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有关中东欧研究的状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67698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年来国内有关中东欧研究的状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近年来国内有关中东欧研究的状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近年来国内有关中东欧研究的状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近年来国内有关中东欧研究的状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近年来国内有关中东欧研究的状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年来国内有关中东欧研究的状况.docx

《近年来国内有关中东欧研究的状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年来国内有关中东欧研究的状况.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年来国内有关中东欧研究的状况.docx

近年来国内有关中东欧研究的状况

近年来国内有关中东欧研究的状况

王一诺

2012-3-2718:

19:

54  来源: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第3期

 

  20年前的东欧剧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自那时以来,国内外学界在中东欧研究方面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

近年来,国内有关中东欧的研究,逐步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态势,其研究也更趋理性和客观,反思和总结的意味更浓。

  从研究层面上看,中东欧是一个“边缘—中心”矛盾体,虽地处欧洲腹地,但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的特性,一直没有改变。

随着东欧角色的转移,它又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和很多关联性的研究体,假若以东欧或中东欧为研究基点,它可以与苏联、冷战、俄罗斯、共产党(执政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民民主、转型、欧洲一体化、欧洲安全、跨大西洋关系等诸多问题具有关联性,并且研究视角多样。

此外,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对中东欧国家的交叉研究也日益增多。

以笔者所搜查和接触到的近五年来与中东欧国家有关的研究成果(专著、译著、发展报告、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等)来看,国内研究仍比较关注在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大背景下,中东欧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和转型后的国内发展状况及其与大国的关系互动,其研究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综合性的研究,不同领域中的转型研究及个案、比较和交叉研究。

本文以第二类内容作为研究重点。

一 综合性的研究

  系统阐述中东欧国家历史、转型进程及转型后的发展的研究日益增多。

近年来,在关注东欧剧变和转型本身的研究的同时,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东欧国家的历史,各个领域的转型及其发展情况进行了论述。

虽然对其发展前景看法不一,但在中东欧国家的转型已呈不可逆转之势这一点上,已达成共识。

  

(一)对“剧变”和“转型”背后的冷思考。

  在东欧剧变15年之际,曾有学者对其研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认为“大喜大悲的时代在东欧已经过去,如今东欧处在一个在各种极端中寻求初步平衡的时期”[1]。

如今20年也已过去,中东欧国家的发展仍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学者们纷纷撰文回顾、总结与思考。

杨友孙的《波兰演变的美国因素探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为探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的原因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分析和总结冷战时期美国和平演变战略在东欧地区的具体表现和实施情况,以波兰为典型个案,从微观角度揭示了波兰乃至整个东欧社会主义灭亡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是美国因素。

陈平陵的《从“布拉格之春”到东欧剧变》(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对“布拉格之春”与东欧剧变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渊源进行了探讨,并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做出了理性思考。

作者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不过意味着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失败,或者说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绝不是社会主义这个人类崇高理想的失败。

此外,郭洁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发生的连锁性政治剧变,分析了造成东欧社会主义大厦集体坍塌的内外部条件,阐释了中东欧国家所经历的“民主化”、“市场化”和“欧洲化”进程,通过东欧国家自身的实践以促使人们对重新寻找国家现代性的新道路,如何让本土因素更好地主导未来转型进程以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进行反思[2]。

朱晓中则以与中东欧国家转型有关的9个具体命题为切入点,重新检视东欧政局剧变的原因,并深入分析中东欧转型20年过程中的问题和其解决之道,以期使人们对冷战终结、欧洲统一、转型的国际环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思考[3]。

孔田平也指出,中东欧的大转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对外关系诸方面,其变革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在人类社会经济史上实属罕见。

他认为,20年后,这场转型的使命尚未终结。

其改革虽已度过“转型性衰退”,步入收获期,但在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和当前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下,政府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需要对过去20年的转型模式进行反思,“对改革进行改革”[4]。

  

(二)对中东欧国家历史、基本国情、国家形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中东欧国家历史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就。

孔寒冰的《东欧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系统梳理了中东欧国家自古代以来的历史,对东欧国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和分析,以期还原一个多样、连续、复杂而有序的东欧。

它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该书作者认为,“东欧地区的社会发展主线就是不同文明的融合与冲突,而这种融合与冲突的外部环境就是大国及大国制订的国际体系。

”[5]另外,孔寒冰的《东欧政治与外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通过对东欧民族国家曲折复杂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及其与大国关系的系统梳理,指出了东欧国家在世界格局中所具有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还需值得注意的其他出版著作有:

侯凤箐的《燃烧的多瑙河——1956年匈牙利事件真相》(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郭洁的《悲剧与困惑——纳吉与20世纪50年代的匈牙利》(香港国际教科文出版社2007年版)、王洪起的《“山鹰之国”亲历》(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主要讨论中阿关系)以及马细谱的《南斯拉夫兴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等。

  在以中东欧国家的基本国情为依托,密切关注国家形势和社会发展研究方面,除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编辑,由社会科学文献陆续出版的“列国志”系列外,还有《俄罗斯东欧中亚黄皮书——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发展报告》,该发展报告旨在总结该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各领域的发展状况,分析该地区发生的重要事件,并预测该地区的发展前景[6]。

二 不同领域中的转型研究

  中东欧国家的转型是全方位的体制变革,从内容上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外交转型。

据此,其研究内容可分为三类:

政治转型研究、经济转型研究和外交转型研究。

目前,中东欧国家在各领域已完成阶段性的转型,其多党议会民主制框架和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建立并运行,“回归欧洲”的目标也在努力践行中,部分国家已加入欧盟、北约,并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

其转型目标或方向可概括为“民主化”、“市场化”和“欧洲化”。

但因转型中原有及新衍生出的问题不容忽视,并且转型中的赶超、趋同、多样性、差异性和效果评估等主题仍未失去意义,转型尚未结束,这是国内学术界对其转型发展的一个普遍认识。

  

(一)政治转型研究

  随着中东欧国家政治转型进程的逐步推进,国内出现了一些相关的基础性研究,既有全面、系统探讨政治体制转型的研究,其中包括对其转型进程、阶段、形式、特点和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分析,还有论述某一国家的政治转型和政治转型中某一方面的变化,如政党、议会、宪政的发展演变、社会政治思潮和公民社会发展状况等。

近年来,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7],相关研究逐渐深化,融入了许多外部或其他因素进行考量,一体化视角下的研究论著渐增[8],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从政党发展演变看国家发展道路及隐含的选择问题。

近年来,有关中东欧各国政党,苏东社会主义力量,政治思潮等方面的研究仍占多数,并多侧重对其整体发展态势的综合把握,尤其是对苏东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后继党的关注[9]。

其中孔寒冰等著的《原苏东地区社会主义运动现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系统、全面地梳理和论述了中东欧地区政党的发展脉络、理论主张、实践活动及其在国家社会发展和对外关系中所起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国家建立并实行了多党议会民主制,对国家发展道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左翼复兴”现象的出现,一些学者对其产生原因、构成主体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不管执政的是左翼政党,还是右翼政党,都是在多党议会民主制的框架内进行。

而且,面对各种政治力量的激烈较量,人民也在选择和反思中,如果执政党政绩不好,都有可能被选民拉下台[10]。

现今,针对部分国家左翼政党出现的“右转”现象和民粹主义的盛行,也出现了一些相关研究,并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如李停、项佐涛的《罗马尼亚民主党“右转”及其原因分析》,姜俐的《转型时期斯洛伐克民粹主义探析》[11]等。

  2.政治转型中的“欧盟影响”。

从欧洲一体化视角肯定了欧盟对中东欧国家政治转型的促进作用。

高歌认为“中东欧国家的政治转轨发生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潮中,外部因素对政治转轨的导向性不可低估。

北约、欧盟等国际组织的援助对政治转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中东欧国家回归欧洲的迫切愿望使得西方组织,特别是欧盟提出的标准对转轨更具有规范和导向意义。

”“欧盟的要求对中东欧国家政治制度与西方的趋同更具促进作用。

”[12]刘敏茹认为,中东欧国家政党制度也深受欧洲一体化及欧盟诸多制度性要求和安排的影响[13]。

张迎红则对欧盟的导向作用进行了辩证分析,认为中东欧国家在政治体制欧盟化的同时,也应看到中东欧国家在自身和欧盟的双重压力下,在入盟、民主和效率等方面存在的矛盾[14]。

  3.从转型模式看转型中的政治与经济关系。

目前,单纯论述中东欧政治和经济转型的文献有很多,但在转型过程中能把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并不多见。

“直到2002年7月出版的《转轨中的中东欧》一书,才把政治转轨作为与经济转轨和外交转轨并立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

”[15]此外,苗华寿、高歌、方雷、孙奇等也对此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16]。

这些讨论普遍认为,中东欧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转轨是同步进行的,两者互为促进。

也有学者认为,“原苏东国家是在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向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转变的,是民主化先行方式的转型。

通过对原苏东国家转型进程的总结和反思,说明通向民主化和市场化的道路应是多样性的,民主化先行式转型未必占优,并可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与政治制度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

”[17]

  4.关于政治发展中的转型论与巩固论。

目前,国内有关中东欧此方面的研究很有限,对民主化的探讨也不多,在研究上多借鉴西方观点。

高歌借鉴“民主巩固”概念,认为“中东欧国家实行的西方式民主制在制度层面上已经巩固,政治转轨已然完成;而在观念层面上,多数中东欧国家民众的民主观念虽然已得到某种程度的巩固,但仍需加强。

中东欧国家今后将在制度继续运作过程中,不断巩固观念,逐步走向政治制度和体制的实质巩固。

”[18]郭洁则对作为考察东欧剧变后政治转型巩固程度的一个重要维度,即公民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探析[19]。

  

(二)经济转型研究

  关于经济转型,其研究轨迹与政治转型研究有相似之处,包括对中东欧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的全面探讨及对某一国和经济转型某一方面的分析,基础性研究成果很多[20]。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大背景下,除对中东欧国家私有化、金融体制改革、相关立法和转型经济体做个案或整体研究外,还比较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对经济转型的反思。

中东欧国家20年的现实发展,是对以往所做研究假设的最好验证。

孔田平认为,“东欧国家自1990年实行经济转轨后,在经济方面,建立或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由于中东欧经济转轨的初始条件相当不利,在实施过程中也确实付出了很大代价,属于转轨代价高昂的改革。

在经历了数年的经济衰退后,走上了稳定的经济增长之路,也改变了东欧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而金融危机和眼下的欧洲债务危机,事实上对中东欧国家的‘改革疲乏症’敲响了警钟,迫使中东欧国家对‘改革进行改革。

’”[21]应该说,中东欧国家在经历了所谓的“休克”与衰退时期,现正处于反思与复苏时期。

近年来,虽然有关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转型中的欧盟因素及其趋同、赶超和多样性等问题的研究多融合在与其他转型经济体的比较研究中,但多数学者认为,中东欧国家身在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潮流中,尤其在欧盟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下,在转型过程中必会表现出一定的趋同趋势,但由于中东欧国家的历史遗产、起始条件的多样性及各自民族发展道路、外部环境和欧洲认同上的差异,其在转型和发展中也必然存在差别。

中欧与东南欧国家间的分化日益明显,东西欧之间的分歧也依然存在。

更进一步说,“无论是中东欧国家,还是欧盟均已不能回到过去,欧洲一体化需要新的范式,需要面对1989年后欧洲形成的政治现实。

”[22]

  2.金融危机对中东欧的影响。

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是金融危机对中东欧的影响分析。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中东欧国家与西欧的贸易和金融上的密切联系加快了金融危机在中东欧的传播速度,中东欧国家受到了危机的严重冲击。

”[23]在金融危机对中东欧国家造成影响的路径、结果和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者们普遍认为中东欧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冲击的原因与其转型后形成的制度基础、自身经济发展模式和政府能力的脆弱有关[24]。

对金融危机后的中东欧发展情况,孔田平认为,“中东欧尽管具备发生区域性金融危机的条件,但是中东欧国家的危机处在可控范围之内,中东欧国家不会发生经济崩溃,也不会诱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

”[25]二是金融危机下的中东欧模式评估及其启示。

通过对波兰、匈牙利、捷克等“转型优等生”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家整体经济表现及金融市场表现的评估与分析,在政治稳定模式、市场开放的边界和转型理论的通适性问题上得出了一些启示[26]。

  (三)外交转型研究

  近年来,苏联解密档案的公开,使冷战时期的苏东关系、东欧国家之间及苏美东三方间的对外关系研究丰富不少。

随着欧盟和北约双东扩进程的推展和完成,中东欧国家成为研究的焦点,但可以看出,转型后中东欧国家对外关系的研究多是在大国和大国体系框架内进行,集中表现在与俄、美、欧的关系上,即在论述上述一方外交、双边关系的发展演变和具体某一方面时会提及中东欧,但论述相对较少,分析性不强。

有关中东欧各国及相互之间的对外关系研究也极少。

除有限的专门系统论述和探讨中东欧国家对外关系的著作外[27],相关研究也多是在俄(苏)欧(欧盟)、俄美和美欧关系中进行。

阶段性和整体性研究并存。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中东欧国家外交政策研究。

首先,剧变后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政策。

此方面的系统性研究不多,关注点多分散在双边或多边关系里,但可以肯定的是,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政策,仍将在欧洲大西洋一体化中不断进行调整。

朱晓中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论述,认为随着中东欧国家地缘政治的变化,其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对外关系的性质、内容和重点上,即淡化意识形态,从东方转向西方,在迅速摆脱苏联(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结盟关系的同时,扩大和加强同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同盟关系。

剧变后,为消除“安全真空”状态,中东欧国家采取三种措施来营造安全气氛:

同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地区多边合作和“回归欧洲”[28]。

孙晓青、王莉认为,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北约是其外交的首要目标,“亲美不脱欧”,重视和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将是其外交选择。

短期内欧洲安全体系将受大西洋主义的影响,但将会因中东欧国家与欧盟的利益融合而加快“欧洲化”的发展趋势[29]。

此外,还有从地缘政治、能源等角度进行论述,以此来透视和剖析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政策[30]。

  其次,中东欧各国的外交政策。

有关此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剧变后中东欧各国的外交政策。

现所接触到的多是阶段性研究,如论述两次世界大战间、冷战时期或加入欧盟前后中东欧各国的外交政策,以波兰为研究对象的居多[31]。

  2.双边关系中的中东欧研究。

主要体现在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美国、北约和欧盟的双边关系上。

比较全面、系统论述的是《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的对外关系》,侧重双边关系的发展演变[32]。

近年来,相关研究逐步跟进,以欧盟、北约东扩,美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波兰总统空难等重大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各方反应,以揭示双边关系实质,即双方应建立什么样的新型关系、怎样建立及如何定位彼此是其努力探寻的共同议题,也是研究者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苏联)的关系。

近年来,此方面的研究虽处于俄欧关系的整体框架内,但对双边关系的连续性研究仍是十分重要的。

高歌认为“由于中东欧与俄罗斯各自国内的发展状况、国际地位、相互利益、双方在对方外交政策中的定位以及长期形成的对彼此的偏见,在双边关系中仍是不容忽视的。

”[33]整体上看,双方关系经历了结盟期、剧变后的“脱离期”、“弱化期”和“改善期”。

双方在逐渐意识到完全割裂彼此关系的不现实后,都做了一些改变,主要体现在普京执政时期的国家政策和俄波关系上。

朱晓中认为,“普京执政后,俄罗斯更是对中东欧国家不同地区的现实进行了市场细分,采取了务实有效的对外政策,即对中欧,尽可能使其中立;对亚得里亚海巴尔干,利用地区危机;对黑海巴尔干国家,输出影响。

”[34]史亚军也指出,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会使俄欧关系更具复杂性,并对俄欧关系的演进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他认为,中东欧国家同俄罗斯的关系将成为俄欧关系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受俄罗斯与欧盟整体关系的影响[35]。

但也有学者认为其中的俄波关系会影响俄欧关系的走向[36]。

波兰在加入欧盟后,为争做“欧洲大国”所做的努力足以对俄波关系产生深刻影响,而在波兰总统坠机事件后,俄波关系的走向更对欧洲具有重要意义[37]。

对俄波关系的关注常由于热点事件而使之成为一时焦点,但研究尚不具系统性。

  二是中东欧国家与美国、北约的关系。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北约东扩和美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这两个热点事件。

普遍认为,中东欧国家在大西洋主义的推动下,强化同美国的政治和同盟关系,认为加入北约是加强自身安全的最可靠保障。

而美国也要把中东欧国家稳定在西方进程中,以平衡欧洲主要大国(法、德和俄)的影响。

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的计划正可作为印证。

北约东扩的进程也最终使部分中东欧国家融入其内。

而九一一事件,也正好给了中东欧国家一个难得的表现机会。

还指出未来中东欧和美国的关系取决于三个新因素,即美国的政策和行动;欧盟未来的形式和新的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如何看待欧洲大西洋关系[38]。

  三是中东欧国家与欧盟的关系。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中东欧国家入盟进程、现状和影响,并对欧盟的东南欧战略与巴尔干的欧洲化给予特别关注。

中东欧国家“回归欧洲”有历史、文明因素,经济因素和国际因素,也正是在欧盟东扩战略的进化过程中双方联系加强,并对彼此产生深远影响,对克服欧洲大陆分裂具有重大意义[39]。

也有对中东欧国家入盟后情况的追踪研究,如分析“入盟后综合征”,解读欧盟中欧新成员的对外政策等[40]。

自1990年年初,巴尔干持续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地区。

东南欧内部的民族冲突既破坏了自身的稳定,也威胁到欧盟成员国的安全及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因此,在《代顿协定》签订和波黑实现和平后,欧盟逐步形成了针对东南欧的地区政策。

科索沃危机又使欧盟对东南欧的地区政策逐渐完善,尤其是《东南欧稳定公约》的出台,明确地将欧洲一体化同巴尔干的欧洲化联系起来。

对巴尔干地区和欧盟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41]。

此外,对东南欧“欧洲化”的历史重负,入盟前景和科索沃的国际治理等问题也有相关论述[42]。

  3.在俄、美、欧多边关系中的中东欧研究。

从近年来的研究可知,俄、美、欧三方在中东欧地区博弈的筹码或手段主要是战略挤压、能源外交和军事部署,而这些又都关乎欧洲的安全和稳定。

其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中东欧的角色定位问题。

中东欧国家成功加入北约和欧盟后,面临着一个不同以往的新的发展契机,但从现实发展来看,还存在着一个相互如何看待的问题,中东欧、俄罗斯、美国、欧盟和北约如何定位自己,如何看待彼此,中东欧在其中应起到怎样的作用。

一种观点认为,在大国的争夺中,中东欧国家已把夹缝的特性充分地发挥出来。

“他们在夹缝中左右为难,同时也能左右逢源。

在美俄争夺中,弃俄投美,以求安全保障。

对美国和欧盟各有所图,即“军事安全上靠美国,经济上靠欧盟”,并在美欧争执时,它们往往支持美国而得罪欧盟。

在欧俄关系发展相对平稳时,双方的摩擦大多与中东欧有关。

当欧俄不和时,则倚重欧盟。

”[43]还有一种观点则期望“中东欧在俄欧关系中需扮演一种“桥梁”角色,认为这将是其最佳选择,不是缓冲区、震荡带,也不充当大国力量平衡的枢纽。

”[44]但一波三折的俄波关系至少在一个侧面反映了入盟后的中东欧国家加剧了俄欧关系的复杂性。

在利益格局多极化的今天,中东欧国家的自主性或有限自主性到底能发挥到什么程度,是发展的助推器,还是绊脚石,仍需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

  二是东扩影响分析。

近年来,有关中东欧的研究大多渗透在对北约、欧盟东扩进程和影响的关注上。

俄罗斯、北约、欧盟在东扩问题上的态度足以凸显出三方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部分研究者认为,北约东扩无疑会损害俄罗斯的利益,使其战略空间受到挤压,也必遭到俄罗斯的反对和谴责,并成为美俄间矛盾冲突的焦点之一。

虽然俄罗斯对欧盟东扩原则上不反对,并抱有从中受益之想,但双方在经贸、人员往来、边界纷争、历史问题等方面的冲突和摩擦也不可低估。

随着欧洲的不断联合和扩大,欧洲特性在欧美关系中也逐渐显现出来。

对中东欧国家而言,融入欧洲大西洋体系,除对自身得失权衡外,也推动了与欧、美、俄关系的新的发展变化[45]。

应该说,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和欧盟是出于历史恩怨、文化认同、经济发展、安全保障等原因,但问题是,它们加入北约后,就能一劳永逸,永葆稳定和安全吗?

现今巴尔干内部诸多问题仍牵制着欧洲的稳定和安全,科索沃事件最终表明,要想建立一个新的稳定的欧洲体系,离不开俄罗斯的参与与合作。

尤其是九一一事件后,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俄、美、欧三方在中东欧地区的博弈仍将持续,同时也不能不重视中东欧国家的主体性。

欧洲安全体系应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存在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是能源外交问题。

近年来,有关能源方面的研究渐入人们视野。

关于能源外交,“冷战时期苏联就曾将它作为政治和经济博弈的砝码,通过对东欧经互会成员国及西欧国家的能源外交,实现和维护着国家利益。

石油成为苏联与美国争夺欧洲及全球利益的重要战略手段。

”[46]冷战结束后,多数学者认为,俄罗斯和欧盟之间的能源合作有其历史基础和现实需要,俄欧关系的发展需以能源合作为向度,并预设了未来俄欧能源关系的几种可能前景。

其中东欧国家的能源基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原因,竭力主张从俄进口。

又由于美国和北约的介入和渗透,使东欧国家的能源领域至今依然处于俄与美、欧盟之间的抗衡之中[47]。

  四是军事部署问题。

北约东扩后,围绕美国计划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这一热点事件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以此来考量事件背后美俄双方的战略意图。

在动机和影响上,多数学者认为这既是“冷战思维”的沿袭,以削弱俄对传统势力范围的影响,又是为了巩固美国在北约的领导地位和防止欧盟脱离美国的轨道。

由于此计划触及了俄罗斯的战略底线和国家利益,俄罗斯反应强烈。

同时,这又造成欧盟内部的分裂,影响了中东欧新入盟国家的安全与防务选择,也使欧俄关系出现新的不稳定因素,使欧洲在安全与防务领域重新陷入对美国的依赖,并阻碍了欧盟安全防务一体化的建设。

预测美国很有可能会坚持单方面行动[48]。

  此外,对中东欧国家的转型研究,也涉及了狭义的社会转型,其中包括对社会阶级和阶层、移民问题、福利制度、工会现状等方面的论述和分析。

  弥足珍贵的是,近年来对中东欧文学史的研究有复苏的迹象。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学系罗马尼亚语丁超教授撰写的《中罗文学关系史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通过充分挖掘相关的珍贵史料,对中罗两个民族的相互认知,两种文学的相互接受与传播的历程进行了双向梳理,具有相当的文学、政治和外交意义。

此外,一些驻东欧的记者、大使、文学工作者等在中国与东欧国家建交60年之际,撰写了回忆性的文章,其大多结集在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学系编辑出版的《欧洲语言文化研究》2010年第五辑(中国东欧建交60周年特刊),其中刊有大量双边关系的文章。

  综上所述,相对于大量的全面、系统的有关中东欧政治和经济转型的研究,外交转型研究还有很多薄弱的地方,需进一步充实和丰富。

三 个案、比较和交叉研究

  整体上看,此方面的研究涉及中东欧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等多个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