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火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11篇.docx
《最火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11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火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11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火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11篇
最火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2022(11篇)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1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有梦想才会有追求的动力,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航天,是我始终的梦想。
我希望自己能像古代官员万户一样勇于为梦想而奋斗;像杨利伟叔叔一样勇于飞向天空;向背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一样勇于探索和发现……
每每听到有关航天的故事,看到有关航天的新闻,总会牵出我童年的飞天梦。
我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时,就经常听爸爸妈妈提到杨利伟叔叔,夸他了不起,称赞他是航天英雄。
英雄?
幼稚的我那时还不大懂‘英雄’二字的含义,但是看着大人们满脸羡慕的表情,我不由得暗暗下决心:
我也要当英雄。
渐渐地,我上了小学,翻开词典,我真正知道了英雄的含义;英雄就是令人敬佩的人。
当我真正明白英雄的含义后,我自言自语道:
“我一定要当英雄,而且要当像杨利伟叔叔一样的英雄。
”
光阴似箭。
虽然童年已经悄然离去,但是那时的飞天梦我还记忆犹新。
渐渐地,我了解的科普知识多了起来,还知道了《嫦娥奔月》的神话,看到了古代人民对天宫的向往。
后来,我还知道了古代官员万户的飞天故事,他那敢于为飞天梦想献身的精神非常值得后人学习。
当然,航天飞行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我也听说过航天飞船在空中爆炸的消息,但无论怎样都阻挡不了我对航天的渴望,都抹不去我的航天梦。
现在我国科技越来越发达,神五神六接连上天,又发射了嫦娥卫星,还制定了登月计划。
看着这一个接一个的成就,我心里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
以后好好学习,勤奋读书,掌握航天知识,锻炼航天本领,早日实现我的航天梦。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2
今天下午在教室上了一节非常不一样的课程。
因为这节课是由离我们400公里的天核核心舱中的航天员老师来授课。
他们分别是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老师。
王亚平老师先向我们介绍了天核核心船航中的太空家园。
其中有跑步机、热风加热装置、微波加热装置等。
三位老师还在太空家园中为我们做了几个实验,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个。
叶光富老师展示了失重状下胞生长发育研究。
细胞在太空中变得很神奇,我看到了跳动的心肌细胞,一闪一闪的,散发出一种光,这让我感受到天上的生活和地上的生活大不相同。
叶光富老师还为我们展示了在太空中行走。
二是,王亚平老师和女儿做的花在太空绽开让我大开眼界。
原来在微重力下,水膜表面涨力大显神威,水膜注水变水球。
水球中光学实验,注入一个气泡,水球中形成一正一反两个像。
泡腾片一放入水球中,水球中会泡出很多气泡,这我觉得水在太空中很神奇。
我们要感谢中国宇航员的勇敢和坚强,感谢科学家的辛苦付出,感谢国家的伟大。
我们要好好学习,为中国航天事业做贡献。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3
今天我们全班一起观看了航天直播课,几位宇航员叔叔和阿姨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的科学课。
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细节大公开,太空行走、特别的航天服、失重环境下的细胞观察……桩桩件件都让我感到大开眼界。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水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的各种表现:
失去了重力的约束,水在太空中会变成一个个小水珠。
更神奇的是,没有重力的情况下,浮力也就消失了!
如同魔术般,水在宇航员叔叔的手中,乖乖地变成了水膜,厚水膜,甚至一个水晶球,真是让人啧啧称奇!
观看了这堂直播课,我感受到太空的魔力,科技的魅力,更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投身祖国的建设!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4
真是激动人心啊,我们中国的三位宇航员: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别有生趣的“天宫课堂”。
我们看到了在太空失重的条件下,物体运动的奇妙现象:
“太空转身”“乒乓球浮力消失”“水膜张力实验”“泡腾片实验”等。
看到这些不可能在地球上完成的实验,我不禁感叹:
太空科技,奥秘无穷!
我们的祖国真是伟大!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5
今天,我观看了一个名叫“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的直播课。
这个视频主要讲述了“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的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我觉得最神奇的情节是水球。
第一处就是王亚平老师做了一个水球。
它非常漂亮,只见王亚平老师将水滴放进水膜中,然后水膜会一点点变厚,继续向水膜里添加水滴,最后变成了一个漂亮的水球。
王亚平老师还说在陆地上是做不了水球的,只有在微重力的情况下才能完成。
老师们的太空之旅真是又神奇又有趣,真想像他们一样勇敢地完成祖国神圣的太空任务。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
今天我看了一场直播天宫课堂,三位伟大的航空航天员老师们,一位长得十分秀丽,扎着马尾辫,时常露出美丽的笑容。
两位长得健美精神百倍,在那一望无际的宇宙当中,他们为祖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那一句“我已出仓,感觉良好!
”这简单的一句话,不知安抚了多少人的心。
有了您们的付出,我们一定会成为航天强国。
为祖国的未来做出贡献,而祖国的未来靠的是我们这群祖国的花朵,所以加油吧,努力吧!
让我们的祖国走向新高,总有一天,雏鹰要展翅高飞,就用那坚定的毅力以及那双双翅抵挡住那猛烈的暴风,飞往那广阔的蓝天,就让我们飞向成功吧!
在那无尽的宇宙中探索出属于我们的舞台,加油吧,开拓出属于我们伟大未来,那将是我们的时代!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7
我喜欢挂在“天宫”空间站的美丽夺目的中国结,它正对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这样的空间站是太空中最靓丽的风景线,也使我们倍感亲切。
在太空里要控制自己的身体以适应失重感,像一条鱼儿一样四处游走。
吃的饭菜原来是在地球上事先做好的。
培育太空植物,是飞行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太空中,虽然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冲热水澡,但是洗脸洗头发都没有问题。
科研人员专门研制了分解洗发液——不仅可以把头发洗得很干净,还十分节约水。
空间站的水非常宝贵,所以要尽可能地节约用水。
在空间站睡觉就更有趣了。
只要一个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舱壁上,但只要你愿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
在空间站也有许多休闲活动,可以和家人打视频电话,可以从舷窗边欣赏日落时美丽的地球,还可以进行晨练,晨练项目是中国传统健身项目——太极拳。
最重要的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就是出舱活动了。
穿好“飞天”服,通过气闸舱来到舱外,通过地面调度人员和舱内同伴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在舱外完成相关任务。
在太空也有许多喜事:
种植的水稻抽穗了,迎来了太空快递员,也迎来了新伙伴来进行工作交接。
在太空驻留了三个月,很快就要告别“天宫”空间站返回地球了,想到很快就能见到地球上的亲人,非常激动。
太空本身已经非常迷人,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每每出现带有五星红旗的一切,都愈发使每一位中华儿女倍感亲切与自豪!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8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_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为全国6000多万名学生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
寻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
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时间。
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
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等多个“首次”,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20__年,神舟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历时21小时23分钟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
_年来,7次载人飞行,间隔期从以年计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频率更快、衔接更顺畅,准备更从容,展现着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太空之旅从“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步伐迈得更大更远更坚定,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9
今天凌晨,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运载着神舟十三号飞船点火升空,搭载着3名航天员如利箭般刺破苍穹,飞向太空。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关键之战”,青岛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护航技术支撑。
早在此次任务发射前期,中国电科22所的信息保障团队就已全面进入工作状态。
一方面,这支团队全力为此次任务提供了空间电波环境态势和异常事件预报预警信息,为发射窗口的确定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团队还为任务系统提供了高精度电波环境效应数据,保障航天测控、卫星通信和空间目标监视雷达等系统的可靠运行。
由中国电科22所研发的便携式定向仪、陆用型信标机、海用型信标机、航天员通话电台等设备齐“上阵”,组成了一张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救生网络。
这套多次为我国航天任务发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装备”再次为神舟十三号的顺利出征提供了坚强护航。
“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本次飞行任务中再次接受了实战任务考验。
”团队博士郭阳告诉记者,飞船在空间飞行状态是难以被直接观测到的,该技术可将飞船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在0.1秒内进行“实时翻译”,驱动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飞船模型调整位置与姿态,让地面控制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飞船“实况”。
“这项技术就像飞船的‘眼睛’,让它保持更好的姿态运行。
”郭阳表示,航天可视化团队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轨道修正、姿态调整以及飞行控制与指挥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为神舟十三号飞船在轨飞行保驾护航。
“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执行交会对接任务中,已经助力中国航天事业10余年,已成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常态化任务执行系统。
”据郭阳介绍,该团队早在20__年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中就已经作为任务全过程的推演平台,曾先后参与并圆满完成多项国家重大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等工程实战任务,主要包括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T1飞行试验器、嫦娥四号以及嫦娥五号任务的可视化飞行控制指挥与遥操作操控任务,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神舟十二号、天舟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实时三维可视化飞行控制与指挥任务。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10
“太空家园”里有哪些物品?
航天员在空间站如何生活?
“天宫课堂”开课前,我的心中冒出了很多很多小问号。
看到航天员的展示和讲解,看到各种有趣的实验后,我学到很多科学知识,第一次深深地感到科学真是无处不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悄悄地改变着世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
我也要从小学科学、爱科学,不断地去学习、去探索。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11
启迪心智需要“仪式感”。
“天宫课堂”的受众主要是中小学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阶段最宝贵的财富。
课本中高度浓缩而又晦涩的知识往往学起来较为枯燥,而当被这些理论支撑的科学实验,在孩子们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师”演示出来的那一刻,牛顿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题海里让人停滞的知识之锚,因为它们全都活了起来。
科普知识的活力会转化为心智未开的少年求学途中的动力,到未来,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孩子为追寻当年的太空实验而成为颇有建树的科学家。
理解科学需要“仪式感”。
除过那些无人不知的科学天才,没有多少人天生对物理公式或数学推导有近乎纯粹的兴趣。
就像科幻小说或电影的功用一般,“天宫课堂”就是一部现实中的科幻作品。
《三体》三部曲的问世从感性的角度让一代人拥抱科学,认识宇宙,“天宫课堂”则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用更理性的视角帮助青少年理解科学之美。
对外宣传需要“仪式感”。
“天宫课堂”开播面向全球,授课内容可根据新媒体平台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切实把科普教育这堂大课上出了“国际味”。
能在国家空间站做“天宫课堂”的项目,无疑是我国科技软实力的彰显。
用航天事业“夹带私货”,早已是世界强国们做广告宣传的高端玩法,例如俄罗斯就曾在索契冬奥会和世界杯期间将奥运圣火和足球带上太空造势。
航天工业需举国力以成,在太空里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闻。
我国打造独一无二的“天宫课堂”品牌,象征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里程碑时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仪式感”。
把课堂搬上太空并非浮于表面的科学作秀和形式主义,而是因为它同科学本身的“神秘感”相互补,用一种说服力的方式,向每一个崇尚科学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验证理想的契机。
这样的“仪式感”值得再多“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