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制度的有效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1393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绩效考核制度的有效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绩效考核制度的有效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绩效考核制度的有效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绩效考核制度的有效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绩效考核制度的有效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绩效考核制度的有效性.docx

《绩效考核制度的有效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绩效考核制度的有效性.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绩效考核制度的有效性.docx

绩效考核制度的有效性

绩效考核制度的有效性

建立系统化的体系,提高绩效考评有效性

考评为什么又失败了,是考评目标不够明确吗?

是考评工程不够量化吗?

是经理和沟通不够吗?

也许这些都是你所要的答案,但这些答案足够吗?

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吗?

为什么会导致这些问题的存在?

恐怕这些又都是问题。

这一系列的问题不得不引发我们更深入的思考,究竟怎样做才能使绩效考评真正起到作用,真正成为企业经理管理的助推器而不是鸡肋。

对此,我们必须思考,而且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否那么,我们真的要栽到考评上了!

我观察,但凡绩效考评做得不够成功的企业,都没有一套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所谓绩效考评也只是赖以支撑门面的几张表格而已,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有的甚至完全脱离员工的工作,在诸如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之类的擦边球上刻意追求,完全背离绩效管理的精神,为考评而考评。

没有一套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果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你就不能准确获知员工的绩效目标,你就无法催促你的经理去帮助员工提高绩效,更无法准确衡量员工的奉献,而最终的结果就只能让绩效考评流于形式,局面一片大好,大家都优秀,都应该得到晋升,获得加薪,这就是当前操作手段所带来的后果。

在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是核心,也是管理的中心和重心,一切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绩效,都是围绕绩效而开展而开展,这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

但是,怎么去把握这个重心,使之真正发挥成效,这才是我们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构建一套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理论学习阶段

毕竟,对许多人来说,绩效管理还是一个新事物,包括HR经理在内的管理层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其真实内涵,还有许多的困惑需要排解,还要许多观念和方法需要掌握,而快速掌握理论、方法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学习。

学习的方式有很多,最经济的当然是读书,当前书店的书架上关于绩效管理的书籍也有不少,其中不泛一些名家之作,有的重理论,有的重实务,企业不妨花时间选择几本,作为经理的必修课发给他们去读。

读书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方鼓励经理在企业刊物发表阅读感受,一来可以使学到的知识得到稳固,二来也可以普及群众,将绩效管理的理念传达给更多的经理和员工,起到软宣传的作用,还比方,由HR部门组织有关绩效管理的企业内部研讨会,经理们抽出专门的时间坐下来交流分享,使知识得到升华,共同碰撞出适合企业开展的绩效管理方案,也许在屡次的交流与研讨中,你的绩效管理体系就真的“头脑风暴”出来了呢!

另外,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企业有必要派经理层出去参加咨询公司组织的绩效管理专家主持的绩效管理研讨会,以快速提高他们对绩效管理的认知。

这里,不光是HR经理,整天忙于业务的经理也应该在工作空闲时间抽身参加一下,甚至包括企业老总,毕竟绩效管理企业管理层集体的“事业”,而不是HR经理一个人的单打独斗。

二、内部阶段

在几轮理论学习下来,经理层根本都掌握了绩效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巧,经理们已经可担当企业内部绩效管理的专家了,但是只是经理成为专家还不够,经理们还要帮助员工去认识绩效管理,帮助他们成为专家,因为绩效管理是由经理和员工共同完成的事情,不是经理的一方情愿。

所以,在理论学习结束之后,企业应该催促个业务经理对自己的部属员工进行宣贯彻,让员工真正认识绩效管理的真实面目,消除那些存于他们心中的疑虑,让员工参与其中,激发他们自我绩效管理的热情,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实施和执行中获得他们最大的支持和参与,实施才会更顺利。

三、职位分析阶段

职位分析是绩效管理实施的根底。

职位说明书看似游离于绩效管理之外,实那么不然。

绩效管理中,绩效目标的设定,绩效档案的记录,绩效沟通的持续不断进行,以及绩效考评,这些都离不开员工的职位,时刻都要以职位说明书作为依据。

所以,在没有对职位进行准确分析之前,你先不要急着去实施你的绩效管理方案,那样会适得其反。

四、目标梳理阶段

借助平衡计分卡及战略地图工具,对组织的目标进行梳理,并进行分解,明确目标、衡量指标、行动方案及预算。

五、流程设计阶段

职位分析结束之后,我们就可以正式着手设计绩效管理的流程了。

设计绩效管理流程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帮助我们有方案地实施我们的方案,使一切绩效管理活动都在控制范围内,不会出现偏离。

通常,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流程应该包括一下几个局部:

1、设定绩效目标

目标是绩效管理的标的,绩效管理的活动都依赖于目标的落实。

所以,在一开始,经理就应该和员工共同设定一个共识的绩效目标,为绩效管理做最充分的准备。

2、业绩辅导

目标设定之后,经理的职责就更加地明确:

辅导。

经理应在员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与之沟通,尽其所能地与员工保持密切联系,不断为员工资源支持,为之去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一切为目标的实现而工作。

3、记录员工的业绩档案

没有意外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原那么。

这里的“没有意外”是指在年终绩效考评当中,经理和员工对绩效考评的'结果不会意外,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员工不会因绩效考评的结果和经理争论,无争论正是绩效管理所倡导和追求的。

为了不出现意外,经理就必须在日常的工作多加观察,并做必要的记录,形成员工的绩效档案,为以后的绩效考评准备更加充足的材料。

4、绩效考评

绩效考评是绩效管理的必经阶段,绩效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评,但考评的目的是为了使绩效管理更加优秀,通过考评发现问题,并改良问题,使绩效考评成为经理和员工共同的时机。

5、绩效管理体系的诊断和提高

没有绝对完美的绩效管理体系,任何企业的绩效管理都需要不断地完善。

所以,在考评结束之后,企业应组织有效的诊断,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在下一个循环当中发挥更大作用。

六、角色定位阶段

流程是由人来执行的,只明确流程不明确责任人显然还不够,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角色定位了。

通常,一个企业有四个层面的角色:

1、企业老总:

绩效管理体系是否能够获得成功,老总是VIP。

企业老总当然是全面负责,业界给老总的定位是支持和推动。

首先在态度上要支持,然后在行动上对绩效管理体系的开展进行推动,促进绩效管理不断向深入开展。

2、HR经理:

HR经理就是那个经常被冤枉的人,通常,企业寄全部希望于HR经理身上,千斤重担都让HR经理一肩挑,现在看来,这显然不现实。

作为HR经理,他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咨询师,是绩效管理的绝对专家,为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方案支持,提供工具,提供各种问题的咨询。

3、直线经理:

直线经理是绩效管理实施的中坚,因为再好的方案也得经过他们有力的执行才能产生效果,所以他们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执行,当然在绩效管理体系的诊断中,他们也是当然的“议案”提交人。

4、员工:

员工是绩效管理的终端,业界给员工的定位是绩效的主人,他们是绩效的拥有者,拥有并产生绩效。

七、考评结果的使用

考评结果除了用来帮助员工提高业绩之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还有许多决策用途,比方晋升、加薪、培训、解雇等。

作为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这些也应得到充分的考虑,在企业的绩效管理方案中加以明确。

通过以上六个步骤,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就根本搭建完成了,至于绩效管理体系是不是有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那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银行绩效方法的转变趋势xx-07-3015:

34|#2楼

经济资本作为当今国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文化和先进管理工具,正在受到国内商业银行的重视,各家银行的改革和转型无不将经济资本理念的引入和实务运作作为改革的一项核心工作。

经济资本能够以推测的数值直观而比拟准确地反映银行承当风险和覆盖风险的能力,能够通过经济增加值(EVA)以及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RAROC)等量化指标反映银行不同机构部门、不同业务、不同产品、不同客户的价值创造能力。

因此,经济资本不仅是银行科学风险管理体系的根底,更在绩效评价和银行绩效考核方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新的绩效考核渐行渐近

绩效考核不仅是银行对一定阶段经营管理状况和战略执行的检验和价值判断,同时其设计本身也反映了银行在特定时期的经营开展理念。

现代商业银行经历了一个从追逐规模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重视平衡风险与利润、重视质量效益的集约型模式的转变过程,逐步树立了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现代经营理念。

因此,其绩效考核体制总体上也呈现出从过去的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的盈利能力考核,逐步转变为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效益考核,即从管理利润提升到管理价值。

以管理利润为指向的绩效考核,核心任务是规模的扩张或既定规模下的利润最大化,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主要实现对产出水平的结果考核;以管理价值为指向的绩效考核,核心任务是在合理运用资本的根底上,通过调整各部门、各业务、产品、客户等内部结构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整体的价值最大化。

显然,新的绩效考核体制相比传统模式,无论在管理内容还是管理环节方面都要复杂很多,在考核产出、结果、财务指标、短期绩效的同时,还要考核投入、过程、非财务指标,兼顾长期战略。

因此,新的绩效考核体制已成为银行实施开展战略、标准内部管理、实现良好业绩和可持续开展的核心动力机制。

西方先进银行绩效考核体制的经验

西方先进银行的绩效考核体制是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更新而不断改良的,呈现出有规律的几个开展阶段。

当前,西方先进银行的绩效考核体制开展到以信息化管理为依托的价值管理阶段,即以银行的价值是否实现增值为考核的核心目标,通过比拟资本本钱,动态反映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产品组合或客户系列的绩效,运用平衡计分卡(BS)等技术建立全面的绩效考核体系,并根据战略开展需要随时跟踪和优化作业流程、产品及客户结构。

经济资本是实现这一绩效考核体系的核心管理工具,并运用经济增加值和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等指标完成产品定价、资本金分配和不同业务或考核单元的同质化比拟等管理活动,进而实现资本的最大化效用和银行价值的持续增值。

总结西方先进银行的绩效考核,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建立在经济资本根底上的经济增加值等指标在业绩评估和考核鼓励中居于核心地位。

由于有先进的风险定价系统、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以及管理会计系统等科技信息平台的支撑,银行能够灵活地从不同机构、业务、产品、客户等多个维度科学衡量其真实风险和价值奉献。

二是借助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绩效考核的动态管理。

在前中后台密切配合的根底上,实时监控业务的变化,并根据业务开展的变化和需要调整经营策略。

三是设置灵活的资本本钱率(时机本钱)要求。

为了表达业务结构和战略开展重点,以及注意到不同业务单元潜在的风险性质上的差异,银行在经济增加值管理方面逐步摒弃了早期的单一做法,执行有区别的资本本钱率。

四是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

目前西方先进银行普遍采用平衡计分卡代替传统的财务考核,不仅包括财务绩效考核指标,而且增加了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技能培训、资产质量和内部管理状况等非财务指标内容。

通过模型建立各指标间驱动因素的因果联系,尤其是与改善绩效之间的关系,使银行的各级机构明确资源投向和开展方向。

五是绩效考核与长期开展战略的有机结合。

经济增加值尽管考虑了业务的真实本钱,但仍侧重于衡量短期绩效,在实践中容易导致被考核机构或个人重视短期业绩而无视长期成长性要求,使银行战略执行力弱化。

为弥补这个缺乏,西方先进银行一方面通过平衡计分卡系统设置一系列非财务指标,建立市场、客户、员工以及内部管理等潜在开展要素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各级机构和个人能够与银行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把每个业务单元的战略分解为规划期内各年度的经营开展目标,并进一步分解到个人或岗位工作目标,使最高层的战略能够落实到最基层单位,从而使管理层可以清晰了解并选择战略进程。

国内银行绩效考核体制的开展

创新绩效考核体制首先是外部监管的压力。

目前,银监会已针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定了风险评级体系,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以及某些股改国有银行分别制定了绩效考评方法,都涉及到国内银行的绩效考核标准。

在指标设置上主要涵盖了资产质量、盈利能力、资本比率、内部控制等内容,充分表达了重视资本约束和资产质量的监管导向,对各家银行的绩效考核乃至整体的经营管理体制变革产生显著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以及监管部门以资本约束和资产质量为核心的监管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内商业银行正积极推动全面的改革转型。

转型的一个重要指向是建立以资本集约化为经营准那么的价值管理体系,在此根底上,以监管部门相关方法为重要依据,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管理技术,确立注重效益和质量的绩效考核体制。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已初步搭建了新的绩效考核体制架构,尽管在实际操作上因各行情况不同而各具特色,但都比拟一致地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良:

一是树立了注重资本约束和综合效益的绩效考核理念。

在考核原那么上强调资本本钱的概念,并在不同层次的考核指标设计中参加了资本本钱扣减或资本占用收费的内容,同时,提高资产质量、中间业务、资源利用等指标的考核占比。

二是突出经济资本和经济增加值在绩效考核中的核心作用。

结合各行实际,局部银行采用模拟拨备缺口代替资本本钱计算经济增加值,局部银行通过监管资本充足率与考核期末风险资产计算资本占用,并通过确定资本本钱率核算资本本钱和经济增加值,还有局部银行进一步开展到运用按产品或授信特征确定经济资本占用系数的方法计算经济资本占用,并在方案或预算内考核资本占用和经济增加值奉献。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大局部银行都在探索建立覆盖各级经营机构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管理方法。

三是提高了量化考核的能力。

主要是通过适当的指标设置,对分支机构和业务条线的绩效突出量化考核,逐步加大对管理部门和人员考核的量化比重,并依据考核结果配置增量资源和兑现鼓励。

四是依托信息技术平台推进绩效考核管理技术的革新,尤其是提高了本钱精细化管理的能力。

目前,信息技术平台的大规模投入和运用已经能够支持国内主要银行在绩效考核方面实现根本的系统化管理和操作,如直接的系统数据采集和初步的绩效评估等。

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和管理会计系统的运用能够更为精确地分摊和衡量各级机构、部门和人员的资金本钱和经营管理本钱等财务本钱消耗,为定价、资源分配和绩效考核提供相对完整的管理信息和决策依据。

这些新的技术还处于不断检验、完善之中,但已开始效劳于银行的实际操作过程。

目前存在的缺乏

新的绩效考核体制尽管进步显著,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仍然面临不少待解的问题。

深圳银监局在xx年、上海银监局在xx年先后就区域内中资银行绩效考核体制进行的专题调研中,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前国内银行重财务指标考核的倾向。

上海银监局的调研报告以现代商业银行可持续开展的要求和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为参照,指出guo内银行绩效考核体制改革仍囿于完善财务指标体系,仍没能建立起包括内部运营指标、客户指标和员工开展指标在内的完整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极大影响了制度的有效性和作用的发挥。

总结目前国内银行的绩效考核体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偏重财务指标,同时难以防止执行中出现差距。

在整个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尤其缺乏客户效劳质量、员工开展、内部管理和控制等前瞻性指标,还不能有效反映银行各级机构和人员的综合绩效,引导未来开展的趋势。

同时,经济资本和经济增加值的考核理念和考核模式引入国内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相对复杂的核算方法使指标的直观性要弱于传统规模指标,加之在自上而下的贯彻过程中由于知识和理解层次的差异容易导致改革的路径依赖。

例如,在传导和执行中基层的抵触使考核被动打折扣,或可能变相地回归规模考核,形成新指标体系与旧经营模式的“两张皮”现象。

二是经济资本和经济增加值的指标设计存在差距。

由于信息技术运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数据储藏和数据质量还远未到达要求,因此,目前国内银行有关经济资本和经济增加值的核算根本上还只能做到模拟,现有的系统还不能完全实现对各级机构和个人的收益、本钱等核心数据的精确归集和分配。

在设计经济资本占用系数上还比拟粗,难以准确反映区域、行业、客户、产品等的细化差异,使实际操作难度加大。

这些只是开展中的阶段性问题。

一些银行采用以监管资本代替经济资本核算经济增加值,这既不能真实反映被考核单元的资本占用和风险承当,也不能表达银行对不同业务的战略倾向。

并且,以8%的监管比率通过风险资产规模倒算资本占用,一般情况下会低估高风险业务的风险承当水平,高估低风险业务的风险承当水平,遏制战略扶植业务的开展,使资本金分配和绩效评价的效力降低。

还有局部银行采取经济资本占用收费并计入产品本钱的考核管理方法,这也与经济资本用于抵御银行非预期损失的本质相违背,明显扭曲了业务定价及绩效考核管理。

三是资本本钱设计上存在偏差。

核算经济增加值关键是要在扣除拨备后的税后利润根底上减去资本本钱,局部银行采用单一资本本钱率的管理方法。

单一法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规模(风险资产余额或增量)预算局部和超预算局部执行一致的资本本钱率,另一种是对不同业务单元执行一致的资本本钱率。

前一种情况不利于银行对各级机构和个人贯彻资本约束的要求,实践中容易回归“规模情结”,后一种情况不利于银行区别不同区域、行业、机构、产品的风险特性和银行的战略结构调整,从而不能准确地衡量和评估不同考核单元对银行的价值奉献。

四是与长期战略联系不紧,偏重结果管理。

与银行的长期开展相对脱节不仅由于非财务指标设计的不充分,还因为战略转化和指标逐层分解的相互脱节。

或者制定的战略没有现实地转换为各年度的绩效预算并层层分解到各级机构和个人,使之充分了解开展方向;或者分解到各级机构和个人的财务方案只考虑了当期的工作任务,使之以完成短期业绩为要务。

这样既不利于全行战略的实施和控制,也限制了绩效考核所应发挥的促进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优化业务结构等关键作用。

尽管可以通过缩短考核周期等方式推进动态管理,但由于不能实时掌握业务的资本占用和效率,更不能及时评估战略的推进情况,因此,根本上只能完成对短期业绩的结果考核,仍不能摆脱传统的结果管理。

改善绩效考核体制的建议

绩效考核体制改革的进步不能忽略实际运用中出现的各种缺乏,在短期内建立与西方先进银行相当的管理体系尚有困难,当前重要的是在考核理念和主要指标设计上要遵循资本约束和质量效益的原那么,考核制度上要表达监管部门的要求,考核目标上要充分考虑长期战略与短期开展的有效结合,逐步形成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模式和自身实际需要的绩效考核体制。

一是适当增加非财务指标,完善绩效考核内容。

作为对财务指标的补充,应充分重视非财务指标的作用,在资产质量、资本(资源)利用效率的根底上增加有关内部管理和控制、客户效劳质量、员工素质和满意度等非财务指标,待条件积累成熟后,逐步推行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绩效考核体系。

目前主要是加大有关客户效劳、员工开展、内部管理等指标的研究,增加调查投入,形成科学的指标体系。

同时,深入研究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间定量关系,建立互补指标体系。

二是改良经济资本的管理和核算方法。

经济资本是新绩效考核体制的根底。

对已采用系数法分配经济资本的银行,应进一步细化系数类别,完善区域、行业、产品、客户等不同维度的资本占用系数;对条件缺乏暂使用监管资本代替经济资本的银行,应依据风险特征和业务需要围绕8%的监管资本充足率按大类设置资本占用比率。

无论采取什么模式,最终还是需要不断完善数据积累,建立经济资本分析和数据处理技术平台,逐步参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占用管理,提高经济资本计量和管理的精度。

三是完善经济增加值的考核和管理。

经济增加值是新绩效考核体制的核心,在权重设置上应充分表达这一要求。

在细化经济资本占用系数的根底上,应改变单一资本本钱率的做法,研究不同区域、行业、机构、产品的风险特性,并根据银行的战略需要设置有差异的资本本钱率,逐步使经济增加值能够比拟准确地反映考核单元的价值奉献。

此外,经济增加值在实际中应该是边际意义的,即一定的经济资本占用应产生的最大化经济增加值。

因此,绩效考核不仅是对价值增值结果的考核,还应逐步研究最优经济增加值的预算管理方法,使绩效评价和考核管理更为科学。

四是逐步建立绩效考核的战略导向。

强调银行制定的开展战略能够引导各级机构和个人在不同考核期的工作目标,使绩效考核成为连接银行长期开展与短期经营管理的关键因子。

因此,有必要改变目前战略实施与绩效考核相互脱节的局面,银行的战略应具体转化为相应时期各个层面的工作任务,并依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各时期的预算或经营方案应以战略规划为依据进行编制,并细化到从总行至最基层的目标体系,使所有考核单元明确其在全行的责任和目标,目标的实现还必须与价值增值建立直接的联系。

表达战略导向的另外一项重要任务是经济资本的分配,科学的经济资本分配是考核资本本钱和经济增加值的前提。

目前,在技术手段尚待完善的条件下,资本金分配主要还是依靠通过前期业绩数据分析和年度目标进行安排,难以准确反映银行基于风险偏好的限额管理需要和战略开展意图。

对此,应实现战略分解与资本金分配的有效对接,按照战略推进目标而不是完成的财务业绩配置资本金和增量资源,并经董事会批准后细化实施。

积极培育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文化,提高改革后的绩效考核体制的执行力,经济资本以及经济增加值等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的运用必然会对原有体制形成巨大冲击,打破原有的利益分配关系,引起相关部门和机构人员的不适并可能削弱其执行效果。

因此,必须通过广泛、深入的培训和理念传播,在全行树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和效益观,按照原那么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要求协调改革和利益调整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逐步提高绩效考核管理的质量和执行效果。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