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题 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67973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题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题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题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题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题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题 教案.docx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题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题 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题 教案.docx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探究题教案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探究题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重难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

(一)、探究与探究题

  探究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

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见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

(二)、文学类文本探究能力的具体内容

考点一: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不同的角度”指从广度上“挖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回答时应从多侧面思考,明白其不同的含义。

“不同的层面”指从深度上“挖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回答时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意思说清楚,说透彻。

这里的角度是针对具体文本而言的,有的要求从内容角度,有的从手法角度,也有从二者结合角度进行探究的。

(1)从语句内涵角度探究。

(2)从文章表现手法角度探究。

(3)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来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考点二: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探讨民族心理,常常是由此及彼,通过文学类作品的“这一个”,见出“那一类”、“那一批”,从而揭示出文本中具体形象的典型意义。

探讨人文精神,往往是由小见大,对相关内容进行升华,从而折射出人物事理的本质特征。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不能就人说人,就事论事。

常见的切入角度有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

考点三: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是2009年新课标考试说明新增的内容,在高考中已经有体现,应引起注意。

考点四: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个性化阅读要以“书”为本,以“读”为主,突出“自”。

阅读文学作品,要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发,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分辨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其艺术效果,把握其独特风格,从而进行富有个性的鉴赏。

(三)、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原则

1.设题重实际:

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适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

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

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

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

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

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

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中”。

6.题干表述有区别:

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确说,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二、考点精讲

考查点一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有着具体的承载内容。

1.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等。

它们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崇尚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倡导忠、孝、诚、信、礼、义、廉、仁等美德。

3.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

富有凝聚力,热爱自然,追求光明,热爱和平,中庸稳重等。

4.人文精神:

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人格尊严、社会责任心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人的价值观。

本考点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对文学作品进行探究。

解题时应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思考。

典例精析

[例1] (2008·江苏高考)阅读《侯银匠》一文,回答下面问题。

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

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

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

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

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

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

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

菊子说“爹作主!

”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

“笑什么?

”——“这个人我认得!

”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

三天一催,五天一催。

侯菊有点不耐烦:

“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

侯菊说:

“不是我稀罕金东西。

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

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

”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

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

“我要这项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

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

轿子一动,银铃碎响。

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

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

“爹!

您多保重。

”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

侯菊有什么呢?

她有这项花轿。

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

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

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

“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

陆家人多,众口难调。

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

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

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

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

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

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

“菊子!

给我拿点油来!

”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

“老了!

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

而且喝的是幔酒。

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

候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

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发掘作品丰富意蕴的能力。

回答本题要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入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理清两位人物的关系。

小说题为“侯银匠”,虽然写侯菊的文字多,但是小说的主旨一定是在侯银匠身上。

小说用大量的文字写女儿,则是运用了正面侧面描写、实写暗写等手法来写侯银匠。

答案要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1)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2)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3)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4)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5)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备考锦囊

“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类试题答题技巧

一、紧扣文本,尊重文本

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

第一,尊重文本所提供的全部材料。

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关键内容。

第二,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

文本往往是对现实生活的浓缩,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规律。

第三,尊重作者意图。

作者创作文本时常常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

阅读文本时要注意挖掘这样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延伸拓展的探究。

二、立足文本,带入自我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的观点、依据等可以作少量的、适当的自我解读。

但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三、顺藤摸瓜,由内到外

含蓄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普遍特性。

为了表达情感,作者往往借助一些意象进行描述。

解答这样的探究题要能透过重要的意象把握作者的心理。

这些意象就是解开作者“心思”的钥匙。

我们要善于顺着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所蕴涵的作者心理的“瓜”。

四、深入慎出,展示学识

  开放度最大的探究题是“谈谈你的看法”之类的“融入性”试题。

这种题目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

解答这类试题不仅需要考生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调动与文本相关的文外知识储备。

所以,考生既要入乎文内(入乎文内,才能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才会头脑清醒地运用阅读所得和自己平素的知识储备,冷静而准确地解答探究性阅读题。

解答这类试题,我们要特别注意“深入慎出”,即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谨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见解必须要有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具有人文精神。

确立了自己的观点后,再运用自己的学识进行论证便可以了。

五、规范答题,用语简明

无论是描述性文字还是议论性文字,都要语言精练而畅达。

可能题目会提出一定的字数限制,即使没有,考试时间的约束也不允许考生信马由缰,长篇大论。

所以,答题时必须用三言两语点到要害。

在组织语言作答时应考虑到答案的规范性,一般宜用“总—分—总”式回答,同时要注意层次鲜明,可以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或序号标明答案脉络。

考查点二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作者的创作背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某一作品时,自身的生活经历、所处的社会时代尤其是那些对作者及其创作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作者的创作背景有时也会在该作品中得到反映或再现。

所谓创作意图,则是指作者在决定创作时,希望其作品达到某种目的的打算,也就是作者为什么创作该作品,有时也会涉及该作品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等方面。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必须将作品与作者联系起来,从作者及其创作的角度更深入地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及其作品价值。

典例精析

[例2] (2010·惠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打电话

①这是去年春节时我在火车站看到的一幕。

②在火车站的公用电话亭里,一个青年打工者,坐在破旧的旅行箱上面,一只手拿着崭新的、记得密密麻麻的电话本,一只手拿着话筒,正在打电话。

③“喂,您好!

请麻烦叫赵波接电话好吗?

他不在?

那麻烦您再找一下行不行?

我有急事找他,很紧急的事!

不好找?

那您知道他还有别的联系方式吗?

哦,真对不起。

估计他什么时候能回来?

说不定?

一般是什么时候?

晚上?

好,我晚上再打,谢谢您啊!

④他“哗哗哗”地翻电话本,又找出一个号码,拨通了:

“是陈小涛吧,我托你的事……现在工作不好找?

哦,工资低一点也行,活儿累点也不算啥,我都没问题!

我是今天夜里的车,买不到票,我都来三天了,人太多了,大概后天早上到,我找你还打这个电话行不行?

那好,麻烦你操个心,谢谢!

谢谢!

⑤挂了电话,他望着火车站广场上的人潮,发了一会儿愣,然后又翻电话本,拨通一个电话:

“喂,是小三吗?

哦,对不起,我找王三强接电话,谢谢!

喂,小三,你上班了没有?

已经上班了,怎么样?

你们厂还能进人吗?

初二人就满了!

唉,早知道就不在家过年了。

我就知道不好找……你帮我留个心,我到了再给你打电话,好了,再见了!

⑥“喂,是陈军吗?

”他又拨了一个电话,“陈军,是这样的,我准备到广州去打工,可到了火车站,买不到票,一住就是三天,我身上的钱花完了,你能不能借我点钱用,一百块钱就行。

那边的工作我已经找好了,一个月1200元,拿了工资我就寄还给你!

你还不相信我?

你现在离火车站最近,我只有找你了。

你……哦,那就算了吧,我再想想办法。

⑦看来他真的很糟糕,还没到目的地,身上的钱就花光了,工作又没有着落。

我寻思着怎么帮帮他,他对着话筒又说了起来:

“妈,我已经到了,今天早上就到了,已经住在厂里了,真的!

您放心!

没事的,您看我一到就给您打电话。

工资?

不低,一个月1500元呢!

哎呀,别啰唆了。

我知道!

我知道!

我知道!

路上累得很,我要洗澡去,洗完澡再好好睡上一觉,好了,长途电话费很贵,我挂了啊,妈。

⑧我向他走去,他又拨通了一个电话,顿时,他满脸都洋溢着喜悦:

“秀秀,我已经到了,工作也找好了。

不是他联系的,也不是他……是我一个小学同学帮联系的……你不认识。

这厂还可以,挺大的,挺气派!

你放心,我会好好干的!

工资可能是1800元,以后还会加的。

等我拿了工资,一定会接你过来的!

我的电话?

我刚到还没问……宿舍里也没有,不过我会经常打给你的。

我能自己照顾好自己的,你也要照顾好自己。

我今年要挣好多的钱,年底回去咱们就结婚……”

⑨他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旁若无人地讲着话,像真的已经成就了一番事业,全然忘了只有一张单程车票属于他。

我站在他的身边,越看越觉得他像个英雄,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

1.请简要探讨本文的创作背景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的能力。

本小说的创作背景,在文中没有明确提出,主要应通过分析小说的内容和人物的活动而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在经济危机影响下,我国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怨天尤人的现象。

2.根据全文内容,概括这篇小小说的创作意图。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作者的创作意图,主要通过刻画小说的主人公体现出来,因此分析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是解题的关键,特别是结尾“我站在他的身边,越看越觉得他像个英雄,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一句,集中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参考答案] 

(1)呼吁人们相互尊重与自我尊重;

(2)人在困境中,不放弃奋斗求生,便是对社会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3)亲情与爱情可以弥补物质上的贫穷,促使人寻觅人生新的起点;(4)小说的主人公珍惜“奋斗求生”的权利,珍重亲情与爱情。

备考锦囊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类题目答题技巧

1.依本探源。

就是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内引外联。

就是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筛选辨析,联系旧知,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创作意图。

3.扩大储备。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命题人肯定不会让考生漫无边际地瞎猜,对考生不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一般会在题干中或通过注释等形式予以交代,这就要求考生不放过命题人给出的每一个信息;对考生应该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出题人则不会在题面上再去多费笔墨,这就要求考生复习备考时应该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考查点三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本考点考查的是学生在阅读鉴赏作品时,能否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阅读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也使解读活动全面、深刻而充满智慧,从而多角度地认识作品的不同内涵,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审美、趣味等方面的不同,对具体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解读。

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但要注意的是,这些解读,应在立足自我的基础上,充分研读文本,高于文本但不脱离文本,要进得去,出得来。

并且这种解读要合情合理,能够自圆其说,而不是主观臆断,牵强附会得出来的。

典例精析

[例3] (2008·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歌德之勺

 张 炜  

1987年,从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国。

一天,我和朋友在法兰克福的大街上闲走,突然想起了歌德,这儿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

我和几个朋友立刻匆匆去寻。

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物。

在文学的星云中,像他一样的文坛“恒星”大概不会太多。

在中国,也只有屈原、李白才能和他媲美。

第一次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扳指计算着作家当时的年龄,感受一个少年的全部热烈。

那时觉得如此饱满的情感只会来自一种写实,而不需要什么神奇的技巧。

现在看这种理解有一多半是对的。

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究竟需要多少技巧?

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它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它只要源于那样的一颗心灵。

心灵的性质重于一切。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

今天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

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

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

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中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

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层楼房,当然很宽敞,很气派,与想象中的差不多。

书房,卧室,客厅,最后是厨房。

我不知为什么,对这个宽大的厨房特别注意起来,在那个阔大的铁锅前站了许久。

记得锅上垂了一个巨型排汽铁罩。

所有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锅,铲子,特别是那把高悬在墙上的平底铜勺,简直把我吓了一跳。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一把炊勺。

这样的炊具有没有办法做出精致的菜肴,我不知道。

但我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一定是高朋满座,常常让诗人有一场大欢乐大陶醉。

可以想象酒酣耳热之时,那一场诗人的豪放。

大厨房约可以让十几个厨子同时操作,他们或烹或炸,或煎或炒,大铜勺碰得哐哐有声。

诗人的一颗心有多么纤细。

我难以想象他需要这样的一间厨房。

为什么,想不出。

这样一间厨房足可以做一家大饭店的操作间,太大,太奇怪。

主要是勺子太大。

从厨房中走出,到二楼,又到三楼——那里主要是一些关于诗人的各种图片,它们悬了满墙。

我没有看到心里去。

我好像还在想着那把大勺子。

它是铜的,平底,勺柄极长。

我就是弄不懂它是做什么用的……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

这样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

关于诗人的全部故事,我所知道的一些故事,都在这个时刻从脑际一一划过。

回想他那两卷回忆录《诗与真》,还有他与那个年轻人的谈话录(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感受着一个长寿老人的全部丰厚。

他在魏玛宫廷任过显赫的官职,一度迷过光学研究。

长篇短篇戏剧样样皆精,一部《浮士德》写了几十年……是的,他像所有人一样,只是一过客,只是“取一勺饮”。

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一二十倍。

关于歌德,有一段话我们是耳熟能详了。

恩格斯曾这样说:

“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

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在法兰克福的歌德之家,我们能够很具体地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吗?

在他的故居中,徘徊于诗人的物品之间。

突然,上一个世纪的特异气息浓烈地涌来……

(文章有删改)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

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思路分析]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技巧的分析能力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

解答本题时,既要有对文章写作技巧的认识和分析,也要有自己的自由发挥,所以找准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由勺子谈起,进而有重大发现,以小见大,写法新颖。

[参考答案] 

(突出特色)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启示)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

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

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备考锦囊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解题技巧

1.仔细品味,读透文本。

具体做法:

(1)挖掘意蕴。

抓住每段的主旨句或关键句,化面为点(浓缩每段内容),连点成线(串起各段内容),看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事)等。

文学作品的“关键句”有:

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主旨句,内涵深刻、意蕴丰富的议论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象征性语句。

(2)从细节及语言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及观点倾向。

(3)要善于以小见大,把握形与神的关系

2.谨慎作答,把握格式。

个性化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答题模式为:

文本材料(观点)+自己的观点。

议论性、抒情性散文在记叙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或抒情的语句,答题时一定要善于借助这些句子。

同时,文章的起承转合处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借助这些逐段概括内容大意,辨清段落之间的关系,对答题思路的形成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