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 1 观潮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47089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 1 观潮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 1 观潮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 1 观潮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 1 观潮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 1 观潮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 1 观潮 教学设计.docx

《四年级上册 1 观潮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 1 观潮 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 1 观潮 教学设计.docx

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双线结构解读

第一单元:

自然之美(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一、人文主题解读

自然之美: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王维

  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编排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

其中,《观潮》写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在潮来潮去中展现了一幅幅雄奇多姿的画卷。

二、语文要素解读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场景,帮助读者对文本进行理解,感受文字之美和情境之美。

学生对“边读边想象画面”并不陌生,三年级下册已经进行过“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训练,本单元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对“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能力的培养,要求更加明确,指向更加具体。

在阅读中,边读边想象画面应该分三个步骤:

①读到一段文字,对其进行理解;②联系生活,把纸上的文字化为清晰可见的画面;③回归文字,再从作者的视角感受文字表达的妙处,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教学设计

1《观潮》教学设计

济南市历城区南全福小学仇广莹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编排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

《观潮》写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在潮来潮去中展现了一幅幅雄奇多姿的画卷;《走月亮》写“我”和阿妈在秋夜月光下散步的所见所想,展现出一幅幅乡村静谧、清幽的夜景图;现代诗《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倦鸟归巢和红霞满天的美景,《花牛歌》描绘了草地里悠然自得的花牛;《繁星》描绘了作者眼中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满天繁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场景,帮助读者对文本进行理解,感受文字之美和情境之美。

学生对“边读边想象画面”并不陌生,本单元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对“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能力的培养。

《观潮》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潮的特点。

不仅可以想象文章中描写的样子,还可以想象描写的声音。

  在本课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及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课文先总后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课文配了一幅插图,呈现的是波推浪涌、横贯江面、浩浩荡荡的钱塘江大潮,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边读边想象画面”并不陌生,三年级下册已经进行过“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训练,本单元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对“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能力的培养,要求更加明确,指向更加具体。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较远,比如,有些学生没有见过钱塘江潮的景象,教学时,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图片和影像资料,让学生增加一些感性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钱塘江潮课外资料、预习单

学生准备:

预习单

预习要求: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画出生字新词,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工具书解义组词,尝试书写。

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课题

1观潮

课时

第一课时

成果指标:

1.用借助拼音、联系生活、偏旁归类、字理识字等方法认识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

(识记分析)

2.能借助停顿、关键词语读好长句子。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识记)

3.能理清课文脉络。

(分析应用)

4.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分析应用)

评估依据:

1.学习“昂”时,可以结合课文做一做“昂首”的动作,形象直观理解字义。

学习“鼎、沸”,可先在“人声鼎沸”中整体识记,再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的器物,“沸”就是锅里的水煮开了,从而理解“鼎沸”和“人声鼎沸”的意思。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江潮的声音、样子,感受钱塘江潮的奇特、壮观。

3.能发现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习重难点

重点:

运用多种方法认识本课15个生字,读好长句子,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难点:

能理清课文脉络。

学习活动

任务一

学习评价设计

活动一:

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去过海边吗?

看过海水涨潮吗?

谁能介绍一下海潮是什么样子的?

总结:

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介绍钱塘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播放江潮视频)

2.看这潮水,听这潮声,钱塘江潮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在作者眼里,钱塘江潮又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作者用了哪个词语总结概括?

板书:

天下奇观

3.“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天下奇观”的“观”,在字典上共有三种意思。

请你根据理解选一选。

“观”

(1)看;

(2)景象或样子;(3)对事物的看法或认识。

(理解、分析综合)

1.带着问题读课文:

在作者眼里,钱塘江潮是怎样的?

2.“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全班交流:

1.能发现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能根据板书回答问题★★

二次备课

学习活动

任务二

学习评价设计

活动一:

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多音字

闷雷 薄雾 风号浪吼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3.读课文,正音

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识记)

活动二:

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讨论交流,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时间顺序)

(分析、综合)

1.识记生字词

注意“鼎、崩、沸”的读音。

2.学生交流反馈:

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1.读通课文句子★

2.读准词语的读音★

3.发现课文描写顺序★★★

二次备课

学习活动

任务三

学习评价设计

活动一:

发现观察顺序

1.作者把钱塘江潮描写地如此壮观,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是如何观察钱塘江潮的?

  首先请同学们看这样一段话,请你填一填,能否带给你启发?

午后一点左右,()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校对)

2.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板书:

远——近

活动二:

发现观察角度

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观察了钱塘江潮?

预设:

声音样子

           (分析、归纳)

活动三:

提问并解决

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交流,尝试解决。

1.发现作者描写潮水来临的观察顺序。

2.发现作者的观察角度,声音、样子等。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能发现作者描写潮水来临的顺序是由远及近的★★★

2.能发现作者的观察角度★★

3.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学习活动

任务四

学习评价设计

活动一: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初步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顺序,并发现了作者的观察顺序、观察角度。

一、合作交流,总结学习。

 

1.能简单总结自己所学内容★★

二次备课

知识结构或思维图示

1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远——近

要素检测

1.在理解基础上,抄写词语:

笼罩屹立横贯恢复山崩地裂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山崩地裂浩浩荡荡

2.熟读课文,积累有新鲜感的语句:

例:

(1)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课后作业

查找资料,探索一下形成钱塘江大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教学反思

 

课题

1观潮

课时

第二课时

成果指标:

1.能正确认读词语,听写过关,背诵3-4自然段。

(识记)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理解、分析)

3.读诗歌《浪淘沙》,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理解、分析)

评估依据:

1.能正确识记词语,按照书写标准评价等级。

2.能抓住重点词句和语段,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江潮的声音、样子,感受钱塘江潮的奇特、壮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

能正确认读词语,听写过关。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背诵3-4自然段。

难点:

读诗歌《浪淘沙》,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学习活动

任务一

学习评价设计

活动一:

回顾旧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潮。

  这一节课我们要插上想象的翅膀,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活动二:

聚焦单元导语,明确学习目标

  1.自主阅读导语页,边读边思考自己从导语页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1)联结已有学习经验,回顾并交流三年级自己是如何运用“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这个阅读策略的,举例说明。

(2)在此基础上思考:

四年级的“边读边想象画面”阅读策略,自己应该达到什么水平?

  2.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引导总结,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1.回顾旧知

2.了解单元导读

1.能回顾旧知,互相交流★

2.能发现新要求,制定新目标★★

二次备课

学习活动

任务二

学习评价设计

活动一: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1.圈画相关景物,想象潮来前的画面

读一读,想一想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哪些景物?

圈画出来。

预设:

钱塘江、江面、薄雾、镇海古塔、小山、人山人海

一边读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一边想象含有这些景物的画面。

思考,潮来前,江面有什么特点?

预设:

在想象中感受“潮来前”江面平静、开阔的特点。

2.梳理潮来的过程,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来描写钱塘江潮的。

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回顾一下潮来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说一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画面。

预设1:

“好像闷雷滚动”,联系听雷声的生活经验,想象潮来时的声音。

预设2:

“水墙”联系生活中见到的墙来想象,浪潮之高。

预设3:

“两丈”,借助直观事物感受。

预设4: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借助课文插图,或教师出示图片,加以想象。

3.品读重点词句,想象潮去后的画面。

品读重点词句。

  预设:

余波“漫天卷地”;江面“风号浪吼”;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一说,“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的意思。

  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是怎样的情景。

(理解、运用)

1.同学之间交流自己圈画的景物,以及想象到的画面。

2.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想象,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3.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想象。

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评价:

1.能圈画重点词句,想象画面★★

2.能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想象,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二次备课

 

学习活动

任务三

学习评价设计

活动一:

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预设:

读潮来前的部分,想象钱塘江横卧在眼前的情景,读出平静和期待,语速要缓,声音不要太高。

读潮来时的部分,想象大潮的形态,读出大潮由远而近的变化,体会大潮的壮观;想象大潮的声音,读出大潮的声音洪大,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读潮去后的部分,依据重点词语想象画面,读出大潮的气势。

活动二:

结合学生需要,组织探究学习

1.结合课后第三题和课后资料袋,形成探究性学习活动——认识钱塘江大潮;

  说一说对《浪淘沙》诗句的理解,从课文中找一找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2.明确探究主题:

(1)通过阅读资料袋,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能借助地图或示意图,清楚地讲述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为什么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能提取并摘录关键信息,并清楚地阐述原因;

(3)根据第一自然段中“自古以来”的疑问,通过查资料,拓展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古诗词,通过比较和诵读的形式积累语言。

3.展示探究成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探究性学习活动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

2.能参与探究性学习★

3.能通过查找资料,小组合作,产生探究性学习成果★★★

二次备课

知识结构或思维图示

1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想象画面

要素检测

一、熟读成诵。

背诵3-4自然段

二、积累表达

运用“词语表”中的词语描述生活中的场景。

出示景区人多的场景,可以用“人山人海”来描述;上课铃声响了,校园顿时安静下来,可以用“顿时”进行描述等。

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

《巩乃斯的马》

你见过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的场面吗?

可以看看描写马群狂奔的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反思

 

 

附:

推荐阅读材料

  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

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象征落后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

骆驼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

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

那些人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

  自古好马生塞北。

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

我喜欢看一个马的家族在牧场上游移,散乱而有秩序,首领就是那里面一眼就看得出的公马,它是马群的灵魂。

它匀称高大,毛色闪闪发光,最明显的特征是颈上披散着垂地的长鬃,有的浓黑,流泻着力与威严;有的金红,燃烧着火焰般的光彩。

它管理着保护着这群马和顽皮的马驹儿,眼光里保持着父爱的尊严。

  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瞬间打得烟尘滚滚。

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

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

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被不可收拾的潮水裹挟,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呜、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

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

我把这几分钟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

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因为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

它们常和历史上的那些伟大的人物、民族的英雄一起被铸成铜像屹立在最醒目的地方。

  牛从挽车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因为它只会越来越稀少;而马,当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时,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

  值得自豪的是我们中国有好马。

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马的美妙传说……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呵,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呢。

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的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地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

那种“龙马精神”,就在巩乃斯的马身上。

  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的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