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
1.2014年是我国传统十二生肖纪年之———马年,随之而来的各类“马元素”商品也走俏起来。
这一传统特色文化现象的产生根源于
A.农耕文明的影响 B.西方文化的传入
C.重农抑商的政策 D.儒家思想的推动
2.“疑是蝤蛴(蝤蛴:
天牛的幼虫,身体弯曲细长)美容颜,蛾眉婉转天地间。
高低上下隋唐始,举重若轻似等闲。
”这首诗所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A.耒耜 B.耧车 C.曲辕犁 D.水排
3.据史书记载:
武则天时期,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
唐玄宗时期,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达700多人。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有效信息是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
C.官营纺织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D.棉花种植已广泛推广
4.某高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结论。
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件素纱蝉衣
B.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D.明代出现了粉彩瓷器
5.下图描绘了明代万历年间南京街市风俗场景。
图中,戏台子在街道正中,周围的店铺酒楼挤满了看客,整个街道成了演艺场所。
这反映出当时
明代《南都繁会景物图卷》
A.商业发展城市繁荣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坊市界限开始消失D.草市开始出现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A.统一货币“半两钱”B.商品买卖开始“明码标价”
C.出现纸币“交子”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7.“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有村落了。
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了个小市镇。
”据此,请判断徽商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应该是在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8.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
快刀斩乱麻、心乱如麻等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9.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坎儿井
10.春秋时期,有些人以牛或者牛耕作为名字。
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
这说明
A.当时盛行图腾崇拜而以牛来命名B.当时牛成为农家的主要财产
C.牛耕开始出现D.巧合而已,无任何实际意义
11.右图漫画《财神图》中的对联是:
“卖国内战蒋宋孔陈,垄断独占中中交农(注:
中中交农即中央、中国、交通、农民银行)”,横批是“一手遮天”。
据此判断,漫画反映的时期是
A.民国初期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国民党统治后期
12.曾有人这样形容中国的近代经济:
在民国时期的经济大家庭中,既有又老又保守的“婆婆”,也有年轻且掌握大权的“丈夫”,还有一个像可怜的寄人篱下的“童养媳”,仰人鼻息,举步维艰。
“童养媳”指的是
A.自然经济B.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C.外国资本主义经济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3.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14.右图所示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创建后,仅用三年时间,代理商即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
其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A.地处沿海的天津水陆交通便利
B.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
D.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15.“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周恩来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
此对联是对当时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A.继续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B.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的战略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D.过渡时期总路线
16.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的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17.右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史实发生于
A.抗日战争时期
B.改革开放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8.“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了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公私合营全面展开 B.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C.增强企业活力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实行政企分开,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八字方针的实施
D.改革开放
20.“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口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
主要依据是这一年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D.党中央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
C.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D.三寸金莲最是美,女子无才便是德
22.1902年,上海的一个黄包车夫在看到一种新式交通工具时有感而发,“完了!
这东西要是多起来,我就得失业咯,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就没着落了。
”该新式交通工具是
A.轮船B.火车C.汽车D.飞机
23.下列关于中国大众传媒发展进程的事件,其中最早出现的是
A.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B.中国电视事业诞生
C.中国电影事业起步D.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报刊杂志
24.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这条电报线位于
A.福建B.台湾C.上海D.天津
25.一部反映19世纪末期中国某富商家族兴衰历史的电视剧中有这几组镜头,你认为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镜头一:
商人身着中山装到北京洽谈生意
B.镜头二:
商人与外国友人在西餐厅进餐
C.镜头三:
商人通过电话向家人报平安
D.镜头四:
商人见到政府官员称“老爷”“大人”
26.小明同学对“清末民初西方文明对我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下列他所收集的四张图片中,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②③④
27.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
“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材料说明当时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28.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29.与右图现象关联密切的是
A.广告的效应B.报纸的引导
C.电视的推广D.网络的力量
30.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
“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
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A.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流行
B.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D.辛亥革命后国人办报再掀高潮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3分,第33题13分,共40分。
)
3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事农则田耕,田耕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
——《管子·治国》
(商贾)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力相倾。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织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
——《苏州府志》
材料三清廷又于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封闭其他口岸,只准在广州一地通商……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不需要从外国输入大量商品……而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强盗在中国沿海各地的种种侵略活动,也不能不引起清廷的严密注意与防范。
——《明清史概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推行该政策的原因?
(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后期苏州地区丝织业出现的新现象。
这些现象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本质变化?
(4分)
(3)材料三说明清政府对外贸易采取什么政策?
依据材料概括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
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
(6分)
32.(13分)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
1894~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平均速度为15%。
这一时期创办了许多著名的民族工业企业,如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等。
材料二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
则以专制之政毒未除,障碍我工业发展为绝对的关系,明知者当自为之。
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
而所谓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
——《工业建设会发起趣旨》,《南京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
材料三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
有人用一幅示意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F2:
推动力;F1:
阻力)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1895~1913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个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分)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
(2分)除材料所述的因素外,民国初期(1912年—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还有哪些原因?
(4分)
(3)材料三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
(3分)
33.(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
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
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①全国农业总产值1979-1984年增长455.40%。
②全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
③风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4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认为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
(3分)
(3)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当时农村实行的政策是什么?
(2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产生的积极作用。
(4分)
高一历史科双向细目表
题号
能力要求
知识点考查
1
理解
农耕文明
2
理解
曲辕梨
3
理解
官营手工业
4
识记
古代手工业
5
理解
明朝市的发展
6
理解识记
纸币
7
识记
商帮
8
理解识记
纺织原料
9
识记
都江堰
10
理解
牛耕
11
理解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12
理解
民族工业的特征
13
理解
民族工业发展曲线图
14
理解识记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工业
15
理解识记
八字方针
16
识记
对外开放格局
17
理解识记
大跃进运动
18
识记
国有企业改革
19
理解
一五计划
20
理解
市场经济体制
21
理解识记
社会生活变迁
22
理解识记
汽车
23
理解
大众传媒
24
理解
有线电报
25
理解
社会生活的变迁
26
27
理解
理解
衣食住行的变迁
外来文化传入的发布特点
28
理解
阻碍近代科技传播的因素
29
理解
网络
30
理解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31
理解、概括
(1)
理解、概括
重农抑商政策
(2)
理解、概括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
理解、分析
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
32
近代民族工业
(1)
理解、识记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
概括、识记
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3)
理解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阻碍因素
33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探索
(1)
分析
三大改造
(2)
理解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3)
理解、识记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