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共5则范文修改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1945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共5则范文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共5则范文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共5则范文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共5则范文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共5则范文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共5则范文修改版.docx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共5则范文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共5则范文修改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共5则范文修改版.docx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共5则范文修改版

第一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共)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

它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它不仅可以使教学民主化,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使传统的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展学生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及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教学中。

我们教师也应对这一“课堂模式”做更深入的研究与反思。

那么“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何?

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呢?

下面我将结合案例,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要求?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

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

好!

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

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

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

有困难吗?

生1:

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

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

是啊!

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

好!

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

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

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

只会不断地重复。

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

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

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

“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

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

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

”,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

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

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二、是教学环节,还是一种方式?

[案例]《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

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

是角。

师:

真好!

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学:

师:

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

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

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用得当,在教学中确实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决不是万灵丹,一服马上见效,它通常需要花长时间苦练才能成功。

除了要有良好的学科知识之外,要设计良好的合作学习教案或教学活动,还需要有很好的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整合成良好的教学专业知识。

第二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蓝旗

内江市东兴区外国语小学校

案例背景:

这里有一堂小学数学课的听课记录,是重庆市南岸区某实验小学(以下简称A校)三年级数学教师所上的一次公开课。

该教师是西南大学免费师范生刚毕业工作两年的新老师,上课风格活泼、新颖,是该校重点培养的新秀。

本节课她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下面我们通过对这节课的详细观察来分析该教师在处理合作学习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案例呈现:

课题: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上册(新人教版)。

设计理念:

在课堂的几个活动提问环节,采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与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1,分组。

将全班40名同学分成10个小组,每组4名学生,按座位的就近原则分配。

2,准备贴在黑板上的纸质贴纸。

3,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本。

教学过程:

1,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师:

我们今天来做一个拍手游戏,看谁能听懂老师的指令拍的最准确。

游戏一:

老师拍2次,同学们拍2个2次;游戏二:

老师拍3次,同学们拍3个3次;游戏三:

老师拍5次,同学们拍4个5次。

在拍手的同时注意停顿,并思考该拍的次数。

例如:

拍3个3次应该拍几次?

、、、、、、、、、、、、

师:

大家拍的真准啊,听到同学们明快的节奏,小兔子被吸引到了我们的课堂。

2,新知讲解。

①初步认识倍。

师:

(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找一找图中有些什么东西,它们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一小组:

图中画了小兔子和2根胡萝卜,6根红萝卜,10根白萝卜,萝卜根数各不相同,其中胡萝卜最少,白萝卜最多。

第二小组:

我们小组还发现了红萝卜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3个多。

白萝卜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5个多。

师:

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那大家再想一想,怎样才能摆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呢?

(请同学上台展示)

第三小组:

把红萝卜2根2根的放在一起,可以摆成3个2根。

引导学生一起说:

红萝卜有6根,也就是3个2根;再连起来说:

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个2根(师板书);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3倍。

第四小组:

还可以用粉笔把他们圈起来,将红萝卜2根为一组圈起来,

3组。

师总结:

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个2根,我们就说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

揭示课题: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板书)。

师:

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能以最快的速度说出下面几组之间的关系,看哪个小组说的又多又准,分小组回答。

②摆一摆、圈一圈。

师:

前面我们一直讨论红萝卜与胡萝卜之间的关系,那白萝卜与胡萝卜之间又有什么数量关系呢?

请同学们摆一摆。

生:

以小组为单位,有的小组圈,有的小组摆。

③巩固。

师:

如果现在红萝卜被小兔子吃掉了1根,还剩下几根呢?

这时它与白萝卜之间又有什么数量关系?

请各小组快速完成这个问题。

第五小组:

红萝卜有6根,被小兔子吃掉1根,还剩下5根,而白萝卜有10根,是红萝卜根数的2倍。

师:

哪个小组能像上面那样摆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第六小组:

应5根5根的摆,因为红萝卜有5根,就看白萝卜里面有几个5根,有2个5根,所以白萝卜是红萝卜的2倍。

3,巩固练习。

(1)考考你。

①第一行摆2根,第二行摆出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摆几根呢?

第六小组: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所以要摆4个2根,4个2根相加是8根。

②第一行摆几根自己决定,第二行摆的根数必须是第一行的三倍,想一想怎么摆?

第七小组:

我们小组决定第一行摆4根,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3个4根是12根。

第八小组:

我们小组决定第一行摆6根,第二行是第一行的三倍,3个6根是18根。

(2)猜一猜。

有12多紫色的花,请问紫色的花是黄色花的多少倍?

引发学生思考,首先必须知道黄花的朵数。

老师大胆让学生猜想,根据学生猜的朵数来判断倍数。

第九小组:

如果黄花是1朵,紫色花的朵数就是黄花的12倍;如果黄花是2朵,紫色花的朵数就是黄花的6倍;如果黄花3朵,紫色花的朵数就是黄花的4倍;如果黄花是4朵,紫色花的朵数就是黄花的3倍;如果黄花6朵,紫色花的朵数就是黄花的2倍;如果黄花12朵,紫色花的朵数就是黄花的1倍。

4,课堂小结。

师: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呢?

第十小组:

我们小组的收获是,我们学会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还知道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之前,先把较少的看作一份,然后看较多的里面包含了几个一份,就是前面较少的几倍。

问题剖析:

本节课总体而言非常精彩,教师一开始使用游戏引入,既能让学生初步感知

倍的概念,又能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

利用几何直观按要求绘制出相应的几倍量,进一步促进学生构建倍的概念,在一系列操作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及其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对于刚参加工作两年的年轻数学教师而言,能做到这样,已经非常不错了,但就其学习效果而言,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整个课堂表面看起来非常热闹活泼,却存在许多学生“搭便车”的现象,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驾驭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诊断一:

教师对合作学习认识不够深入

从表面上看,这位教师整堂课都在使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从新知讲解开始,一直到课堂结束,合作学习的影子处处可见。

然而这看似热闹非凡的课堂就其效果而言,学生对“倍”的认识并不一定能让人满意。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虽然该教师在使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然而只使用了合作学习的“皮”和“毛”,没使用合作学习的“骨”和“肉”;只用到了合作学习的“表面”和“形式”,没用到合作学习的“实质”和“内涵”。

所谓对合作学习的深入认识,既包括合作学习本省的内涵与外延,还要掌握合作学习实施中的程序性步骤等。

很明显,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感受不到教师课前对学生进行过良好的合作学习的培训,看不出教师对学生提前进行了合理的分组。

例如:

该教师的教学准备中,按照就近原则,把全班42名同学分为9个小组。

从分组的原则这一细节上可以窥见,该教师对于合作小组的分组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认为只要将学生随意分组,然后让他们一起讨论就算是合作学习,其实这种行为就是教师对合作学习认识不够深入的表现。

另外,所提出的问题也具有随意性,这一系列随意性的举动中可以看出,该教师虽然在行为上接受了合作学习,但并没深入去了解合作学习,也没有重视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的细节性问题。

问题过易,不具谈论价值:

①师: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出图中有几种不同的小动物?

②师: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图中有几个三角形(四边形)。

③师: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计算黑板上的四道口算题。

④师: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下列数字钟接近于100的数。

⑤师: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下列事件中哪些所完成的时间接近于1分钟?

问题过难,学生很难完成:

①师:

请结合几种不同货车的载重量和沙子的总量,以及每辆车的运费情况,合理规划处适合的运输方案。

②师:

请根据小明的起床时间和上课时间,以及每种交通工具的时间成本,为小明制定合理的出行安排。

③师:

请结合景区的游客数量和游船种类,以及每种游船费用的情况,合理安排运输方案,以节省更多运输成本。

教师在给合作小组分配学习任务时一定要把握好任务的难度,上面五个过于简单的问题,如果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则会浪费大家宝贵的课堂时间,毕竟小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听讲的时间有限。

另外,经常让学生完成过于简单的问题有可能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习惯,这样当真正遇到困难的问题,就没有毅力去进行突破。

而后面三个过于困难的问题也不适合让学生进行讨论,如果整个小组都讨论不出问题的结果,会打击每个小组的信心,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合作讨论失去兴趣,进而对整个数学学习失去兴趣,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恐怖的。

所以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就要充分设计,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

(2)教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和小组回答问题的顺序方面存在问题。

本案例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个明显的现象:

有时候同学们的讨论尚在激烈进行中,老师突然来一句“时间到了”,让同学们戛然而止;有时候大多数的同学已经讨论完毕,但老师为了照顾极个别小组,而迟迟不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

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课前预设中给每个问题所预留的时间是一样的,而现实中每个问题难易程度不一致,学生所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

这都是教师没有把握好学生讨论时间的表现,讨论时间的多少是和所给讨论任务的难易程度成正比的,任务越简单,所给的时间应当越短,任务越难,所给时间越长。

对于简单的题目,如果给与太多时间,学生会在讨论完以后多出许多时间,在这些多出来的时间里学生的注意力会从学习中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例如与小组其他成员聊天等。

如果给予的讨论时间过短,有些小组还正在激烈的讨论,这是老师来一句:

时间到了,这样硬生生的叫停,对学生的讨论兴趣是一种无情的扼杀。

所以教师在实施合作教学模式时一定要合理把握好所分配任务的难易程度以及给学生的讨论时间。

另外,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十个合作小组回答问题都是按顺序进行的。

这样做最大的弊端在于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前就已经有了心理预示,明白这一个问题该哪个小组来回答,如果轮到自己小组回答问题,那么这个小组成员会高度集中,团结合作。

但如果没轮到自己小组回答问题,则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为了保持学生长时间的精力集中,必须打破这种按小组顺序回答问题的模式,采用随机抽取小组回答问题。

教师指导方面存在问题此案例中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过度指导的情况,也就是在学生不能及时给出教师想要的答案时,教师会通过暗示或者提示等形式,过度帮助学生,使学生尽快的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由于这节课是公开课,老师比较紧张,当有时候学生的讨论达不到自己预设的答案时,教师由于害怕在此环节浪费太多时间,往往会给学生过多提示或者直接替代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我们不妨从下面两个案例来分析老师不同程度的指导。

案例1师:

请同学们从图中找出不同颜色萝卜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

它们的数量不一样。

生2:

红萝卜比白萝卜多。

生3:

白萝卜比红萝卜少。

师: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倍”的初步认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它们的数量之间有没有倍数关系?

生齐答:

红萝卜是白萝卜的2倍。

案例2师:

请同学们从图中找出不同颜色萝卜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

它们的数量不一样。

生2:

红萝卜比白萝卜多。

生3:

白萝卜比红萝卜少。

师:

除了它们的数量不同之外还存在什么关系呢?

生4:

红萝卜有8个,白萝卜有4个,所以红萝卜比白萝卜多4个。

师:

如果把4个看做一份,它们分别有几份?

生5:

红萝卜是2份,白萝卜是1份。

师:

那么8个红萝卜中包含了几个4个?

生齐答:

2个。

师:

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

生齐答:

2倍。

案例呈现:

课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上册(新人教版)

设计理念: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的概念,分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时很难接受。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共同探讨、互通有无,在相互学习过程中逐步内化分数的概念。

在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交际沟通能力都能得到培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线的含义。

2,在学生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过程中体会分数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得到提高,积累倾听、交流等数学活动经验,在小组合作的活动中体会同学间真挚的情感。

3,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在生活中拓展数的领域,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初步认识分子、分母的含义。

教学准备:

1,月饼贴纸,正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水彩笔等。

2,将全班44名同学分成11个小组,每个小组4名同学。

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哪一个吗?

生:

国庆节、教师节、儿童节、、、、、、师:

其实老师最喜欢的是中秋节,因为中秋节可以吃月饼。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分月饼的问题好不好?

生:

齐答“好”。

师:

现在有四个月饼,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问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月饼?

(强调平均分就是每个人分的一样多。

生:

齐答两个。

师:

如果有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问平均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几个月饼?

生:

齐答一个。

师:

那现在只剩下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这时每个小朋友平均分几个月饼?

又该如何表示呢?

生: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平均每个人分得半个月饼。

(课件同步。

师:

这里刚才说到的“半个”(稍作停顿)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吗?

该如何表示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生:

我们小组的答案是0.5,因为我们学过,0.5也表示半个。

师:

你们小组真厉害啊,0.5确实可以表示半个,但是除了0.5以外,还有其他的数可以表示半个,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分数”,二分之一也可以表示半个,(板书:

二分之一)。

请全班同学跟着老师说一遍: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板书课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

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朋友——分数,那么,分数该如何来读和写呢?

我们先画一条横线,然后在横线下面写2,在横线上面写1,。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①认识二分之一:

师:

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月饼的一半,如果用你们手里的圆形纸片代替月饼,你能找出它的二分之一吗?

生:

将圆形纸片对折。

师:

为什么我看大家都将手中的纸片对折呢?

生:

对折可以使两边分得一样多,要保证平均分。

师生一起操作:

为了清晰的看出是平均分,将对折的折痕用彩笔描出来。

师: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表示出这个纸片的二分之一,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最好。

生:

以小组为单位操作、讨论。

师:

展示同学们的作品,有的小组将纸片的一半用红笔涂上颜色;有的小组把纸片的一半用笔画上斜线条;有的小组在纸片的一半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等等。

②,认识几分之一:

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二分之一,除了二分之一同学们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抽同学回答)师:

拿出你们桌子上的正方形纸片,折出你们心中自己想要的几分之一,并表示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折的又多又准。

生:

讨论与操作。

师:

展示几个小组的作品,先拿出一个反面教材做错误示范。

该同学的做法是随意将纸片折成四份,将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来表示四分之一。

生:

他的做法是错误的,他不是平均分,没有进行对折。

师: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我们再看看其他几种。

再拿出两种表示四分之一的折法,一种是折成四个全等三角形,一种是折成四个全等长方形。

请问同学们,这两种折法都正确吗?

为什么?

生:

都可以,因为这两种折法都是将整张纸片平均分成四分,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师:

现在再展示几种折法,同学们试着在括号里填空,把图形平均分成()份,每一份是它的()分之一。

生:

小组内相互交流汇报答案。

师:

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各种不同折法,老师这里有一种与大家不同的折法,请看(出示圆的三分之一),这可以表示成几分之几呢?

生:

三分之一。

师总结:

像二分之

一、三分之

一、四分之一等等这样的数就是我们几天学习的分数。

(板书)③,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分数的书写步骤,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其中短横线叫做分数线,代表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代表被分成了几份;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代表要表示的份数。

现在已二分之一为例,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巩固练习:

师:

先看第一题,下面图形能用分数表示吗?

生1:

第一个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是平均分成了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生2:

第二个不可以用三分之一来表示,因为它不是平均分。

生3:

第三个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因为是平均分成了四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生4:

最后一个不能用五分之一来表示,因为没有对整个圆进行平均分。

师:

从上面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用分数表示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

一定要看是不是平均分。

师:

给出两幅图,一副为法国国旗,蓝、白、红三色旗;一副为五角星每个角又被平均分成了两份并分别图上图上不同的颜色。

请问看到这两幅图你们会分别联想到那个分数,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

生:

激烈讨论。

师:

我们先看第一幅图,同学们由这面国旗会联想到哪个分数?

生:

我们小组的答案是三分之一,因为整个图形被三种颜色平均分成了三份,其中每一份都是整个旗面的三分之一,所以我们联想到三分之一。

师:

该小组回答的非常棒,那么对于第二幅图同学们又会联想到哪个分数呢?

生:

我们小组想到的是五分之一,因为五角星有五个同样大小的角,每个角都是整个五角星的五分之一。

师:

还有没有其他答案呢?

生:

我们小组还想到了十分之一,因为按小块来看,整个图形被平均分成了十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都是整个图形的十分之一。

师:

你们小组观察的真仔细啊,相信其他小组也能发现这一点。

4,课堂小结: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生:

我们小组学会了二分之一和其他的几分之一。

生:

我们小组学会了分数的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

生:

我们小组学会了在用分数表示时一定要注意是不是平均分。

生:

我们小组学会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该如何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问题分析:

由于教师是第一次上公开课,显得比较紧张。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在关于合作学习方面更是经验欠缺,出现了很多漏洞。

例如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不是很高;过度的参与学生的学习中,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没有体现新课标中要求的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等。

诊断一:

学生缺乏合作意识

在该案例中,虽然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分组,但大部分学生缺乏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一种与他人协同完成某种任务的心理指向,而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催生出的是学生之间的攀比竞争和个人主义作风。

例如:

师:

拿出你们桌子上的正方形纸片,折出你们心中自己想要的几分之一,并表示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折的又多又准。

老师的要求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出如何折出自己想要的几分之一。

李同学(平时调皮捣蛋,好表现自己)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将自己折出来的纸片高高举过头顶以示意他完成了老师交代的任务。

而李同学所在的小组的其他成员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就是缺乏合作意识的表现之一,完全抛弃小组,独行其是。

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当老师布置练习:

师:

给出两幅图,一副为法国国旗,蓝、白、红三色旗;一副为五角星每个角又被平均分成了两份并分别图上图上不同的颜色。

请问看到这两幅图你们会分别联想到那个分数,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

老师要求是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共同找出每道小题的答案。

第三小组的张同学(平时数学基础较好,每次考试接近满分)自信满满的样子,而他所在小组的其他几名同学基础较差,面对这道题显得很苦恼,。

这时候,张同学就凌驾于其他小组成员之上,很得意的向其他成员讲授这道题目的来龙去脉。

这是缺乏合作意识的第二种表现,完全凌驾他人之上,“唯我独尊”。

这样虽然最后整个小组都知道了问题的答案,但这个答案并不是整个小组共同努力得到的,所以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