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发展档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43607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人发展档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个人发展档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个人发展档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个人发展档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个人发展档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个人发展档案.docx

《个人发展档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发展档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个人发展档案.docx

个人发展档案

个人发展档案

 

 

 

 

 

 

个人小档案

 

●姓名:

●性别:

●民族:

●职务:

●座佑铭:

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画角

课前研讨:

研讨人员:

王俊菊王希艳

研讨内容:

第二单元画角

达成共识:

1、达到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的方法。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3)、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2、重点、难点:

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让学生拿三角板,分别说说三角板上的角各是多少度?

1、拿出量角器,提问:

昨天我们学习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2、表扬刚刚回答问题的学生:

你说的很好,我们会量一个角的度数,如果知道度数,那怎样画出一个角呢?

引出新课。

二、探究新知

1、画一个60度的角

1)、分小组讨论怎样画,怎样画出的角既准确又美观。

2)、用讨论出的方法自己尝试画出60度的角。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学生有两种方法:

一部分同学用三角板上60的角来画,一部分同学用量角器来画。

这时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都给予肯定表扬。

3)、提问:

刚才有同学用三角板画角,是不是所有的角都可以用三角板画呢?

各小组讨论。

各小组派代表表述自己小组的结论。

教师在各小组结论的基础上总结:

三角板只能画特殊的角。

接着提问:

可以画哪些角呢?

师生共同探讨得出:

三角板只能画30度、60度、90度、45度、75度、105度、135度、150度、120度的角。

2、画一个80度的角

提问:

三角板只能画特殊的角,那象80度的角该怎样画?

刚才有同学用量角器画,行不行呢?

让同学们尝试画出80度的角。

在学生们画的时候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

学生提出自己在画角时所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看书上第29页画角的步骤。

各小组讨论画角的步骤。

教师在各小组结论的基础上强调总结画角的步骤:

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

板书画角步骤。

3、练习

画出100度的角。

4、讨论

量角器有圈刻度,画角时,是看里圈还是外圈?

各小组回忆并讨论量角时是怎样看度数的。

总结:

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看内圈刻度;若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看外圈刻度。

5、初步判断所画的角是否正确。

大家刚画的100度的角,是要画一个钝角,结果画出一个锐角来,利用角的分类来判断就知道画错了。

三、课堂作业设计

1、教材29页,“试一试”第二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查,并选出最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2、用一副三角板画出70度和35度的角。

同桌互查,订正答案。

3、用量角器画出15度、40度和165度的角。

(1)、集体订正

(2)、合作交流

4、比一比

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说出角的度数,另一人画角。

画完后互相判断,看谁在规定时间内画得多、画得好。

四、思维训练

画两个锐角,使其中一个锐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的2倍。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怎么画角,那画角有几种方法呢?

哪种方法画的角既美观又大方呢?

正确看待孩子的分数

——怎样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

家长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分数毕竟是学习状况的一种重要反映。

但是,如果采取简单化的做法,对于指导孩子学习又没有好处。

讲看一些简单化的做法:

“快考试了,好好复习,争取双百(或双优,),考好了有奖励。

如果考不好,你什么也甭想。

“把成绩单给我拿出来……就考这成绩呀!

我看你越来越没出息!

“你上次都比这次分数高,我看你越活越抽抽儿!

“从明天开始,你不许玩儿,只能给我好好念书,什么时候分数上去了,什么时候再玩儿。

除此之外,还有正颜厉色连训带骂的,甚至还有拳脚相加的。

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考好分数啊!

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怎样做才能学得好。

家长只是训和骂,孩子仍然胡里胡涂,有的孩子确实很少玩儿,但分数仍然上不去。

分数是个现象,家长应该动脑筋分析分数背后的诸方面原因:

其一,分析孩子的学习水平。

任何一门功课都有三个层面的水平——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词语、定义、定理、公式、基本观点等)掌握的水平;基本技能水平(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水平);综合技能水平(解决比较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通过考试卷子和平常的作业,可以分析出这三个层面水平的情况。

哪方面差,重点解决哪方面的问题。

其二,分析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学习成绩与非智力因素关系密切,一些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有的是学习兴趣问题,有的是学习习惯问题,有的是意志品质问题,有的是情绪问题,有的是责任心问题。

应该具体分析,找准原因。

其三,分析孩子的学习方法。

有的孩子,成绩总在某一水平上,难以突破,学习态度、习惯也较好,这往往是学习方法问题。

应该一科一科地分析学习方法存在什么问题,采取改进措施。

其四,分析孩子的智力因素。

成绩上不去,也有智力方面的原因。

我们在本书中对智力的几个基本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进行了介绍,而每个孩子这四方面的能力往往发展不平衡。

有的记忆力强而思维力弱,有的观察力强而记忆力弱。

这就需要从孩子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哪方面能力弱,应优先训练哪方面的能力,促进孩子智力的全面发展。

其五,找老师分析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

如果家长能够如上所述去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就不会只拿分数来说事儿了。

而且,通过这样的分析,找准了原因,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教学反思

注重“亲历性”落实“主体性”

——“交换律”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个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

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

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

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

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

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

“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

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

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

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

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

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

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

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

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

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

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基本功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