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读书十佳教师事迹报送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0289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动读书十佳教师事迹报送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推动读书十佳教师事迹报送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推动读书十佳教师事迹报送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推动读书十佳教师事迹报送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推动读书十佳教师事迹报送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动读书十佳教师事迹报送材料.docx

《推动读书十佳教师事迹报送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动读书十佳教师事迹报送材料.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动读书十佳教师事迹报送材料.docx

推动读书十佳教师事迹报送材料

 

推动读书十佳教师事迹报送材料

 

一、个人事迹

孟霞,女,1997年7月淄博师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周村八里中学任语文教师,

2006年7月调入周村实验中学任语文教师,迄今已有14年教龄。

我热爱读书,

为人师后,更是将读书的习惯与爱好传播给了学生。

语文课上,和孩子们一起感

受经典文章的魅力,课下,向孩子们推荐中外名著,和孩子们一起交流读书心得。

当在语文学习中学到某位作家时,我就将适合孩子们阅读的、这位作家的文章印

发成资料,和孩子们在语文阅读课上一起阅读。

每到寒暑假,推荐学生读名著,

并写好读书笔记。

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大大提高,在学校举办的

历届“新叶”杯征文比赛中,不论是稿件数量,还是质量,都在同年级中遥遥领

先。

我指导的王植、刘希婧、孙晓春等10名同学在2009年中小学生个性化作文

大赛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陈晶晶、宋绍绮、尹杉、吕君毅、刘希婧等

40多名同学在2010年中小学生个性化作文大赛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植同学在《语文学习报》2010年度作文大赛中,作文比赛获一等奖。

我于2009年被学校评为校推动读书优秀教师。

二、作品目录

1、《让语文阅读教学“靓”起来》

2、《激发兴趣,快乐作文》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4、课改走进课堂——《最后一课》教学谈

三、个人作品

让语文阅读教学“靓”起来

 

发表于《淄博日报》(2010年7月9日第三版)和《学苑新报》(2010——2011学年教研第23期(5)第七版)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的前行。

其间,争议很多,困惑很

多,感触很多。

语文教学试图“通过少数经典范文的示范,让学生举一反三,读

懂天下所有文章”。

对于语文教育的弊端,清华大学附中的一位特级教师曾一针

见血地提出:

“我们的语文课正逐渐变成一门纯粹的技术课。

”究其原因,我认

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急功近利的思想。

这种思想不止老师有,学生也有。

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即使有兴趣,也被繁重的课业挤到了一边,学语文,就是为考试有一个好成绩。

语文不好,找家教,做习题。

殊不知,语文学习非一日之功,“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冰

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为情趣、兴趣而读的少了,为成绩而学的多了。

短时间内

 

成绩得不到提高时,就会丧失信心,甚至放弃学习,放弃阅读。

 

从老师角度来说,一次考试不好,就给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忽略了语文兴趣的培养,背离了语文学习的初衷。

庄子说过:

“无用才是大用”。

我们的语文教学、语文阅读,应该抛弃功利

性的东西,不为成绩、不为炫耀、只为心灵的需要与渴求。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

从长远去看,应该通过阅读,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人文修养、优化自身素质,

让学生获得广阔的思维空间。

第二、教学存在一元化现象。

语文是有生命的,阅读更是充满灵性的。

单一的语文阅读模式(阅读——做题——对答案),以及老师的思想占据课堂(毕业班上课尤为突出),束缚了

学生的创造与发挥,都使阅读教学一元化现象非常明显。

当然,在新课改理念下,这种情况大有改变,但当职业倦怠出现时,仍是可能发生。

另外,目前的考试机制,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统一学生的思想,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当然,应该

以主流的思想为答题的依据,但是,有些问题的设计从学生的成长体验来讲,很多问题回答是与成人世界的理解有差距的,这就使有些问题难以与答案一致。

以前说标准答案不对,现在用参考答案也存在对学生思想的禁锢,难怪很多学生直说语文难学。

虽然有的阅读有探究、开放的意识,但由于老师的认识差距,也存在落实不当的地方。

第三、以经验教课。

课文不变,环境却变了,听课的学生也变了。

老师要时时以新授的心态来对待课堂。

这些情况不止语文教学有,其他学科也有。

但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害处最大。

同样的一篇文章,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阅读水平甚至老师上课时的不同心情,都会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

天长日久老师经验至上,没有新的理解与感悟,阅读教“死”了,学生兴趣也没有了。

 

以上现象屡见不鲜,可能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大环境的因素也有小气候的影响。

但是,面对新一轮语文改革,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这些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

1.加强认识,更新理念

 

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但由于各种原因,阅读教学至今仍未表现

出独立的学科意识,不少教师认为“阅读只是手段,写作才是目的。

”诚然,阅读

和写作关系密切。

但是,“读”却不完全是为了“写”,初中课堂必须让阅读“独立”

起来,阅读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感悟人生,陶冶情操,丰富情感,

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包括收集、筛选、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

鉴赏评价、质疑探索作品的能力,为学生形成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及应对社会

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兴趣,自主阅读

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初中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原动力。

他们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寻找自己的乐趣。

如果让他们带着“分析小说的深刻主旨”这一作业去读《红楼梦》,可能会使他们兴味索然。

我们必须淡化阅读的目标,而让学生放开思想去自由地读书。

教师要把阅读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只要不是鼓吹暴力、色情、反动等内容的,学生都可以读。

读哪本书,怎样读,应由学生自己决定。

教师的作用是“导”。

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佳作,教师可以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

另外,读书的方法也应是开放的。

读书采用何种方法,皆由个人习惯而定,教师只能作一般方法上的介绍:

勾画圈点、批注点评、卡片心得、细读背育,当用则用,只要有所“悟”就不失为上法。

要发展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还需要多元化的评价激励。

作为教师,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地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评价激励。

如一句精彩的发言,一个独特的看法,一次小小的进步,一个细心的发现都应该给予恰当的肯定。

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真诚的肯定,一次亲近的举动都能给孩子们巨大的信心!

这样,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信心,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阅读。

3.课内课外,互补互助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是知识、能力、思想、审

美等的载体,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他类似文章的阅读。

阅读

教学也离不开课外阅读,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作了具体的规定:

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4部名

 

著。

”这有利于改善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内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

不足的现象。

所以,我们应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互补互助。

课内阅读教学是基

础,对课外阅读起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必然延续和必要补充,反过来丰

富并深化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交流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

性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

其次,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可以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形成“阅读情感场”,使那些本没有兴趣参与课外阅读

的学生受到这个“场”的影响,产生谐振。

第三,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可以渗透教师

对学生所交流内容的评价。

通过这种评价,不但肯定学生的读书收获,而且能让

学生逐渐理解谁的读书收获较大,发言较好,为什么好。

这样,学生理解了教师

对课外阅读交流发言的标准,并把它转化成自己对课外阅读方法的理解,自觉地往教师的评价标准上靠。

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语言教学的真谛就在于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

 

语文学习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

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尊重语文学习的本真,尊重阅读的特点,带领学生,也

带领自己,把灵性的阅读装点在人生的旅途中,在精神的世界中纵横驰骋,经天

纬地。

 

激发兴趣,快乐作文

发表于《学习周报》教师版2007——2008学年第36期第六版

 

中学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标志,但这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几年来,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

作文果真

 

如此痛苦吗?

常言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过:

“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

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吞到胃里,那他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的消化它”可见,作文教学应着力于使学生“想吃”,乐于表达。

那么,如何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呢?

我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才会感到轻松。

 

“平等中的首席”,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在互动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体验到自由、信任、关爱和宽容,就会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轻松

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的情绪也就随之高涨,对学习就会产生兴趣。

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就敢想、敢问、敢说。

如在一次擦黑板以后,我走进学生中向学生诉苦:

天擦黑板时,粉笔灰飘得满地都是,掉在地上用扫把一扫就了是了,如果落进眼

睛里可就受苦了。

如果能有一种吸尘粉笔擦,那该多好啊!

学生一听,也纷纷应

和我。

此时,我话锋一转: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碰到了什么问题,想要些什么

来帮助你呢?

教室里霎时热闹起来了。

有同学说要一把“自动扫把”,可以自己

按时扫地收垃圾;有同学说要一只“警告笔”发现写错字时马上发出警告提醒

你这时,我板书了作文题目“我想要”,学生迷惑不解:

“老师,今天的作文写这个?

”我笑着点了点头。

不一会儿就看见学生们面带笑容,欣喜的开始今天的习作。

因此教师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课堂的广阔与丰富,让他们感到表达的乐趣,让他们感到表达是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使他们满怀信心的表达。

坚持写日记、周记积累素材,作为普通学生,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就是创

作的最好素材。

但这些素材如不及时记录下来,就会想美丽的流星一样转瞬即逝。

所以,用写日记、周记的形式让学生把这些素材积累下来,在写作时根据要求将

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就不愁“无米下锅”了。

荀子《劝学》中说,“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道出了日积月累的重要性,有写日记、

周记这种集腋成裘的方式,不经意间就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记录下来,写作时也

就游刃有余了。

以表达主题不一选取不同事件来写作,或写作与老师的交往抒师

生深情;或写挚友琐事来回忆同窗情谊;或写个人经历抒成长感慨;或写班级重

大事件忆酸甜苦辣,将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了盘点,叙事中流露出真情每个同学都

有所收获。

无论是什么日记,篇幅都可长可短。

可以成文,也可以是片段,只要

及时的把观察所得、所感记录下来,就达到了目的,不能只顾写观察景物的日记,

更要重视写人、事的日记。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最终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路,把作文教学搞得既有趣又有味。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发表于《学苑新报》2010——2011学年教研第18期(5)第四版

 

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合作学习得到了大力倡导,各个学校教师也开始尝试运用合作学习。

我在语文教学中,也开始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由开始时的迷茫、困惑,到现在的运用自如,中间经历了很多思考。

刚开始时,我只从形式上进行了简单分组,便开始小组合作。

一堂语文课上,我自信满满地按照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当我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

他们很多时间都在互相推诿。

你让他先说,他让她先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

有些组在不断分工:

你读第一段,他读第二段几分钟过去了,

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的学习。

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

还有的

小组,干脆将讨论的内容弃之一旁,或坐以等待别人的成果,或趁此热闹的场景,聊起了“题”外话

面对如此小组合作学习状况,我感觉到困惑,怎样开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让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

经过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我觉得以下几方面是不容忽视的:

一,科学分工,实现整合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

工的互助性学习,它的基本要求是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

性的互动等。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

作为小组合

作中的成员,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知

识结构、思维方式,不同于他人的情感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即差异性。

因此,小

组合作的有效性之一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组,按照“组内

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做到人员的搭配要合理。

组内异质,就是使具有不同

观点和不同背景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组。

比如:

成绩上“好、中、差”搭配;社交能

力上口若悬河的与沉默寡言的学生搭配;性格上活泼好动的与内向沉稳的学生分

在同一组,这样不仅有助于小组角色分工。

也可以让每个小组中都有不同学习风

格的学生,利用互补优势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而组间保持同质,这样组与组之

间才有可比性,使合作学习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竟争的局面。

反之,教师要分组

时如果未能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就会使得小组间力量不均衡,竟争不公平。

不仅如此,这样的分组还容易使学生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

例如:

有的小组优等生聚集,他们自我优越感强,合作时你争我抢谁也不让谁,显得十分霸道,有的小

组能力较弱,他们胆怯、自卑,缺乏信心,常常出现合作冷场,无法进行下去的局面,从而背离了“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合作宗旨。

 

二,人人参与,体现自我

 

在合作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学习成绩好、性格外向,表现欲强的

学生表现的非常积极,而另一些成绩不好、性格内向或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搭便车”,坐观其他学生活动,基本是参加而不参与。

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

为教师在分组合作时没有明确的角色分工,使他们感觉不到自己对小组目标的达

成有什么价值,能做出怎样的贡献。

如果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始时,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给每个组员以适当的角色,如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

这样既有了明确的角色分工,又强化了个体责任,不仅使小组各成员形成了角色的互赖,同时,也使得每一个个体意识到自己对小组完成任务的不可或缺性,体验到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常重要。

如教学《斑羚飞渡时,请学生围绕问题“文章中让你最感动的是哪里?

为什么?

”展开讨论。

这个探究过程需要各组员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就问题展开讨论,所以小组成员需要适当搭配,否则有些学生会被冷落。

因此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

如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时

有不同的职责:

主持人负责小组全局、协调小组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组员各尽其职,完成探究。

在整个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必须起指导作用,否则学

生小组合作效果不明显。

教师也可适当地激励学生:

看看哪组配合得最好、发表得最有见解。

经过讨论,由汇报员汇报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晶,其他各组补充或纠正。

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

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

同时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

整个课堂人人参与学习、个个互动补充。

合作促进了互动,互动升华了兴趣。

三,分层教学,形式灵活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不同,解题的能力不同,

特别是在阅读讨论学习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差异更加明显,因而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这是我们的一个研究课题,也是一大难题。

在具体教学中我用得最多的是分层学习法,即将全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兼顾能力差异,布置的作业分为层次不等的几题,有些同学只要解决基本题,有些必须完成更高层次的题目,对那些成绩较好、思维活跃的学生,适当增加一些思维题,在研读讨论时互相帮助。

最难的题目经过讨论如果仍未解决时可向老师提问,老师向全班同学征询解题方法,这样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学习,让各层次的同学的学习都得到满足,同时也充分利用学生本身最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课堂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最多也是比较实用的学习形式,它打破了课堂学生个体之间的隔阂,给予他们合作、交流的机会。

但是这种课堂讨论形式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许多困难。

如,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一些学习基础好、思维活

跃的学生抢先将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使一些相对较差的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机会。

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不再独立思考,误认为讨论是那几个“好”同学的事,从而又回到被动学习的老路上去了。

再如课堂讨论的形式过于单一,

学生也会渐渐对讨论产生厌烦的情绪,而失去讨论的热情,这就要我们老师采取多种讨论的形式,常换常新,让学生总是感到新奇,永远有参与的激情。

 

四,教师主导,统领全局

 

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进行多边互动,而在

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布置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之后,有的自己走

上讲台浏览教案,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有的或者在小组间漫无目的的来回走一

走;还有的什么事都不做,站在讲台上环视四周,等待小组合作结束。

这样就有

可能将合作学习引向另一个极端——放任自流。

事实上,学生的小组合作并不一

定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一定会产生疑惑,如果教师不及时给予引

导,放任自流,就会使学生陷入困惑。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表示教

师的主导性被否定被削弱,而是被定性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即是良师,

也是益友,总之,不管那种教学形式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也

不例外,而且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因此我认为,在小组合作时,教师不仅

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引向合作,更需要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并适时恰当的点拨、指导、疏通疑难,提供平台引领他们开阔思路。

或以合作者的身

份参与到某一小组中去,在与学生处于平等位置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或解决问题的策略供小组讨论探索,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学生通过合作获得知识,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整体培养,将“要我们合作”变为“我们要合作”,使学生

“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新课程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小组合作学习,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将是一个探索不

尽的话题。

 

课改走进课堂——《最后一课》教学谈

 

2009年5月获周村区初中语文论文评选二等奖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当新课程的春风吹向我们的心扉时,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无疑为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提供了一个滋长、发育的温床。

下面就结合《最后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教材处理的创新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目标,就是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开放性”和“创新性”是课改的灵魂。

在这五彩缤纷的生活中,人们的休闲日趋多样化,学生的生活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课堂上传统的处理教材的方法已经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新的处理。

别具特色的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情境,为整堂课定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

 

《最后一课》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

小说以普法战

 

争为背景,讲述了被普鲁士占领的法国小镇阿尔萨斯人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故

事。

小说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如果在教学时不作处理的话,学生就无法走入文章,理解作品思想感情。

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同学们,中国最后一次被侵略是哪个国家实施的?

”在学生明确是日本以后,接着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学生们听完,再问:

“歌曲唱的是中国哪个地方被日军占领?

”学生回答是东北后,引出“奴化教育”这个话题,讲到不许中国人说汉语,学校开设日语课程时,引出《最后一课》的主题。

学生们再去读课文,对文章背景的理就会更深刻。

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小说人物的认识都既快又准。

由此可见,创新性、开放性的处理教材,找到一个切入点,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有兴趣学,这样才能学好。

二、教学过程的应变性。

针对过去学科教材内容表现的“难、窄、旧”的特点,新课程提倡的是“新、活、宽”。

发挥“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课程内容要“新”,要“活”,要“宽”。

这样势必要求教学过程也要“新”、“活”、“宽”。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就应具备一定的应变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够活起来。

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

利用电教设备,把单调的课文讲述融入直观教学之中,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生动有趣。

由于文章的故事性比较强我从网络中搜集了许多图片制成幻灯片进行教学。

在进行文章内容复述时,我将几个典型场景和人物图片用投影仪出示:

上学路上、布告栏前、课堂上、韩麦尔先生的着装、教室后边的凳子上、黑板上、韩麦尔先生头靠黑板站立等图片完整的记录了最后一刻的经过。

学生抓住图片,结合课文,能够快速掌握文章内容,直观性更强,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分析人物形象,是文章学习的重点。

我按照语言、动作、心理、神

态、外貌分别制作了幻灯片,并且进行了链接。

当学生能够找出并能分

析得很好时,可以略过,不能分析透彻的地方,链接到相关图片,进行

指导。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授课时会出现的各种情形,做好充分准备,

然后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应变,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紧凑、连贯,也

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三、教学方式的自主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