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0662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氧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氧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氧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氧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氧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氧气.docx

《氧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氧气.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氧气.docx

氧气

盱眙县穆店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课题

氧气

 

教学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难点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色、味、态: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密度:

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3)溶解性:

氧气不易溶于水

问题:

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答:

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2.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

碳(C)+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

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

铁(Fe)+氧气(O2)

四氧化三铁(Fe3O4)

注意事项:

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

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3)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文字表达式:

磷(P)+氧气(O2)

五氧化二磷(P2O5)

空气中燃烧情况:

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

(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

镁(Mg)+氧气(O2)

氧化镁(MgO)

3、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1)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2)缓慢氧化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

如:

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

4、化合反应

二、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

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介绍:

(1)一般情况下,我们呼吸使用空气就可以了。

正常的人呼吸用纯氧气对人体有害,吸入纯氧气会损害肺的上皮层。

吸入100%的扬弃,只需几天就会发生肺氧气中毒。

一般医院中的氧气只是大于40%;

(2)用氦气代替氮气与氧气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气”。

人造空气用于代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

因为用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会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

六、布置作业

 

板书

设计

 

盱眙县穆店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课题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

2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重难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实验室制法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4K2MnO4MnO2O2

b.实验装置

二氧化锰

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c.实验步骤:

a).查: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b).装:

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c).定:

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d).点:

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收:

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离:

移离导气管。

g).熄:

熄灭酒精灯

d.注意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

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

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

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H2O2)————→水(H2O)+氧气(O2)

b.注意事项:

a).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b).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气密性检查:

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该装置的优点:

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总结:

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1)具体过程

(2)注意:

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补充练习测试题:

6、布置作业

(1)从液态空气分离氮气和氧气,为什么得到的是气态氮和液态氧?

(2)用氧炔焰焊接和切割金属时,发生三种变化:

乙炔在氧气中燃烧;焊接处金属与金属焊条熔化、冷却后凝固在一起;切割处的金属在高温下被氧气氧化除去。

这三种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

哪些是化学变化?

 

板书

设计

 

盱眙县穆店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课题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复习元素、单质、化合物、分子、原子等概念和氧气的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水的组成

重难点

电解水的实验。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1课时

展示:

一杯水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

问题:

你认识水吗?

请大家谈谈对水的认识。

设问:

让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认识水的!

展示史实:

《国语》中的《郑语》里明确地提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元素。

同时还提出不同的物质元素在一起,方能相互作用,产生新物质,如果只是同一物质元素,那是产生不出新物质的。

知识链接:

2000多万物质

100多种

元素

数十万个

英文单词

26个

英文字母

点疑:

物质间能相互转化,就足以说明,不同的物质之间有着相同的基本成分,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不变成分。

问题:

既然古人认为水是一种元素,那么他们认为水可以继续分解吗?

追问:

你也认为水不可以分解吗?

(教师手拿一杯水)

渡:

水可不可以继续分解呢?

让我们从科学实验中寻找答案!

演示:

实验3-1水的电解实验

(教师边实验边说明实验方法)

组织小组交流,观察并记录小组讨论情况。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讨论问题:

水可不可以分解,为什么?

大家观察的真细致!

化学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不过,正如大家所想的,判断水是否分解还得找出实验中生成的气体到底是什么气体?

生成的气体会是水蒸汽吗?

强化问题:

如果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那么生成物会是两种什么气体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早在18世纪化学家就开始研究了。

展示史实:

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发现水可以分解,产物为氢气和氧气。

板书:

水氢气+氧气

H2OH2O2

大家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两支玻璃管中的气体分别是氢气和氧气吗?

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

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

(强化问题)

水氢气+氧气

H2OH2O2

?

?

?

介绍史实:

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发现,生成的氢气、氧气都不可以再分了,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

板书:

水氢气+氧气

H2OH2O2

?

氢元素氧元素

提问:

那么,水的组成呢?

提问: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水(H2O)、氢气(H2)、氧气(O2)虽然都是纯净物,但它们的组成却各不相同。

你能说说区别吗?

讲授新知:

我们可以把这种组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而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7、布置作业

 

板书

设计

 

盱眙县穆店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课题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重难点

认识微粒的特征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1课时

活动与探究一:

物质的微粒性

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演示实验:

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设疑:

一汪“清水”,习习“微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

激发:

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

今天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智慧头脑,灵巧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花”。

提供实验用品:

棉签、水、氨水、酚酞、品红等

引导实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能性预测和应接准备

追问:

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

激趣:

氨有“无影脚”,“跑”到棉花上?

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说明: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向同学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活动与探究二:

微粒的特征

问题思考:

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板书:

一、分子的特性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说明: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类比说明:

人们常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事物或物质的如芝麻之小。

可是在微观世界里芝麻的小却无法与分子比拟的,芝麻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细胞由无数个分子组成,分子还有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

50万到100万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长队,也只有一根头发的直径长。

知识迁移应用问题讨论

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呼应:

解开水为什么会“跑”的疑惑。

板书:

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出新问题:

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投影实验内容:

一杯水+一块糖=?

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体,正确吗?

等式“1+1=2”会成立吗?

A组实验:

100mL水+100mL酒精50mL一杯黄豆+50mL一杯芝麻

B组实验: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高锰酸钾(或品红),观察现象。

C组实验:

下面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面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

D组实验: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引导:

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

建议:

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你们的发现和解释。

板书:

三、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思考:

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

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

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活动与探究三:

分子可分

提出问题:

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

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推论四:

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8、布置作业

思考问题:

氢气燃烧可释放能量。

这样,汽车加油站能不能变成加水站?

 

板书

设计

 

盱眙县穆店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课题

水的净化

 

教学目标

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

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重难点

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水方法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1课时

学习情景:

出示一杯混浊的河水,一瓶矿泉水

从物质的分类上,这两种水属于哪一类物质?

里面有哪些物质?

海水呢?

井水呢?

自来水呢?

讲解:

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含有许多可溶性的和不溶性的杂质。

在某些乡村没有自来水,只能饮用河水,那么如何把河水变成生活用水呢?

(明矾)

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使水得到净化。

下面,我们来了解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水的。

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大体上是:

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在净化水的过程中,沉淀、过滤、吸附分别除去什么杂质?

2、其中过滤这步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板书:

一、除去不溶性杂质

沉淀:

除去不溶性杂质

过滤:

除去不溶性杂质;一贴,二低,三靠

讲解并实验:

1、向混浊的河水中加入明矾;2、制作过滤器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3、过滤,过滤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是什么?

可以什么物质代替实验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经过上述净化后的水看上去比较澄清了,但这水是纯净物吗?

吸附:

既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板书:

二、除去不溶性杂质

吸附:

既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蒸馏(后面补充)

讲解并实验:

1、出示热水瓶中的水垢2、硬水软水的概念。

硬水和软水如何来区分呢?

请设计方案小结:

检验硬水和软水:

用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不易产生泡沫的硬水。

出示图片了解硬水的危害。

有什么办法可以除去水中的钙、镁化合物,使硬水变成软水呢?

我们刚才所用的软水是蒸馏水,它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而蒸馏是重要的实验操作,它不仅可以除去不溶性的杂质,不可以除去可溶性的杂质。

9、通过实验来制取蒸馏水小结:

净化水的方法有:

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

10、布置作业

 

板书

设计

 

盱眙县穆店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课题

爱护水资源

 

教学目标

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重难点

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探究活动的开展;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课程导入

教师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播放“水的新生”配乐诗风景片。

学生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壮观的水画面对本课题产生无限的遐想。

师:

大自然的水景是多么壮观、多么变化莫测。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水资源。

教师可引出课题──爱护水资源。

二、自学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下列测试内容:

1、地球的表面积约有多少被水覆盖着?

()

A、51% B、61% C、71% D、81%

2、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是什么?

()

A、江湖 B、海洋 C、冰川 D、溪流

3、淡水约占全球总水储量的多少?

()

A、2.23% B、2.33% C、2.43% D、2.53%

4、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大约有多少种?

()

A、50多种 B、60多种 C、70多种D、80多种

5、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几位?

()

A、第二位 B、第四位 C、第六位 D、第八位

6、世界人均水量最多的国家是()

A、印尼 B、巴西 C、美国 D、中国

7、中国人均水量约占世界均值的多少?

()

A、1/2B、1/3 C、1/4 D、1/5

8、我国人均水量最多的省是()

A、内蒙古 B、海南 C、西藏 D、青海

9、世界水日是几月几日?

()

A、3月22日 B、4月22日 C、6月4日 D、7月4日

三、师生互动

1、小结下列知识: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水球”2、海洋水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2)作用:

繁衍水生生物;蕴藏化学资源(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海水的含盐量很高,人们可从海水中提取出大量无机盐。

)(3)探究方向:

淡化海水

3、由于人口增多、工业、生活用水量增大,水污染也比较严重,造成水资源缺乏。

2、将学生课前准备的资料展示,并与教师准备的材料一起进行交流总结。

二、爱护水资源1、节约用水:

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2、防止水体污染:

(1)水体污染是指什么?

(2)水体污染源:

①工业污染:

工厂的“三废”(废气、废渣、废液)倒入江河、地下,污染江河地下水。

②农业污染:

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易造成水的污染。

③生活污染:

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任意排放,造成水的污染。

④其他污染:

A、病原微生物污染B、需氧有机物污染C、富营养化污染(赤潮)D、恶臭物污染E、地下水硬度升高F、重金属离子污染(水俣病)J、石油泄露造成的海水污染H、热污染I、放射性水污染

(3)水体污染的危害:

影响工农业生产、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布置作业

1、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B、水是一种有限的宝贵资源,必须保护水资源

C、人类需要的淡水可通过海水蒸馏来补充  

D、雨水是天然蒸馏水,所以是纯净物

2、科学家预言“水短缺,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

这是因为()

A、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提取这些资源消耗了水

B、由于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水在不断地蒸发减少

C、淡水资源不充足,且分布不均匀

D、水不断受污染,使淡水资源越来越不充裕

3、请你们谈谈自己的节水经验,在爱护水资源方面,你做的有哪些不妥的地方吗

 

板书

设计

 

盱眙县穆店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课题

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重难点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1课时

[引入新课]在本单元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节课我们首先探索原子的构成。

[板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原子的构成[过渡]原子到底能不能分?

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学生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P68内容原子的构成,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

[投影]打出下列讨论题:

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

4.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结束后,找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

[问题1的答案]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所以说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

[思考]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在原子中的体积如何?

占很大一部分吗?

[答案]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但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

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3.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回答]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所以原子的质量应等于质子质量、中子质量、核外电子质量之和。

3.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回答]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所以原子的质量应等于质子质量、中子质量、核外电子质量之和。

讲解]不同的原子所含的质子、中子、电子数目不同,所以它们的质量也不同,比如1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10-27kg,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

[讲解]这样小的数字,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就像用吨作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或小麦的质量一样。

我们可选用一种跟原子质量相近的“砝码”来表示原子的质量,这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二、相对原子质量

[提问]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呢?

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

请大家带着问题阅

相对原子质量一段内容。

1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10-27kg,作为标准碳原子质量的1/12为1.66×10-27kg,所以氢的相对原子质量=

≈1。

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

所以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16。

经过这样的计算得到的数字都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对于这个计算过程大家要掌握

布置作业

 

板书

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