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docx
《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二十章教学安排的说明
授课题目:
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课时安排:
本章共8课时,理论课6课时,讨论课2课时。
4个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理解与掌握在经济全球化
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理论依据和客
观依据;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形式和战略;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宏观总量平衡的条件和失衡的可能性;以及国际贸易、国际
投资、利用外资等基本理论和知识。
教学重点:
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教学难点:
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条件,失衡原因及经济结构的调整。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政治经济学》教案之二十三
(第12周第1次课2学时总46/64)
一、授课题目
第二十章第一节全球化条件下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和基本方略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次课主要介绍全球化条件下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理论依据,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方略。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全球化条件下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方略。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于必要性及理论依据、基本形式和基本方略。
难点在于理论依据。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讨论、多媒体:
六、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一)复习旧课
(二)讲解新课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理论依据和基本方略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以国际市场为纽带,与资本主义国家既联系又竞争,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①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
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大生产,必然要求国际交往。
②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
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国际市场发展经济,可以节省社会劳动,获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和壮大自己。
(2)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
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
(3)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①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②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对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③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
(4)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依据
(1)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①亚当﹒斯密最早研究分工理论,他提出分工的基本原理,主张各国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相互交换,贸易双方都能获利。
②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应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来参与国际贸易,从而使贸易双方获利。
(2)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
①国际价值。
商品的国际价值由商品所有供给国在现有国际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用国际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制造该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
②国际价格。
国际市场价格就是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
③国际价值规律。
正常的国际市场价格以国际市场价值为基础,并围绕国际价值这个中心随国际市场供求情况上下波动,时涨时落。
同时它往往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和战略
(1)基本形式
①对外贸易;
②利用外资;
③引进技术;
④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⑤发展国际旅游业。
(2)对外开放战略
①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加快对外开放发展的步伐;
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3)世界贸易组织
①世界贸易组织。
即政府间通过谈判组成的以经济自由化为宗旨,协调各成员经济贸易关系的国际贸易组织,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战略意义:
a.有利于我国继续和扩大开放成果,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b.有利于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
c.可以享受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
d.可以为我国企业引进国际竞争机制。
e.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无歧视待遇原则,我国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不再受西方技术出口管制的限制。
③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对外开放战略:
a.要采取切实措施,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b.要进一步发展出口贸易,继续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战略。
c.要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d.要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归纳总结
(四)布置作业
分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理论依据和基本方略。
《政治经济学》教案之二十三
(第12周第2次课2学时总48/64)
一、授课题目
第二十章第二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次课主要介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国际收支的组成,国际收支持续不平衡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外汇汇率的变化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于国际收支持续不平衡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外汇汇率的变化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难点在于国际收支持续不平衡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讨论、多媒体:
六、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一)复习旧课
(二)讲解新课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1.国际贸易
(1)定义
国际贸易是指从国际范围来看的各国(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①国际贸易按交换对象的形态划分为有形贸易、无形贸易和技术贸易。
a.有形贸易是商品贸易,包括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贸易。
b.无形贸易是指非实物形态的服务和技术的进出口,主要包括运输、保险、金融、邮电通讯、旅游等服务。
c.技术贸易包括纯技术知识贸易和与技术转让相关的机器设备的贸易。
②国际贸易按贸易的流向,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2)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和国际生产专业化。
①国际分工发展的三阶段
a.第一阶段是工业和农业分工阶段,分别形成了工业国和农业国。
b.第二阶段是工业部门内部国际分工发展阶段。
c.第三阶段是企业内部分工的发展阶段。
战后以来,以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②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关系
世界市场是与国际分工相联系的各国商品流通的场所及其关系的总和。
世界市场是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市场又是国际分工的载体。
③国际分工的形式
a.垂直型分工。
即一些生产力发达的国家专门从事制造业生产,而一些生产力发展较落后的国家则从事农业、矿业原料的提供。
b.水平型分工。
即不仅生产力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生产,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实现了工业化,发展制造业。
c.混合型分工。
即水平型与垂直型兼而有之的分工。
④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a.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大批量生产,增加产品总量。
b.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增加品种,实行产品系列化。
c.有利于发挥各国生产优势,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水平质量和使用效能。
d.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⑤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a.加深了发达国家凭借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盘剥。
b.造成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单一化和对外经济的依附。
c.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d.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破坏。
(3)战后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①国际贸易发展迅速。
不仅国际贸易总额绝对增长,而且其增速也呈增长趋势。
②国际贸易中国别地位发展不平衡。
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值持续上升,而发展中国家所占比值急剧下降。
③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④贸易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单凭一国力量发展经济显然不足,各种区域性贸易集团纷纷成立。
(4)国际贸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①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促进经济增长;
②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积累;
④进口国内市场需要的物资,调整国内市场,繁荣国内商业与国内市场,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
⑤带动经济发展来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开展。
2.国际收支与国际资本流动
(1)国际收支
①定义
a.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往来发生的外汇收支的总和。
b.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不仅包括商品、劳务和资本项目的收支,还包括海外军事开支、战争赔款、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以及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往来收支。
②意义
国际收支集中反映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状况与实力,既是该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直接反映,也是该国国内经济状况的真实写照,是综合分析一国经济状况和对外金融关系的重要依据与工具。
(2)关税
关税是进口或出口的商品货物和物品通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本国进口商或出口商课征的一种税收。
国家通过调整关税可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
①关税的积极作用:
可增加一国的财政收入;可增加一国的财政收入;调节国内市场物价和调剂国内市场供应;作为对外贸易谈判中的手段;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保护民族经济和反对发达国家商品倾销和转嫁危机的主要手段。
②关税的消极作用:
增加消费者负担;保护过度会出现保护落后;容易恶化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友好关系;影响自身的贸易与发展。
(3)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的需要,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等所作的安排或规定的原则,以及为此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
国际货币体系包括:
①国际金本位制;②布雷顿森林体系;③牙买加体系。
(3)国际资本流动
①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征
a.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急剧增长,并日益脱离实物经济;
b.国际资本流动结构急速变化,并呈现出证券化、多元化特征;
c.机构投资者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体。
②推动当前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发展的原因
a.国际资本市场上存在的资本供给与资本需求是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原因;
b.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实现资产保值、增殖和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组合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金融原因;
c.各国大幅度放松金融管制的强度,逐步开放本国的银行信贷和证券市场,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制度原因。
(4)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国际资本按照市场规则融通的场所或运营网络的总称。
国际金融市场不仅包括资本的融通,也包括国际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和国际股票市场等。
3.我国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方略与政策
(1)优化外贸结构,调整对外贸易战略。
(2)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
(3)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加强市场管理。
(三)归纳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战后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2.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
《政治经济学》教案之二十五
(第13周第1次课2学时总50/64)
一、授课题目
第二十章第三节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与经济安全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次课主要介绍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开放条件下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条件,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及其原因,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经济结构及其调整,对外开放条件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于开放条件下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条件
难点在于开放条件下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条件。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讨论、多媒体:
六、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一)复习旧课
(二)讲解新课
1.对外开放条件下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条件
(1)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关系
二者存在着密切相关、互为补充的关系:
贸易收支发生失衡需要国际资本产生方向相反的流动予以平衡;资本流出流入量出现差额,也需要在贸易收支上安排方向相反的差额予以弥补。
(2)总供求平衡公式
同时引入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动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公式为:
(国内资本+资本净流入)转化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国内生产总值+净进口(进口-出口)
2.对外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及其原因
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的失衡除了国内总供求失衡的情形以外,主要是由国际收支的失衡引起的。
(1)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含义
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经济交易,具有两种不同性质:
①自主性交易。
或称事前交易,这类交易纯由经济上的某种目的自动地进行。
②调节性交易。
或称事后交易,是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差额进行的交易。
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主要应看其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其自主性交易相等或基本相等,则说明这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是平衡的;否则,就是国际收支不平衡,或称国际收支失衡。
(2)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①经济增长和由经济增长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化是影响国际收支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会给一国的国际收支造成极大的影响;
③汇率的变动也会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
3.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经济结构及其调整
(1)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经济结构
保持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重要条件是经济结构的合理,而经济结构处在动态变化中。
①考察产业结构必须引入进出口因素,最常见的技术方法是根据出口结构指数,即通过对深加工产品出口比重的计算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和工业化水平。
②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与产业结构相联系的还有引进外资在投资中所占的比重。
从总体来看,大规模外商直接投资使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及产品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
(2)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依然存在,全球出现了新一轮的生产结构转换和转移,呈现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发达国家乃至新兴工业化国家都要淘汰一批劳动相对密集的夕阳产业,发展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
(3)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①在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中应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加快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
②在产业内部调整中应以高科技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实行信息化和工业化并举,加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③在产品结构调整中要压缩、淘汰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质量的产品,增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
④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中,一方面建立更多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另一方面要支持和发展众多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
4.对外开放条件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一国根本的经济利益免遭侵害的一种经济状态。
(1)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
①国家支付危机;
②金融风险;
③产业安全和贸易被控;
④资源被侵害;
⑤信息和技术损失。
(2)我国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措施
①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强化自主创新,发展民族产业。
②要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市场调控,避免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利益。
③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
④维护国家经济资源和信息技术免遭侵害。
⑤积极与国际社会合作构建国际经济安全体系。
(三)归纳总结
(四)布置作业
1.对外开放条件下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条件
2.结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分析如何在开放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试述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经济结构及其调整。
《政治经济学》教案之二十六
(第13周第2次课2学时总52/64)
第二十章课堂讨论实施方案
一、讨论主题(讨论题目):
结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分析如何在开放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课时分配:
2
三、讨论课实施的目的:
四、讨论课实施的步骤:
第一步:
本章理论课授课结束后提出本章讨论题目;
第二步:
学生围绕讨论题目查找相关资料并经过思考形成对涉及问题的自我认识和系统观点(课下进行);
第三步:
占用实践课时小组讨论。
讨论一般有2-3个主题,第一阶段,在小组组长主持下同学们陈述自己的观点;第二阶段,就某个同学提出的观点进行争论或辩论;最后评选出本组优秀成员。
(时间为1个课时,小组组长作简要记录);
第四步:
在班级课堂上,每组的优秀成员发言,教师点评总结。
(时间为1个课时)讨论课结束。
五、讨论地点:
分4个讨论小组,各在授课教室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