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相关理论及内容结构研究.ppt
《自我管理相关理论及内容结构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我管理相关理论及内容结构研究.ppt(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方案严格保密,只对代用名开放。
2011-9-21自我管理相关理论及内容结构研究2我国古代关于自我管理的思想我国古代关于自我管理的思想n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管理思想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管理思想儒家强调通过自省和修身追求完美人格儒家强调通过自省和修身追求完美人格在儒家学说中,认为个人通过自省和修身能使行为符合于“礼”的要求,最终达到完美人格。
孔子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由内而外逐步展开的管理过程,其中修身为本。
修身之道则包括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等四个方面。
孟子认为,人天生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善端,每个人应不断扩充善端,做到清心寡欲,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最终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人格。
荀子虽然主张“人性本恶”,但他认为人只要见善而修,见恶而弃只要见善而修,见恶而弃,就能改变恶的天性,养成善的道德,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涂之人亦可为禹”。
总的来说,在儒家学说中,“礼礼”是一种外部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自省和是一种外部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自省和修身的标准,修身的标准,循礼而为,方可安人。
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自省和自我修身思想与西方的早期自我管理研究存在相同之处,都是将个体行为与某一既定的标准(“礼”和绩效标准)进行比较,并减少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偏差,从本质上而言,这是一种外在制度的内化过程。
儒家自律并非终极意义上的自律,因为在西方哲学中,真正的自律要求个体必须是具备内在决定性力量的存在,能在众多可能性中独立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而非单纯地接受他人意见或环境强加,外在的“礼”削弱甚至消灭了独立选择的存在。
3儒家的儒家的“慎独慎独”本质上是道德的自我约束本质上是道德的自我约束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居、独处时,或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所闻的情况下,也要时刻严格遵守道德规范,不能偏离善的本性。
儒家还强调慎独而不唯“独”。
也就是说,不管有无他监督,有无他人知晓,任何人都应该注意自身言行举止,绝不能因为无人知晓而肆意妄为,也不能因为有人知晓而做表面文章,要时刻关注于内心信念,在人前、人后都表现出一致的言行。
n道家思想中的自我管理思想道家思想中的自我管理思想(l)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对那些违背他人的主观愿望意志、强迫别人执行的外部领导持批判态度。
老子指出,管理者如果用尽机谋对付下属,违背下属意愿,必然会导致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即“智慧出,有大伪”(老子第十八章)。
老子把领导者按照管理水平高低分成四种类型,即“太上,不知有之。
其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老子第十七章),并极力主张“太上,、不知有之”的管理境界,即“无为而治”。
从效果上说,“无为而治”能降低下属的心理阻力和抵触情绪,节省管理成本,改善上下级关系,减少冲突和矛盾,顺应下属自我管理本性,提高成员满意度和责任感。
4
(2)内心澄明,反躬自省内心澄明,反躬自省道家认为自省是有前提的,即心灵的澄明,内心只有像湖水一样平静,大千世界的景象才能映照出来,让人看得清楚。
每个人应该心静如水,面对生活压力和诱惑保持平稳心态,从容应对。
因此,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十六章),“少私寡欲,见素抱朴”(老子第十九章),“圣人为腹不为目”(老子.第十二章),主张内心质朴、简单生活、做到清心寡欲,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两千多年前,先秦道家的“致虚守静”思想对现代人缓解工作压力,反思自身价值,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等,仍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3)“上善若水上善若水”的自我修身思想的自我修身思想“上善若水”是道家修身的重要标准。
老子指出: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老子列举出水的许多优点,指出每个人应该像水一样放低姿态,随遇而安,平和从容,宽容和仁慈地对待别人,讲求信用,遵循规律,善于适应环境和与时俱进。
道家修身思想体现了对自然人性的珍视,对儒家所宣扬的“礼”、“仁义”则持批判态度。
老子认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三十八章),因此,道家认为儒家推行修身的绝对标准礼,强制要求人们行为与之吻合,这是一种下等的德。
只有不知运用自然之道的管理者,才会大力推行和主张“礼”。
礼的奉行和推广,只能表示忠信不足,是祸乱的开端,儒家的“克己复礼”,在道家看来,不过是个人愚行以及加强统制的手段而己。
5(4)“居上谦下居上谦下”是自我管理的基础是自我管理的基础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第六十六章)。
老子认为,领导者和统治者虽然处于上级的领导地位,但是却必须谦虚地、谦和地对待下属,对待被领导者,绝对不能高高在上,自大自傲。
这是因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第三十九章),在下者正是在上者的基础和根本。
老子常用百川归海来比喻这个道理,江海之所以能成为许多河流的总汇,就是因为它善于处于低下的地位。
所以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第六十八章),善于用人的领导者常常自觉把自己放到低下的地位,放到与下属平等的地位。
(5)清虚自守的自我修练清虚自守的自我修练道家注重提高领导者清虚自守的品质。
慈、俭、退让慈、俭、退让是道家三宝,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老子.第六十七章)。
居善地居善地,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君主),是因为它善于自居卑下,处于众流的下游,所以它能成为王,心善渊心善渊,就是要像水那样,随遇而安,容纳万物。
正因为水静得像一面镜子,大千世界的景象才能倒映在上面,让人看得清楚。
管理者应该心静如水。
在面对生活压力和诱惑时,保持平稳的心态,从容应对。
同时,管理者要能做到宽容大度、容事容人。
与善仁与善仁,是说水善养万物,管理者应以仁慈的心对待人和事;言善信言善信,是说水的言而有信,江河汛期来往有时,海水潮起潮落应时而至。
管理者处事应如同水一样,做到言行一致,讲求信用,诚实守信。
正善治正善治。
正者,清静无为之正道也,水利万物,不偏不倚,不左不右,皆顺其自然而为之。
管理者管理企业,要选择“以正治企”、“以无事取天下”。
6自我管理的理论基础自我管理的理论基础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自我管理是个体、行为和环境三个变量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自我管理是个体、行为和环境三个变量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
结果。
通过自我管理,个体调节环境对外在刺激进行管理,诱发适当的行为,并运用认知策略和自我强化认知策略和自我强化来形成和维持理想的行为,将行为引向有价值和意有价值和意义的目标义的目标。
个体自理性个体自理性是个体具有主动产生目标导向行为的能力和意识主动产生目标导向行为的能力和意识,个体主动选择信息、做出决策判断,做出目标导向行为以达到既定目标。
个体自理性包括前瞻前瞻性思维、行为目的性、自我反思和调节自身活动等四个方面。
性思维、行为目的性、自我反思和调节自身活动等四个方面。
个体自我管理模型个体自我管理模型,分别是:
绩效观测、自我评价和自我反应。
绩效观测、自我评价和自我反应。
绩效观测绩效观测主要包括对个人绩效的数量、质量等进行观察和记录;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将自身真实绩效与内在的绩效标准、组织规定的参照绩效进行对比,对绩效水平进行解释和归因,并不断做出改善。
自我反应自我反应是指,根据自我评价结果对自身进行的奖惩,属于一种内在的激励内在的激励。
将绩效观测命名为自我观察自我观察,以强调自我监控不是一个机械的对自身绩效进行审查的过程,而是个体在已有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背景下所进行的观察。
个体的自我概念将影响其自我观察过程中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的程度。
因此,个体自我管理模型在社会认知理论中最终被确定为自我观察、自我评估和自我反应自我观察、自我评估和自我反应三个方面。
7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行为自我决定行为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作出的自由选择。
在基本需要理论方面,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都具有心理成长、不受损害和健康福心理成长、不受损害和健康福利利的先天心理需求,研究者将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分为三种类型,它们分别是:
胜任胜任需求、自主性需求和关系需求。
需求、自主性需求和关系需求。
任何人都有上述基本需要,个体希望在行为过程中体验到自由的感受以及不受外部控制,希望自身能力得到提高,希望能与组织中的重要人物建立紧密联系。
在组织环境中,上述基本需要如果得以满足,内在动机将被激发出来。
反之,如果上述基本需求无法得以满足和体验,将导致个体缺乏内在动机。
在动机划分方面,自我决定理论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类型。
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不需要外部条件参与,由行为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动机类型。
如果行为受内在动机驱动,个体在工作过程中将会体验到强烈的兴趣、兴奋、兴趣、兴奋、快乐和适应感快乐和适应感,并可能高度投入,以至于忘掉时间和自我忘掉时间和自我,这种状态被称之为“流”或者“涌流”。
外在动机外在动机则是由活动外部因素活动外部因素所引起的,个体在外界要求和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动机类型。
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l)外部动机。
外部动机。
即个体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得奖励而从事某项活动。
(2)内摄性动机内摄性动机。
即个体为了避免羞愧、内疚,或者为获得自我肯定而做出某种行为。
(3)认同性动机认同性动机。
即个人认为从事某项活动对自身有帮助作用,而非义务或压力所造成。
8这四种动机中,内在动机和认同性动机合称为“自主性动机自主性动机”,而内摄性动机和外部动机则合称为“控制性动机控制性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外部动机、内摄性动机、认同性动机和内在动机构成了一个可以转化的“因果关系感觉轨迹因果关系感觉轨迹”,从完全的外部动机向完全的内在动机转化过程,称之为内化过程。
通过内化过程,个体能将社会认可的制度规则、外在标准和价值观等转化为自己认同的规则或价值观,并将其整合到自我中。
9内化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个体在行为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体验到的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
度。
如果组织环境能满足个体在自主、能力和关系方面自主、能力和关系方面的需要,则内化程度较高。
反之组织环境如果无法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则内化程度较低,个体会感觉到被控制和被强迫,满足感较低。
自我决定理论将增强或削弱内在动机的外部事件进行了分类,分别是:
(l)信息性事件。
信息性事件。
是指给予个体积极反馈,使个体能在进行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做出决定。
此时,个体将体验到更强的胜任感,可以增强内在动机。
(2)控制性事件。
控制性事件。
是指管理部门强迫个体依照特定的方式思考或行动,强调对个体的控制。
个体由于会感到控制、强制和逼迫,会造成个体的抗拒或者表面的驯服,但将降低其内在动机,例如:
外部报酬、限制期限、监督和惩罚等。
(3)去动机事件。
去动机事件。
意味着无效事件,经历去动机事件的个体产生无胜任力的感觉,会削弱内在动机。
组织控制系统与自我控制系统组织控制系统与自我控制系统有两种控制系统能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
第一种是组织控制系统,包括工作标准、组织控制系统,包括工作标准、组织评价、奖励和惩罚、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组织评价、奖励和惩罚、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等。
第二种是自我控制系统,即个体自我控制系统,即个体对自身动机和行为的控制对自身动机和行为的控制。
与组织控制系统相似,自我控制系统也包括产生个人绩效标准、自评价过程、自我报酬和惩罚等。
两者之中,组织控制系统对个人动机和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间接的,它需要通过自我控制系统发挥作用通过自我控制系统发挥作用,而自我控制系统则直接作用于个人动机和行为个人动机和行为,并起着最终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