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4期末检测.docx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4期末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4期末检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4期末检测
期末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舜文化
①《尚书》云:
“德自舜明。
”《史记》载:
“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虞舜)始。
”舜帝是“德”的化身,简言之,舜文化就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道德文化,它是一种原生性的道德本体文化。
因此,舜帝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
②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
在这个时期,东夷集团与华夏集团的融合已经完成,亦即炎、黄民族的融合已经完成,在部落联盟的体制沿袭了数千年后,国家已经初步形成;作为个体的人,也已经进入了由部落联盟——诸侯国组合起来的“古国”大社会。
因此,在社会生产之中,需要有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关系和双方都能接受和遵守的准则,才能维护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和谐。
作为诸侯国联盟首领的舜,正是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身体力行地创造、想方设法地推行了这些准则,并使整个社会都遵守这个“道德”规范,成为人类由文明产生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我们说孔子是儒文化的创始人,然而,孔子的功绩在于集文化之大成;儒家文化实际上只是孔子对舜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纵使是儒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仁”,也只是孔子在总结商周文化基础之上的画龙点睛。
儒学三重道德——人伦道德、社会道德、宇宙道德的源头来自于舜帝的道德文化。
楚简中的《唐虞之道》写道:
“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
”由此可以证实,儒家三重道德的基本构架就是发轫于舜帝所创建的道德文化。
④各民族的文化都以本民族的特有形式发展起来,形成本民族的传统。
舜文化产生在炎、黄民族融合之后,所以,它代表的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这也是舜文化得以继承和不断弘扬的原因。
舜帝虽然居“三皇五帝”之末,但是,舜帝开创了“德治”文明的崭新时代,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历史意义。
⑤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帝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三块里程碑。
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
又特别以舜文化为博大精深,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其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艺、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
舜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
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在他的《原道》一文中梳理儒家的传授关系时说,是“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孔孟传之于后人。
⑥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脉是舜文化。
舜文化是儒家道德价值之根脉。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舜文化这个道德文化的源头,就不可能使中华民族保持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亲和力;没有舜文化的润泽,就不可能培养出国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舜文化的熏陶,就不可能造就出以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为己任的一批又一批国家精英。
1.下面对“舜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文化是炎、黄民族融合进程中产生的具有原生性特征的道德文化。
B.舜文化是在社会转型期为适应社会发展由当时的舜帝创造的文化。
C.舜文化是中华民族由文明产生的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
D.舜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
【答案】 A(A项错在“民族大融合进程中产生的”,根据第二段开头可以看出“炎、黄民族融合已经完成”。
)
2.对文中“舜文化是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
B.儒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
C.儒家文化脱胎于舜帝所创造的舜文化。
D.儒家文化是舜帝创造的舜文化的核心。
【答案】 D(对于分析句子题,应该先分析句子成分。
一是理解句子的主干部分;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可判断A项和C项正确;二是理解句子的定语部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是儒文化,可判断B项正确,从而确定D项错误。
根据第五段的开头,可判断舜帝文化是以道德文化为内涵。
)
3.下面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舜文化是为了适应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而应运而生的和谐文化。
B.舜文化得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其原因是它代表了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
C.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其中道德文化最重要。
D.舜文化的滋养和润泽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保持国家强大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答案】 B(A.根据原文第二段“在社会生产之中,需要有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关系和双方都能接受和遵守的准则,才能维护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和谐”一句,可推断舜文化的产生是为了维护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和谐,而不是说“舜文化是……和谐”文化。
C.可根据文章第五段第三句确定题肢“其中道德文化最重要”属偷换概念,文中只说“又特别以舜文化……等各个领域”而舜帝文化的内涵是道德文化,两者并非等价概念。
D.文章最后一段说“没有舜文化这个道德文化的源头……和民族亲和力”,其中并未提及这种凝聚力是否是“自古至今”始终保持的,因此“自古至今”这个限定无中生有。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孟轲,邹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其后有邹子之属。
齐有三邹子。
其前邹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邹衍,后孟子。
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
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
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其术皆此类也。
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
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是以邹子重于齐。
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
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
如燕,昭王拥彗①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荀卿,赵人。
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
邹衍之术迂大而闳辩;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
故齐人颂曰:
“谈天衍,炙毂过②髡。
”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齐尚修列大夫③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因葬兰陵。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 ①彗:
扫帚。
②炙毂过:
过,古时车上盛贮油膏的器具。
过烘热后流油,润滑车轴。
比喻言语流畅风趣。
③列大夫:
秦汉时爵位名。
列第七级,亦称七大夫或公大夫。
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以鼓琴干威王
哭声直上干云霄
C.身亲往师之
若望仆不相师
D.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以为小礼无所用
【答案】 A(A项,两个“见”都表示被动。
B项,求取;冲。
C项,意动用法,以……为师;效法。
D项,把……任命为;认为。
)
5.分别体现孟子、邹衍、荀子思想情感的一项是(3分)( )
①迂远而阔于事情
②述唐、虞、三代之德
③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④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⑤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
⑥谈天衍,炙毂过髡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①④⑤D.②④⑤
【答案】 D(①是别人的见解,而非直接体现;③为理解方法和语言特色;⑥为齐国人对其他两位学者的评价)
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武力征伐为主导思想的时代,所以孟子想通过写书来引起诸侯的重视,实现理想。
B.邹衍虽然一开始能够受到各国君王的热情接待,甚至享有很高的礼遇,但是他的思想却很难施行。
C.荀子在当时的齐国是最年长和有资历的宗师,正好当时齐国有列大夫的缺额,所以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份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
D.荀子憎恶诸侯王们不遵循王政大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长,著书立说。
【答案】 A(A项孟子序《诗》《书》,作《孟子》七篇不是为了引起诸侯的重视)
7.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
(2)邹衍周游各国受到如此尊敬和礼遇,这岂能与孔丘在陈国、蔡国因断粮而面有饥色,孟轲在齐、梁遭到困厄相同呢?
【参考译文】
孟轲,是邹国人。
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
在通晓儒家学说之后,(便去)游说侍奉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
(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听信他的主张,(他的言论)反而被认为是迂曲玄远而不切实际。
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
正当各诸侯国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
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
齐国有三个邹子。
在前的是邹忌。
他凭借弹琴的技艺得以求见齐威王,随后便参与了国家政事,被封为成侯并接受相印(做了宰相),他生活的时代要早于孟子。
第二个叫邹衍,生在孟子之后。
邹衍目睹了那些掌握一国之权的诸侯们越来越荒淫奢侈,不能崇尚德政。
于是就深入观察万物的阴阳消长,记述了怪异玄虚的变化,作《终始》《大圣》等篇共十余万字。
他的话宏大广阔荒诞不合情理,一定要先从验证细小的事物开始,然后推广到大的事物,以至达到无边无际。
邹衍的学说都是这一类述说。
然而,总括它的要领,一定要归结到仁义节俭,并在君臣上下和六亲之间施行,(只不过)他开始述说的时候空泛罢了。
王公大人初见他的学说,感到惊异而反顾思考,受到感化,到后来却不能实行。
因此,邹衍在齐国受到尊重。
到魏国,梁惠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同他行宾主的礼节。
到赵国,平原君侧身陪行,亲自为他拂拭席位。
到燕国,燕昭王拿着扫帚(清扫道路)为他作先导,并请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学习,还曾为他修建碣石宫,亲自去拜他为老师。
邹衍周游各国受到如此尊敬和礼遇,这岂能与孔丘在陈国、蔡国因断粮而面有饥色,孟轲在齐、梁遭到困厄相同呢?
荀卿是赵国人。
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游说讲学。
邹衍的学说曲折夸大而多空洞的论辩;淳于髡,与他相处日久,时常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
所以齐国人称颂他们说:
“高谈阔论的是邹衍;智多善辩,语言流畅风趣的是淳于髡。
”田骈等人都已在齐襄王时死去,此时荀卿是最年长和有资历的宗师。
当时齐国仍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份)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
后来,齐国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便在兰陵安了家。
荀卿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亡国昏聩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遵循王政大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
死后就葬在兰陵。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秋浦途中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 秋浦,即今安徽贵池。
本诗写于884年,诗人由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后改调池州(今贵池)。
8.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由哪些景物构成?
请简要叙述。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描绘了一幅山程水驿、风雨交加的羁旅独行图。
景物有:
萧瑟的秋雨,淅沥的溪风,幽僻的溪岸,摇曳的蒲苇。
9.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借“鸿雁”传递了自己对家人、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②故设疑问,表达了诗人羁旅独行的寂寞与惆怅。
③表达了诗人宦途的坎坷艰辛与无奈。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
(1)东南形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凭谁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有暗香盈袖。
【答案】 见课本。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钓鱼大夫
汪曾祺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
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
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
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随手就放到锅里。
不大一会儿,鱼就熟了。
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
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
直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
“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钓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
这位老兄姓王,字谈人。
王谈人的家很好认。
门口倒没有特别的标志,大门总是开着的,望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相”“济世救人”“仁心仁术”“妙手回春”……
医生家的匾都是这一套。
这是亲友或病家送给王谈人的祖父和父亲的。
匾都有年头了,匾上的金字都已经发暗。
到王谈人的时候,就不大兴送匾了。
送给王谈人的只有一块,匾很新,漆地乌亮,匾字发光,是去年才送的。
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
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
有一架扁豆。
还有一畦瓢菜。
王谈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木板刻印的)对子:
“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他很喜欢这副对子。
自从他种了瓢菜,他的一些穷朋友在来喝酒的时候,除了吃王谈人自己钓的鱼,就还能尝到这种清苦清苦的菜蔬了。
王谈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
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
这些生疮长疖子的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
王谈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
王谈人家吃饭不致断顿——吃扁豆、瓢菜、小鱼、糙米和炸鹌鹑!
穿衣可就很紧了。
谈人夫妇,十多年没添置过衣裳。
只有儿子女儿一年一年长高,不得不给他们换换季。
有人说:
王谈人很傻。
王谈人是有点傻。
去年、今年,就办了两件傻事。
去年闹大水。
大水十多天未退。
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孤岛一样的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
王谈人就用了一根结结实实的撑船用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
他会水,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
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一村子人都病倒了,但是泰山庙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
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专在救生船上救人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
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拿一条命换一块匾,这是一件傻事。
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瘩背。
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放风筝的朋友。
这人原先很阔,后来他吃喝嫖赌抽大烟,败光了家业。
某天夜里,他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谈人。
王谈人一看,这是个有名有姓的外症:
瘩背。
说:
“你不用走了!
”
王谈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谈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
王谈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
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瘩背收口生肌,好了。
有人问王谈人:
“你干吗为他治病?
”王谈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
“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
王谈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
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1)梳理文章脉络,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几乎每天都会在河边钓鱼并带好炉子和佐料,以便他就地享受美味。
②生活清贫,衣、食、住、行都很节俭。
③不顾自己生命安全行医救人。
④替汪炳治瘩背疮。
(2)从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
①王谈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语言平淡质朴。
“鼻子一酸”写出了王谈人内心的善良,“不但……也……”凸显了他对金钱的看淡,对人生命的尊重。
表现了作者对王谈人的钦佩与赞扬。
②语言含蓄深婉。
一方面写的是王谈人清苦淳朴、恬淡自然的乡村生活,一方面也赞扬了王谈人作为医者如春雨润物对待生命、救济患者,宁愿满架秋风,一生清贫,也不愿放弃内心坚守的高贵品质。
(3)主人公王谈人是一个医生,但文章开头却写他钓鱼,有何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照应标题,开门见山地写出这个医生的特殊爱好;②激发读者兴趣,主人公虽然是医生,却喜爱钓鱼且“钓”地与众不同;③突出人物形象,写出了他恬静的内心、清雅的生活,随和淡泊不追名逐利。
(4)有人以“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来评价汪曾祺,他的作品更是体现了儒家精神和道家风韵。
请概括本文围绕主人公主要写了哪些事情?
这些事情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哪些内涵?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村子里闹大水,他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救人以及不收分文为人治病的仁德仁爱;②为满身恶习的汪炳治病,还管住、管吃、管鸦片的宽厚;③生活清苦却安贫乐道的积极乐观;④喜欢钓鱼,在岸边做“起水鲜”;在院子里养花弄草种蔬菜;与穷朋友喝酒聚会;追求豁达超然、适意随性的人生境界。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吴良镛:
为中国建筑求索
早年投身抗战,目睹国破家亡,吴良镛立志家园重建。
他秉持“谋万家居”的人生宗旨和“匠人营国”的事业精神,把毕生心血投入中国大地的城乡规划建设中。
北京、上海、苏州、三亚……大江南北古城保护、新城规划,处处都留下吴良镛的足迹。
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
“你要到哪一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说我认识吴良镛。
”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他以这样的情怀安身立命,辛勤工作,行事为人。
出生于1922年的吴良镛,少年时饱尝流离失所和战争硝烟,这让他决意学习建筑,让人人都有个房子,有个舒适的家。
而从重庆中央大学毕业不久遇到的一个人让他在建筑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1945年,刚从缅甸中国远征军复员的吴良镛,接到一个消息,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托人给他留话,让他马上去见他们。
建筑大师的召见让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倍感意外,在此之前他与梁思成夫妇没有任何交往。
怀着忐忑的心情,他找到了梁思成。
“当时觉得很惊讶。
”原来,是吴良镛大学读书时在校刊发表的一篇有关古建筑的文章给他带来了“好运”。
梁思成看中了吴良镛的才华,邀请吴良镛参与到他的工作中,他们靠手绘编成了中国第一本文物保护目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它使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在战火中得以保存。
不久后吴良镛又收到梁思成的信,邀他赴清华大学共同创办建筑系,昊良镛欣然前往。
1949年吴良镛获得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在沙里宁事务所任设计师。
他完成了通用汽车公司研究中心“设计大楼”方案设计,他主持的夏威夷“太平洋战争殉难者纪念碑设计”在美获奖.
一天,事业渐入佳境的吴良镛突然接到了梁思成、林徽因托人带来的书信。
信中“百废待兴”四个字,让吴良镛决定立即结束在美工作动身回国。
回到祖国的吴良镛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他参与了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工程,并跟随梁思成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新北京的规划工作。
上世纪50年代,保护北京古城的“梁陈规划”被否后,梁思成在被拆的北京城墙断壁残垣上夜夜哭泣的身影重重地敲击着很多人的心灵。
一直在他身边工作的吴良镛更是感慨良多。
梁思成的执著精神和对中国文化的坚守成为吴良镛学术观点形成的重要基础,更奠定了吴良镛事业一生的基调。
80多岁的吴良镛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
中国不能成为西方畸形建筑的试验场,动辄造价十几亿、几十亿的“这些建筑将成为时代的‘伤疤’,永远记录下我们的伤痛”。
看着许多城市,一幢幢不讲究工程协调、不讲究结构合理、不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吴良镛既痛心又无奈。
他揪心现在的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着重重误区:
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精英文化,轻大众关怀;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制度完善。
他认为出现城市建设的危机,实际上是地方意志、部门意志、长官意志在作祟,是文化灵魂失落的表现。
2008年,由于暑热劳累,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上得了脑梗。
医生提出的康复目标是手能动,但吴良镛的想法却不是这么简单——他要能写字。
寒来暑往,在北京一所康复医院的病房里,总能看见一位老先生坐在病床上拿着笔吃力地练习。
“恢复好了,才能继续工作呀。
”吴良镛的想法很简单,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怎么能一直躺在病床上。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