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差一票的张曙光救了中科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59983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仅差一票的张曙光救了中科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仅差一票的张曙光救了中科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仅差一票的张曙光救了中科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仅差一票的张曙光救了中科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仅差一票的张曙光救了中科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仅差一票的张曙光救了中科院.docx

《仅差一票的张曙光救了中科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仅差一票的张曙光救了中科院.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仅差一票的张曙光救了中科院.docx

仅差一票的张曙光救了中科院

仅差一票的张曙光“救”了中科院?

2013-09-1310:

38:

39归档在 麻@辣一针(社会) | 浏览27924次 | 评论14条

据称,张曙光第一次被推荐中科院院士候选人时,时任部长刘志军曾在铁道部系统内说,集全系统之力,张曙光势在必得(院士)。

2009年张曙光再次落选。

但据接近中科院评审工作组的一位老干部讲,“最后投票阶段,张曙光只差一票”。

看到这个消息,我替中科院捏了一把冷汗,毕竟,这一票无论对于张曙光还是中科院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就张曙光来说,他未能进入其“梦牵魂绕”的院士序列,对于其个人来说,是一种伤;但对于中科院来说,虽不能预料到今天的局面,但至少不会陷入更大的被动局面。

仔细观察下中科院近年的新闻,学术性的成就尽管不多,但各种负面新闻却不但呈现。

学术论文造假、评选标准的差异等都不断为社会公众诟病。

通过此次张曙光时间,不难判断出目前在我国的院士评选中,出现越来越需要“运作”的情况,甚至由单位出面,组织强大的公关团队,有强大的财力支持。

当选院士的人不一定是科研能力最强、学术成就最突出的,而是拥有一定社会地位能够调动行政资源的人。

新华社也就此发出追问:

张曙光参评中科院院士,巨款打点了谁?

此问是为天下人而发。

而当日中科院则作出回应:

如查实哪位院士有受贿等违法行为,中科院绝不姑息,欢迎社会监督。

这样的表态中规中矩。

不过,中科院在回应中提到的“司法调查”,代表着积极信号。

院士作为掌握某个专业领域的权威人才,但却面临如此的窘境,评选流程及制度是一方面,但最关键的却是其遴选制度的的资源主导因素。

在掌握核心行业资源和话语权的行业,某些“专家”拥有强大的资源运作能力,这也是很多时候评选团队所不能抗拒的。

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评上的某些院士肯定就会层次不齐。

我们丝毫不怀疑某些院士的学术水平,但这些能够代表全部吗?

院士评选存在的潜规则之所以能成为一种通行的规则,是我们的社会如此在运作:

我们发现,原来上边是很想让我们媚的,诱导我们媚,暗示我们媚,强迫我们媚,不媚就有祸。

那下面呢?

上面一级一级索媚,就一直媚到百姓身上了。

一到百姓身上,就不能称之为媚字,而是“盘剥、索贿、欺压”诸如此类词语了。

反过来,从下到上,这个原则是这样的:

村骗乡,乡骗县,一级一级往上骗,一直骗到国务院。

张曙光敢于用钱去撬开中科院的大门,证明很多人对这个事情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大家已经默认在这个游戏圈里去遵守游戏规则,直到真的有一天某个人因为其他的不可预见的错误暴露了,这个怪圈的循环才会暂时的中止。

科学的归科学,可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却被很多人给歪曲化了。

一个中科院院士的称号是何其的威风,其享受的待遇也不是一般人可以预料的,高校以此为宣传点、企业以此为自豪,恐怕真正产生的效应就不仅仅是经济效应了,更多的还是其背后的资源获取效应吧。

其正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待遇一样,其实质就是两年2万元的补贴,但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以此作为自己的门牌呢,其背后的光环效应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这次张曙光差一票未能当选对于中科院来说是涉险过关,但下一次呢!

唯有真正的学术公正公平,院士的评选才会真正有价值,才会真正的创造积极的正面效应。

(文/大河人)

张曙光和中科院谁犯了诽谤罪?

2013-09-1308:

33:

14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1916次 | 评论0条

两高对于网络诽谤有了解释,就是造谣者在网上发布诽谤他人的谣言,转发500次的,构成诽谤罪,点击量超过5000次的,构成诽谤罪。

在两高解释出台之后,第一个符合条件的是张曙光。

他在法庭说,他受贿的2300万,拿来参评中科院院士。

2007年,差了7票,没有当选。

2009年,差了一票,仍没有当选。

张曙光在法庭上说的话,牵扯到了中科院,牵扯到了学术腐败这样的大问题,也牵扯到了中科院的声誉。

因此中科院马上发布声明,说在张曙光参评院士的过程里,没有发现“花钱参评”的社会投诉。

张曙光和中科院各执一词,这就给法律提供了一个大展身手的机会。

假若张曙光在法庭上的关于参评院士花钱是假的,对于中科院,张曙光就犯了诽谤罪。

因为他的言论一出笼,网络上转载的何止一家,几乎所有网络都转载了。

点击量和何止超过5000个,恐怕所有网络加在一起,5000万也有了。

所以给张曙光一个诽谤罪,依据是充分的。

但是,假若中科院的声明有虚假的成分,那么中科院也犯了诽谤罪。

因为中科院的声明发布之后,转载很多,点击量很大,给张曙光个人也构成了诽谤罪。

中科院是一个部级单位,他们发布的声明带着一个单位的观点和声音。

假若构成了诽谤罪,就是集体犯罪,还是法人单位犯罪?

也就是说,张曙光和中科院,其中要有一个犯了诽谤罪,非此即彼。

更可怕的是,张曙光法庭上的言论一出,新华网载文质问:

张曙光的参评费打点了谁?

按照此文矛头所指,是针对中科院的,而不是张曙光的。

新华网的文章点击率和转载率也是很高的,大概不会出错,那么中科院就真的犯下诽谤罪了。

就是中科院的声明不犯诽谤罪,起码也和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被举报时,能源局的发言人的言论同出一辙。

不知道我们的部级单位能不能坚守一个实事求是的底线,在自己调查清楚之后,再发表声明之类,也免得日后贻笑大方。

张曙光参评院士的一连串问号

2013-09-1208:

22:

22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1539次 | 评论0条

张曙光参评院士的一连串问号

  王石川

  9月10日,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涉嫌受贿4755万元的案件,在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开庭审理。

不满足于官位,张曙光还觊觎着学术界的最高荣誉———中科院院士头衔。

他曾于2007年、2009年两度参评中科院院士,均未如愿。

张曙光受贿2300万元左右,用于参评院士。

(9月11日《第一财经日报》) 

  为了参评院士,张曙光居然受贿2300万元,可看出他是多么渴望当上院士,也足以说明他为了当上院士,已经丧心病狂,孤注一掷。

幸亏张曙光没有当上院士,否则必然成为科学界的丑闻。

  事虽如此,仍需追问:

这2300万元都花在了哪里?

张曙光两次参评中科院院士,分别以7票、1票之差败北,可谓离院士的头衔只有半步之遥,是不是金钱发挥了作用?

都是谁拿了他的钱?

  张曙光为何拼命想当院士?

报道称,身居高位的张曙光并不满足于官位,还一直努力当“学霸”,以维持其在铁路领域的权威地位。

多名铁路系统人士对媒体表示,一旦官位加上学术地位,在铁路领域项目规划和建设中的发言权就更大。

这种分析不无道理,此外,还与院士称号具有耀眼的实惠有关,业内人士称,院士相当于副部级干部,房子是180平方米的规格,出行配车,病了有高干病房。

更重要的是,当上院士之后,很多科研项目唾手可得。

其实,像张曙光一样想当院士的高官、高管可谓多矣,张曙光也许只是最歇斯底里、下赌注最大的一个。

  张曙光两次参评,两次成为候选人,都功亏一篑,原因在哪?

有人称,“有人反映其两部专著是由人捉刀代笔”,“有人举报其学术造假”。

向举报者致敬,否则像张曙光这种人成了院士,必是院士之耻,中科院之羞。

  但是,如果没有人举报呢?

进而言之,当前的院士选举是否存在不正之风?

报道中,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接受采访时直言,中国院士的评审过程,拉票现象存在,但是在拉票的过程中,如何送礼,送什么礼,这个没有人会说,“我只能保证自己不收礼,其他人我不保证。

”这名院士不收礼,其他人呢?

中科院院士邹承鲁说过,中国的院士选举制度,大体公正,但不是绝对的,“有些院士,说得不客气些,没这个水平却被选上了,原因就是做了幕后活动。

”怎么做幕后的,是不是像张曙光那样送礼?

  院士评选中的不正之风,一些人挖空心思当院士,也再次提醒人们关注一个现实问题,院士制度要改革。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倡议,将院士制度改成类似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学会会员制度,其“会员”不享有任何特权,甚至还需要向学会交纳一定的会费。

此外,早就有人提出应该打破院士终身制,不是一当上院士就一劳永逸,永远光环罩身。

甚至有人建议,应该取消现行的院士制度。

无论是打破终身制,还是取消院士制度,不管是否在理,都反衬出院士制度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

  张曙光没有当上院士,反而将因巨额受贿而接受法律制裁,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过,这起事件并不能画上句号,除了彻查谁收了张曙光的钱,更应该盘点当前的学术腐败。

院士评选真的是不要关系的净土吗?

-----中科院对张曙光“花钱参评院士”一事发布声明而引发的感慨!

2013-09-1406:

13:

37归档在 杂谈 | 浏览1027次 | 评论1条

院士评选真的是不要关系的净土吗?

-----中科院对张曙光“花钱参评院士”一事发布声明而引发的感慨!

汪华斌

在最近台湾“关说”成为焦点之时,我们大陆披露了张曙光为当院士索贿2300万的事实;本来这没有什么,可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马上就张曙光“花钱参评院士”一事发布声明。

声明中说,中科院未曾收到与张“花钱参评”的相关投诉。

如查实哪位院士有受贿等违法行为,中科院绝不姑息;欢迎社会监督。

本来这声明没有什么,可刚好有个朋友单位负责人准备今年投入300万公关也是评选院士;因而使我产生了感慨,在一个全社会任何领域全部是“关说”为主导作用的社会;难道只有我们的院士评选是公开、公正、和透明的吗?

如果这样说的话,今年的中国(大陆)只有院士评选是一方净土呀。

通过张曙光涉嫌受贿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我们才知道他受贿钱财主要就是为评选院士。

庭审中,张曙光回忆:

2006年他为参评院士做准备,戈建鸣得知后主动找到他,表示需要用钱、用多少就跟他说。

张曙光回答“200万元差不多”。

大约2006年底2007年初,戈建鸣第一次给张曙光拿来了200万元。

然而可能是因为钱财不到位的原因,张曙光2007年参评因少了7票而落选;于是他多次和戈建鸣电话沟通参评院士一事,主要商量“如何花点钱”促成此事。

“戈认为是钱花得不到位,不是想象的这么简单;下一次要早作准备”。

此后,戈两次从常州开车到北京京都信苑饭店;每次将300万的现金用纸箱装好后交给张,用于张曙光参评院士开销。

有人说这是张曙光的托词,可我却相信这应该是事实;如我就知道某单位负责人为评选院士,单位花费了300万元的公关费也没有成功;于是该单位负责人毫不气馁,依然准备更大的开支再申报。

所以王建新则在接受调查时称,“2008年7、8月,张曙光找我去他办公室,当时他正在准备第二次申请院士,需要组织科研成果,让院士们了解他的成果,还要打点评审,需要一些费用”。

于是王建新立即表示可以“赞助一部分”,第一次给张曙光送去500万。

2009年3、4月,张曙光的初评挺顺利;在他的办公室,王建新表示“评上了还得感谢评审”;自己可以再赞助。

谁知2009年张曙光第二次以1票之差落选,而王建新则表示,即使落选了,也得感谢评审,当年11月份,他又给了张曙光500万。

与此同时的是北京博得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陈丙玉同样送500万元给张曙光,因为他同样表示“当时正是第二次申请院士,需要花钱”。

正因为如此,“评院士需强大财力支持是公开秘密”。

然而今天却依然有人不相信参评院士“需要花钱”,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就公开说:

“院士必须是在国内、国际有原创性成果,并且在这个领域是学科带头人;有重大社会经济贡献的。

“这些成就是干出来,不是跑出来的”。

我不知道这位专家学者是不是评审专家,如果是有没有接收评选对象的礼物或现金;如果没有人接受礼品或现金,这些用于评选院士的钱究竟到哪里去了。

这完全可以查清楚的呀,那些投票同意的专家学者是经过上门送礼后的人。

正如当年我在武钢评审高级工程师,我就从不跑任何关系;因为当年我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20多篇,各类成果80多项。

当时我还自信自己如果不是高级工程师,那么武钢就没有高级工程师了。

然而事实就是这么残酷,我在武钢申报了八年还是没有评审通过;而那些没有论文也没有成果的人仅仅就是跑评审委员会的人,竟然全部是一次性通过。

因为我们评审委员们投票就是两个原则,一是认识的领导百分之百是同意;二是跑自己关系的人肯定百分之百同意。

正因为如此,没有人在这里主持正义;因为这样投票名利双收。

这也是我们今天社会到处是各级领导都是职称等级最高的人,哪怕这人学历或年限低也不影响;如我单位负责人是从实习生中一步到位的处级干部,因而高级职称自然也是破格提拔。

这既是“关说”,同时还是中国特色的“官说”;由于院士享受的“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等桂冠,因而更加让很多人趋之若鹜。

这也是近年来院士增选工作备受关注,而有关质疑也层出不穷的原因。

我赞成国际著名海洋科学家、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汪品先院士的见解,张曙光索贿参评院士一事充分暴露了我国院士评选制度存在的问题(当然更是我们社会职称评定弊端的集中体现)。

今后如果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一制度将受到更多争议。

而上海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沈建华研究员认为,近年来很多案例都说明,目前在我国的院士评选中,出现越来越需要“运作”的情况,甚至由单位出面,组织强大的公关团队,有强大的财力支持,这在圈内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当选院士的人,不一定是科研能力最强、学术成就最突出的,而是那些拥有一定社会地位、能够调动一定行政资源的人。

这也是我们社会很多官的职称很高,而学术与能力却很低的原因;因为前些时刚好写了这方面的文章。

如果我们的职称或院士全部是计算机评选,我们社会的官员还会花巨资去“跑”或“要”吗?

中国现在特色现象让公众担心,院士成了“官员俱乐部”;职称成为官员必须的又一道光环。

正因为如此,全国没有任何单位会有领导干部比老百姓职称低的现象;因为行政职务等于优先拥有职称的权力,所以我们社会的职称评定越来越不公平;这就是根源。

有人说我们的评审专家学者不接受请托说情和各种名目的送礼,因而参加评审就有公正性;试想一个公权力腐败的社会,这些人难道是清正廉洁的圣人吗?

所以有人说在此次张曙光案件中,需要“打点”的究竟为何人;必须追查。

中科院学部工作局更是表示,在张曙光参选过程中,中科院未曾收到与张“花钱参评”的相关投诉。

在此次有关方面的司法调查中,如查实哪位院士有受贿等违法行为;除其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外,中科院将按照院士章程的规定和程序严肃处理;绝不姑息,欢迎社会监督。

我可以负责任地提前知道,调查中肯定所有的评审专家学者全部都是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行为的模范,肯定不会有人承认自己收受了评审贿赂。

只是我们难以理解的是,这巨额的评选公关费究竟去了哪里?

这恐怕将是我们社会永恒的秘密,因为根本不可能公开与透明。

 

假如张曙光当上了院士!

2013-09-1209:

24:

52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8727次 | 评论1条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长张龧光涉嫌受贿4700余万元被提起公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大贪官捞了这么多钱,其中的一半2300万竟是去行贿了,为了当院士。

可惜的是,钱花了,院士却没当上。

两次评审终因差7票和1票功亏一篑,据说是有人举报其学术造假,两部专著都是由人捉刀代笔。

张曙光已经官位显赫,手里的权力炙手可热,可是为何还要拼命想当院士?

院士是“学霸”,一旦官位加上“学霸”,那就真的可谓“横行霸道”了。

中国的院士称号,还具有耀眼的实惠,相当于副部级干部,房子是180平方米的规格,出行配车,病了有高干病房。

更重要的是,当上院士之后,很多科研项目唾手可得。

其实,像张曙光一样想当院士的高官、高管可谓多矣,张曙光也许只是最歇斯底里、下赌注最大的一个。

那么,张曙光的2300万都送给了谁?

这个问题,恐怕比张曙光的案件本身更令人关注!

古代学而优则仕,如今是仕而优则学。

当下类似院士这样的国字头“国衔”被趋之若鹜,学术成了权力纷争之所,成了买卖的腐败之地,学术权威也就不再权威了,艺术精英也就不再是精英了,而是充满了铜臭和龌龊。

不要说“国衔”,就是“省衔”也是你争我夺。

有媒体曾报道,陕西书协有34名副主席,16个常务副主席,18个副主席,加上两个秘书长,10个副秘书长,11个名誉主席,6个顾问,总共62名领导。

一个省级书协为何要这么多领导?

有权的官员要这个头衔,没有权力的就只好拿钱去砸。

假如张曙光当上了院士,事情又会怎样?

张曙光如果当上了院士,官位加上“学霸”将使他在官场更加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各方利益更好摆平,大家皆大欢喜,一派和谐。

张曙光如果当上了院士,也许他的事就不会东窗事发,也就没有后面的刘志军案件。

也许他们还会升官,也许铁道部就不会撤销,也许……

太多的也许。

张曙光案件暴露了中国院士制度的背后黑幕。

当学术和权力结合,将产生“学官”群体,他们通吃官场、教育界、学术界、企业界。

有人建议,应该取消现行的院士制度。

还有人建议,院士作为一个荣誉,是先有学术成就,再事后追认,就像烈士一样。

这些建议不管是否在理,都反衬出院士制度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

人类神圣的科学精神,从本质上讲就是不折不扣的“道德高地”。

其实,院士的问题根源,不在于院士的称号,也不在于院士制度本身,而是在于整个社会系统和宏观体制出了问题。

如果当院士与当烈士一样,要付出整个生命的代价,还会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吗?

冷眼看中科院士的曙光:

袁隆平不敌张曙光

2013-09-1408:

53:

01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2074次 | 评论2条

凤凰网载新京报文:

“张曙光参评院士仅差1票,30人专家团队帮其写专著”。

张曙光曾为“组织科研成果”花费,他参与院士评选的个人著作,涉嫌由专家团队在集中时间段内集体完成。

虽然张曙光两次参评落选,一次仅差一票,这一票之差,但我们该庆幸呢,还是该哀叹呢?

期间爆出的院士制度问题也再次被舆论所关注。

这一切都来源于:

近日刘志军的心腹爱将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在法庭上供述,2005年至2009年间,他曾先后收受三位商人2300万元,“用于参评(中科院)院士”。

2007年首次参评,最终差七票落选;2009年二次参评,最终仅以一票之差落选。

紧接着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11日晚发布声明,声明称,在张曙光参选院士过程中,中国科学院未曾收到与张“花钱参评”的相关投诉。

中科院不愧是国家顶级的学术部门,严谨而又敬业,晚上都发布声明,不过似乎这一声明招来更多的是质疑,法制网发文《“未收到投诉”难遮院士评选制度之羞》:

上海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沈建华研究员也透露“我国院士评选越来越需要‘运作’,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是公开的秘密”。

既然都是公开的秘密,中科院为何还要以“未收到投诉”来搪塞?

难道院士评选的监督就完全靠“投诉”?

笔者不禁想起“烟草院士”——谢剑平,2011年12月8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院士,谢剑平所做的研究卷烟“减害降焦”。

这个全世界都认同的科学道理——降焦根本不能减害却在中国成了敲开院士大门的金钥匙。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因而有了2011年年底近100位院士联名致函中国工程院主席团,请求尽快复议、重审烟草专家谢剑平当选工程院院士的资格。

针对备受争议的“烟草院士”一事,2013年2月1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增选政策委员会主任旭日干表示,“今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不再受理烟草科技领域的候选人的提名或推荐”。

至于谢剑平的院士称号,旭日干认为,“现在还不能撤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近日表示,依据章程,工程院不会主动撤销“烟草院士”谢剑平的资格。

潘云鹤表示,工程院正在对谢剑平做劝退工作,但对方不接受。

院士是学术界最高荣誉称号。

17世纪中期,法国最早建立院士制度,此后其他国家纷纷仿效法国,成立科学院,聘选院士。

中国的第一批院士产生于1948年。

中国院士,相当于副部级的特殊待遇。

更重要的是,很多科研项目唾手可得。

张曙光所垂涎的正是院士的学术分量,能让他在铁路项目规划中说话更有分量,“学位”会让他更有“权位”。

然而怪象是,不少成果相当丰硕者却屡屡碰壁而归,像“解决了13亿人吃饭问题”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科学贡献不单是为了中国提高粮食产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为世界粮食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曾三次申报中科院院士未果,直到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他才当选工程院院士。

更有,不少不被中科院吸纳的学者,倒是被延揽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我等后辈们闻之汗颜,遥想盘中餐,不忘袁隆平。

中国的学术腐败攀升到了顶层,教授们的“抄袭门”,老师们的“送礼门”,评审职称的“造假门”等等看起来不过浮云,因为我们祖国的花朵从幼儿园起,清澈无邪的眼睛里就懂得了一个道理:

“教师节就是给老师送礼的节日”,全民皆腐,且腐到毛发里,还是听听袁隆平教授怎么说吧,面对三次申报未果,他说,院士不是我的目的,而是继续研究新杂交水稻,继续为世界人民解决无米之炊……

去年两会期间,82岁高龄的袁隆平自称自己是“80后”,他说,等自己成了“90后”时,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袁隆平还在冲击亩产1000公斤的路上,有这样情怀、境界的人评不上中科院院士,实在是怪事一桩。

2013/9/14

张曙光多少受贿款用于参评院士?

2013-09-1221:

08:

46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2003次 | 评论0条

张曙光多少受贿款用于参评院士?

      花玉喜

昨天,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被控受贿4755万余元在北京市二中院受审。

张曙光称其受贿款是用来满足情人需要,部分受贿款用来参评院士使用(2013年9月11日北京晨报)。

老婆孩子都去了美国的“裸官”张曙光被称为“中国高速列车技术奠基人”,是刘志军铁杆亲信,多次操盘高铁招标。

就是这样身居高位的张曙光并不满足于官位,还一直努力当“学霸”。

在2007年、2009年张曙光两度参评中科院院士:

2007年因7票落选院士;2009年因被举报造假,最终以一票之差“饮恨”。

张曙光称三次向戈建鸣索取钱款800万元;全部用于参评院士;2次收受武汉正远铁路公司法人王建新1000万元;收受北京博得交通设备公司法人陈丙玉500万元;均为参评院士“需要花钱”。

这也就是说为了参评中科院院士,张曙光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却未成功。

张曙光一旦官位加上学术地位,在铁路领域项目规划和建设中发言权就更大。

我们官场多少官员总想把一切名利尽收自己囊中,何止是太贪婪?

张曙光当初挟高铁如火如荼发展势头两次参选院士,铁路企业组建助选团上下打点拉票,跑评委,张在北京一五星级酒店,组织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专家为其写三本书和申报资料,当然,这一切有代理商国企埋单。

一个不做学术研究的人参选中科院院士,有造假举报且符合事实却能依然参选?

看来今天学说领域造假也不足为奇了,我们的中科院院士与金钱结合也太紧密了。

假如张曙光不是因为有举报,有2000多万元的投入笃定是中科院院士了!

一直以来,院士增选一些单位和个人通过各种各样形式和渠道进行“助选”或“拉票”活动,坊间流传竞选院士需要多少“公关费”。

可见今天多少院士获得,绝非靠享誉世界知识,卓越学术成就,却是靠搞歪门邪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科学界最高学术机构,然而,在院士评选过程中,科学与利益面前,多少院士选择了利益。

获得院士需要牵扯金钱,划上这个时代腐败印记,人情政治奉送“学术头衔”,不知院士的荣誉光环已笼罩几多阴影?

人们需要追问的是,张曙光参评中科院院士投入2000多万元,究竟送给了哪些人?

中科院院士选举按学部实行差额无记名投票,差额比例为百分之四十。

各学部参加投票选举院士人数应超过本学部院士人数二分之一;获赞同票超过投票人数二分之一候选人依次当选。

据笔者所知,中科院每一学部院士多在200人左右。

那么,这是否意味张曙光行贿近百人,每人约20万元。

张曙光只需多投入几十万,多买一两票就当选中科院院士了!

对此,或许张曙光很遗憾!

张曙光参评中科院院士投入2000多万元未当选,那么,当选的真不知投入多少钱?

当科学颠峰的荣誉竟然可以用金钱来贿选,这到底是科学家整体的沉沦还是学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