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53587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2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南通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南通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南通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南通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通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1.docx

《南通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通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1.docx

南通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1

南通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

(1)

一、选择题

1.成语“揭竿斩木”是比喻武装起义。

爆发于秦末、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袖是()

A.刘邦和项羽B.陈胜和吴广C.韩信和张良D.李斯和赵高

2.庐江县某校张明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3.东晋时期,建康出现“荆扬晏安,户口股实”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东晋统治者的政策开明B.北方南迁人民的开发

C.南方贵族的努力D.历代经济发展的积淀

4.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骤灭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司马氏篡魏B.石崇、王恺斗富C.七国之乱D.八王之乱

5.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下面卡片中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不.相.符.的是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6.我们在《史记》中根本不可能查阅到的史实是()

A.商汤灭夏

B.秦统一六国

C.汉武帝的大一统

D.贞观之治

7.新疆地广物丰,民风奇特。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在此设置了

A.北庭都护府B.伊犁将军C.西域都护府D.乌垒城

8.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原因不包括

A.外戚专权B.豪强大族势力膨胀C.宦官专权D.七国之乱

9.为以下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最为恰当的是

A.对外交往频繁B.民族交融发展C.国家政权巩固D.社会经济繁荣

10.下面图片中的历史文物上均有文字,这些文字

A.只在民间使用B.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

C.都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D.均以隶书字体进行呈现

11.右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及其种植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A.河姆渡原始居民、水稻B.半坡原始居民、水稻

C.河姆渡原始居民、粟D.半坡原始居民、粟

12.统一六国,结束战国分崩离析的混战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封建君主是

A.周武王B.秦孝公C.秦始皇D.汉武帝

13.1月5日小寒,天气变冷,元芳就顺应自然多穿衣服。

她的这个想法体现出庄子倡导的顺应自然,其中庄子属于()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14.春秋战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列有关春秋战国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国家②东周与西周并存,一个在东一个在西③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东方大国④兼并战争是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从客观上看,有利于统一

A.①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5.《中国奴隶社会史》中指出:

“孔子弟子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力士名牛子耕等。

”这种把名字和牛与耕连在一起,并广泛使用的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

A.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B.农业发展水平高

C.畜牧业发展迅速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是()

A.隶书B.金文C.小篆D.甲骨文

17.小周暑假参观某远古人类遗址时看到这样一段介绍:

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请你猜猜小周参观的是下列哪一远古人类遗址()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18.1923年来自瑞典的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齐家坪的一片废墟中,发现了一种新石器晚期、青铜器早期的文化,被称为齐家文化,这里出土的文物经碳14测定,距今约4200年一3800年。

齐家文化与哪个国家存在的时间基本一致()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

19.观察漫画,这一情景是对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哪一制度的诠释()

A.宗法制B.分封制

C.禅让制D.世袭制

20.《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一书中认为∶“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

”由此可见,作者认为他们的“动机”是

A.统一思想,巩固统治B.发展思想文化

C.树立皇帝的权威D.消灭异端学说

二、材料分析题

2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道德经》中有一句经典,“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材料二:

韩非在《有度》篇中说:

“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惜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成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成势分于臣,则令不行。

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

材料三: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摘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据材料一,概括老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中的韩非是哪一思想学派的集大成者?

“威不两错”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主张?

(3)据材料三,指出战国时期思想领城“熠生辉”局面的名称。

并结合相关史实,概述该局面怎样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22.秦朝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它存在的时间短,只有15年的历史,却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子》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三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

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君”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李白的诗赞颂了“秦王”统一六国的伟大功绩。

请你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依据材料三分析,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秦朝的统治的?

这样的统治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

(4)对于上述材料中的秦朝历史,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3.家国情怀有助于激发人们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认同感和责任感。

家国情怀包含对国家疆域的情感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等。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一当时用哪一种文字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图二是指哪一政治制度?

材料二:

(2)材料二中“中华文明”是通过哪条道路把欧亚大陆连成一条“文明地带”?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哪一发明当时通过该道路传向世界?

材料三: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

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

宣帝改曰都护……

——《后汉书·西域传》

(3)材料三中“宣帝改曰都护”是指朝廷在该地区设置的哪一最高长官(或机构)?

材料四: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兴盛,难以言传。

(4)材料四中“中原地区”的兴盛与哪一改革有关?

此次改革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作用?

24.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代:

都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哪次改革?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中的哪项经济措施实现了“家给人足”?

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

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

诏令规定了他的哪项改革措施?

据材料指出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

结合所学指出该历史事件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D

解析:

D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北魏孝文帝统一了北方,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由此可知,图片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属于秦汉时期,A不符合题意;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B不符合题意;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指的是原始社会时期,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B

解析:

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晋时期,建康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北方南迁人民的开发。

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B。

4.D

解析:

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亡于最高权力的争夺,八王酣战未休,五胡又揭竿而起,遂演成著名的永嘉之乱,西晋王朝从此覆亡。

由此可见,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八王之乱”,故D符合题意;司马氏篡魏,建立了西晋,故A不符合题意;石崇、王恺斗富,体现了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故B不符合题意;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C

解析:

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①正确;魏的建立者是曹丕,吴建立的时间是229年,②③错误;魏的都城是洛阳,蜀的都城是成都,吴的都城是建业,④正确。

故选C,排除ABD。

6.D

解析:

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不可能在《史记》中查阅到。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史记》、不可能查阅到”是解题的关键,《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7.C

解析:

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这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符合题意;北庭都护府是唐朝时期设置的,A排除;伊犁将军是清朝时期设置的,B排除;乌垒城在今轮台县东北,是当时汉西域都护的治所,D排除。

故此题选择C。

8.D

解析:

D

【详解】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

七国之乱不属于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原因。

D符合题意;东汉后期在中央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

AC不合题意;在地方上,豪强大族兼并土地,势力膨胀。

B不合题意。

综上故选D。

9.B

解析:

B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中图片描述的是北魏人穿汉服,坐椅子,汉人使用方凳胡床、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在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出现了民族交融蔚然成风的局面,故B选项正确;从题中只能看到汉族与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上相互影响,并未体现对外交往频繁、国家政权巩固、社会经济繁荣的情况,ACD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B

解析:

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的高超技术。

“汉并天下”瓦当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能印证西汉的建立和统一。

“汉委奴国王”金印是汉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见证。

故题干三幅图片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

故B符合题意;司母戊鼎不是在民间使用,A排除;司母戊鼎没有体现封建中央集权制度,C排除;司母戊鼎使用的是金文,D排除。

故选择B。

11.D

解析:

D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原始的农耕生活的内容。

由题干的图片可以看出,这是半地穴式的房子,属于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故答案选D。

12.C

解析:

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

秦朝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C正确;周武王是西周的国王,西周在战国前,时间上不对,A排除;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王,B排除;汉武帝是秦朝之后西汉的皇帝,D排除;故选C。

13.B

解析:

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属于道家思想,故B正确;儒家主张“仁政、德治”,而非顺应自然,故A错误;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依法治国”,而非顺应自然,故C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而非顺应自然,故D错误;故选B。

14.B

解析:

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东方大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的局部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因此有关春秋战国的说法正确的有③④。

B项正确;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东周与西周不是并存,而是西周之后是东周,因此①②错误。

排除ACD项。

故选B。

15.A

解析:

A

【详解】

题干指出“耕”与“牛”在春秋时期的人名中常同时出现,反映牛耕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牛耕技术备受推崇。

故A正确;农业发展水平在题干中未涉及中外或本国时间前后的比较,无法判别,故B错误;畜牧业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错误;本题未涉及商业情况,与重农抑商无关。

故D错误;故选A。

16.D

解析:

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熟的汉字,D项正确;隶书由篆书发展而来,隶书起源于战国,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排除A项;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排除B项;小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排除C项。

故选D项。

17.B

解析:

B

【详解】

依据材料“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可知反映的是北京人遗址。

结合课本所学,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1987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B正确;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远古人类,元谋人遗址出土的古人类化石较少,不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A排除;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属于原始农耕文化遗址,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也不属于直立人,而是更进步的原始居民,CD两项排除。

故选B。

18.A

解析:

A

【详解】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推测,夏朝应该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青铜器时代的初期,大约是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到约公元前1600年灭亡。

齐家文化,因1923年来自瑞典的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齐家坪遗址的考古发现而命名。

在一片废墟中,他发现了一种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

经过后续的考古发现,断定该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分布于陕西、宁夏、内蒙等省区。

经过对出土文物的碳14测定,齐家文化的时间距今约4200——380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与夏朝的存在时间基本吻合。

A项正确;商朝的建立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排除B项;周朝包括西周和东周,西周建立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排除C项;秦朝建立时间是公元前221年,排除D项。

故选A项。

19.C

解析:

C

【详解】

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将位置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制,C项符合题意;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建立世袭统治的制度,在奴隶社会及其以后的阶级社会出现;分封制出现在周朝;AB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时可结合题干图片中的“传贤”分析出该制度为禅让制,直接得出答案即可。

20.A

解析:

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可知,汉武帝认为天下不太平,主要是因为思想和言论不同导致的,所以为了巩固统治,要统一思想,故A正确;思想的统一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的,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皇帝的权威,故C错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目的是消除异端学说,汉武帝不是这个目的,故D错误。

综上故选A。

二、材料分析题

21.

(1)主要观点: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背景:

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法家。

主张: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局面:

百家争鸣。

举措:

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

解析:

(1)主要观点: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背景:

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法家。

主张: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局面:

百家争鸣。

举措:

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激烈辩驳,互相抨击,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

【详解】

(1)观点:

根据材料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无为而民自化”可概括其主要观点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历史背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在政治上,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

(2)学派: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政治主张:

根据材料中的“成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成势分于臣,则令不行。

故明主之治天下也”,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名称:

根据材料中的“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可知其名称为百家争鸣;举措:

根据所学正所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旧的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说,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激烈辩驳,互相抨击,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百家争鸣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22.

(1)商鞅。

(2)商鞅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认为秦朝实行了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秦朝灭亡。

(4)改革能使国家富强,暴政导致国家灭亡。

(言之

解析:

(1)商鞅。

(2)商鞅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认为秦朝实行了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秦朝灭亡。

(4)改革能使国家富强,暴政导致国家灭亡。

(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可知,材料一中“商君”指的是商鞅;商鞅原来叫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后人,因此也叫做卫鞅。

(2)依据材料一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据材料二信息可知,反映的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伟大功绩。

因此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商鞅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依据材料三“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

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结合所学可知,司马迁主要是从暴政的角度对秦始皇进行的评价,认为秦朝实行了暴政,导致民不聊生;这样的统治最终导致了秦朝灭亡。

(4)对于上述材料中的秦朝历史,我们能得到的认识是改革能使国家富强,暴政导致国家灭亡。

23.

(1)小篆;中央集权制

(2)丝绸之路;造纸术

(3)西域都护

(4)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图一七种文字统一为一种文字。

结合课本所学,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

解析:

(1)小篆;中央集权制

(2)丝绸之路;造纸术

(3)西域都护

(4)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图一七种文字统一为一种文字。

结合课本所学,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个亿。

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依据图二皇帝、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等,可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统领。

(2)依据材料二路线从长安到西亚、欧洲,“把亚欧大陆连成一条‘文明地带’”可知是丝绸之路。

结合课本所学,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经过丝绸之路辗转流传过去,为世界文明做出伟大贡献。

(3)依据材料三“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

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

宣帝改曰都护……”,结合课本所学,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4)依据材料四“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反映了北魏的兴盛。

结合课本所学,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进行一系列汉化措施的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改革,促进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使北魏繁荣兴盛。

24.

(1)改革:

商鞅变法;

措施: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采役:

作用: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周朝:

分封制:

秦朝:

解析:

(1)改革:

商鞅变法;

措施: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采役:

作用: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周朝:

分封制:

秦朝:

郡县制。

(3)“魏主”:

北魏孝文帝;

措施:

改鲜卑姓为汉姓;

论据:

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

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或巩固统治)

(4)认识: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