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51178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全.docx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全.docx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全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mdp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第一次劳动分工:

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

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与城市的界定

1.现代城镇的定义的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2.城镇:

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相对村庄有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我国城镇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

三.城市的发展

古代:

1.城市与军事防御2.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影响城市建设3.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近代:

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2.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3.自然环境变成人工环境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和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现代:

城市生态问题、对外交通发展、逆城市化、区域发展不平衡

四.城镇化(11-16)

1、城镇化的含义:

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

1.人口职业的转变,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降低。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简述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4、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

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

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

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

稳定阶段: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

19-24

1.春秋战国的“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战国:

因地制宜,《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的革命性著作,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3.宋代:

里坊制度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总结:

城市规划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各朝都城:

1、秦:

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模宏大。

2、汉长安:

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

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

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27-35

1、希波丹姆模式:

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

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XX文化。

寻求

集合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

3、《建筑十书》古罗马维特鲁威的著作。

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

的古典建筑典籍。

4.文艺复兴时期,出现广场建筑群;凡尔赛的总平面采用轴线对称放射的形式,属于古典建筑艺术,未形成近代规划学。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提出的

2.田园城市:

《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英国霍华德提出。

他建议通过城市周边的田园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同一机构。

意义:

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3卫星城市:

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

务设施。

31

4.勒.柯布西耶,“300万当代城市”的巴黎改造方案,主X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想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

市中心空地,绿化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活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5.《雅典宪章》:

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6、邻里单位,佩里提出,要求在交大的X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

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2.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3.邻里公共空间4.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5.交通枢纽地带集中邻里商业服务6.不分外部衔接的内部交通系统

7、《马丘比丘宪章》:

私人车辆服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创造多功能生活环境,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8、有机疏散思想341、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与变化的机体2、它从生物的成长现象中得到启示,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X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即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

3、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的思想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把城市分解成一个即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

各部分布置有住宅、商店、学校以及生

产车间等,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

第三章城市规划体制

1.主干法:

《中华人民XX国城乡规划法》

一、城乡规划法

1、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一书两证”制度: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技术系统

1、城市总体规划是战略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实施性规划。

2、城乡规划分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一.永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67-72

中国现阶段城市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环境。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1.产业分类:

95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1.城市人口:

是指城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2.城市人口预测122-126,126例题

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

机械增长率=(本年嵌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

第十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1.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四大转变包括:

 (看一下)

1)规划的前提,从确定增长规模为发展目标转向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 

2)规划编制的内容,从重点确定开发建设项目和用地安排转向各类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空间管子,在功能上体现从技术文件走向公共政策的转变 

3)规划调控和管理X围,从局限于城市规划区,转向更加突出强调区域统筹和全市域城乡统筹的概念。

4)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依法行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从单一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转向建立健全政府、专家、多部门与公众参与的程序保障。

2.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分类及主要内容。

 

1)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分类: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详细规定所规划X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二)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三)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四)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座标和标高;  (五)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六)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4、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二)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三)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四)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五)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六)竖向规划设计;  (七)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5.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1)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5)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

 

 (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X围。

   

(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8)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9)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10)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X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X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

 

(11)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X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X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12)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人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13)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

 

(14)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15)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16)划定旧区X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17)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18)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6.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175

7.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内容174(规划期限为20年

8.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特点(看一下

1、基本内容:

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应道措施。

2、特点:

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具有地方性;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具有实践性。

第十一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实用性评价

一、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187-211

二、城市用地的规划与用地构成211-216

1. 城市用地适用性的评价影响因素: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

涉及:

 1)建设现状——用地内已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2)基础设施——用地内的基础设施条件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的用途规定及调整的可能性  

4)生态环境——自然环境背景、自然基础及环境质量,正负面的影响。

  5)文化遗产——地上、地下及待探明的保护规划与规定。

  6)社会问题——产权、动迁、社会、民族、经济等。

 2.城市居住用地的分类 

1)一类用地 ——适合于城市建设,不须或只须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

2)二类用地 ——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3)三类用地 ——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或只有采取重大工程措施才能修建,因而在经济上不合理

3.城市用地的属性。

 

(1)自然属性:

土地具有不可移动性即明确的空间定着性; 

(2)社会属性:

土地必然依附于一定的拥有地权的社会权力; 

(3)经济属性:

城市用地在城市中的特定的环境与地点及土地利用本身经济潜力的差别,会转化为经济效益; 

(4)法律属性:

土地的以上性质经过方法程序得到法律的认可和支持,会使土地具有法律的性质。

 

4.对城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分析的内容。

 

(1)地质条件,包括:

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等;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包括地面水体的面阔、水深、水位、流速、水质、流量等。

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硫化度、硬度及动态等; 

(3)气候条件:

太阳辐射、风象、温度、降水与湿度等; 

(4)地形条件,宏观上划分的地形类型包括:

山地、丘陵、平原。

在小地区X围,包括山谷、山坡、冲沟、盆地、谷道、河漫滩、阶地等,与规划相关的地形条件还有:

地面高程、各用地部位间的高差、坡度等。

5.进行用地评定时要注意哪些因素?

 

(1)用地评定的内容与深度要根据不同规划阶段的需要相应地拟订; 

(2) 要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 (3) 要因地制宜,按照用地的自然属性,抓住主导环境要素进行分析与评价; (4)不只看各个环境要素单独作用的总和,而是从环境的整体意义考察它们的相互作用及后果。

 

6.城市用地的选择的影响因素 

(1)建设现状。

指用地内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状态,如现有村、镇、或其他地上、地下工程设施,对它们的迁移、拆除的可能性、动迁的数量、保留的必要与价值、可利用的潜力以及经济评估等问题。

 

(2)基础设施。

用地内以及周边区域的水、电、气、热等供应网络以及道路桥梁等状况,即基础设施环境条件。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用地所在国土管理部门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该用地的用途规定及调整的可能性。

 

(4)生态环境。

用地所在的区域自然环境背景以及用地自身的自然基础和环境质量。

 

(5)文化遗存。

用地X围内地上、地下已发掘或待探明的文化遗址、文物古迹及有关部门的保护规划与规定等状况。

7.工业用地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1)用地的形状和大小。

工业用地的外形和面积大小,因生产类别、机械化、自动化、采用的运输方式、工艺流程和建筑层数有关; 

(2)地形要求。

工业用地的自然坡度要和该厂选用的运输方式、工艺特点和排水坡度相适应;(3)水源要求。

工厂应靠近水质、水量均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水源; (4)能源要求。

安排工业区必须有可靠的能源; 

(5)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要求。

工业用地不应选在7 级(及以上)的地震区,土壤的强度一般不应小于1.5公斤/平方厘米,地下水位最好低于厂房建筑的基础等; (6)特殊要求:

某些工厂对气压、湿度、空气含尘量、防磁、防电磁波等有特殊要求,应在布置时予以满足; 

(7)工业用地应避开军事用地、水力枢纽、大桥,有用矿物蕴藏区和采空区,文物古迹埋藏区,生态保护与风景旅游区和埋有地下设备的地区。

8.居住用地组成的内容。

 居住用地因城市的规模、自然条件、居住生活方式以及建筑水平等差别而有不同的组成形态,可以概括为四类:

 

(1)住宅用地,指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等设施用地; 

(3)道路用地,指居住区内各种道路、停车场地的用地; (4)绿地,指居住地区集中设施的公园、游园等用地。

 

9.城市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1)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 

(2)有利于环境保护; (3)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调适环境心理; (4)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 (5)增加城市经济效益; (6)有利于城市防灾。

 

10、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1)结合城市用地选择,分析研究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 

(2)综合解决城市规划用地的各项控制标高问题; (3)使城市道路的纵坡度既能配合地形,又能满足交通上的要求; (4)合理组织城市用地的地面排水; (5)合理、经济地组织城市用地的土方工程,考虑到填方、挖方的平衡; (6)适当考虑配合地形,注意城市环境的立体空间的美观要求。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由于地域的差异,自然条件的相殊;有些自然要素的影响,需要超越所在的局部地域,从更大的区域X围来评价其利弊;各种自然环境要素之间,有的有着相互制约活抵消的关系,有的则相互配合加剧了某种作用。

2、工业用地选址:

位于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相对风向是,平行布局。

3、热岛效应:

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第十二章城乡区域规划

1.国土规划&238-254(阅读

一、区域与城市

区域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核心,是经济社会活动的聚集体。

省事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二、都市区规划

1、大都市区概念:

宝货一个高密度的人口核心地区和围绕这个核心的具有

高度经济与社会融合的相邻社区,即以某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相邻地域单元的城市化地区。

2、大都市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①大都市区发展的背景;②社会经济发展的

空间需求;③空间构成要素及空间发展条件;④空间结构规划;⑤综合交通网络规划;⑥基础设施规划;⑦生态系统规划;⑧大都市区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

三、城市群规划

1、主要目的:

提供关于城市和空间发展战略的框架,旨在打破打破行政界

限的舒服,从更大的空间X围协调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协调城乡建设与人口分布,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关系,使区域经整合后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

2、主要内容:

①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②城市群空间组织;③产

业发展与就业④基础设施建设;⑤土地利用与区域空间管制;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⑦渔区协调措施与政策建议

第十三章总体规划

1、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X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2、如何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 :

265

1市的宏观综合影响X围; ②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 ③城市的其它主要职能。

3.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1)区位条件:

考察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职能,即城市在所处区域中的地位及所承担的任务。

 

①国家确定的某一个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这个城市的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规划则规定了区域内城镇的合理分布以及城市的职能分工和大致的、相对的规模。

 

(2)自身条件分析:

即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去认识,就是指一个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的特点。

 

①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基本因素确定。

 

②城市其它主要职能:

是指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为内涵的宏观X围分析和以产业部门为主导的经济职能分析以外的其它职能 

4.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

城市性质确定的一般方法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综合分析城市的主导基本因素及其特点。

( 1) 定性分析:

全面分析说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2) 定量分析:

(是定性分析的补充)  

5.应注意的问题:

(1)既要避免把现状城市职能照搬到城市性质上,也要避免脱离现状职能,完全理想化的确定城市性质; 

(2)一定要跳出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进入从区域宏观X畴论城市的科学境界; 

(3)城市性质的表达中对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深度要适当,城市性质所代表的城市地域要明确。

6.城市的规模:

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城市规模两方面。

二.城市布局形态

1、集中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连片布置。

 

优点:

城市用地紧凑;便于集中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 便居民生活。

 缺点:

近期和远期的关系不易处理。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网格状:

由相互垂直的道路网构成,城市形态规整,易于适应各类建筑物的布置,但如果处理得不够好,也易导致布局上的单调。

这种城市形态能够适应城市向各个方向上拓展,更适合于起床交通的发展。

由于路网具有均等性,各地区的可达性相似,因此不易于形成显著的集中的中心区

环形放射状:

由放射形和环形的道路网组成,城市交通的通达性较好,有很强的向心紧凑发展的趋势,往往具有高密度的、展示型的、富有生命力的市中心。

这类形态的城市易于录用放射道路组织城市的轴线系统和景观,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有可能造成市中心的拥挤和过度集聚,同时用地规整性校场,不利于建筑的布置。

这种形态一般不适于小城市

2.分散式的城市总体布局276

 

(1)组团式:

优点:

这类城市可根据用地条件灵活布置,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期关系;城市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

缺点:

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较长,市政建设和公用设施的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较大。

 

(2)带状(线状) (3)星状(指状) (4)环状 (5)卫星状(母城和卫星城模式)(XX)

 (6)多中心与组群城市(散点式):

优点:

有利于充分开发资源、减少运输成本和建设费用。

缺点:

若过于分散会产生很多问题。

3.城市开敞空间:

城市的绿地、公园、道路广场以及周边的自然空间共同组成了城市的开敞空间系统。

284

4.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287-290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包括:

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在规划文本中明确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为5年

5总规“七线”规定

城市绿线:

各类绿地X围的控制线。

城市紫线: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X围界限。

城市黄线:

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限

城市蓝线:

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标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限。

城市红线:

(道路用地和地块用地的边界线)城市道路控制线是指城市规划区内依法规划,建设的城市道路两侧边界控制线。

城市黑线: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黑线。

城市橙线:

是指为了降低城市中重大危险设施的风险水平,对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进行引导或限制的安全防护X围的界线。

第十四章控规

1、12个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详看315

城市建设活动的主要X围:

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和行为活动314

2、代征用地、用地面积确定原则316

3、环境容量控制:

322-334计算题

1控规的13项指标:

规定性控制指标:

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层数,绿地率,公建配套项目,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建筑后退用地边界,社会停车场库,配建停车库,地块出入口方位、数量和允许开口路段

引导性控制指标:

建筑形体、色彩、风格等城市设计内容

2容积率:

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英文缩写FAR。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地上)/建设用地面积(单一性质的容积率的计算)

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平均层数

3建筑密度=用地内所有建筑的总建筑面积(规划地块内格雷建筑基底面积之和)/用地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