诗在欢呼声中戛然而止。

诗人匠心独运,画面的无痕切换,语言的自然流畅,想象的神奇贴切,令读者在妙趣横生的山林间流连。

学情分析:

本文语句短小,学生读起来流畅,押韵。

对于课题的质疑:

“叶子的眼睛”是什么?

在读到第二句时,便能找到答案。

文中叠词较多,“迷迷蒙蒙”、“水灵灵”、“亮晶晶”、“眨呀眨”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各种恰当的方式理解词语,想象画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山上的早晨树叶由睡到醒,由静到动的变化。

2.理解词语“走进”、“迷迷蒙蒙”、“水灵灵”、“亮晶晶”、“眨呀眨”,想象画面,了解晨间山林的变化,感受妙趣横生的世界。

3.学习标点破折号,通过朗读,读出赞叹时语气的拉长。

4.通过小诗《松塔》的拓展诵读,想象露珠对各种事物的装扮,学习比喻,练习用“露珠是()的()。

”说话。

5.学习生字,学写“高”。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山上的早晨树叶由睡到醒,由静到动的变化。

2.理解词语“走进”、“迷迷蒙蒙”、“水灵灵”、“亮晶晶”、“眨呀眨”,想象画面,了解晨间山林的变化,感受妙趣横生的世界。

教学难点:

1.通过小诗《松塔》的拓展诵读,想象露珠对各种事物的装扮,学习比喻,练习用“露珠是()的()。

”说话。

教学准备:

幻灯。

教学过程:

★学生三分钟演讲:

一、偏旁识字,导入新课

1.目作为偏旁,都与眼睛有关。

识字:

眼睛

眼睛看书看久,就会累,会乏,就会一闭一睁休息一下,这就是眨。

第三声,读准。

眨了好几次,就是:

眨呀眨。

我们介绍汉字的故事时,要说清汉字本身的意思,还要想一想他是不是偏旁,再说一说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这样你的演讲就丰富了。

2.瞧,我们班的孩子都有一双亮眼睛,听课多专心。

可叶子也有眼睛,你知道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叶子的眼睛。

【设计意图:

借助学科演讲《汉字的故事》的“目”字,通过偏旁表义相机识生字,理解“眼”“睛”“眨”,并由“眼睛”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

2.学生带读词语:

迷迷蒙蒙、很轻很轻、摇醒、水灵灵、亮晶晶、眼睛、高兴。

正音后鼻音:

蒙轻醒灵晶睛兴

3.课文有几句话?

(2)指名分读1、2句。

三、学习课文,理解诗意

(一)第一句

1.叶子长在什么地方呢?

出示:

第一句。

让我们到山上去看一看!

指名读1、2行

2.【雾气】

你看到了什么?

雾气迷迷蒙蒙

你在哪里见过迷迷蒙蒙的雾气?

(泡温泉、下大雾、喝热水)

被迷迷蒙蒙的雾气一挡,眼前就变得——模模糊糊了。

阳光来了,雾气蒸发,眼前又变得——清清楚楚了。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迷迷蒙蒙”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在回忆情境,用具体的词语表达出对“迷迷蒙蒙”的描述,将词语的理解放回有温度的生活中,更易于学生的理解与表达。

3.【阳光】

看,阳光来了——指名读3、4、5行。

(1)阳光是怎么来的?

指导朗读:

很轻很轻

(2)阳光轻轻迈着脚步走进森林呢!

出示走路图片与词语:

走进。

这两字的最后一笔捺,就像人迈开的脚步。

走与辶作为偏旁,都与走路有关。

(3)指导朗读3、4、5行。

(4)想象说话:

猜一猜,阳光是怎么把树叶摇醒呢?

从两个角度引导:

阳光很耀眼,很温暖。

(阳光很耀眼,把树叶照亮。

(阳光很温暖,用温暖的手抚摸树叶。

回顾《晨光》:

晨光叫醒了风,风叫醒了树。

说不定,阳光是请了风来帮忙呢!

(5)可这篇课文里为什么用“摇醒”不用“叫醒”呢?

(联系生活:

阳光是无声的,静静的)(联系上句:

他的脚步“很轻很轻)这道阳光多温柔!

【设计意图:

阳光是怎么把树叶摇醒的呢?

这个问题促进了学生的多元思维与个性表达,可以从阳光本身有亮度、有温度两方面可以展开想象,也可以从本单元第一课《晨光》“晨光叫醒了风,风叫醒了树”获得启发,展开联想。

在“摇醒”与“叫醒”的斟酌中,回归文本,联系上文“脚步很轻很轻”,感受山林中的安静,阳光动作轻柔,态度温柔。

(二)第二句

1.【叶子】

阳光一摇,树叶就醒啦!

出示第二句,指名读。

(1)叶子睁开眼睛了,什么样呀?

书上有两个词,写出了眼睛的样子,用横线画出来。

出示:

水灵灵亮晶晶

(2)读了这两个词,露珠一定出现在你的眼前了,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

(3)多水灵呀!

比较:

水灵水灵灵单字叠用,显得更可爱了!

指导朗读。

贴词语。

(4)阳光一照,闪着阳光,那么透明透亮,这就是亮晶晶!

指导朗读。

贴词语。

(5)你还见过亮晶晶的()?

同桌之间说一说。

一人说一个,一人说两个。

出示图。

星星、钻石、水晶、冰块,都是那么闪亮。

(6)叶子的眼睛就是那么水灵灵,亮晶晶,作者把拖长了声音的赞叹都写在标点里了,你找到了吗?

点红破折号。

这是破折号,表示声音的拉长。

指名读。

(7)叶子的眼睛眨呀眨,会看到什么呢?

出示:

叶子的眼睛眨呀眨

看到了________★

看到了________★★

看到了________★★★

指导:

加上色彩,多说几样。

引读:

天亮了,真高兴!

【设计意图:

用一至三颗星,评价表达内容的丰富,让拓展表达训练有梯度。

“加上色彩,多说几样”的指导提示,直指学生说话内容的质量,让学生说得具体,说得丰富。

2.【文中的比喻】

露珠儿怎么会被作者想成是叶子的眼睛呢?

(样子像:

水灵灵,亮晶晶)(动作像:

眨呀眨)原来作者是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3.【其他的比喻】

这时山里有来了一位大诗人,他看见那松枝上的露珠儿。

在他的眼里,露珠儿不是叶子的眼睛,是什么呢?

我们来读一读。

出示《幸福的种子》66页《松塔》

出示:

松塔

顾城

松枝上,

露滴晶光闪亮,

好像绿漆的宝塔,

挂满银铃铛。

露珠儿是松枝上的什么?

(银铃铛)风一吹,露珠儿摇摇晃晃,更像什么?

4.【想象创作自己的比喻】

(1)班里的小诗人,你觉得:

露珠儿是叶子的()。

(2)出示4幅图(露珠分别顶在花苞上、垂在草叶尖、布满玫瑰的花瓣、挂在蜘蛛网):

露珠儿是()的()。

【设计意图:

围绕“露珠儿是树叶的什么?

”从文中的比喻像“眼睛”,到校本课程读本中的比喻像“银铃铛”,再回到文中展开自己的想象,说出不同的比喻。

从课文出发,去课外阅读,再回到课文创作,在一个来回中激活思维,学习比喻,促进个性表达。

四、文体对比,诵读积累

1.齐读。

2.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样的小诗?

快乐(最后一句:

高兴)

可爱(作者用很多叠词)

朗朗上口(ing的压韵)

3.古诗中也有这样的风景。

桃花含着露水,柳树带着晨雾。

你想到了哪一句?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看到了同样的风景,爱吟诗的人把它写成了小诗,爱写作的人把它写成了短文。

出示《幸福的种子》102页《山雾》今天回家,我们都去读一读,看看山雾晨光在短文里的美丽。

五、写字“高”

1.识字。

出示古汉字:

楼台重叠的样子。

2.组词。

“高”的含义可丰富啦。

师说意思,引导学生根据意思组词。

距离大:

高楼高山高塔高空高度

水平高:

高级高手高深高明

声音响:

高音高歌高声高喊高唱

情绪热烈:

兴高采烈

4.学生读贴,说笔画位置,教师指导书写并范写:

一点在中央,一横要拉长,方框与横等宽,两口对齐写。

教学板书:

3.叶子的演讲

水灵灵

亮晶晶

学生学习评价:

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投入,通过看偏旁、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各种方式理解词语“走进”、“迷迷蒙蒙”、“水灵灵”、“亮晶晶”、“眨呀眨”的意思,了解晨间山林的变化,感受妙趣横生的世界。

通过小诗《松塔》的拓展诵读,想象露珠对各种事物的装扮,学习比喻,练习用“露珠是()的()。

”说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读出山上的早晨树叶由睡到醒,由静到动的变过程。

并通过标点破折号的学习,读出赞叹时语气的拉长。

学习生字,学写“高”。

学生发言记录:

拓展1:

“露珠儿是()的()。

露珠儿是花骨朵头顶的帽子。

露珠儿是花儿连衣裙上的亮片。

露珠儿是蜘蛛网上的项链,要给狮子戴上。

拓展2:

叶子的眼睛眨呀眨,看到了________★,看到了________★★,看到了________★★★。

叶子的眼睛眨呀眨,看到了美丽的彩虹,晴朗的天空。

叶子的眼睛眨呀眨,看到了大片的梯田,看到了可爱的小鸟。

叶子的眼睛眨呀眨,看到了蓝蓝的天空,看到了红红的太阳,看到了雪白的梨花。

春天已经早早地来到了我和孩子们中间。

三、教学设计意图

1.在课文情境中识记生字

在三分钟演讲的话题中,相机进行由“目”到目字旁生字的教学,理解“眼”“睛”“眨”都和“目”有关,感受偏旁表义的规律。

在课文理解的情境中,由“阳光”“脚步很轻很轻”到“走”与“进”字形的学习,发现字形中的撇与捺像迈开的腿,并了解当“走”与“辶”作为偏旁,都与走路有关。

2.借助多种方式理解词语

看图、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构词方式、借助偏旁和笔画表义等,都是低年级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本课教学中,多种方法并用突破难点字词的理解,十分优效。

学习“走进”:

看图+利用偏旁表义。

教学中,出示走路图片与词语:

走进。

这两字的最后一笔捺,就像人迈开的脚步。

走与辶作为偏旁,都与走路有关。

学习“迷迷蒙蒙”:

看图+联系生活经验。

先出示山间晨雾图,感受晨雾遮挡,让青山若影若无的画面,从而形象直观的感受迷迷蒙蒙。

再联系生活,想象“迷迷蒙蒙”的场景,用具体的词语表达出对“迷迷蒙蒙”的描述,将词语的理解放回有温度的生活中,更易于学生的理解与表达。

学习“水灵灵”:

联系上下文+感受构词方式。

学生在诵读理解中感受到露珠“水灵灵”那水润灵动,在阳光下、光影间忽闪忽闪的样子。

再将“水灵”与“水灵灵”比较,感受“灵灵”两字叠用的表达效果,更加耀眼、灵动。

3.在对比阅读中训练思维

比喻是联想的结果。

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便是联想的链接点。

课文中“露珠儿是叶子的眼睛”是贴切的,但并不唯一。

课外阅读《松塔》里“松枝上,露滴晶光闪亮,好像绿漆的宝塔,挂满银铃铛。

”课堂中的补充阅读,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打开不同的联想角度,促进了思考与表达。

总结时,在同主题下进行不同体裁的对比阅读,将本文与古诗“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关联,与美文《山雾》进行比较,在诵读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为有个性的表达提供可能。

4.在课文情境中培养表达

“叶子在树上,树在一片森林里,森林在山上……”课堂中,教师一次次用语言将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带到由“山上”“森林”“叶子”这文中几个关键词语所营造的环境中。

在回归文本情境后,想象:

叶子的眼睛眨呀眨,看到了________,看到了________,看到了________。

这时想象的事物就不会脱离语境,而是与文本情境融为一体。

四、课后自我反思或同行教师听课意见。

芳草园小学一年级级部主任刘亚男老师说:

梁珊老师的课,立足芳草园小学课堂,关注学生,体现校本课程特点。

抓住“叶子的眼睛”,紧扣重点词语,以多种方式联系生活,联系单元课文教学,联系校本教材《幸福的种子》,联系古诗文,上了一节丰满、丰厚的儿童诗教学研究课。

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教学学生如何读懂语言,运用语言。

评价体系多元,多角度,多维度。

建邺区某小学教师评价:

这是近几年听所有低年级公开课中最好的一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