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张军1952重点.docx
《2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张军1952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张军1952重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张军1952重点
中国省际资本存量估计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
1952-2000*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
摘要:
本文通过回顾和比较已有研究中国资本存量的相关文献,考虑
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的几次重大补充和调整,本文对各年投资
流量、投资品价格指数、折旧率/重臵率、基年资本存量的选择与构造以及缺失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处理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补充和调整后
的分省数据,根据永续盘存法估计了中国大陆30个省区市1952-2000年
各年末的物质资本存量。
关键词:
省际资本存量固定资本投资价格指数经济折旧率
*本文是张军主持的研究项目“资本形成、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1978-200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该项目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批准号02BJY129)的慷慨资助,对此,本文作者表示感谢。
文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缺陷由张军负责。
本文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得到很多人的帮助。
尤其要感谢许宪春先生向作者对若干统计指标的解释,章元博士有益的讨论,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国经济发展分地区电子数据库”,孙刚同学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刘明兴博士在数据方面提供的建议和帮助。
当然,文责自负。
*张军,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33,电话:
(021)65643054;E-mail:
junzh_2000@fudan.edu.con。
吴桂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张吉鹏,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中国省际资本存量估计
一引言
正如许多利用总量数据计算经济增长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已经指出的,计算经济增长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是对产出与投入数据的科学计量,特别是资本数据的计量尤其重要。
而对于那些直接考察投资相关问题的研究来说,资本数据更是不可或缺。
已经有一些研究试图对中国的总量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在这一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按时间顺序依次包括,张军扩(1991),贺菊煌(1992),邹(Chow,1993),谢千里等(Jefferson,etc.,1996),任若恩和刘晓生(1997),胡和阚(HuandKhan,1997),王小鲁(2000),杨格(Young,2000),王和姚(WangandYao,2001),张军(2002),黄永峰等(2002),宋海岩等(2003),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何枫等(2003),张军和章元(2003),张军等(2003),龚六堂和
1谢丹阳(2004)。
然而,随着对中国经济增长来源、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差距研究的深入,实证工作对中国省际资本存量的数据提出了要求。
我们认为,准确估计各省区市的资本存量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性也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这是因为,第一,已有对中国总量资本存量的估算在指标选择和计算方法上缺乏一致的结论,所估算的数据也有较大出入,见张军和章元(2003)在论文中对此所做的一个简要综述。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回顾和比较,我们试图采用更为合理的指标和方法,利用省际数据的丰富信息,估计出各省区市的资本存量数据,如果将它们加总,就可以对已有总量资本存量的估算进行有益的检验和补充。
第二,细分省际的资本存量数据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差距的研究非常重要,而这种研究正在也将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张吉鹏和吴桂英,2004)。
但是就估算资本存量的文献来看,除了一些近期的研究开始计算分省数据,如杨格(Young,2000),宋海岩等(2003)以及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大部分研究并未进行省一级的细分的估算;而即使计算了分省数据的研究,也都没有公布其估算的最终结果。
第三,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历史数据的重大补充和一次历史数据的重大调整。
第一次是对改革开放后的1978至1984年数据的补充,这项工作是在1986年至1988年间进行的;第二次是对改革开放以前的1952至1977年数据的补充,这项工作是在1988至1997年间进行的。
而第一次重大调整是在中国进行首次第三产业普查后的1994年和1995年间进行的。
这两次补充数据和一次调整数据的详细资料主要发表在国家统计局经济核算司(1997)出版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一书上,见许宪春(2002)对此的一个介绍。
由于这本年鉴以及199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都包含了分省数据,并首次公布了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所以为估计省际资本存量提供了客观条件2。
综上所述,我们希望本文是对已有中国资本存量估算研究的补充和延续,并1从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使用的数据和指标说明来看,其资本数据可能直接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发展论坛”提供的《1952-1999中国经济增长数据》。
所以本文对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中资本数据的评论也适用于《1952-1999中国经济增长数据》。
2国外的研究者在进行同类研究时,最重要的数据来自于许等人的研究成果(Hsuehetc.,1993,1999)。
前者包括1949年到1989年中国的分省统计数据,后者包括1952年到1995年的相应数据。
虽然我们对这两本年鉴的确切内容不得而知,但是从已有研究中采用的数据来看,可以判断,这两本年鉴很有可能正是包含了两次补充和一次调整数据的详细资料,从而采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所进行的研究与采用许等人(Hsuehetc.,1993,1999)进行的相关研究应该具有可比性和相互参考的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中国省际资本存量估计
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比较全面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在正式开始测算资本存量之前,有必要指出,资本本身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广义的资本可以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土地。
虽然少数研究考虑或讨论了土地和人力资本,如邹(Chow,1993),张军和章元(2003)以及王和姚(WangandYao,2001),但是大部分研究在估计资本存量时,仅指严格意义上的物质资本,本文也将遵循这一传统。
目前已被普遍采用的测算资本存量的方法是戈登史密斯(Goldsmith)在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
由于中国没有过大规模的资产普查,所以我们在本文中所采用的是在估计一个基准年后运用永续盘存法按不变价格计算各省区市的资本存量。
采用相对效率几何递减模型,资本存量的估算可以写作:
Kit=Kit-1(1-δit)+Iit
(1)
其中i指第i个省区市,t指第t年。
(1)式一共涉及到四个变量,a.当年投资I的选取;b.投资品价格指数的构造,以折算到不变价格;c.经济折旧率δ的确定;d.基年资本存量K的确定。
对于部分数据缺失的省份,还必须考虑第五个问题:
e.数据缺失的处理。
本文其余部分将分别讨论对投资流量、投资品价格指数、折旧率/额、基年资本存量和数据缺失的处理。
然后,汇报我们所测算的1952-2000年各年末的中国大陆30个省区市的物质资本存量。
最后对估算数据进行比较和检验。
二当年投资I的选取
已有研究对当年投资的选取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采用所谓“积累”(accumulation)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统计口径。
如早期的研究张军扩(1991),邹(Chow,1993),贺菊煌(1992),以及沿用贺菊煌(1992)方法的张军(2002)以及张军和章元(2003)。
第二种是采用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totalsocialfixedassetinvestment),如王小鲁(2000)。
第三种是大部分近期研究采用的资本形成总额(grosscapitalformation)或固定资本形成总额(grossfixedcapitalformation)。
积累的定义是:
在一年之内,国民收入使用额中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和非生产性建设以及增加社会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储备的总额。
其物质形态为一年内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新增加的固定资产(扣除固定资产磨损价值)和流动资产。
积累按照用途可以分为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按照性能可分为固定资产积累和流动资产积累两部分。
其中,生产性积累是指由社会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组成,包括物质生产部门新增加的生产用固定资产(扣除固定资产磨损)以及各生产企业的原材料、燃料、半成品和属于生产资料的产成品库存、商品库存、物资储备库存等流动资产的增加额。
(《中国统计年鉴199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即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臵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
按照管理渠道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
按照工作内容和实现方式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臵,其他费用三个部分。
(《中国统计年鉴2002》)
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减去处臵的固定资产加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中国省际资本存量估计
货的变动,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常住单位购臵、转入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扣除固定资产销售和转出后的价值,分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臵(减处臵)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
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和文学艺术品原件等获得减处臵。
存货增加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
(《中国统计年鉴2002》)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发现:
首先,积累是在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下核算国民收入时度量投资的指标,并且已经事先扣除固定资产磨损价值,从而在国民经济核算的意义下,它是一个较好的衡量每年净投资额指标,也无需再考虑折旧的处理,这也正是大部分早期研究都采用积累或者生产性积累的原因。
但是从1993年起,新的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体系不再公布积累数据,也没有相应的价格指数,所以我们无法沿用此法。
而且,后文还将进一步讨论,在永续盘存法的意义下,积累就不再是一个合意的净投资指标。
其次,尽管积累的数据在1993年以后不可得,但是正如前文已经指出的,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上有过两次历史数据的重大补充和一次重大调整,其中“对资本形成进行补充和调整主要是把固定资产折旧补充到国民收入的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固定资产积累)中,使之形成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许宪春,2002)。
由此可见,“固定资本形成净额”是与“固定资产积累”等价的概念,而1993年以后统计年鉴上公布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可以被视作未扣除折旧的投资指标。
事实上,SNA体系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公式是: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2)
而资本形成总额又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所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不包括存货的投资流量,它与经济学研究中通常所指的I具有一致的含义,同时也是和国际上通常用的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一致的指标。
最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在MPS和SNA体系下都公布的一个投资指标,而且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简要说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除农村集体和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采用抽样调查外,其他均为全面统计报表。
所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主要优点是:
有较长的时序数据,而且主要采用全面统计报表,数据较为全面可信;许多关于投资的具体统计信息,仍然以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额为总体指标加以细分。
但是它的主要问题是与SNA的统计体系不相容,是中国投资统计特有的指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统计局在编制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时就是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基础,通过一定的调整计算而得(许宪春,2000;WangandYao,2001)3,这也是大部分年份这两列数据的值相差不大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在本文中采用的当年投资指标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并且认3具体地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固定资本投资额;
(2)50万元以下零星固定资产投资额;(3)新产品试制增加的固定资产;(4)商品房销售增值;(5)商品房所有权转移费用;(6)生产性无形固定资产增加;(7)土地改良费用。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额等于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减去土地购臵费和旧建筑物,旧设备购臵费,它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主要部分(许宪春,2000,第69-70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中国省际资本存量估计
为它是衡量当年投资I的合理指标。
但在采用这一指标时,还有几点需要说明:
第一,前文已经提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并未扣除折旧,所以在计算时仍要进行折旧处理。
何枫等(2003)直接采用这一指标作为当年新增净投资而不再考虑折旧,是导致其资本存量高估的一个原因。
第二,采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而非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投资,说明我们没有把存货增加记作投资的一部分。
存货包括产成品、在制品和原材料,主要是厂商为便利生产衔接和销售及时供货而必须的储备。
但是正如杨格(Young,2000)和宋海岩等(2003)指出的,首先,发展中国家“存货变动”经常是一个人为编造的残差项,以填补生产和支出帐户两边的差异;其次,从技术上说,通过调整存货的现价和基年价的差异,对存货变动进行合理的估计远比估计流量的固定资本形成困难得多;再次,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国有企业中未被出售的产成品视作具有生产性的一部分资本存量可能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而省际数据中又没有对存货的构成进行细分。
所以,和大部分研究一样,我们在本文中也没有把存货计入资本存量。
不过,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存货正在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存货变动和构成的深入分析可以成为衡量经济周期的重要指标之一4。
当然,这是需要专文研究的问题。
第三,部分早期研究在估计资本存量时往往对当年投资进行一定的扣除,如王小鲁(2000)用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乘以固定资产投资交付使用率来计算当年的固定资本形成。
一些估计国有企业TFP的研究通常会从固定资产中扣除住房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见张军等(2003)的一个综述。
但是我们在本文中使用固定资产形成总额这一指标时,不进行扣除。
理由是,首先,这些研究进行扣除的理由不尽相同而且程度也很不一样;其次,已有研究表明,是否进行扣除会对一些研究的结果产生敏感的影响。
再者,我们认为,进入总量生产函数的资本投入,为直接或间接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存量,它既包括直接生产和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各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也包括为生活过程服务的各种服务及福利设施的资产,如住房等(张军,2002;Zhang,2003)。
因此扣除住房投资或非生产性投资在我们这项研究中并不合适。
三投资品价格指数的构造
正如张军(Zhang,2003)指出的,由于价格变动的因素,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投资品的价格上升得很快,因此,各年的投资价值以及固定资产原值的数据是不可比较的,所以在采用永续盘存法时,必须将当年价格表示的投资用一定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折算成以基年不变价格表示的实际值。
在SNA体系下,核算中国不变价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利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priceindexofinvestment)用缩减法缩减现价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5。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额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由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完成额,设备、工器具购臵投资完成额和其他费用投资完成额三部分组成的。
编制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应首先分别编制上述三部分投资的价格指数,然后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求4关于中国的存货的含义、存货变动对宏观经济走势的意义,以及如何看待中国的存货问题,可以参见石路明(1999)的一个讨论。
5许宪春(2002)一文中的表5就“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使用核算的基本方法和所采用的主要价格指数”给出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中国省际资本存量估计
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指数。
编制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可以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中涉及的各类商品和取费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消除按现价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中的价格变动因素。
即使是对中国的统计体系非常苛刻的杨格(Young,2000)在其论文中也认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是一个衡量投资品价格变动的独立的指标,它与官方公布的其他一些指数不同,它的构造方法从投资形成的物理分类出发,而其他价格指数更多地从经济类型出发。
不过,正如张军(2003)指出的,《中国统计年鉴》在1993年才开始每年公布这一指数,而且只有1991年之后的时间序列数据。
虽然有省际细分数据,但此前的数据在《中国统计年鉴》上不可得,其他可能的相关年鉴,如《中国物价年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年鉴》也都没有这一信息。
这也正是导致很多早期研究纷纷构造一些相应的指数来平减投资的原因。
总的来说,对于1952年到1977年,大部分研究都借用邹(Chow,1993)估计的积累隐含平减指数(theimplicitdeflatorforaccumulation),或者并不考虑这一时期的价格变动因素。
在1978年之后,胡和阚(HuandKhan,1997)以及宋海岩等(2003)用全国建筑材料价格指数来代替;谢千里等人(Jefferson,etc.,1996)采用建筑安装平减指数和设备安装购臵平减指数的加权平均来计算;杨格(Young,2000)构造了一个隐含的固定资本形成指数,把它作为GDP平减指数和其他构成GDP各部分的平减指数的一个残差;黄永峰等(2002)直接利用零售物价指数替代;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用《上海统计年鉴》中可以得到的上海市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及其指数计算出上海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然后用它回归出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张军和章元(2003)则直接采用上海市的这一指数作为全国的相应指数。
必须承认,在直接的统计数据不可得的情况下,这些早期的研究通过某些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假设构造的相应指数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不过随着两次历史数据的重大补充和一次历史数据的重大调整,中国的统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以及许等人(Hsuehetc.,1999)都提供了1952年至1995年全国和各个省历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及其指数。
何枫等(2003),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以及王和姚(WangandYao,2001)就是分别根据这两本年鉴中的这一信息计算了1952年至1995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但是,这些文献对于利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及其指数计算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合理性和具体计算方法没有给予说明,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一书中也没有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及其指数之间的关系给予说明。
事实上,我们可以假设《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提供的以不变价格衡量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以1985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指数为例:
1985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1952=1)=
1985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年的投资隐含平减指数(1952年=1)(3)
1952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当年价格)
1985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上一年=1)=
1985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年的投资隐含平减指数(上一年=1)(4)
1984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当年价格)
那么利用该书中提供的各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当年价格),以1952年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中国省际资本存量估计
和以上一年为1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这三列数据,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各省各年的以1952年为1和以上一年为1的投资隐含平减指数(theimplicitinvestment
6
deflator)。
我们把用该方法计算出来的各省1991年至1995年的这一指数与《中国统计年鉴》上公布的这一时期的各省固定资本投资价格指数对比,发现它们基本一致。
所以我们认为,用(3)或(4)式计算而得到各省投资隐含平减指数可以视作各省的固定资本投资价格指数的代替,对于1995年以后的数据则直接采用《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然后用这一指数序列平减各年投资,将其折算成以基年不变价格表示的实际值。
通过计算我们有两个主要发现:
第一,大部分省份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仅在1978年后才出现明显的变动,所以我们认为,部分估计全国固定资本存量的早期研究忽略1952年到1977年投资品价格变动因素是可以接受的假设。
图1给出了用(3)式计算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4.000ÄÄÄÄÄ
úÄ×ÄĨ×ÄÄ
3.5003.0002.5002.0001.5001.0000.5000.00052
55
58
61
64
67
70
73
76
79
82
85
88
91
94
97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ê·ÄÄ
20
00
图1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52=1)
第二,不同省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的幅度和趋势有较大差异,特别突出的是:
三大直辖市尤其是北京的价格上涨幅度在改革前后都比较小;辽宁、云南等省份在改革前后的价格上涨幅度都很大。
这种差异也表明,在估算各个省份的资本存量时,采用各自不同的价格指数而非统一的价格指数是重要的。
表11978年和2000年中国各省区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6见附录中对(3)和(4)式的推导和所要求的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中国省际资本存量估计
注:
1978/1952和2000/1952分别指本文以1952年价格为1而计算的1978年和200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2000/1978指以1978年为1而计算的200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比较列”是“林毅夫发展论坛”提供的《1952-1999中国经济增长数据》中给出的他们计算的以1978年为基年的2000年或1999年各省的投资平减指数。
对于大部分省份来说,我们估算的2000/1978和“比较列”这两列数据的差异在10%以内。
四经济折旧率δ的确定
官方对固定资产折旧(depreciation)的定义是“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