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43537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程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方程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方程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方程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方程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程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

《方程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程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程的意义优秀说课稿.docx

方程的意义优秀说课稿

方程的意义优秀说课稿

  篇一: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下面我和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

  我从教材、教学流程、教法学法、板书设计、学习评价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首先,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

课程标准把“式与方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模型思想及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理解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重要学习内容,《方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初步学习了一些代数知识,如:

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

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设计思路。

《方程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根据对教材的初步分析与理解,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构建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增强符号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很容易将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混淆起来,所以我觉得本课的难点是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

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含有未知数和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的贴纸。

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天平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

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

(1分钟)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在天平一边放上一个梨,另一边放上两个西红柿,展示梨比西红柿重,两边一样重,西红柿比梨重,三种情况。

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情况,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

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对天平感兴趣,进而也会对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更大的期待。

  第二环节: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下面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同时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基于这些认识这一环节我将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将时间控制在13分钟左右。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

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6分钟

  情景1:

演示天平左边放一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2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

  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

(板书:

50>20)

  情景2:

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一个50克的砝码和一个10克的砝码,右边放上三个20克的砝码,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

(板书:

50+10=20x3)

  根据情境1、2的展示方式,让学生继续看课件写出算式来。

在这里将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式,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

板书所有式子如下:

  50>2050+10=20x3X<200X+10=2004Y=50050=3x+203a=4b

  通过天平称重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平衡与不平衡的各种生活现象,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

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活动二:

引导分类5分钟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我会说这些式子有些凌乱,同学们能不能掌握一个分类标准,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的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的形式进行,我根据学生思维特点采取由“扶”到“放”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交流汇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不等式等式方程有未知数无未知数

  根据板书,我会提问:

仔细观察一下,有没有相同的?

  学生会回答有,然后学生边归纳我一边板书这些相同的式子,接着我会追问这些相同的式子又具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会回答它们都是等式,它们都含有未知数。

我会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表扬,并强调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方程是我们数学王国的新朋友。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方程的意义。

此时板书课题:

方程的意义。

  接着,我让学生说说黑板上有的式子为什么不是方程,帮助学生巩固刚刚学习的知识。

进一步强调含有未知数和是等式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第三环节:

深入拓展,辨别概念活动1:

找方程(出示课件)

  3x42=1265X>106+X=14X+4<1423=""m="5"36-7="29">708+X

  6+X=143x42=12636-7=29

  10÷m=5

  等式方程方程的概念虽然概括出来了,但是理解消化它还需要继续学习。

通过上面的分类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中看出两个条件都是必要的,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是方程。

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找出课件中的等式与方程,并详细解释有的式子为什么不是等式,也不是方程。

最后通过画图用2个集合圈来表示方程和等式关系,使学生对等式和方程有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达到这一步,才能算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起了方程的概念。

这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

在寓教于乐中,学生享受着探索过程中的乐趣,也掌握了这个知识。

等式方程

  第四环节:

巩固练习,灵活运用20分钟开始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不同难度的练习题。

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展示课件,我说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根

  据题目列出相应的方程来。

  

(1)马老师坐大客车前往重庆办事,客车准载45人,坐了x个座位,还有10个空座位。

10+X=4545-X=10

  

(2)从石柱坐到重庆,总共240千米,马老师坐了4个小时,找出图中的相等数量关系。

  4X=240(3)

  20-3X=2(4)

  38+b=8686-b=3886-38=b此时,题目难度升级,题中数学信息增加,我首先请学生齐读题目,帮助学生理解题目。

(5)

  我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来。

1400+Y=2700

  1400-Y=100

(2)

  6X+48=96

  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加深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

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五环节: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小结新知,明确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新课标》中指出:

重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找结果、解决问题。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表象,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积极思考、自主探索、比较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取新知,培养孩子勤于动手动脑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我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以后通过一定的情景进一步学习方程的意义,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学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在天平的演示情景中观察,思考,说出等式的特点,并由分类等式、不等式,在等式中找出熟悉的等式和陌生的等式的相同点几不同点,使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从而推导方程的意义。

之后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理解方程和等式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在头脑中建立起“方程”的概念,并能扩展到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简单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数量关系。

  最后,来和大家说一说本课所用的学习评价,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我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归纳能力、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附:

板书

  方程的意义

  不等式等式方程有未知数无未知数

  50>2050+10=20x3

  X<200X+10=2004Y=50050=3x+20

  3a=4b

  篇二: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理念、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

  一、说教材:

  《方程的意义》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内容。

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

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积累了具体的素材。

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操作、观察、讨论、分析中探究学习;

  

(2)、让学生构建概念数学观念,并解决实际问题。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游戏中乐有所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会知识探索过程中合作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三、说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习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新教改思路。

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性渐进原则和直观性原则。

  四、说教法:

  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的、充满自信的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互相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充分利用身边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五、说学法:

  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心。

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比较、概

  括和应用的能力。

  六、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根据教材内容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巩固运用,内化提高——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谜语导入,引出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学生对天平感兴趣,从而请学生说说对天枰的了解,接着视频介绍天平的原理。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引入,更接近学生生活,更能让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第二环节: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

  情景1:

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

(板书:

50+50=100)

  情景2:

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饮料(250克),右边放上另一瓶饮料(500克),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

(板书:

250+250=500)

  这两个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活动二:

  我还创设了2个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

  情景3:

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

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

(板书:

100+x>100)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

(板书:

100+x=250)

  情景4:

天平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方一个50克的砝码,根据不平衡状态得到y<50的不等式。

(板书:

y<50)接着在左边增加一个同样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

(板书:

y+y=50或2y=50)

  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

  活动三:

  引导分类,概括方程的意义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并交流分类的标准。

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

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两个要素:

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二必须是等式(也就要有“=”)。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让学生在保持高度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掌握和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

  第三环节:

巩固运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

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1)"找方程",即教材62页第1题:

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

  X+3.6=73-1.4=1.6ax2<2.4采用同桌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题目要说明理由。

  

(2)“写方程”,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巩固方程的意义。

  (3)数学游戏:

教师出示式子,学生做动作。

如果式子是方程,学生就跳一下。

如果是等式,学生就蹲下。

两样都不是,则不用做动作。

  (4)"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2题:

根据天平列出方程。

  (5)根据文字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3题。

例如:

小明x岁,爸爸40岁,爸爸和小明相差28岁。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

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加深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

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

  第四环节: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⑵你有什么收获?

⑶你有什么感想?

⑷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⑸你还有什么疑惑?

⑹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

你感觉你组内的其他同学表现如何?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

在评价方面:

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

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

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

  八、说板书设计:

  科学的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

  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课的板书设计包括:

  方程的意义

  50+50=100100+x=250

  250+250=5002y=50方

  等式a+2=17程

  x+y=5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

由于时间短促,有很多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篇三: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2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先说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学习了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主要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等式、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

  第2点:

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初步分析与理解,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打算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构建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增强符号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2、本课的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含义,会列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难点:

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二、教法和学法

  《课标》中指出:

重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找结果、解决问题。

我主要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表象,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积极思考、自主探索、比较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取新知,培养孩子勤于动手动脑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我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集体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打算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究,感知意义;巩固练习,深化意义;总结提升,评价自我;拓展运用,回归生活;共五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布鲁纳说过: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因此在课的开始我安排了学生来认识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感知天平的原理和用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天平感兴趣,进而也会对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更大的期待。

  

(二)、自主探究、感知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同时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基于这些认识这一环节我将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认识等式。

出示天平图,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同时提出问题:

小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物体质量吗?

揭示等式的含义。

追问:

如果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砝码,这时候还能用等式表示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用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呢?

学生可能出现用50<100,或100>50两种式子。

板书式子。

  2、认识方程。

首先教学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质量关系。

提出问题:

在天平的左边放一

  物体。

这个物体放下来,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怎样用式子表示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同时让学生感悟未知数可以用一定的字母表示,播放录音:

介绍“你知道吗”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未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组织学生交流怎样用式子表示。

对于可能出现的三种算式x+50=100,x+50<100,x+50>100及时的板书;其次,分类比较揭示方程的意义。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类的依据,交流反馈各种分类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这样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