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0055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7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农业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农业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农业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农业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

《农业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

农业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目录

第一部分规划提要2

1.规划背景研究2

2.规划述评4

3.规划总体思路5

4.规划要点与难点6

第二部分规划说明6

第一章发展条件分析6

1.农业资源基础6

2生态环境基础7

4.发展条件SWOT分析7

5.农业生产条件9

第二章发展战略研究9

第三章规划布局研究13

1.产业化综述16

2.产业定位16

3.产业发展目标体系17

4.产业基地建设规划19

5.生产模式配置21

6.合作模式设计22

第五章土地利用规划22

1.土地利用规划原则22

2.用地性质分析23

3.用地规模规划23

4.土地利用主要经济技术指标23

5.规划用地平衡表23

6.土地征用:

24

第六章基础设施规划24

1.道路交通规划24

2.服务设施规划24

3.竖向工程规划25

4.管线工程规划25

5.电力通讯规划26

第七章环境保护规划27

1.环境现状描述27

2.水土保持规划27

3.水资源保护与利用27

4.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27

5.景观系统规划28

6.绿化工程规划29

7.村庄整治规划29

8.环卫设施规划30

9.防灾工程规划31

第三部分发展保障研究32

第一章运营管理措施研究32

1.实施政府主导下的发展策略32

2.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用政策鼓励投入32

3.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产、加、销一体化32

4.生产模式创新32

5.强化园区招商,为园区企业高质量自主增长增加能量33

6.完善园区基础设施33

7.突出重点引导产业聚集发展33

8.打造园区品牌,塑造绿色农业示范区形象33

9.给予财政扶持33

10.提供用地支持33

11.实施项目倾斜34

1.招商总体策略34

2.项目资源库建设34

3.政府营销34

4.形象宣传34

5.树立样板工程34

6.营造投资环境34

第三章融资策略研究35

1.基础设施投资估算35

2.资金筹措35

第四章科技与人才保障35

1.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35

2.完善人才引进与培训机制36

3.科技与人才保障措施36

第五章规划实施建议36

1.依法管理36

2.科学实施36

3.基础设施先行36

4.创新农业开发项目,吸引投资主体36

5.与当地村民关系的建议36

 

第一部分规划提要

1.规划背景研究

1.1沙洋的基本情况:

闽中明珠──沙洋,从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年)设县,有着1600年的发展历程,自古是商贾云集之地,素有“金沙洋”之称。

沙洋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

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全县有耕地面积19.58万亩;林地面积2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9%;竹林面积42万亩,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国家南方重点林区县、福建省竹子重点产区。

  

沙洋是闽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福银高速公路、鹰厦铁路、205国道、304省道、沙溪河航运、在建的向莆快速铁路和规划建设中的杭广高速铁路横贯全境,兴建中的沙洋机场距城区仅3公里,公路、铁路、水路畅达,交通十分便捷。

沙洋作为全国百个、全省四个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正日益凸显,将成为今后沙洋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竞争优势。

从对接沿海看,沙洋今后与福州、泉州、厦门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和厦门港、福州港、湄州湾等海峡西岸港口群都有高速公路(铁路)相连接,将融入省内沿海2小时经济圈;从连接内陆看,福银高速公路和向莆快速铁路两条交通大动脉的建设,使沙洋成为湘、鄂、赣等内陆腹地至福建出海口快速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向东南可联结发展,向内陆可纵深推进、拓展腹地。

  沙洋山川秀丽,人文景观丰富,自然景观迥异,名胜古迹众多。

有淘金山长达38米的华夏第一岩雕卧佛、省级名胜风景区七仙洞、省级楠木林自然保护区罗卜岩以及“十里平流”、“七峰叠翠”、“洞天瀑布”、“二十八曲”等自然景观,此外,还有东南沿海现存最大的城隍庙等古迹。

  沙洋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质量较好的县份,1999、2002年两次被评为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在2007福建省县级经济评价中,被福建省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评定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县份之一。

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沙洋重点产业不断发展,初步形成林业、金属深加工、生化等工业主导产业。

竹业、畜禽业、茶果业和沙洋小吃业成为农业农村特色经济,获得“中国竹席之乡”、“中国小吃之乡”、“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

1.2沙洋历史沿革:

沙洋为闽中古城,史称沙村和沙阳。

自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年)建县,历经刘宋、齐、梁、陈、隋、唐,沙洋曾为蛮荒之地,唐永徽六年(655年)之前,随设随废。

直至唐中和四年(884年),县事仍由远在汀州(今长汀)的汀州司录兼管。

当时沙洋人口大约有5-6万人,其中有最原始的闽人、越人、峒人或被称作蛮僚的山越人。

唐中和四年(884年),为有效治理县政,崇安镇将邓光布与汀州司录兼沙洋政事曹朋协商,将沙洋治所迁至凤林岗下(今沙洋人民政府所在地),借助山水地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原则,遂有更具规模的县署、城隍、街区、学宫,以及千家之市,百业之盛。

随着中原汉人迁入的增多,进入宋朝后,沙洋出现历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开垦耕地不断增多,人均占有面积达4.8亩;交通事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沙溪上首次架设了连接两岸的桥梁;文化教育事业出现“五步一塾,十步一庠”的盛况,有宋一代,全县考取进士的达129人,占历代进士总人数的86%,并出现闽学四贤之一罗从彦以及以直谏和诗文名闻朝野的陈瓘、邓肃等一批学者名臣。

元、明之后,动乱频繁,大量土地荒芜,宋时盛况不复出现。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铲平王”邓茂七在陈山寨揭竿而起,领导了一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

沙洋建县之初,境域面积广大,包括如今的沙洋、三明、永安、明溪、清流、宁化等地。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析出县西黄连峒一带(包括今宁化县及清流、明溪两县部分)设宁化县。

明景泰三年(1452年),析出二十五至三十二都8个都及二十四都部分并尤溪县以西地设永安县。

明成化六年(1470年),析出十九都部分归新设的明溪县。

民国28年(1939年),析出三元、历东(今列东)、历西(今列西)等地设三元特种区,是年6月,改名三元县。

1983年7月析出洋溪公社(即洋溪乡)归三明市梅列区,沙洋境域从此基本稳定。

至2006年,沙洋城区面积15.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近10万人,远期城市规划控制区近150平方公里,核心区70平方公里,城区规划人口50万人。

沙洋建县以来,历属建安郡(后改剑州、南剑州、延平路、延平府、建安道),民国17年直属福建省。

民国22年12月14日属“福建事变”中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延建省。

民国23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攻占沙洋,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沙洋革命委员会。

民国23年末,属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4年改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6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沙洋,成立沙洋(民主)人民政府,隶属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2月,属南平专员公署。

1970年7月1日改属三明地区行政公署(三明市)至今。

1600多年,沙洋始终作为独立的县级建制而运行,文化底蕴深厚,中原古风遗存,民智开发较早,经商者众多。

素有“金沙洋”之美誉。

1.3富溪镇的资源现状:

富溪镇位于沙洋西北部,是革命老区,距县城12公里,毗邻三明市梅列区、明溪县,距京福高速公路沙洋互通口10公里。

目前正在动工的焦坑岭遂道将使富溪与沙洋高新科技园连为一体,进一步凸显富溪区位优势,沙洋城区10分钟经济圈。

特有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使富溪镇有“沙洋后花园”的美称,初步形成“现代工业集中地、生态旅游休闲地、城乡相融居住地”为目标的发展格局。

富溪镇面积233.1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81个自然村,97个村民小组,市、县直属单位、厂场21个;总户数4244户,人口15630人。

 拥有丰富的土地、木竹、水电、石灰矿等资源,耕地面积22024亩,山地面积23万亩,其中毛竹林5.1万亩,苦竹林1万亩,果园1.5万亩,茶园0.4万亩;水电资源丰富,镇内水电站25座,装机容量2.44万千瓦,年发电量12200万度,居全县乡镇之冠;全镇现有企业5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

    富溪镇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现有天峰、土桥、富兰等地生态茶园,面积4500亩,新植茶叶面积500亩,更新800亩,无公害茶叶面积达1200亩;延溪生态村,发展循环产业链模式;新建富延溪流域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金德名贵树种苗木培育基地,发展“公司+农户”经营模式。

         富溪镇地处丘陵地带,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平均海拔329米,地势西高东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1℃,平均降雨量1836毫米。

富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清水秀,自然景观独特,气候适中,田野稻香四溢,群峰巍峨挺拔,境内有许多高山、寺庙、岩洞等胜景,风光秀美,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大小佑山风云变幻、罗卜岩楠木自然保护区鸟语花香、迷宫似的七仙洞扑朔迷离、莲花山清新脱俗、天湖净寺清静幽远。

富溪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气氛浓郁,可以品尝风味别致的农家美食,又可观赏传统的民俗文化表演,让无数游人留连忘返,怡然自得。

1.4富延溪流域自然条件:

富延溪流域位处富溪镇东部,延溪两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捷,水流通畅,水量充足,阳光充沛。

1.5富延溪流域交通状况:

富延溪流域包括富溪村、白溪口村、延溪村和姜后村,与富溪镇政府所在地富溪村紧密相连,交通条件优越,田间机耕道网格式分布,生产运输十分方便。

1.6富延溪流域水电通讯网络:

富溪小水电站发展较好,民用电供应充足,植被茂密,地下水储量丰富,可保证规划区近期供水和远期供水。

富延溪流域通信已无空白点。

1.7富延溪流域规划模块:

根据富溪镇城建规划,富延溪流域两岸包含居住预留用地;根据富溪镇旅游发展规划,富延溪流域是农业博览园项目用地,与农业产业园规划需求相一致。

2.规划述评

2.1规划性质:

本规划仅为区域性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属于沙洋富溪镇绿色农业产业体系中的一个主体项目,该项目也是富溪镇旅游产业集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2项目选址及范围:

项目确址在沙洋富溪镇富溪村、白溪口村、延溪村、姜后村,在1:

1000地图上测算占地约5916亩。

(具体见规划范围红线图)

2.3规划时限:

本规划为10年规划,2010年—2020年。

2.4规划依据

2.4.1国家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农业合作社法》

2.4.2行业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095-1996)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38)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749)

2.4.3文件依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沙洋十一五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纲要》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福建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

◎《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

◎《沙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沙洋富溪镇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

2.4.4其他:

《沙洋县志》及委托方提供的其他文件资料

2.5规划原则

2.5.1节约用地,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

绿色农业产业园要保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合理利用建设用地,就地取材;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开发规模同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最终达到社会、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2.5.2顺应民意,系统协调原则:

符合实际,尽量满足民心民意,确实做到顺民心、顺民意、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规划。

同时,农业产业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各子系统之间不能相互协调,则整个系统就不能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2.5.3以人为本,利益共享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的原则,按农民的意愿和需求进行规划。

特别是在村民居住点、公共设施的布局上,要符合村域特点、农民意愿及客观实际,以农民愿不愿意和满不满意为衡量标准。

对于农业产业园区规划而言,利益相关者中应重点考虑所在地的居民、投资者、管理经营者、消费群体,只有在实现多方参与和利益共享的前提下才能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5.4市场导向原则:

农业产业要在了解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结构调整,把握好产品的类型、规模、层次及同周边地区的竞合关系,生产适销对路、有竞争力的产品。

2.5.5重在实施,便于操作原则:

规划落脚到具体项目,布局到具体建设地点上,落实到所需资金上。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明确建设目标,建设标准、档次、时序要科学合理,避免规划与实际脱节。

2.5.6立足现实,建改并重原则:

充分利用资源和现有基础,改造原有产业,建设优势产业;在公共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上,既要按需要新建公共设施,又要注重修缮原有设施,完善服务功能。

2.5.7产业发展与辐射带动相结合原则:

在富延溪流域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辐射周边区域,带动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3.规划总体思路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可操作性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以信息为手段、以富溪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和富延溪流域两岸生态农业资源为依托,引入“绿色主题园区”的规划理念,以“农旅合一、乡村景区化、产业立体化、经营共生化”的战略手段,对富延溪流域乡村生态农林果鱼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定性定位,构思一个以闽台精致农业产业合作和海峡两岸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为主体,以设施农业、立体农业为特色,融高效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科研基地建设、科普观光、生态养生、户外运动、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闽台精致农业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4.规划要点与难点

4.1全面梳理富延溪流域两岸农、林、果、鱼资源要素,进行重新定位,确定合理的功能布局。

4.2整合富延溪流域两岸山地林果和农业基础资源,设计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和清晰盈利点的高效农业产业,做到“一园一品”并确定可操作的运营发展模式。

4.3设计项目区内土地利用规模,确定园区土地使用控制性技术经济指标体系。

4.4规划核心是土地问题的处置,包括土地性质、土地权属、征地拆迁、土地流转、农民安置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本项目的成败,所以应结合本项目梳理土地资源,将资源资本化,探索一条适合产业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土地整理可行之路。

4.5规划难点在于闽台精致农业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差异化打造,形成精致乡村,特色作物,立体开发,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规划说明

第一章发展条件分析

1.农业资源基础

1.1沙洋地处福建省中部,由于受海拔气温递减率的影响,气候类型多样,形成横向和纵向分布分明的气候带。

境内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紫色土、岩土、潮土和水稻土等。

全区耕地、林地垂直分布明显,区位特征突出。

境内山重迭嶂,河流密布,森林覆盖率75%以上。

气候特征、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和丰富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为生物多样性提供重要的生存空间,适宜很多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为特色农业发展创造了优越自然条件。

1.2富溪镇富延溪流域有耕地和山地1万多亩,宜果山地资源丰富,气候适应引进台湾等名优水果,果园多分布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区段,1998年引进台湾客商,在富溪园艺场成立正丰农牧有限公司,引进一批台湾水果新品种和台湾农业耕作机械。

2008年引进台湾客商,在富延溪流域姜后村建立大棚蔬菜基地1000亩,建设闽台农业合作示范园区有一定的基础。

1.2.1富溪村是富溪镇政府的所在村,辖富溪、土桥、居池坑、上畔4个自然村,总人口1839人,总面积23850亩,其中山林面积16276亩,竹林面积614亩,耕地面积2564亩。

工业企业主要有竹凉席厂、富达电站,主要产品有竹凉席、水力发电。

1.2.2白溪口村距富溪集镇2公里,人口2028人,辖白溪口、宝丰、桥头、许坑、姜公畔、兰石、林村、杜坑庵、白灶坪、通门、甲仔、桂山12个自然村,是富溪镇最大的一个行政村,全村土地面积31076亩,其中林地面积23029亩,果园面积1950亩,总产量1860吨,茶园面积1035亩,茶厂5个,已注册“春雨”牌商标,是富溪镇茶叶生产重点村,茶叶畅销全国各地,耕地面积2785亩,2008年落实粮食播种面积3621亩,粮食产量1580吨,烟叶种植面积360亩,产量47吨,种植蔬菜150亩,蔬菜产量180吨,生猪每年存栏150头,出栏120头,家禽出栏15000头,外出经营沙洋小吃125户268人,经营收入290万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粮食、茶果、烟叶、小吃业等。

1.2.3延溪村辖中尾、黄泥乾两个自然村,人口1218人、党员30人,全村耕地面积1479亩,森林面积10097亩,现有经济果树1335亩。

近年来,该村坚持走科技之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广优质水稻制种、烟叶、蔬菜、果树、苗木、养殖、鼓励村民外出务工、经营小吃,促进农民、村财两增收。

该村党支部曾多次被县委评为“五星级党支部”。

1.2.4姜后村距集镇7.5公里,辖有姜后、伏砂、施厝、岭尾四个自然村,人口1005人。

土地面积11177亩,其中林地面积6191亩,耕地面积1700亩。

全村外出经营小吃525人。

姜后村共流转土地面积1000亩,人均纯收入4000元。

2生态环境基础

2.1气候特征:

富溪区域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候19.1℃,平均降雨量1836毫米,年日照时数1360小时,无霜期达290天以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发展农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2.2地貌特征:

富溪镇地处丘陵地带,平均海拔329米,地势西高东低,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生态环境优越,西部是开展森林生态休闲养生的旅游目的地,东部地势平坦,耕地肥沃,适合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项目。

2.3环境空气质量:

富溪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较高,大气环境质量较好。

2.4声学环境状况:

项目区声环境较好,无超标交通噪音。

2.5水环境质量:

水丰质优。

水资源丰富,水质优异,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中的有关标准,可进行无公害生产。

3.农业产业园发展的市场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和结构不断变化,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渴望增强,发展高效农业和精致农业必须双轨并行。

同时,由于城市化的不断扩大,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对于休闲活动、接触大自然、回归俭朴生活的需求正快速成长。

农业产业化是承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新途径,产业园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绿色食品,优化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产业园的规模和专业化经营可以促进产业链延伸,进一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4.发展条件SWOT分析

4.1优势分析

4.1.1区位优势:

沙洋是闽西北的交通枢纽,富溪镇属于沙洋城区10分钟经济圈。

4.1.2自然条件:

规划区内地势平缓,富延溪流域两岸分布的郭墩、富溪、白溪口、延溪、姜后等村海拔仅120—180米,且溪畔田园广阔,果林连片,鱼塘遍布,风光秀美。

富溪镇属中亚热带气候,长年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干湿明显,四季分明,夏长冬短,春秋平分。

水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河流是富溪,发源于明溪县,自西向东横流全境,支流发育。

4.1.3交通条件:

沙洋四通八达的交通,水陆空立体交叉的交通线格局,高速公路在沙洋有三处出口,即夏茂、西霞祭口—西郊、青州;还有铁路和机场。

沙洋城区到富溪镇交通便捷。

4.1.4市场条件:

绿色消费是现代人追求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市场条件十分成熟。

伴随社会发展,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一体化加强,消费需求的转变也使消费者更加关注身体健康,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

绿色农业产业园的建设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

4.1.5政策优势: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海西建设成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并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这为农业产业园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宏观政策支持。

4.2劣势分析

4.2.1竞争劣势:

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基地)全国共有100多个。

台湾农业也转化为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与商业性农业,发展了以“经营方式细腻化、生产技术科学化、产品品质高级化”的“精致农业”,实现了“生产、生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相比之下,沙洋富溪镇绿色农业产业园区的面积小且规格不一,肥力不足,机械化程度低,配套设施不齐全,土地的市场价值很低,产品的价格波动大。

如何形成自身特色,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价值仍是沙洋富溪镇农业发展需解决的难题。

4.2.2品牌劣势:

农产品的相似度较高,要发挥比较优势,改变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小、资金匮乏、技术落后、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营销意识淡薄的现状,需要扶持具有品牌意识和现代营销观念的龙头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同时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园休闲功能,融入特色休闲项目活动和乡村节庆活动,使产业园形成集科普、生产、销售、加工、观赏、娱乐、度假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园区。

4.2.3人才劣势: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农业产业园区的规模开发,沙洋富溪镇仍需要大量农业人才。

4.3机遇分析

4.3.1政策机遇:

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的福建责任重大,需从闽台经济合作、基础设施、体制创新、区域带动、特色产业等7个方面重点突破,尤其是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并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两岸三通的需要,提高发展保障能力。

搭建对台农业项目招商平台、对台农业科技合作平台、闽台农业人才交流平台,是促进福建农业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

4.3.2区域发展机遇:

沙洋做为闽西北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加之政府支持,政策引导,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区域内外城市功能的日益提升和完善,创造了更多的市场需求,为该区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3.3对台交流机遇:

去年,由富溪镇政府搭桥牵线引进的特色农业项目面积多达200亩的台湾西瓜种植基地,是台商企业旺龙水果有限公司与当地农户合作经营。

基地采取大棚种植方式,实行多季轮作,产品保价回收,实现产量20多万斤,实现收入16万元左右。

可见和台湾已经逐渐建立起交流的平台。

4.3.4外在市场资源:

“5+2“和”11+1“的时尚生活方式正在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而沙洋周边城市(如福州、温州等)高收入阶层对自然休闲和健康保健的生活的追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