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教育到教师教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59432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儿童教育到教师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从儿童教育到教师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从儿童教育到教师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从儿童教育到教师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从儿童教育到教师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儿童教育到教师教育.docx

《从儿童教育到教师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儿童教育到教师教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儿童教育到教师教育.docx

从儿童教育到教师教育

从“儿童教育”到“教师教育”

——我就这样一路走

平顶山市叶县龚店乡中心小学刘秋红

当我动笔写这篇文章时,内心深处悄然涌起动情的回忆,以至于挥之不去。

不知多少次翻开那封尘了许久、早已发黄的一本本教学日记,往事历历在目,情怀犹在心头,我的思绪再次回到了起伏跌宕的四十载……

四十年的时光匆匆流过,25年的儿童教育、15年的教师教育,它为我的教师职业生涯烙下了难以忘怀的痕迹。

在四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哪些值得记忆的故事?

特别是在这些故事的背后带给我怎样的触动与思考?

从一名带领儿童学习数学的小学教师成为一名引导教师寻求专业发展的教研员,我是怎样由一名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转变为带领学生感受美好数学世界,激励他们全面发展的“立体教师”?

又是怎样从“师徒结对”的一对一模式发展到实践“团队研修”机制,引导教师群体在承担富有挑战性任务过程中发展专业能力的呢?

今天在回顾我自身职业发展历程,总结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实践探索时,我们又该如何反刍这样亲身经历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过程?

这种体验对于教师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初的追求:

做孩子们喜爱的教师

依稀记得我和孩子们手拉手,一道说着、笑着走过了25年的风风雨雨。

记忆的深处洋溢着孩子们的张张笑脸,涌动着我和孩子们之间的感人故事。

我时常为他们的纯真的友情而感动,为他们的点滴成长而欣慰。

想到这些,一句话在我心中流淌:

“当老师真的好幸福!

带着这种油然而生的幸福回忆,一起走进我的教师生涯。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正逢“文化大革命”时期,“读书无用论”在中国社会盛行,学校的教育常规被打乱,教学秩序被破坏,学校几乎丧失了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

年仅16岁的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匆匆地踏上了教育的征程,开始了我漫长的一线教师生活,这一做就是25年,其间我教过语文、数学,还做了多年的班主任。

完成了我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专业发展追求——做一名孩子们喜爱的教师。

在充满快乐与艰辛的执教历程中,我享受了为人师表的幸福,也曾经彷徨过、犹豫过、迷茫过,甚至伤心地落过泪。

但是我始终没有放弃过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我坚信祖国的教育一定会有春光明媚的艳阳天。

一、教改初探,历练成长

我一直坚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历练,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实验。

我深切地感受到,没有祖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大环境,个人的教育理想和教学改革实践是难以实现的。

阴霾过去,迎来曙光

永远不会忘记1974年那个一个寒冷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校园,迎面扑来的竟是一张大字报,让我伫立良久没喘过气来,大标题赫赫醒目:

“批判白专道路”!

大字报中列举的主要“罪行”,一是“走封、资、修的白专道路”,二是“资产阶级的母爱教育”。

文章大声疾呼“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修正主义的苗”,(那时我担任语文教学,刚刚涉世,一心只想帮学生多学知识,不知哪来的勇气竟不知天高地厚带学生吟起了唐诗宋词,还大讲怎样才能写出好作文,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我成了叛逆者。

)年轻稚嫩的心灵第一次受到重创。

那一刻我几乎被击垮……

那一刻我学会了沉默……

时间拨至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一场历时十年的浩劫终于结束了,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伴随着“知识就是力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旋律,学校教育的春天终于来临。

吸吮着时代的新鲜空气,我如同鱼儿得水。

那时我心头涌动着不尽的兴奋,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

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兢兢业业。

我使出全身的解数,点燃生命中所有的热情,不知疲倦地工作。

天道酬勤!

我所教的毕业班统考成绩连年优秀,我辅导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团体总分连续多年在全区名列前茅,学生们纷纷步入市、区重点中学,每学年末的毕业生家长都会笑着与我握手致谢。

历经困惑,引发思考

也许人们压抑得太久,也许矫枉必须过正?

急于求成的家长求分数,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生活空间被挤压,孩子肩负着成年人的重望,失去了自身童年的纯真与乐趣。

当我捧着课本照本宣科,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时,终于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课堂上学生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滞,语言有些贫乏,思维有些滞后,感情有些苍白。

他们尚带稚气的脸上流露出忧虑与沉重,许多天真的少年竟变得暮气沉沉、没有朝气。

开始时,我曾抱怨学生脑子太笨,学习不用功。

课堂上除了滔滔不绝的演讲之外又多了几分埋怨与责备,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让人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

我痛苦而不安,我彷徨而茫然,原有的冲动与激情几乎降到了冰点。

我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

“难道要在这条没有阳光、没有笑容的路上走下去吗?

”当时紧张、疲劳、竞争、无情的气氛笼罩着校园,那些脸上写满稚气的孩子们,本该快乐的童年生活却充满了无奈与困惑。

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使得孩子身心疲惫不堪,学习兴趣索然。

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却不爱学;教师教学很投入,学习效果却不佳。

只图分数的提高,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吗?

我在困惑中沉默……我在沉默中思考……

起步探索,减负增效

镜头追溯到80年代初期。

面对现状,我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尝试着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的教学实验。

此项实验从教材改革入手大胆地改变了教材的编排体系,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将教材组合成六个知识体系进行教学。

教材的改革必然带来了教法、学法、考法的全方位的改革。

我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了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自学”、“讨论”、“操作”等10种学习方式。

总结了“对应”、“假设”、“转化”等十余种思维训练方法,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特别是在考试方法上,我将笔试测验,变为闭卷与开卷相结合,考试与平时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考试模式。

我坚持从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一是从考试内容上,将过去侧重考查知识,转变为知识与能力并重,特别是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考试形式从过去的单纯“笔试”转变为“笔试+口试+操作”的多种形式,开卷与闭卷相结合,让学生口、手、脑并用,改变了考试的结构;三是对考试结果的评价。

我尝试改变以期末考试为评价学生数学成绩的唯一标准,采取了平时表现与考试分数相结合.对学生的超常思路,有新颖和独创性的解决问题给予加分,以此来鼓励他们的创造思维。

学生一次没考好,再给他们二次补救机会,为学生的进步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这项考试改革在当时引起了一些风波。

但今天看来我仍倍感欣慰,它虽然不能改变“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大环境,但毕竟使班级小环境局部出现晴天。

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爱学、会学、善学的感人场面。

这项考试改革在当时引起了一些风波。

但今天看来我仍倍感欣慰,它虽然不能改变“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大环境,但毕竟使班级小环境局部出现晴天。

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爱学、会学、善学的感人场面。

这项实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在不增加课时、不设早晚自习、不占用其它课时的情况下,学生一年时间学完两年的数学课程,并提前一年参加全区小学六年级数学统一考试,平均成绩高于应届毕业生的成绩。

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加强,思维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

1987年该项实验通过了中央教科所等10个有关单位专家的鉴定。

多家报刊进行了报道,此项实验后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教育科研项目,并获得“北京首届教育科研成果奖”。

二、钻研理论,亲近科研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唤起了人们心中久违了的热情和勇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激励起一大批有志之士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教改尝试。

我这个嗷嗷待哺的青年教师,尽情地吮吸着各家学派的教育思想的营养;热切地学习许多教育前辈的成功经验,准备着厚积而薄发。

心理讲座,顿开茅塞

清楚地记得,一个风雪交加的下午,我认真地聆听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教授的关于儿童心理学报告。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心理健康”、“心理体验”、“新型师生关系”、“人文精神”这些新名词。

我被她娓娓道来的极富人情味的演讲感动着,不知不觉已经融入了她的报告之中。

报告中列举的那么多的课堂教学实例不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吗?

我怎么就没想到孩子们喜怒哀乐会与学习数学连在一起呢?

凡事都认真的我,着着实实地进行了一次次自我教学行为的反思。

我的学习笔记中留下了深深思考:

教师为什么要读懂青少年心理这本书?

青少年心理状态对其在一生中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带着一个个疑问连续听了有关儿童心理学的系列讲座,使我顿开茅塞,豁然开朗,似有登高远望之感。

正是这“顿开茅塞”的经历,才使我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开始发生了变化。

当初的“小学生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的讲座,犹如在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作为教学主要目标,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背景下吹进来的一缕春风,给我带来了一丝春意。

我深刻的认识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体验着与伙伴们合作的过程,体验着亲自实践和创造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认知、体验、实践”这三个层面互相渗透,整合成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生机的教学过程。

孩子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着课堂生活的愉悦,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了和谐发展。

我觉得作为现代教师,我们要用心去感悟青少年的每一丝变化,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体会到教师的爱。

教师要用真心去爱孩子,用智慧去启迪孩子,用人格去感化孩子,使每一个孩子不仅有知识,更有思想;不仅有文化,更有品味;不仅有个性,更要有魅力。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以愉悦的心情经历每一天的新体验、新感受,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灵的净化和境界的升华,真正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学有特长、全面发展的学生。

好一个精彩的“顿开茅塞”!

让我至今仍然回味无穷。

理论指路,尝试研究

当我在教学改革道路上蹒跚地向前摸索时,当我遇到一个又一个不解的教学现实问题时,教育理论却神奇般地闯进了我的视野,我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将教育理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的行动研究。

我借助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再次审读教材,“六条龙教学”应运而生,儿童心理学帮我读懂学生,友好、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智能测量的理论为我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提供了重要依据……不知是出于一种需要,还是尝到了学习理论的甜头,我开始拿起了教育科学理论的书籍。

仿佛在茫茫的教海中,发现了一支闪亮的航标,它使我找到了前进探索的方向。

我先后阅读了日本山内光哉教授编著的《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使我了解了当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动态,开阔了视野;我读了林崇德先生的《智力发展与数学学习》,懂得了教学中如何协调智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对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提供了理论根据;我读了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清楚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质和基本内容;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深深被他展现给读者面前生动活泼的事例以及深入浅出的讲解而吸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应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者。

他正是从这种“主体论”和“指导论”相融合的观点中,导源出潺潺有声的溪流——把儿童引向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的道路。

用现在的观点看,不正是我们所提倡的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理念吗?

这一切都证实了:

教改离不开科研!

先进的教育理论以其神奇之力,给我们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生机,它为我深入教学改革开拓了一个广阔而美好的远景!

三、勇于实践,不断进取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家在积极普及基础教育的同时,开始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特别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号召,深刻地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

通过学习,我深切认识到: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人物。

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自己的课堂做起。

要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我认为,数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

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激励创新,促进发展

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要设这样的情境:

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疑问萌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探究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正是从这里起步。

其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

这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再次,使学生学会创造:

一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力;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三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四是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方向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创造性。

最后使学生爱创造。

要以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根据以上的教学原则,进行课堂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投身课改,形成特色

2001年开始的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次具有深远影响、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

它深刻地触及了广大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也触及了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等方面的革新。

我有幸置身于其中,课程改革唤起了我心中集聚已久的理想和信念,多年来,我苦苦寻求的理论支持似乎在这里找到了归宿。

我以“儿童学习理论”“儿童学习数学理论”“儿童课堂教学理论”为指导,在课堂实践中努力探索,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儿童数学教育,确立了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新理念;提供了符合儿童需要和特点的“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实现了数学教育中知识、智慧、人格三维一体的教育目标;构建了八种特色课堂模式和多种教学策略。

四十年的教学实践和专业成长经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一名学科教师不仅要关注“术”,更要注重“道”,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感悟到一名优秀教师要具备以下品质和能力:

挚爱教育、理念先进、精通教材、读懂学生、善于教学、肯于研究、勤于反思、人格魅力。

第二个追求做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

1994年初秋我告别了25年的小学教师生活,开始了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又一个新的专业尝试——教研员。

时光荏苒,15年匆匆流过。

静心回首,短暂又漫长的教研工作实践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思考,我是怎样从一个指手画脚,尽管有时也亲自“下水”,收了不少徒弟的“老师的老师”,到引领团队互动研修共同进步,且创设了独具特色的团队群体研修文化的老师们的“资源性老师”?

团队研修走过的风风雨雨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这些经历对于我和团员们意味着什么?

如此丰富的活动背后有着怎样的理念与思考?

1、教研员的角色

“教研员是什么?

”“教研员要做什么?

”“怎样才能做好教研工作?

”当时的我带着不少疑问加盟了这支队伍。

教研员前辈这样告诉我:

“教师是学生的老师,教研员就是老师的老师;教师要教学生怎样学习,教研员要教教师怎样教学。

”就这样我开始了教研员职业生活的序幕……

“以我为准”,传授经验

1994年的9月,我带着对教研员工作的憧憬,在崇文区小学数学教研室开始了新的专业尝试。

我谨记前辈的教诲,将自己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及对教材的理解,对课堂教学的感悟用一场场讲座、报告的方式传授给一线教师。

我深知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是教研员向基层传递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的重要窗口,从来不敢懈怠,每次都做好充分的准备。

台上的我喋喋不休地讲,台下的教师刷刷刷不停的记,时常也组织一些现场观摩课、研究课,课后专家点评。

我自己也时常亲自为基层教师做一些“观摩课”,也拥有了不少一线教师的“粉丝”。

带起了一批批徒弟。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做报告、讲教材介绍、点评课,教研员的日子过得还满足。

入职谈话,引发思考

2002年8月我因工作需要调入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任小学数学室教研员。

一次入职谈话引发了我对教研工作的新思考。

我没有想到报到的当天我却被主管基础教育的副院长张铁道博士的话问住了:

“我看了你的《我与小学数学》这本书,知道你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是如何将你的个体经验升华为可供其它一线教师借鉴的教学策略呢?

怎样才能将优秀教师的经验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

如何帮助基层教师有效地解决他们在课堂实践中遇到的困惑问题呢?

怎样的教研活动才能促进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执教能力的提高呢?

”一连串的问题令我不知所措,真的还没有来得及细细思量。

回想自己几年的教研员经历:

不就是介绍介绍教材,帮助老师备备课,评评课,做个学术报告吗?

教研员的工作价值还可以挖潜吗?

教研员该如何尊重教师个体的教学实践,引导同伴互动研修,共同分享同伴的经验?

教研员又该如何将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转化为一线教师可借鉴的教学策略?

教研员又该组织哪些有效的教师研修方式促进一线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呢?

教研员在指导他人的过程中如何再次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我在不断地追问,也开始尝试改进……

二、以真实课堂为资源的互动式培训

如何有效地开展教研,如何帮助教师理解先进的理念并转化为教学实践,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促进者?

如何使教研的设计者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成长?

……这些问题在我的脑海中并不是一开始就了然于心的,我在实践中努力的在寻找着答案。

一次让学生敞开心扉的研修活动

2003年秋天,我们在崇文区培新小学的一次现场教研活动又一次触动了我对“教师培训”的再认识。

清晰地记得那天下午,当我带着三年级同学完成了以“平均数”为主题的教学,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观摩课”后,按程序随后该是专家点评与学术报告。

没想到应邀到会的张铁道博士拿起话筒走向学生“同学们,你们说今天吴老师这堂课好不好?

“好!

”意犹未尽的同学们齐声响亮地回答。

“那今天这节课留给你们最难忘的印象是什么?

”孩子们的倾诉愿望被激发上来,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

吴老师“亲切”、“耐心”、“会启发”、“幽默”、“温柔”、“有魅力”……”大家又一次以热烈掌声谢过了同学。

张铁道博士转身向大家意味深长地说:

“各位,这堂课中同学们显然学会了平均数。

但是吴老师的教学带给他们的为什么却是孩子们需要的情感体验呢?

现场的老师见状开始议论起来,不少人在交头接耳,大家有些按捺不住了。

一位老师抢过话筒有感而发:

“孩子们喜欢的老师,我做到了吗?

”“孩子需要的数学学习,我创造了吗?

”……怎样才能做一名好老师的讨论从学生的课后访谈开始了。

一个鲜明的主题凸显出来:

那就是教师的科学教学素养与人文关怀能力同样重要!

由此引发了全场教师的再思考……教研活动结束了,老师们却久久没有离去,还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之中……

“课后学生的现场访谈”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石头,引起了阵阵涟漪,久久没能散去……它深深地触动了教师心灵深处的对数学教育价值的再反思、再思考。

这也让我思考,什么样的教研方式和内容教师才更有收获?

怎样构建有效的教研?

我意识到,学生用自己亲身的体验感受着我们课堂的价值,通过倾听学生真实的声音,切身感受着学生的需要,有助于促使教师客观评价自己的课堂实践。

正因为如此,一个鲜明的教研思路开始酝酿,我利用教学现场的学生和教师作为教师研修的重要资源,来提升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课后学生访谈从此就成为我们教师研修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次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教研活动

如果说培新小学的课后访谈的互动式研修活动带给我们意外的收获的话,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了有计划地策划了一场燕山地区的教师互动研修活动。

开始了从“教师培训”到“教师研修”的转变。

2004年春天,我们应燕山区教委邀请,策划了北京山区燕山由中、小学各科教师、校长全员参与的现场互动研修。

研修活动以我的一节三年级《估算》现场课拉开帷幕,课后的学生现场访谈精彩不断。

不仅是主持发问,场内的所有老师都可以对学生现场采访。

主持人将学生的感悟分门别类有计划地板书。

接下来,就是教师、校长、非数学学科教师、教学干部组的热烈讨论,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了同一个主题“如何做一个孩子们喜欢的优秀教师?

”大家不仅把我的课堂教学作为重要的研究资源,特别是通过现场对学生的访谈获得的学生感受、学生需求给了现场教师深深的触动。

下面的两张照片就是当时燕山现场讨论的情境。

 

 

教师们内在的专业发展需求被激发出来,大家做了一次自觉地“个人教学实践”的自我反思。

活动结束后竟有10万字之多的教师研修体会破茧而出。

燕山教委教研中心及时将教师体会收集成册,有的还发表在全国的教育刊物上。

根据实际需求调研设计实施的燕山教研活动让我们欣喜地看到:

大家不以只停留在所谓的名师、名课的欣赏和感动中,而是以“名师”“现场学生访谈”作为研究性资源,进行着建构型学习。

形成了“学习——反思——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构建了“互为资源”的教师研修模式。

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教师互动研修”成为我们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式。

我们开始了从比较单一的“教师培训”向多层面的“教师互动研修”的转变。

实践使我认识到,教研员首先要有资源意识,要把教师和学生作为重要的研修资源,因此,我们倡导同伴研修,主张建立人人平等、民主和谐、资源互补、相互学习、共同分享的研修文化,鼓励教师以同伴研修的方式进行资源建构,使个体的教学经验升华为群体的专业资源,从而有效地增强教师团队的教学专业能力。

其次要满足教师的需求,解决教师在实践中的问题。

研修活动的主题要来源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来自于基层教师真实的问题,要满足教师真实情景中的体验。

第三要进行行为干预,开展连续性跟进性的研修。

通过有后劲的、连续性的行为干预,提升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形成良性循环。

这样我们的教研活动才是有力量的,才是打动人心的改变教学行为研修。

新世纪的追求:

构建以专业能力发展为主线的团队研修机制

几年来,我带领着志同道合的老师们走遍了北京的各个区县,特别是地处偏远的延庆、怀柔、门头沟、密云等,我们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着经验、分享着感悟、交流着困惑、引导着新的学习。

由“师带徒”向团队研修转变

2007年深秋,一场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的主题研修活动在延庆县拉开了帷幕。

专家的报告,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令老师们兴奋不已。

但是,课后的访谈却深深地触动了我们……

“今天听课很过瘾,我们被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打动着,心情特别激动。

但是,不知为什么,当我们回到自

己的课堂里还是不知怎么办!

面对延庆老师们的问题,我在思索:

要想真正满足广大农村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执教能力的普遍需求,仅靠带几个徒弟、结几个对子就能解决问题吗?

我想到了团队研修,把一个人的力量转化为一个团队的力量,用团队去影响周边,用大家带动大家,这样的研修才是有穿透力的。

我们的团队研修从农村起步,从延庆起步。

2007年12月,我们一行25人来到了延庆,我们从农村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原生态课堂”与“引导课堂”的比较研究。

整整一天的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原汁原味的课堂,展示问题——在自己的课堂中了解自己。

第二阶段共同会诊集体备课——在互动研修中学会重新认识自己。

第三阶段双师同堂感悟名师——在与名师的交手中提高执教能力

第四阶段分组讨论,分享智慧——在认识分享他人的经验中提升自己专业能力

在这次研修活动中,每位教师亲眼目睹了对于一节课的反馈矫正、反思跟进的全过程。

发挥了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引领作用。

尤其是通过同伴研修、互动交流,让一线老师体会到自己的经验能够得到尊重与认可。

此次别开生面的课例比较研究活动结束了,它却留给我新的思考……

构建有效的团队研修模式和策略

为进一步促进北京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2008年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成立了以吴正宪的名字命名的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

工作目标是为北京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师的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开发科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