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534979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0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docx

《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docx

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微型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观察生活中各种跟惯性有关的现象,了解观察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4.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 生: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学生早有准备,齐声回答) 

教 师:

你能举出一些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吗?

学 生:

①力能使静止的木箱运动②力能使钉子钉进木板③力能使足球飞出去

④力能使火车的速度大小改变,方向改变(学生七嘴八舌抢着回答)

教 师:

可见力可以使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速度越来越快或越来越慢,运动方向改变。

  二、导入新课

引言:

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运动和力关系的知识,叫做动力学。

动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本节研究牛顿第一定律。

三、讲解新课

教师: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原来静止的物体,用力推它,可以使它运动起来。

持续用力推它,它将保持运动。

不推了,它将停止运动。

请问:

根据这一经验,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又能总结什么规律?

学生:

学生回忆相关生活经验。

学生可能回答:

物体为什么运动了?

又为什么停止了?

预期回答:

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教师:

肯定学生的问题和结论。

教师: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被誉为“科学天才”的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认为的!

这个观点延续了2000多年的历史。

但是,权威的观点就一定是真理吗?

学生:

不一定!

教师:

好!

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品质。

接下来,我们把问题进行分解。

问题一:

首先请大家思考:

物体为什么由静止变为运动?

学生:

因为你用力推了它。

教师:

确实是推了。

但是,你用力推物体,物体就一定运动吗?

学生:

不一定。

举例。

教师: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

推了物体,物体就运动。

我们要从物体受力的情况进行分析。

请问,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学生:

物体受到向下的重力G、向上的支持力N,水平推力F和摩擦力f。

教师:

为什么能推动物体?

学生:

因为水平推力F比摩擦力f要大。

教师:

能推动静止的物体,是因为推力比阻力大的原因。

教师:

回答了物体为什么由静止到运动的问题。

接下来,请大家思考:

问题二:

运动的物体一定要持续地“推”吗?

学生:

不要。

举例如,使劲一推,手离开后,物体能继续向前滑行;用力踢球,球离开脚后能继续向前飞行。

教师:

从此看来,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教师:

但是,请大家继续思考:

问题三:

为什么物体又由运动变为静止了呢?

学生:

可能回答:

没有用力推了;因为有摩擦阻力等等。

教师:

我们还是从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不推了,就是撤去了推力F,阻力有没有变化?

学生:

阻力没有变化。

教师:

因此,使物体停下来的真正原因是:

物体受到了阻力的作用!

教师:

400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提出了问题:

如果没有摩擦力,结果会是怎样?

学生:

预期回答,物体就不停了。

教师:

我们先看一个模拟演示实验:

三辆相同的小车,从三个相同的斜面,从同样相同的高度,同样由静止开始下滑。

这样,他们将以同样的速度到达水平面。

而水平面的表面分别是毛巾、木版和玻璃。

大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过程:

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车停下时的位置。

实验记录: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1

毛巾

最大

最短

2  

棉布

较大

较长

3

玻璃

较小

长  

实验分析:

 

(1)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2)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3)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4)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5)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学生:

观察实验。

教师: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我们能总结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

预期总结:

在越光滑的表面,摩擦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越远!

教师:

非常好。

同学们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

如果绝对光滑,小车将滑行无穷远!

教师:

太棒了!

我们同学能根据实验事实,进行科学抽象的思维了。

伽利略也根据实验事实,设计了一个理想实验。

教师:

介绍理想实验并课件演示。

1)两个对接的光滑斜面,使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2)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释放的高度(3)减小第二个斜面的角度,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4)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处于水平位置,小球因为永远也到不了原来的高度,所以沿水平面将永远的运动下去。

学生:

观察理想实验。

学生:

总结伽利略的观点。

教师:

根据实验,伽利略提出了他的观点: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原因。

设想没有摩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学生:

重复并体会“理想实验”的方法。

教师:

总结理想实验的方法。

伽利略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能更深刻地反映科学规律。

二、结束语

人们对物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先是经过亚里士多德对人们近两千年的思想束缚,然后经过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才最终由牛顿总结出来的。

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贡献是: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同学们,我们在平时学习和运用知识时,一定要多思考,多发现,多总结,在科学的山峰上不断攀登,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蓝天。

三、板书设计

 

物理微格教学与课堂教学教案(范例)

内容

一、微格教学技能评价

二、微格教学教案(单项技能)

三、微格教学教案(综合技能)

四、课堂教学教案(完整型)

 

一、微格教学技能评价

 

序号

评价项目

等级

权重

较好

一般

1

普通话语音正确、清晰

2

速度和节奏恰当

3

音量适中、态度自信

4

语句通顺、简炼,用词准确、科学

5

语言有条理、意义表达明确

6

词汇丰富、语气声调表达的情感与教学情境相适应

 

序号

评价项目

等级

权重

较好

一般

1

讲解结构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的特点

2

语言清晰流畅、正确

3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意义连贯完整,体现认识方法

4

结论分析透彻,并有充分、具体、恰当证据或例证,

5

重点突出、强调准确有效

6

注意反馈和调控,实现了师生间的有效交流

 

序号

评价项目

等级

权重

较好

一般

1

演示目的明确、内容紧密结合教学任务

2

演示设计有启发性、观察方向和程序清楚

3

演示装置较简单、可靠、安全

4

演示现象明显、直观性好

5

演示中操作示范性好,步骤清楚

6

演示与讲解配合恰当,能启发思维和进行有效观察

4.提问技能评价单

序号

评价项目

等级

权重

较好

一般

1

主问题和关键问题突出、准确,能与从属问题形成恰当的结构

2

问题的措词清楚,焦点化程度合理,能使学生明确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

3

问题提出的时机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应学生不断提高的认识水平

4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积极反应,恰当的使用探查策略,引导学生纠正错误、加深认识,以获得高质量的答案

5

问题设计包括多种认知水平,能使多数学生参与回答,问题在学生中的分布合理

6

教师提问的态度亲切热情,适当停顿,给学生思考组织答案的时间

 

序号

评价项目

等级

权重

较好

一般

1

设计的各类变化活动符合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2

变化手段的应用适合学生的经验水平和兴趣特点

3

具体教学情节下的教学变化行为真实自然有较强的感染力

4

师生间的交流密切,不脱节

5

能结合应用各种变化手段

6

教学过程中情感的发展有高潮、有平静,并取得积极的情感效果

序号

评价项目

等级

权重

较好

一般

1

新旧知识的联系密切,差异对比鲜明突出,新知识与学生相互作用充分,能形成认识需要

2

主问题能准确恰当的概括问题情境,能正确的定向学生的学习活动

3

导入活动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4

教师的感情充沛,行为有感染力,语言准确精炼

5

能面向全体学生

6

导入教学的时间掌握的紧凑得当

7.强化技能评价单

序号

评价项目

等级

权重

较好

一般

1

能准确理解学生反应的意义

2

能通过强化充分利用学生反应中的积极因素

3

教师的强化意图能被学生正确理解

4

强化能面向全体学生

5

进行强化的时机适宜

0.

6

强化时态度客观、真诚

7

强化方式灵活多样

 

序号

评价项目

等级

权重

较好

一般

1

板书、板画正确、工整、规范

2

板书起到了集中学生注意的作用,简化了对讨论对象的描述

3

板书内容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重点,或演示实验中的关键现象

4

板书内容有利于克服推理过程或建立空间表象中的难点

5

板书的结构正确反映了知识结构和学生认识过程的系统性

6

板书的时间掌握得当

 

序号

评价项目

等级

权重

较好

一般

1

结束能使学生明确概念、规律的物理意义。

适用条件和教学表达式与物理意义的关系

2

结束能将新知识与相关旧知识建立联系,首当其冲明确其区别,或将结论与教学过程中的悬疑问题进行联系

3

结束能使学生明确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物理思想和方法

4

结束能通过对变式和反例的分析,使结论得到深化和拓展

5

课堂练习内容突出了重点,对学生的弱点抓得准确

6

结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科学价值有所体验,或能适当地联系实际

二、微格教学教案(单项技能)

 

1.微格教学教案——导入技能

学号姓名年月日

科目:

初二物理课题:

§8.2物体浮沉条件(导入)

(注:

时间分配只需要准确到10〞)

教学

目的

以实验验证的形式让学生思考物体浮沉的条件,并以复习“二力平衡”进行指引,使学生形成追究物体浮沉原因的学习动机。

技能训练目的

1.将学习情境与学生充分相互作用,使学生意识到差距,建立问题情境,引起认知需要;

2.按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选择恰当的问题,进行指引,形成学习动机;

3.学生先作假设,然后实验验证,以生动、鲜明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

分配

教师的教学行为

应用的

技能要素

学生的

学习行为

教学媒体

此阶段持续时间

0′30〞

同学们现在上课!

提问:

物体在水中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条件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引起注意

注意集中

板书:

§

2′30〞

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实验:

用体积相等的铁块和木块浸入水槽中,木块上浮,铁块下沉。

提问:

谁能解释,为什么木块上浮,铁块下沉呢?

激发认知需要

观察

回答:

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

木块、铁块、水槽、天平等

2′30〞

“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我们做实验看一看,这个说法对不对。

实验:

展示小铁钉和木块,浸入水中,铁钉下沉,木块上浮。

提问:

看来不能说“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那么究竟在什么条件下物体上浮,在什么条件下物体下沉呢?

激发认知需要,激发学习兴趣

观察、思考。

回答:

密度大的物体下沉,密度小的物体上浮

铁钉

3′00〞

“密度大的物体下沉,密度小的物体上浮”,我们再做实验看看这个说法对不对。

实验:

展示密封铁盒和塑料片,提问:

哪个物体的密度大?

将铁盒与塑料片浸入水中,铁盒上浮,塑料片下沉。

设问:

看来也不是密度大的物体下沉,密度小的物体上浮,那么物体的沉浮条件究竟是什么?

激发学习兴趣,激发认知需要

观察,思考,议论。

铁的密度大,塑料的密度小。

陷入认知矛盾

密封铁盒、塑料片

1′30〞

看来物体的轻重,密度的大小,都不能确切表明物体的沉浮条件,应该用我们已知的力学知识来分析。

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它的受力情况决定,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哪些力的作用?

形成学习动机

回答:

浸在水中的物体受水的浮力和物体的重力

板书

1′00〞

我们学习过物体受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时,处于平衡状态。

如果物体受的两个力,仍然方向相反,但是不相等,物体的状态如何呢?

今天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开始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

形成学习动机

思考,议论,举手要求发言

自我评价

与他人评价

 

2.微格教学教案——讲解技能

学号姓名年月日

科目:

初二物理课题:

§5.2密度(讲解技能)

教学

目的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理解密度的定义和公式。

技能训练目的

(1)讲解的结构化;

(2)强调;

(3)使用例证;(4)形成连接。

时间分配

教师的教学行为

应用的

技能要素

学生的

学习行为

使用媒体

此阶段持续时间

0′20〞

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知道,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特性。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特性来区别不同的物质。

例如,可以通过“颜色”来区别铜和铁,还可以通过“质地”来区别锡和铝

结构化关键问题1:

物质的特性,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形成连接

回忆、讨论

0′10〞

若现在有一块铜和一块黄金,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哪块金属是黄金呢?

嗯,有道理

结构化关键问题2:

用质量来鉴别物质

答:

看看哪块重,重的黄金

1′00〞

现在有体积相同的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不通过嗅气味,我们怎么来识别它们?

我们用实验来看一下。

(实验:

将两杯液体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对!

质量大的那一杯是水

与下面的密度内容形成连接

回答:

还可以通过重量来区别,重的是水

一杯水、一杯酒精、天平

0′10〞

现在我把其中一杯中的液体倒掉一些,我们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区别哪杯是水吗

结构化关键问题3:

用相同体积中的物质质量来鉴别物质

回答:

不能!

因为体积不同了

0′10〞

对!

看来用质量来鉴别不同的物质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是什么呢?

现在我们明确了,当用物体所含的质量来鉴别不同的物质时,必须是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

强调要点

回答:

体积相同

2′00〞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总要保证体积相同是很不方便的。

通常的情况是两种物质的物体,体积不同质量也不同。

这时我们怎么办呢?

我们回想一下,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

对!

速度=距离/时间,当两个人跑的距离不同,用的时间也不同时,我们是怎样鉴别他们谁跑得快的?

对!

也就是看单位时间内谁跑的距离长,谁的速度就大

与下面的密度内容形成连接

使用例证

重复强调

回答:

速度

 

回答:

用距离除以时间

板书:

速度=距离/时间

1′00〞

当两个跑的距离不同,所用的时间也不同时,我们可以用速度来鉴别其快慢。

那么现在当两个物体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时我们如何鉴别它们呢

结构化关键问题4:

用密度来鉴别物质重复强调,使用例证

思考。

回答:

用质量除以体积

0′30〞

对:

用单位体积内的质量来进行鉴别。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新的物理量“密度”

强调重点

板书:

§

自我评价

与他人评价

 

3.微格教学教案——提问技能

学号姓名年月日

科目:

初二物理课题:

§9.3讨论大气压强的托利拆利实验(提问)

教学

目的

通过提问和演示,使学生深刻认识托利拆利实验,从而深入理解大气压的概念。

技能训练目的

1.训练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系列提问的技能;

“措词、焦点化”等技能要素,提高提问的质量;

3.训练教师灵活应用各种探查策略,对学生的回答积极反应的能力。

时间分配

教师的教学行为

应用的

技能要素

学生的

学习行为

教学媒体

此阶段持续时间

1′30〞

请你回忆托利拆利实验是怎样进行的?

如果实验时恰为一个标准大气压,实验的结果如何?

为什么要将玻璃管灌满水银后再倒置?

措词

 

措词

焦点化

回答:

(略)

回答:

这样做是为了排出管内的空气

托利拆利实验用各种器材

1′00〞

如果水银槽比较深,将玻璃管上提一些而管口仍浸在水银中,会有什么现象?

停顿半分钟

措词

王明:

水银柱会上升,是因为被上提的玻璃管带起来的。

0′30〞

“带起来”是什么意思?

你能说的更清楚些吗?

或者举例说明一下

探查(澄清)

王明:

如水桶中的水,水桶被提起来的水就升高了

0′30〞

大家对王明同学的答案有什么意见,请说一说

分布探查(意见一致)

李莉:

好像王明答的有问题,玻璃管没有底,和水桶不一样,水银柱高度不变

0′20〞

李莉的意见是对的,玻璃管没有底,玻璃管中的水银柱是靠大气压来支持的,水银柱的高度不会改变

分布

探查(准确)

思考。

王明:

刚才我说错了,玻璃管不能把水银带起来的

1′00〞

我们做实验看一看。

(做提起玻璃管动作)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实验结果和我们的分析是一致的

探查(准确)

观察、思考

0′20〞

若托利拆利管做得粗一些,管中的水银柱必然会重得多,实验结果应该如何呢

措词

焦点化

管做得粗一些水银柱是重多了,可是它产生的压强不变,水银柱仍然是76厘米

0′30〞

可是实验用的玻璃管为什么做的这样细呢?

大家看到往细管中灌水银是很困难的。

管做的粗一些不是更好吗

复杂

焦点化

思考

用粗管时水银灌的多,不经济

0′20〞

只是多用水银吗?

你看这个水银槽,为什么做的这样厚呢

探查(准确)

明白了。

水银很重,用粗管时,管子也要很厚

0′10〞

对了。

实际问题中不是只考虑科学道理,还要综合考虑安全运行,经济效应等多种因素

反应

思考

兴趣

自我评价

与他人评价

 

4.微格教学教案——演示技能

学号姓名年月日

科目:

高三物理

课题:

§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演示(演示)

教学

目的

1.通过演示验证理论分析的结论。

2.了解验证性实验及实验仪器的基本设计思想。

技能训练目的

1.指导学生观察演示中的本质因素。

2.组织和启发学生对演示的结论做出分析。

时间

分配

教师的教学行为

应用的技能要素

学生的

学习行为

教学媒体

此阶段持续时间

0′20〞

讲解: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认为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这样两个分运动。

现在我们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分析,请大家考虑我们采用怎样的手段来证实它呢?

请看投影片

提出观察总任务

准备进入观察,思考实验方法

030′〞

演示:

利用投影幻灯片演示平抛运动轨迹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与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相重合

操作指导观察

观察

投影仪、投影幻灯片

0′20〞

讲解:

可以看出,如果有两个小球自同一高度同时开始分别做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由于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它们在空中飞行的时间是一样的。

反之,它们的同时落地也必将证明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平抛演示仪就是根据这个指导思想设计的

设计思想

思考实验原理

2′00〞

演示:

1.展示和介绍平抛演示仪的主要构造;

控制操作

观察

平抛演示仪

1′00〞

讲解:

现在我们开始做验证实验,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我们要通过实验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预料会出现什么现象?

在观察这个实验时,特别要注意看或听什么?

(听两个小球落地时的声响是否一致,注意看两个小球是否从同一高度、同一时刻开始运动)

引导观察

思考回答

2′00〞

演示:

反复三次演示两个小球同时分别做平抛、自由落体演示实验

控制操作

观察

2′00〞

讲解:

实验告诉我们的结论是什么?

大家是否观察到了,这三次实验有什么细微的差别吗?

(三次打击力量不同,平抛运动水平速度不同)那么,为什么效果一致,它又说明了什么?

思考回答

1′00〞

演示:

利用投影仪和投影幻灯片演示同一高度不同水平速度的平抛运动,具有同一竖直分运动

观察

投影仪、投影幻灯片

0′20〞

讲解:

这进一步说明了在平抛运动中,只要竖直分运动是相同的,下落的时间也是相同的。

自我评价

与他人评价

 

三、微格教学教案(综合技能)

设计者: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科目:

物理课题:

向心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向心力的定义以及其相关元素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去分析向心力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并正确认识生活中向心力起作用的例子

教学重点:

向心力的性质及特征

教学难点:

受力分析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行为

教学技能

教学策略

50``

 

30``

 

50``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