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课教学设计三年级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docx
《苏教版科学课教学设计三年级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科学课教学设计三年级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科学课教学设计三年级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单元课时分配
1.我们周围的土壤:
2课时;2.了解土壤:
2课时;3.肥沃的土壤:
2课时;4.土壤的保护:
1课时
1、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土壤与生命》单元的起始课,是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去亲近土壤,感受土壤的形态,了解土壤里有什么,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这一课主要在室外进行。
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引发学生展开关于土壤的讨论,了解学生对土壤的已知情况和想知道些什么,引发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
2、指导学生亲近土壤,发现土壤中的物质(如:
植物的根、落叶、石头和蚯蚓……)。
3、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中的动物及其生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
2、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2、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亲近土壤。
2、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事先进行实地考察,为学生准备一块泥土地、铲子、放大镜、盛土容器、土壤研究记录纸。
学生准备:
一根木棒、一只塑料杯子、一块抹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及效果分析
一、导入新课
导入: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说说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
板书课题
讨论: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
(1)说文解字:
“土”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小结,激发学生实地观察的愿望。
(3)提问:
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师生小结:
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3、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先照样子画下来;4、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些什么。
2、外出实地考察,观察校园绿地一角的土壤。
教师讲解并提出要求:
先观察表层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然后注意观察土壤中有哪些动植物,思考土壤和动植物的关系;最后注意观察表层土下约2厘米处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
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指导学生边观察便记录,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等。
)
3、回到教室,交流汇报
分组交流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收获。
各组派代表上讲台前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表层的土壤和地下2厘米初的土壤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
有哪些动物生活在土壤里,这些动物在土壤里干什么?
三、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了土壤,并有了很多新发现。
你们能在回家后能把这些新发现和新感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或是栩栩如生的图画描绘出来吗?
也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田野等更多的地方仔细观察那里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并采集一份土壤样本(下节课带来)。
板书设计
1、我们周围的土壤
田野、树林、花坛、草坪、花盆……
土
土壤里有:
蚂蚁、蜗牛、蚯蚓……
小草、大树的根、落叶、枯枝……
教后记
2、了解土壤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类土壤的特性,还将通过沉淀法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物质。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
1、观察土壤:
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体会两种观察方法的不同结果,知道工具的重要性,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另外,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所看到的情况,并采用各种方式做一份有特色的观察记录。
2、认识土壤的成分。
3、研究土壤的种类:
第一:
观察比较出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重点);第二:
通过比较三种土壤的透水性来认识土壤的性质;第三:
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捻、握、搓)研究沙和黏土的不同。
4、拓展部分:
调查自己家乡土壤的种类及适合种植的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科学知识
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等主要特征和性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
学生准备:
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
课时安排 :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及效果分析
一、导入新课
谈话:
通过上一课的观察,你认为我们周围的土壤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
过渡:
我们周围的土壤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
为什么有的颗粒大,有的颗粒小?
它们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
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
观察土壤
谈话:
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
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
活动二:
研究土壤的成分
谈话:
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
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做一做下面这个实验,看它是否对你了解土壤有所帮助。
投影:
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
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2、将土块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在等待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手使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纸巾上面留下了什么?
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3、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
注意事项:
1、土块要轻放。
2、搅拌要彻底。
3、静置时间要长。
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4、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
学生阅读此资料后开始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活动三:
研究土壤的种类
1、观察颗粒大小
谈话: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先看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领取土壤样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谈话:
这是什么原因呢?
请大家看课本第5页的阅读资料,它会给你一个原因解释。
学生阅读资料。
师生小结:
通过这一环节的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
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提问:
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颗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这样的情况时,它们的渗水性会不会一样呢?
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
讨论实验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考虑三个变量的控制:
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变;不同的条件:
三份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样获取水量的不同:
方法1:
倒入量杯;方法2:
直接用尺子测量高度。
采用后者更方便,也与《雨下得有多大》中雨量器的使用方法相一致。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
3、用多种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
每组一份沙和黏土的样本,请学生参照课本第6页提供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集体讨论:
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
是什么颜色的?
摸上去感觉像什么?
哪一种更硬或更光滑?
加点水握一握,哪种可以握成团?
激趣:
再试着把它们分别放在胶卷盒里摇动,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
或者是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是否相同。
分组活动,交流。
三、课后拓展指导
谈话:
同学们都已经对土壤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
提问:
你知不知道我们南京地区的土壤是什么类型的?
有什么特点呢?
适合种植哪些植物?
学生思考、回答。
指出:
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
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查阅、请教专家等。
板书设计
2、了解土壤
由空气、水、沙、黏土、动植物残留物等构成。
种类:
沙土、黏土、壤土(颗粒大小不同、渗水性不同……)
教后记
3、肥沃的土壤
教材分析
对植物而言,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
对学生而言,腐殖质的形成原因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本课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2个部分:
1、发现土壤有肥沃和不肥沃的差异,认识土壤的分层,知道表层土中腐殖质和养分都非常丰富,是植物生长的保证。
2、动手实验(制作肥料袋、给蚯蚓安家),研究动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
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
动手实验,研究动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小铲子
学生准备:
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韭菜叶、香蕉皮、透明的玻璃或塑料盒。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及效果分析
一、导入新课
给每组准备三份颜色差异明显的土壤样本(或图片):
仔细观察这些土壤,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颜色、湿度等方面进行交流)。
教师指出这是分别在三个不同地点采集的土壤样本:
某农田、某小区、某工地等。
让学生将土壤样本与采集地点进行预测配对,并说说理由。
教师公布答案,请学生将其和预测结果对照。
提问:
为什么在不同地点采集的土壤样本会有这么明显的差别呢?
你们认为这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思考、回答。
二、探究活动
1、初步了解枯死的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提问:
还记得上节课在校园里观察土壤时看到的情况吗?
被落叶覆盖着的土壤有什么特点?
没有被落叶覆盖的土壤又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汇报。
谈话:
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作出假设,推测原因。
出示一组落叶在土壤表面腐烂、分解的图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
指出:
落叶落到土壤表面后,会逐渐腐烂。
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我们称为腐殖质,它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沃。
激趣:
想不想亲自观察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究竟会怎么变化?
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得到结果的,要持续几个星期才行,能坚持下来吗?
教师结合课本P10插图,讲解做肥料袋的方法。
注意提醒学生:
Ø选择容易腐烂的植物,如:
香蕉皮、韭菜叶等。
Ø要记住往塑料袋中放了哪些物品,以便今后查寻、对照。
Ø可在袋中放入一两条蚯蚓。
Ø每隔几天要进行一次观察、记录:
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蚯蚓和香蕉皮、菜叶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组制作肥料袋,填写第一阶段实验报告。
第2课时
2、了解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出示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的阅读资料。
学生阅读
谈话:
经过你这段时间的观察,你认为蚯蚓能担当起这个称号吗?
理由是什么?
阅读P11资料,了解更多土壤动物对改变土壤肥力的作用。
谈话: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
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你是否能肯定植物对土壤的肥力有影响?
学生汇报。
3、了解肥沃的表层土的形成过程。
出示P9图给学生观察,说说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其知道:
图中有两层内容:
一、土壤是分层的;二、表层土的形成是各种土壤动物工作的结果。
另外,图中甲虫等小生物的图片使用的是逐一放大的效果,本身并没有这么大。
三、拓展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P11拓展题
板书设计
3、肥沃的土壤
不同地点、不同深度的土壤的肥力不同
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统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越多,土壤肥力越强。
教后记
4、土壤的保护
教材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探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影响。
引发学生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简单的事情做起。
本课主要分四部分:
1、了解土壤能为人类提供什么。
2、研究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3、认识植被的破坏对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
4、指导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土壤。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4、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泥土、草皮、水壶。
学生准备:
事先查找相应的课外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及效果分析
(一)导入新课
前一段时间我们一起研究了土壤,你知道土壤和我们人类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吗?
(二)谈话交流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谈话:
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
(2)重点讨论:
土壤里生长的哪些物体直接提供给人类?
土壤里的哪些物体被动物利用?
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来自土壤?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
(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课本P65。
(4)小结:
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
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
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
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了解植物对土壤蓄水功能的影响
请学生思考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变量:
有草皮和无草皮;公平的因素:
土堆的大小、水流的大小、水量的多少等)
分组实验、观察水流冲过后,土层的变化和流水经过的痕迹。
汇报实验结果和受到的启示。
5、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
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
除了从自己身边的小事(不乱扔废电池等)做起之外,我们小学生还应该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板书设计
4、土壤的保护
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
人类和动植物共有的家园
每个人都应关心、爱护它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