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价值及其意义.docx
《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价值及其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价值及其意义.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价值及其意义
“非遗〞纪录片的容构成、价值及其意义
金震茅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精神性与智慧性的形态方式和活态传承的特殊品格,在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
“非遗〞纪录片纪录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
本文梳理中国“非遗〞纪录片的容构成,分析这些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留存和开展中的历史脉络及现实情况,从而提醒“非遗〞纪录片对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容:
民族瑰宝的影像呈现
“非遗〞纪录片纪录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
“非遗〞纪录片用真实的镜头语言纪录下“非遗〞工程最质朴和原生态的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呈现精湛独特的传统表演艺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形式,每种艺术形式又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千姿百态,色彩迥异,“非遗〞纪录片呈现出了艺术家们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县、肥乡县、馆县的冀南四股弦与巨鹿县的四股弦合并为四股弦,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
四股弦?
详细反映了四股弦属于板腔体系,兼有曲牌体,其唱腔优美,通俗朴实、诙谐幽默。
在表演形式上生动、活泼、粗暴,道白用京白,唱腔真嗓吐字,假嗓甩腔,舒展奔放,朴实高亢,善于塑造各种英雄人物。
再如播送电视台摄制的13集“非遗〞系列纪录片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展了真实记录,反映了流传于地区的“舞虎〞、“琼剧〞、“民歌〞、“斋戏〞等十几个“非遗〞工程的历史、形成和特色,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受众充分感受到“非遗〞在表演上神奇而独特的艺术魅力。
〔2〕纪录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节庆
“非遗〞纪录片充分展现优秀民俗文化资源,纪录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节庆。
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
生命的礼仪?
,介绍了肃南县裕固族一生经历的礼仪。
小孩长到三岁要举行剃头礼仪,传承裕固族习俗。
剃头礼目前已经被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XX卫视首播的5集纪录片?
社火?
介绍了作为我国春节的传统活动“社火〞的起源,强调“社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局部,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
纪录片?
社火?
反映了“社火〞这种民俗进入XX之后各大商会围绕着“社火〞进展的竞争情况,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曲目开场逐渐被参加到“社火〞的表演之中,丰富了“社火〞表现形态。
特别是在纪录片?
社火?
第5集中介绍了昌吉大西渠镇“社火〞将各民族舞蹈艺术融入一体,传统“社火〞和现代“社火〞相互融合,展现“社火〞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开展错会聚时碰撞出的灿烂火花。
〔3〕彰显深藏民间的地方古老音乐
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我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音乐品种,传统的民间音乐是我国“非遗〞艺术中最重要、最经典的组成局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嘹歌是生活在XX平果周边的壮族同胞世代相传的古老民歌,包括三个容:
一为?
日歌?
,二为?
夜歌?
,三为?
散歌?
,拥有最本真的歌唱方式,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央电视台摄制的3集纪录片?
嘹歌也流行?
是以嘹歌为题材的纪录片,反映了嘹歌通过千百年的传唱,与当地的方言〔壮语〕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哈嘹、嘶咯嘹、的客嘹、那海嘹、长嘹、酒嘹等各具特色的曲调。
嘹歌曲调字句简短,优雅、动听、甜美,朗朗上口、易学易唱、易记易传,被专家学者称之为“真正的原汁原味的壮民族音乐〞。
再如南方电视台摄制的10集高清纪录片?
岭南记忆——非遗纪录?
中的第2集?
音乐?
,介绍音乐是流行于以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中国传统丝竹乐种,是岭南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瑰宝。
音乐以器乐的丰富和宽广的音域,以及丰富多变的表现手法,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4〕展现高超绝伦的传统手工技艺
随着近代工业飞速开展,传统手艺正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非遗〞纪录片展现某种手工技能,使一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用图象形式保存下来。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精心制作的50集系列纪录片?
留住手艺?
,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艺工程为主,选取50个传统手工技艺,如代表醒狮文化的狮头扎作技艺,具有宫廷制作水准的金漆镶嵌技艺,表达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龙舟制作技艺,代表中国古代织锦工艺最高水准的云锦制作等,使这些国宝级手艺以影像的方式得到保护和展现。
卫视首播的纪录片?
“绣〞外慧中话“京绣〞?
介绍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又称“宫绣〞,是以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
明清时期开场大为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京绣以雅洁、精细、图案秀丽、针法灵活、绣工精巧、形象逼真为主要特征。
每一件绣品中都可体验到京绣艺人高超的手工技艺和艺术修养。
〔5〕表达丰富多彩的口头传统语言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民间口头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并以多样化的传承方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整体容的重要组成局部,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
纪录片?
回荡千年的叹息——川江号子?
介绍的川江号子主要流传于金沙江、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和大宁河等流域。
这一带航道曲折,山势险峻,水急滩多,全程水位落差较大,特别是经险要的三峡出川,船工们举步维艰,川江号子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川江号子是长江水路运输史上的文化瑰宝,是船工们与险滩恶水搏斗时用热血和汗水凝铸而成的生命之歌,具有传承历史悠久、品类曲目丰富、曲调高亢激越、一领众和和徒歌等特征。
川江号子还把川戏、竹琴、扬琴、金钱板等的调调随手拈来,在“麻辣烫〞中秀出了自己的独有风味。
再如卫视国际频道拍摄的纪录片?
客家山歌?
,纪录炎陵客家山歌的原始风貌。
千百年来当地客家人以山歌的形式歌唱劳动、歌唱生活、抒发情思,至今还传唱着的客家山歌有2000余首。
2009年,炎陵客家山歌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介绍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人
与有形的、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的是精神、技艺和创造,是承载在人的身上,又通过人的传承得以存在、延续、开展的“活态〞文化。
正是因为无数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这些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才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博大与厚重。
XX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
拾遗保护?
,该片以“非遗〞传承人的人物故事作为切入点来介绍“非遗〞工程的工艺特点,这不仅能提起受众的兴趣,也能让受众更直观、更生动地了解其工艺价值。
比方,在?
家埠年画?
一片的第2集?
技艺篇?
中,一开篇就直接引出国家级传承人洛书作为切入点。
洛书和年画打了一辈子交道,?
技艺篇?
通过纪录他的一个个小故事,比方每天要很早起来熬颜料,过年前要拜神祈福后才开工等,让受众通过一个个与年画有关的动人故事,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年画的工艺流程以及当地人的年画习俗。
古老的艺术,在“非遗〞传人手里,历经岁月的洗礼,绽放出薪火不灭的别样生机。
如由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南方卫视、省民间艺术家协会联合筹划、摄制的大型高清纪录片?
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符海燕?
,该纪录片以姑娘歌发源地——雷州市纪家镇田园村为背景,以雷州“姑娘歌〞传承人符海燕个人姑娘歌演艺历程为主线,集中再现雷州民间传统文化“姑娘歌〞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和传承人符海燕传承“姑娘歌〞20年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全面展现了传承人符海燕的人生故事、技艺和工程成就,彰显“姑娘歌〞传承人符海燕的人格魅力。
〔二〕价值:
在纪录“非遗〞中追寻历史
斯大林在?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一文中指出:
“必须注意到结合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精神形态上的特点。
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它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不同。
〞“非遗〞纪录片用镜头呈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完美表达,其价值表达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学价值
“非遗〞纪录片为民间文学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新契机。
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谚语、谜语等,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别,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2集纪录片?
格萨尔的发祥地——玛曲?
以格萨尔王的传奇一生为线索,通过对格萨尔事迹的描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
格萨尔?
的产生、流传、演变和开展过程。
被誉为“荷马史诗〞的?
格萨尔?
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形态史诗,已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再如中央电视台摄制的3集纪录片?
嘹歌也流行?
介绍的“嘹歌〞,善于用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在抒情的气氛中开展故事情节。
有时虽然也在写景物,但却是为抒情需要而唱出来的,很能表达壮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
这种情挚意切、委婉细腻和悱恻缠绵的特殊风格,使“嘹歌〞成为壮族文学的瑰宝。
〔2〕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非常长远的历史,XX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
拾遗保护?
就注重了对“非遗〞工程历史价值的挖掘。
该片介绍了这些“非遗〞技艺的起源和历史开展,但讲述的方法并不是直白地告知受众,而是通过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历史遗留下的实物古迹来有力地佐证技艺的历史渊源。
如在?
鸡血石?
一集中,为了让受众可以感到出土随葬品的历史长远,纪录片采用较多特写镜头和局部细节画面进展刻画,突显它们的历史厚重感。
而随后提到明代时鸡血石在昌化的开展情况,片中引用当地的县志,以古人的记载来说明当时鸡血石开采利用的情况,从而有力地阐述了其历史价值。
再如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XX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中央电视台与广电总台联合制作的纪录片?
昆曲六百年?
,既呈现了昆曲600年恢弘壮阔的历史,又表现出昆曲史上重要历史人物的命运、情感和性格变化,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和开展。
纪录片?
昆曲六百年?
用影像手段勾勒高雅经典的昆曲与沧海桑田的昆曲史,在昆曲的前世今生里,探寻民族艺术形成、开展、生存的土壤,因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3〕民俗价值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是来自历史深处不可磨灭的记忆。
民俗文化与文化遗产的不同在于它是“活态〞的,它就像一条绵延不息的长河,流淌了几千年,川流不息。
布洛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
“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中央电视台播出的2集纪录片?
寻找布洛陀?
介绍了布洛陀创世史诗和歌颂布洛陀创世业绩歌谣,凝聚着壮族先民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积累下来的智慧和经历,特别是对壮族人民风俗习惯等的描述,对于当今的壮族民俗学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4〕文化价值
“非遗〞纪录片呈现出的是一个民族悠远的背影,是饱满而立体的人文记忆,也是祖辈们留传下来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表上看是一些口传心授的技艺,但这些技艺与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和文化活动都有着非常严密的关系,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价值。
只有挖掘出这些文化价值,才能让古老的技艺不只是停留在手艺的层面,而是迈上更高的文化艺术的台阶。
西湖龙井是的历史传奇,是国之瑰宝,2008年西湖龙井茶的手工炒制技艺还被列为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加以保护。
龙井茶历史悠久,且茶文化与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帝王将相都结缘颇深,留下很多诗句与赞美,这些文化活动都增强了龙井茶工艺的文化价值。
因此,XX卫视播出的3集纪录片?
龙井茶?
一片在介绍龙井茶时,通过东坡与辩才这样著名的文人与龙井茶的故事,让受众了解到龙井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茶文化。
〔5〕工艺价值
民间手艺,伴随着农耕文明、自然经济延存数千年之久,是民族文明史的一局部,是祖先们勤劳、智慧的表达。
裕固族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因此其生产、生活用具大局部来自畜产品,作为生产生活用具装饰的皮雕工艺来源于他们的生活,是裕固族畜牧生活的重要反映。
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非遗〞经典纪录片?
裕固族皮雕?
介绍的作为艺术品的皮雕是裕固族传统手工艺的一项重要容。
裕固族皮雕以阳雕、镂空、剪切、绘画等为主要手法,其图案丰富多彩,纹饰优美流畅,风格粗暴豪放,给裕固族的游牧生活增添了活泼的气氛和高贵的气质。
再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木雕刻工艺技法面临失传的问题,常熟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
红木雕刻显技艺?
以红木雕刻造型的千姿百态,形态万千来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
纪录片?
红木雕刻显技艺?
展现的“千狮台〞一共雕刻了1765只狮子,应用了红木雕刻的所有表现手法,如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混件雕、立体雕等各种技法,疏密有致,布局巧妙,堪称中国红木雕刻的稀世杰作。
〔三〕意义:
观照“非遗〞的人文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域的人文记忆,是民族之根。
“非遗〞纪录片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用画面呈现“非遗〞的原真生态
“非遗〞纪录片用多种形式“原真〞纪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存在形态。
首先,客观记录“非遗〞本真性。
如纪录片?
欢乐苗年?
反映的苗年就像汉族的春节一样,是省雷山县苗族同胞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
苗族会在每年阳历的十一月中旬左右庆祝苗年,期间会举行盛大的服饰大游行、斗牛比赛、歌舞表演、吃长桌宴。
苗族人非常喜欢银饰。
所以在庆祝苗年的时候,苗族姑娘就会穿着银饰讲究的苗族传统服装参加集会。
其次,完整表达“非遗〞的开展史。
如我国第一部全面展现剪纸的纪录片——?
美在人间永不朽?
,剪纸是一门优美的民间艺术,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
在此片中,首次确认并正式提出,剪纸源于包氏、氏两大代表。
明清以来,出现专业剪纸艺人,先后以包氏、氏两个剪纸世家最为卓著。
包氏剪纸始于包壮行,将剪纸与漆器、铜器、灯彩、刺绣等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可称为装饰型剪纸。
包氏后人包钧,创造了剪纸书画,称为奇技神剪,所剪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无不入妙。
可惜的是,包钧剪画已经失传。
此外,由万国于清咸丰年间开创的“把戏〞,也是剪纸传承的重要一脉。
万国后父传子又传媳,传女又传婿,至永寿这一代已延绵五代。
永寿在继承传统的根底上不断创新,实现了剪纸由装饰型向艺术型的开展过渡。
其三,挖掘保存“非遗〞史料性。
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省影视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4集纪录片?
武强年画?
,该纪录片在创作手法上着意突出武强年画的史料性,从尊重史实入手,从武强年画的衍生、流变与兴衰,时代变革及开展,取得的成就及社会影响,浓郁的地方特色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传承雕版印刷术的传统制作工艺等,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出一部中国农耕社会的民俗艺术史。
又如纪录片?
美在人间永不朽?
从剪纸的历史到现状,乃至剪纸所用的剪刀和材料都作了详尽介绍。
其中,一些细节和妙法都是首次公开,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剪纸史料。
〔2〕用镜头认同“非遗〞的民族基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文化遗产的典型,是一种民族文化象征,它往往蕴含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最精华的根源,保存着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传承着代表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态的生活习俗、行为规,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非遗〞纪录片用镜头让受众认同“非遗〞的民族基因。
首先,感受民族奇特风情。
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
鼓藏节?
是苗族同胞献给祖先的百年大祭,也是苗族同胞最隆重最独特的节日。
再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非遗〞经典纪录片?
雪顿节?
介绍藏历的六月底七月初,人们从四面八方会聚到这座雪域之城,感受藏民族雪顿节的奇特风情。
其次,传承民族文化根脉。
保护好“非遗〞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续民族的灵魂血脉。
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拍摄的纪录片?
花儿与少年?
中的“花儿〞只是一条线,牵出的是一部中国西部庞大而深厚的人文历史,其“灵魂〞在于对“花儿〞这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层次的全新解读和全方位的立体影像记录。
纪录片?
花儿?
通过寻访各地区、各民族的“花儿〞传承人、民间歌手等各阶层鲜活的人群,用他们的故事诠释西部人与“花儿〞割舍不断的情缘,呈现“花儿〞独特的精神魅力,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魅力。
其三,展现民族精神风貌。
丰富的“非遗〞工程、古老的传承历史、精湛的传统技艺是中华文明的凝聚,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
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精神象征,常熟电视台拍摄的“非遗〞纪录片?
湖甸龙舟?
介绍在龙舟赛中,参赛者们顽强拼搏、百折不挠,完全沉浸于物我两忘、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拼搏、前进〞的精神意境之中。
在桨与水的搏击中,龙舟竞渡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主体生存意志与勇猛精进的民族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3〕用影像唤醒“非遗〞的保护意识
国务院在?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中明确提出大力“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播送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展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气氛。
〞“非遗〞纪录片唤醒受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使“非遗〞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首先,增强“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
纪录片?
刀尖上的艺术?
对于省瑞昌市民间剪纸这门手工艺术的保护和宣传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瑞昌剪纸传承人诗英的剪纸绝活进展实地拍摄,增强了“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让受众充分认识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其次,增强“非遗〞保护的危机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因为受人类社会构造和环境改变的影响,以及其本身存在形态的限制,必然带来它的社会存在根底日渐狭窄的开展趋向,所以它的生存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有不少甚至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的危险。
“非遗〞纪录片通过大量的事实,反映许多祖辈相传的民俗技艺,世代延续的珍贵记忆,如今面临失传、失守的为难境地。
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非遗〞纪录片唤起受众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危机意识。
其三,增强“非遗〞保护的抢救意识。
“非遗〞纪录片为非物质文化的呈现和“活态传承〞提供了机遇。
市文化局拍摄的百集纪录片?
守望?
以高清影像纪录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当今的存续状态,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十个门类,对每个工程作了科学、完整、精准的记录。
再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
中国记忆II?
忠实地记录下仍然存活的花儿、北方傩舞、地戏、侗族大歌、尧头古、东巴造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生存状况。
此外,还将触角深入盘金毯、葡萄常、金鱼徐、盔头、京绣、双顺京氏旗袍、中国传统弓箭“聚元号〞等一批鲜为人知的老手工技艺、绝活。
非遗〞纪录片的抢救性拍摄,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守护住了中华文化的灵魂家园。
〔作者单位:
省常熟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大伟南方卫视高清纪录片?
岭南记忆?
开播南方都市报2012年12月27日
〔2〕万思学子拍摄非遗纪录片?
刀尖上的艺术?
晨报网2012年8月29日
〔3〕马海燕纪录片?
留住手艺?
登陆央视讲述50个非遗工程中国新闻网2012年7月17日:
〔4〕星婷王?
麝?
大学生暑期拍摄非遗纪录片中国文化报2013年8月26日
〔5〕聂超?
美在人间永不朽?
首部剪纸纪录片杀青网2012年4月11日
〔6〕齐勇谦道玉当代文化视野下“非遗〞资源的精神价值探讨艺术百家2012年第4期
〔7〕远郦圆默丹铃?
非遗中国?
开掘传统文化共筑最美中国梦中国商业电讯网2013年7月30日
〔8〕项江涛“媒介参与〞与“非遗〞的保护和开发思想战线2012年第4期
〔9〕卫小林“非遗〞电视纪录片播出南海网2011年10月4日
〔来源:
北方传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