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27981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3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docx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docx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

二○一二年六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了统一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的技术标准,规范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的对象、内容、程序和方法等技术要求,依据《关于加强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树造林工作的意见》、《三峡库区后续工作实施规划》、《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分项规划》、《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与生态廊道建设专项规划》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功能分区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为三峡水库土地淹没线(坝前正常蓄水位175米接5年一遇洪水和11月份5年一遇来水回水水面线)至第一道山脊线之间的区域。

依据区位、适用措施,生态屏障区分为封山育林区、生态保护带(库周生态保护带)、生态利用区。

(一)封山育林区

封山育林区位于生态屏障区内,通过封山育林措施可恢复森林植被的地段。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地段可划为封山育林区:

1、主山脊分水岭往下300m范围以内;

2、急坡(坡度≥36º)及以上,不宜坡改梯或水平带整地;

3、岩石裸露或土层浅薄,人工造林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地段;

4、依靠自然力并适度辅以人工措施可以在5年内成林;

5、国家、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或分布较多地段。

(二)生态保护带

生态保护带为三峡库区水位175米线(土地淹没线)以上至水平投影100米范围内、除封山育林区以外的区域,以保土护岸护坡、涵养水源为主体功能。

生态保护带内以人工造林、低效林改造作为恢复(修复)森林植被的措施。

(三)生态利用区

生态利用区为三峡库区水位175米线(土地淹没线)以上水平投影100米范围以外至第一道山脊线内,除封山育林地段以外的区域。

以人工造林、低效林改造作为恢复(修复)森林植被的措施。

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可适度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条林种布局

(一)林种设计

依据《三峡库区后续工作总体规划》、《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分项规划》,结合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三峡库区造林绿化以建设生态公益林为主,适当发展经济林。

生态公益林包括防护林、特用林。

防护林包括护岸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特用林为风景林。

经济林包括果品林和其它经济林。

(二)林种布局

1、护岸林

在生态保护带,三峡水库175米蓄水线以上至水平投影50米范围内的区域规划建设护岸林带。

2、水源涵养林

下列地段规划建设水源涵养林:

(1)生态保护带内,三峡水库175米蓄水线以上至水平投影50米至100米范围内区域;

(2)饮用水源保护地周边。

3、水土保持林

生态利用区和封山育林区的下列地段规划建设水土保持林:

(1)坡度在35度以上;

(2)土层瘠薄,岩石裸露,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

(3)主山脊分水岭往下300米范围内。

4、风景林

下列地段规划建设风景林:

(1)城集镇周边;

(2)森林公园等旅游目的地;

(3)景观道路两侧。

5、水果等经济林

在生态利用区,选择交通方便、距水源近、土层较厚,地势相对平缓或易坡改梯的地段干鲜果和其他经济林。

林种按功能区布局见表5.2。

表5.2林种按功能区布局表

功能区

林种

备注

一级林种

二级林种

生态保护带

防护林

护岸林

三峡库区水位175米线(土地淹没线)以上至水平投影50米范围内区域,不适宜于封山育林的地段

水源涵养林

三峡库区水位175米线(土地淹没线)以上至水平投影50米范围外区域,不适宜于封山育林的地段

特用林

风景林

城集镇周边、风景名胜区

经济林

水果经济林

交通方便、水源近、中厚层土壤

干果经济林

其它经济林

生态利用区

防护林

水土保持林

各种立地条件,不适宜于封山育林的地段

特用林

风景林

城集镇周边、风景名胜区

经济林

水果经济林

交通方便、水源近、中厚层土壤

干果经济林

其它经济林

封山育林区

防护林

护岸林

三峡库区水位175米线(土地淹没线)以上至水平投影50米范围内区域,适宜于封山育林的地段

水源涵养林

三峡库区水位175米线(土地淹没线)以上水平投影50米范围外区域,适宜于封山育林的地段

水土保持林

三峡库区水位175米线(土地淹没线)以上水平投影100米范围外区域,适宜于封山育林的地段

(三)林种布局优先级

1、在生态保护带,优先布置防护林、特用林;

2、在生态利用区,优先布置防护林,对于中、厚层土壤的立地类型,可优先布置经济林、特用林。

第二章树种配置

第四条树种配置原则

(一)为提升风景林的景观观赏性、增强防护林的护岸、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以及降解污染功能,生态保护带应因地制宜地营造混交林。

(二)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和立地确定混交类型,包括针叶与阔叶树种混交、落叶与常绿树种、乔木与灌木树种混交,以及深根系与浅根系树种混交、耐荫树种与喜光树种混交等。

(三)土层瘠薄地段、岩溶地段、陡坡峡谷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可适当加大灌木树种的比重。

(四)经济林应选择适宜三峡库区发展的特色树种、品种,田园化、基地化种植。

第五条混交方式

(一)带状混交,适用于各立地条件的乔灌混交、耐荫树种与喜光树种混交;

(二)块状(局部)混交,适用于树种间竞争性较强,或地形破碎、不同立地条件镶嵌分布的地段;

(三)株(行)间混交,适用于窄薄土地和水土流失严重区,在乔木间栽植具有保土、保水的灌草,或在灌草中低密度栽植耐干旱、瘠薄的乔木。

第六条混交树种

(一)低山、丘陵区,立地条件较好地段,马尾松、杉木、水杉、柏木、竹类分别与香樟、桉树、黄葛树、川楝、杜英、重阳木、鹅掌楸、大头茶等阔叶乔木混交;

(二)低山、丘陵区,土壤贫瘠地段,刺槐、构树、刺桐等与盐肤木、马桑等灌木混交;

(三)土层厚度20厘米以下、坡度25度以上等立地条件较差地段,柏木与马尾松混交。

第三章造林绿化作业设计

第七条设计依据

造林绿化作业设计应依据批复的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工程实施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年度实施方案,或造林绿化合同(协议书)等文件。

第八条设计内容

(一)人工造林

1、明确林种、树种,苗木的种类、来源、规格及其处置与运输要求,栽植技术要求,乔灌木树种的栽植配置(结构、密度、株行距、行带的走向等),林地清理、整地方式与规格,整地与栽植的时间等。

2、明确未成林抚育时间、次数与技术要求等。

3、测算林地清理、整地、栽植等的用工数量,苗木、肥料等造林材料种类、数量,以及其它工程量等。

4、根据工程量和定额指标或市场价格测算造林投资。

5、根据季节、种苗、劳力、组织等的状况安排施工进度。

(二)封山育林

1、明确封育类型、方式、年限;

2、明确封育组织和封育责任人;

3、制定封育作业措施;

4、进行投资测算与效益分析。

(三)低效林改造

1、低效林改造对象(小班);

2、改造方式与时间安排。

疏伐作业明确采伐方式、对象、强度、株数、材积、材种与出材量、伐区清理等。

补植作业明确补植树种、株数、苗木规格、整地、栽植等,经济林还应明确品种、嫁接方式、抚育管护等。

3、工程量和经费测算等。

第九条设计深度

(一)人工造林和低效林改造以小班为设计单元,封山育林以封育区为设计单元,技术措施、工程量、投资等分别落实到小班、封育区。

(二)作业设计图包括总平面布置图、小班(封育区)作业设计图、种植点配置图。

总平面布置图以1:

10000电子地形图为底图绘制,标注作业设计小班。

小班(封育区)作业设计图以小班为单元,人工造林标注种植行的走向,封山育林标注林班、小班号、封育类型与方式等,比例尺以图幅不超A4纸的原则确定。

种植点配置图标注种植点的相对位置、株行距、混交林的树种配置等,包括平面图和立面图。

(三)设计文件包括作业设计说明书、附图、附表。

作业设计说明书包括位置与范围(行政区域)、设计单位与设计人员情况、作业区现状、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造林、低效林改造)技术、(人工造林)未成林幼林抚育设计、工程量与投资测算、进度安排等。

附图包括作业设计总平面图、小班作业设计图、种植点配置图。

附表包括工程量测算表、投资测算表。

第十条作业设计程序和方法

具体作业设计程序和方法分别按《造林作业设计规程》、《封山育林技术规程》第9章、《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第6章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生态公益林

第十一条人工造林

(一)护岸林

1、树种选择

(1)树种选择原则

——分别立地类型选择树种。

——选择根系发达,固持土墩、抗蚀防崩能力强,有一定耐水湿能力,以及培肥改土能力强的树种,优先选择常绿乡土树种。

——在道路两侧,可选择干形通直、树冠较大、枝叶茂密,根系固土作用强,耐修剪,抗性强,寿命长,树形美观,能长期稳定地发挥防护效益的树种。

(2)树种选择

适宜树种根据立地类型按照附录A的规定执行。

2、造林苗木

中、厚层土壤立地条件,选用《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中的Ⅰ级苗木;立地条件较差地段,选用树高1米以上大规格苗木。

3、造林密度与种植点配置

(1)栽植密度

——根据护岸林的特点、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适宜栽植密度范围为:

针叶树:

最大密度2×2.5米(134株/亩),最小密度3×3米(74株/亩);

阔叶树:

最大密度2×3米(112株/亩),最小密度3×4米(55株/亩);

灌木树种:

最大密度1×1米(667株/亩),最小密度2×2米(166株/亩)。

——各混交树种的单位面积株数按照混交比、各树种的适宜造林密度确定。

(2)种植点配置

种植行沿等高线方向,种植点采用品字型配置。

4、造林整地

(1)造林地清理

采用块状清理,清理种植点周边半径0.5米范围内的杂草杂灌。

(2)整地方式

采用穴状整地。

(3)整地规格

乔木树种根据所采用苗木的规格,整地规格0.4×0.4×0.4米至0.8×0.8×0.8米。

灌木树种,整地规格0.3×0.3×0.3米。

道路两侧造林整地规格为1×1×1米。

(4)整地时间

造林前1-2个季节,或随整随造。

5、苗木栽植

(1)苗木处理

——地上部分处理:

对于常绿阔叶树种的苗木,或带叶栽植的落叶阔叶树种苗木,可采用剪枝或去叶等措施。

在干旱或多风季节,对萌芽能力强的树种,如桑树,可进行截干处理,留干高度为地上部分30—40厘米。

采用抗蒸腾剂进行喷洒处理。

——根系处理:

对受伤的根系、发育不正常的偏根、短截过长主根和侧根,可进行适当地修剪。

对阔叶树种,可在栽植前将根系蘸上稀稠适当的泥浆。

对越冬过程中容易失水的苗木,栽植前可用清水或流水浸泡。

对栽植后恢复期较长树种的苗木,可采用促生根处理。

在瘠薄干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地段,可施用保水材料。

(2)栽植技术

栽植时要扶正苗木,根系舒展,深浅适当,填土后应踩实,最后覆上虚土。

对于土层瘠薄、难以达到苗木生长要求的地段,应填客土。

栽植护岸林禁止施肥。

(3)栽植时间

春季栽植:

适宜于大多数树种,宜在芽开始萌动将要展叶时栽植。

发芽晚、展叶迟的树种宜在晚春栽植,。

秋季栽植:

在阔叶树落叶后至土壤结冻前进行。

冬季栽植:

主要适用于带土球苗木。

6、未成林抚育管护与保护

(1)浇水

栽植时应浇灌定根水,5-7天后应再浇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小苗应再浇水1-2次,大苗再浇水2-3次。

造林第二年、第三年可浇水2-3次,并视天气情况适当增减。

(2)补植

对于成活率没有达到合格标准的造林地,当成活率高于40%时,应进行补植。

补植应采用与造林地上相同树种、相当规格的苗木。

当成活率低于40%时,应重新造林。

(3)松土除草

造林后应及时进行松土、除草、扶苗、除蔓等,及时割除影响幼苗生长的杂草杂灌。

松土应采用刀抚,并避免伤害苗木根系。

丘陵山区可结合抚育进行扩穴,增加营养面积。

当年冬季应采取覆土、盖草等防寒(旱)措施。

对具有萌芽能力的树种,因干旱、冻害、机械损伤以及病虫兽危害造成生长不良的,应及时平茬复壮嫩芽。

春季造林5-6月份首次抚育,7-8月再抚育一次,连续抚育3年。

(4)管护与保护

对未成林地要加强管护,除了有计划的浇水、松土、除草等抚育措施外,要加强管护,防止人、畜随意进入,损毁苗木。

要加强火源管理,防止森林火灾。

强化病虫害防治工作,一旦发生病虫害,要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法,及时予以除治。

一旦发生森林病虫害,采用物理防治方法,进行人工除治。

(二)水源涵养林

1、树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强,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固土力强,具有穿入深层土壤根系,选择树体高大、冠幅大,林内枯枝落叶丰富和枯落物易于分解,具有深根系、根量多和根域广的树种;长寿、生长稳定且抗性强的树种;耐瘠薄、抗干旱,可增加土壤养分、恢复土壤肥力,能形成疏松柔软、具有较大容水量和透水性死地被凋落物的树种。

详见附录A.2。

2、造林苗木

中、厚层土壤立地条件,选用《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中的Ⅰ级苗木;立地条件较差地段,选用1米以上大规格苗木。

3、造林密度与种植点配置

(1)栽植密度

——根据水源涵养林的特点、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适宜栽植密度范围为:

针叶树:

最大密度2×2米(166株/亩),最小密度2×3米(112株/亩);

阔叶树:

最大密度2×2.5米(133株/亩),最小密度3×3米(74株/亩);

灌木树种:

最大密度1×1米(667株/亩),最小密度2×1.5米(222株/亩)。

——各混交树种的单位面积株数按照混交比、各树种的适宜造林密度确定。

(2)种植点配置

——按照立地条件、树种和确定的造林密度进行种植点配置。

坡地造林,种植行选择沿等高线走向。

种植点采用品字形、群状、自然等配置。

——品字形配置,植株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适宜于各种立地条件。

——群状配置,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丛状分布,群内植株密集(3株-20株),群间距离较大。

适宜于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段。

——自然配置,在造林地上随机地配置种植点,没有规整的株行距,似天然林中的林木分布。

适用于有岩石裸露的造林地段。

4、造林整地

(1)整地原则

根据造林树种、造林方式和地形地势条件选择整地方式和整地规格,可选择带状整地、穴状整地和鱼鳞坑整地等方式。

整地时应尽可能地保留造林地上的原有植被。

禁止采用全面整地方法。

(2)林地清理

在杂草灌木丛生、不进行林地清理难以整地造林的地段,应开展林地清理。

林地清理采用割除方式,在夏末秋初使用刀、割灌机等工具割除杂草杂灌。

林地清理采用带状清理、团块状清理,清理时应保留林地上的苗木、幼树。

——带状清理。

带状清理宽度不超过1米,且仅在种植行上清理。

——块状清理。

以栽植点为中心,对半径0.5米范围内的杂、灌进行清理。

(3)整地方式

——带状整地:

适用条件。

整地沿等高线方向进行,带长根据地形确定,带与带间按种植点配置要求保留自然植被带。

适宜于山地缓坡、丘陵地段。

水平带整地。

连续的长带状,带面与坡面持平,带宽0.5-1米,整地深度25-30厘米。

适用地区于土壤深厚、地被茂密的地段。

水平阶整地。

连续带状,阶面内倾约5度,阶宽0.5-1.5米,深度30-35厘米,阶外有土埂。

适用于山地地形破碎的地段。

——穴状整地:

穴状整地采用圆形或方形坑穴,大小因林种和立地条件而异。

穴径0.8-1米,深度0.6-0.8米。

适用于各树种及立地条件。

——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近似半月形,外高内低,长径0.7-1.5米,沿等高线方向展开,短径0.6-1.0米,略小于长径,深度为40-60c米。

适用于水土流失地区、石质山地、陡坡、沟头或沟坡造林地整地。

(4)整地时间

四季都可进行整地,以提前1-2个季节为宜。

立地条件较好地段可随整随造。

5、苗木栽植

按本标准第十一条

(一)5的规定执行。

栽植水源涵养林可不施肥。

6、未成林抚育管护与保护

按本标准第十一条

(一)6的规定执行。

(三)水土保持林

1、树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强,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固土力强,具有穿入深层土壤根系,能以根蘖和压条繁殖以及匍匐茎保护土壤,耐瘠薄、抗干旱,可增加土壤养分、恢复土壤肥力,能形成疏松柔软、具有较大容水量和透水性死地被凋落物的树种。

水土保持林树种详见附录B.3。

2、造林苗木

中、厚层土壤立地条件,选用《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中的Ⅰ级苗木;立地条件较差地段,选用1米以上大规格苗木。

3、造林密度与种植点配置

(1)栽植密度

——根据水土保持林的特点、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适宜栽植密度范围为:

针叶树:

最大密度2×2米(166株/亩),最小密度2×3米(112株/亩);

阔叶树:

最大密度2×2.5米(133株/亩),最小密度3×3米(74株/亩);

灌木树种:

最大密度1×0.5米(1334株/亩),最小密度2×1米(333株/亩)。

——各混交树种的单位面积株数按照混交比、各树种的适宜造林密度确定。

(2)种植点配置

——配置原则:

按照立地条件、树种和确定的造林密度进行种植点配置。

坡地造林,种植行选择沿等高线走向。

——品字形配置:

相邻两行的各株相对位置错开排列成品字形,或等腰三角形,种植点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群状配置:

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丛状分布,群内植株密集(3株-20株),群间距离较大。

适宜于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段。

——自然配置:

在造林地上随机地配置种植点,没有规整的株行距,似天然林中的林木分布。

——不规则配置:

根据造林地的土壤分布条件或林间空地情况,进行不规则的种植点配置。

此种配置适宜于石质山地、岩石裸露地段。

4、整地

(1)整地原则

应根据造林树种、造林方式和地形地势条件选择整地方式和整地规格。

整地时应尽可能地保留造林地上的原有植被。

禁止采用全面整地方法。

(2)林地清理

在杂草灌木丛生、不进行林地清理难以整地造林的地段,应开展林地清理。

林地清理采用割除方式,在夏末秋初使用刀、割灌机等工具割除杂草杂灌。

林地清理采用带状清理、团块状清理,清理时应保留林地上的苗木、幼树。

——带状清理:

带状清理宽度不超过1米,且仅在种植行上清理。

——块状清理:

以栽植点为中心,对半径0.5米范围内的杂、灌进行清理。

(3)整地方式

——带状整地:

适用条件。

整地沿等高线方向进行,带长根据地形确定,带与带间按种植点配置要求保留自然植被带。

适宜于山地缓坡、丘陵地段。

水平带整地。

连续的长带状,带面与坡面持平,带宽0.5-1米,整地深度25-30厘米。

适用地区于土壤深厚、地被茂密的地段。

水平阶整地。

连续带状,阶面内倾约5度,阶宽0.5-1.5米,深度30-35厘米,阶外有土埂。

适用于山地地形破碎的地段。

反坡梯田整地。

田面向内倾斜3-15度,坡面宽1-3米,长度不限,每隔一定距离修筑土埂,预防水流汇集。

适于地形破碎程度小、坡面平整的地段。

水平沟整地。

沿等高线呈品字形或三角形配置,沟长4-6米,沟底宽0.2-0.4米,沟口宽0.5-1.0米,深0.4-0.6米,沟内留档,档距2米。

种植点设在沟埂内坡的中部。

适于土层浅薄的丘陵、沟壑地段。

撩壕整地。

连续带状,壕沟沟面水平,宽度0.5米,深度0.5-0.8米,两沟距离2-2.5米。

适用地区于土层较薄的山地地段。

——穴状整地:

穴状整地采用圆形或方形坑穴,大小因苗木规格和立地条件而异。

乔木树种,穴径0.6-1米,深度0.6-0.8米;灌木树种,穴径0.3米,深度0.3-0.4米。

适用于各树种及立地条件。

——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近似半月形,外高内低,长径0.7-1.5米,沿等高线方向展开,短径0.6-1.0米,略小于长径,深度为40-60c米。

适用于水土流失地区、石质山地、陡坡、沟头或沟坡造林地整地。

(4)整地时间

四季都可进行整地,以提前1-2个季节为宜。

立地条件较好地段可随整随造。

5、栽植

按第十一条

(一)5的规定执行。

水土保持林栽植可施用基肥。

基肥要采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基肥在栽植前结合整地施于穴底。

6、未成林抚育管护与保护

按第十一条

(一)6的规定执行。

(四)风景林

1、树种选择

为了提高观赏效果,根据立地、树种适应性和树形的分异,选择具有叶、花、果、枝、树皮等形状和色彩季节差异、具有观赏特性和观赏价值的景观树种。

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搭配彩叶树种、季相变叶树种、显花树种、显果树种。

见附录B.4。

2、树种配置

树种配置除按本标准第二章的规定执行外,还要遵守以下原则:

(1)应选择观赏特性、不同季节的树种配置,或选择相同季节、不同观赏特性的树种配置。

(2)通过调整混交比例、混交树种、斑块类型间分配比例,配置不同树种,使森林景观具有林相和季相变化。

(3)立地条件差的地段,对于灌木林斑块应适当保留,提高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造林苗木

乔木造林树种采用地径3厘米的苗木,灌木造林树种采用地径2厘米的苗木,绿化树种选用地径5厘米的苗木。

4、造林密度与种植点配置

(1)栽植密度

乔木最大密度,株行距2×3米(111株/亩);最小密度,株行距4×4米(42株/亩)。

(2)种植点配置

种植点配置采用以下方式:

——配置原则:

按照立地条件、树种和确定的造林密度进行种植点配置。

——品字形配置:

相邻两行的各株相对位置错开排列成品字形,或等腰三角形,种植点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群状配置:

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丛状分布,群内植株密集(3株-20株),群间距离较大。

适宜于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段。

——自然配置:

在造林地上随机地配置种植点,没有规整的株行距,似天然林中的林木分布。

——不规则配置:

根据造林地的土壤分布条件或林间空地情况,进行不规则的种植点配置。

此种配置适宜于石质山地、岩石裸露地段。

5、造林整地

(1)造林地清理

采用块状清理,清理种植点周边半径0.5米范围内的杂草杂灌。

(2)整地方式

整地方式采用穴状整地。

根据所采用苗木的规格,乔木树种造林整地规格为0.8×0.8×0.8米~1×1×1米。

灌木树种0.5×0.5×0.5米。

(3)整地时间

造林前1-2个季节,或随整随造。

6、苗木栽植

按本标准第十一条(三)5的规定执行。

7、未成林抚育管护与保护

按本标准第十一条

(一)6的规定执行。

同时,应做好修枝、树形整形等。

第十二条低效林改造

(一)低效林确定和技术措施

1、低效林确定

低效林按照《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4.2的规定确定。

2、技术措施

低效林改造技术措施包括补植、疏伐、疏伐并补植。

(二)补植

1、适用对象

适用于郁闭度0.5以下的低效防护林。

2、技术措施

按照《造林技术规程》9.2的规定执行。

(三)疏伐

1、适用对象

适用于郁闭度0.8以上的低效防护林。

2、技术措施

(1)透光伐。

在幼龄林内进行。

采取定株、修枝、间伐等措施,间密留疏,去劣留优,栽针补(保)阔,调整林分结构,将林分郁闭度降低到0.6—0.7。

(2)生态疏伐

在中龄林内进行。

将林木划分为若干植生组,按照有利于林冠形成梯级郁闭、主林层和次林层立木都能受光的要求,在每组内将林木分为优良木、有益木和有害木,伐除有害木,保留优良木、有益木和适量灌木,将林分郁闭度降低到0.6—0.7。

(3)卫生伐

在遭受病虫害、风折、风倒、冰冻、森林火灾等灾害的林分中进行。

清除生态功能降低的被害木。

在林隙较多、较大的林分中,应适当补植目的树种。

(4)疏伐强度

按照GB/T15781的规定执行。

透光抚育、生态疏伐、卫生伐作业后林分郁闭度不应低于0.6,且伐后林分平均胸径不应低于伐前林分平均胸径。

景观疏伐可根据景观要求,结合低效林分实际确定疏伐强度。

(四)疏伐并补植

1、适用对象

适用于郁闭度0.6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