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53986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6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docx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docx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

   1、 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

  这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

  不仅如此,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

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

这使得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因此存在着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

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

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

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

而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

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这样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基本原因。

  另外,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

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

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2、 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

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

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

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

2003年后执行的新的排污费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没有考虑农村污染的治理。

  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

尽管国际上各种市场化的实践很活跃,但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不发挥主导投资责任和作用。

  另外,目前我国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

例如,面源污染的治理资金分散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导致一个需要环环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变成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的局部行动,自然效果不佳;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在政治目标最大化的激励下,对于能增加政绩的公共服务,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供给热情。

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这样没有进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的公共服务,即便农民已经有了需求,也很难提到地方政府的操作层面上来。

   3、 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

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

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

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4、 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都存在技术、经济障碍。

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它类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由于其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对的单一性和企业经营相对的大规模等特点,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甚至惟一的。

而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纳方。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

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

本文重点分析东部发达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典型污染问题并提出未来在全国层面上的对策。

  ——编者

   1、 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

  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

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

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

  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

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

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

化肥和农药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

  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

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

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

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t/km2,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

每年产生的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在与日俱增。

   3、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集约化畜禽养殖蓬勃发展。

这些地区可资利用的环境容量小(没有足够的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生产地点离人的聚居点近或者处于同一个水资源循环体系中),加之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

同时,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

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此外,由于污水灌溉、堆置固体废弃物、承受了大量工业污染的转移,农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已经延伸到了食品污染。

我国污灌面积由1978年的约4000km2增加到2003年的30000km2,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0%。

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被占用或毁损的农田为1300km2。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从1988年的0.0952‰上升到2000年的0.1126‰。

对于基本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

   (作者单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

中国环境网-改善农村环境何处着力?

-最有价值的环境新闻

  2010年08月16日09:

32  中国环境报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已备受关注。

目前,农村环境问题呈现面广、点多、污染来源复杂等特点。

  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原因首先是基层政府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一些农村地区的面源污染问题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其次是投入滞后。

基层政府提供环境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非常薄弱,许多农村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

再次是宣传力度不够。

环境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还不够,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最后是环保能力不足。

县环保局人员经费有限,乡镇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人员,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

  那么应该如何做好农村环保工作?

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工作是我们应该着力推进的:

  一、加强环境宣传,树立全民环境意识。

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大力宣传发展生态农业、减少使用农药和化肥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维护农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尊重农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大力推进循环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无害化、清洁生产,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二、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

实行乡(镇)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年度和任期目标管理。

要有的放矢地对水源进行设点监测,为水环境整治提供第一手资料。

把化肥和农药施用、秸秆处理、畜禽养殖等活动中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自觉的污染防治纳入当地政府政绩考核。

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开展乡(镇)环境质量考核,定期公布考核结果。

建立健全乡镇环保机构,配备环保专兼职人员,及时传达政策,反馈信息。

对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三、加大农村环境管理的投入力度。

首先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扶持力度,在人力、物力、资金、税收、金融贷款等方面适当倾斜,鼓励和提倡基层组织、企业及个人自觉进行环境整治和维护活动,在道路建设、改厕、建沼、河道砌坎、植树造林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大力推广土壤改良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环保技术。

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的硬件投入。

因地制宜,修建小型污水处理池和垃圾池,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综合防治农村生活污染。

  四、加强饮用水水源、河流和山林的环境保护。

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禁排区、禁养区。

各乡镇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抓紧制订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建立好水源保护区档案。

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源保护区,严肃查处危害饮用水水源的环境违法行为。

加快实施农村改水工程,切实改善农村饮水质量。

制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和食品安全。

整治大悟5乡镇农村环境污染

时间:

2010-08-2411:

50:

44来源:

孝感日报【关闭】

    本报讯(记者张婷通讯员程艳霞)23日,市环保局透露,我市争取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资金9262万元,并正式启动了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

该示范项目资金由中央资金、省级配套资金、项目所在地配套资金三部分组成,项目设在大悟县。

通过整治,将有效地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切实解决我市大悟县农村存在的“脏、乱、差”现象。

    据了解,大悟县2010年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拟对大悟县大新镇、城关镇、阳平镇、芳畈镇、新城镇5个乡镇所辖35个村庄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受益人口5.64万。

经估算,上述35个村庄每年向澴河、滠水排放污水约324万吨,排放生活垃圾约为2.47万吨。

小型畜禽养殖和非规模化养殖浪费严重,粪便受冲洗水和雨水冲刷排入河流沟渠,严重污染了附近水体,土壤以及大气环境。

由于生活垃圾和污水就近直接排放入附近水体,再加上农村面源污染的影响,造成当地部分地区饮水水源水质存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难以保障。

    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大悟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2010年拟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四个方面的整治。

新农村建设中水环境问题探讨——以河北省为例

作者:

王鹏飞张铁坚梁爽张立勇刘俊良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2010-08-0410:

54:

39|字号:

大中小

摘要 以河北省为例,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水环境问题,提出了农村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对策,以期为新农村建设中水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面源污染;污水处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为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奋斗目标。

由于农村基层环境管理模式不成熟,环境问题较为严重,农村“村容整洁”的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作为“村容整洁”重要指标之一的农村水环境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1农村水环境存在问题

农村水环境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渠系、池塘等地表水和土壤水、地下水。

农村水环境是农村大地的血脉,对降雨、洪涝、干旱及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是农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是全国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1]。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加强,投入增加,农村建设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在推进农村经济建设、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政府对农村环境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在农村实行了改水、改厕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总体来讲,农村环境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尤其是农村水环境资源量不足,水质恶化严重,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笔者以河北省为例,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水环境问题。

1.1 工业和经济发展引起的污染

1.1.1 乡镇企业引起的农村水污染。

近年来河北省乡镇企

业发展快速,2005年全省共有乡镇企业124.7万个,乡镇企业职工1006.5万余人,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4693.1亿元[2]。

乡镇企业已成为河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县域经济的主体,但是由于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经营粗放,污染治理设施少、排污度高等特点,给周围农村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由于大部分乡镇企业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产过程中的废水直接排向河沟、水库及农田,对农村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大量杂乱堆放的工业固体废物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

此外,由于城市对环境污染的制裁力度加大,为了逃避制裁,转嫁污染,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城郊小城镇,从而使得农村污染程度远远大于城市污染。

1.1.2 集约化养殖业的污染问题。

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与禽畜粪便排放急剧增加也是造成农村水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8年,河北省农村畜牧业产值达1147.0亿元[3],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但是畜禽粪便还田率仅为30%~50%[4],未经安全处理的畜禽粪便直接排放和任意堆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环境,影响了广大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1.1.3 农村旅游业过度开发引起的水环境污染。

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朝阳产业,农村旅游业具有“投入少、收益高、低污染、高产出”的特点,由于城市污染严重,城市居民愿意去环境优美的农村旅游,大城市周围的“农家乐”旅游开展的红红火火。

目前,河北省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1家,开展农家乐1万多家。

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给农民带来可观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农村环境。

受经济利益驱动,有些地方对旅游资源采进行坏性的开发,加之一些游客素质不高,随意抛弃杂物,这对农村的水资源造成了污染。

1.2 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和磷等营养元素、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水环境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和农药残留物,以及水体流失过程中的土壤养分及有机物。

1.2.1 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2006年河北省平均化肥施用量为518.3kg/hm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设置的225kg/hm2的安全上限,2006年河北省化肥施用总量达到304.8万t,2006年河北省农药使用量达到8.1万t,并且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在逐年增加[5]。

据统计,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农药只有10%~20%附着在植物体上[6],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部分的农药和化肥均散落在土壤和水体中,通过农田排水以及向地下水迁移等方式污染农村水体。

1.2.2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共生现象。

由于农业生产中不合理开发,以及农药化肥大量使用造成的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结构破坏引起水土流失,使得土壤中的有机质和营养成分大量进入地表和地下水体,造成水环境的富营养化等问题。

1.2.3 污水灌溉。

河北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1/10,水资源尤其是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污水灌溉迅速发展,虽然污水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水肥资源。

但是由于用于农田灌溉的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长期盲目扩大污水灌溉面积,会对土壤、农村水体与农作物均会产生严重影响。

据《2006年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消息,2006年河北省污水灌溉面积为65380.3hm2,废耕面积92.0hm2。

据统计,农业污染事故56起,污染耕地面积2583.0hm2,造成农产品质量损失6530.5t。

1.3 农村生活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不断增加,但是相应的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往往较为滞后。

通过对河北省20个自然村的调查发现,在生活用水方面,除了与中心城市相邻的极少数村外,90%的村子无集中处理生活用水的公共设施,35%的村子还没有实现集中供水[7]。

由于农村废物处理设施欠缺,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差,农村生活废水大部分均为直接排放,随意泼洒导致农村水体污染严重。

固体废弃物的随意堆放,不仅造成村落“脏、乱、差”的环境,而且会产生垃圾渗滤液污染农村水体。

2 新农村建设中水环境治理及保护对策

根据我国21世纪初期农村水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

“以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为目的,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资源保护并重,结合农村的资源优势、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加强水的高效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实施农村废物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实现农村社会和经济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河北省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水环境问题提出以下治理及保护对策。

2.1 完善农村水环境保护法律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关于农村水污染保护的法律还不尽完善,虽然2008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针对农业和农村水污染提出了5条措施,但是对于复杂的农村水环境仍缺乏详细完整的法律依据。

各地区应该针对当地的农村水环境特点、来源类型制定相关政策,为新农村建设中水环境治理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

2.2 提高农村水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在农村水环境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以及地方政府对农村水环境重视不够等因素决定了农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结合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加强水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使用环保讲座、宣传画、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宣传方式,使农村居民和干部意识到农村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其次,搞好典型引导,总结农村水环境保护的先进典型,通过对比提高环保意识。

最后,改革政绩观,将环境保护作为评价政府工作和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增强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责任感。

2.3 加大农村水环境整治的投入力度 

抓住新农村建设时期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向农村倾斜的历史机遇,增加农村水环境治理建设费用,加大农村水环境整治力度。

首先,应加大对农村江河湖泊的整治力度,尤其是对农村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农村水系循环性,提高农村水系的自净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提高行洪排涝能力,进行河道清淤工作,注重河道生态景观建设。

其次,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系统和处理设施的建设,开发适合农村污水处理的新技术、新方法。

再次,对农村固体废弃物进行收集,集中堆放,改变农村垃圾随处可见与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状。

2.4 强化城镇环境管理和环境治理措施 

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必然使得城镇化速度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发展对农村水环境势必造成很大的冲击。

在新农村建设中小城镇的环境保护和规划工作应得到重视,加强小城镇环境管理措施的制定和环境保护机构能力的建设,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

同时应实行多种环境管理制度和手段相结合,加快建设环保工作的公众参与制,让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督。

2.5 加强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防治 

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工业企业的发展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工业小区,实现污水规模化、集中化治理;加快技术革新、工艺及设备革新、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对一些高污染企业实行采取监督、限期治理等措施,逐步完善其废水废物收集系统和处理设施。

针对城市污染的转嫁,政府应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并出台相应的政策纠正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6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机理模糊,影响因素多样,管理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