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地方戏曲表演风格探析范本.docx
《菏泽地方戏曲表演风格探析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菏泽地方戏曲表演风格探析范本.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菏泽地方戏曲表演风格探析范本
菏泽地方戏曲表演风格探析
菏泽地方戏曲表演风格探析
内容简介:
地方大戏中表现家庭伦理、神话传说、男女爱情和民间生活的传统剧目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菏泽地方戏曲表演风格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菏泽地方戏曲表演风格的形成,是经过舞台表演的反复实践,多次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地方大戏中表现家庭伦理、神话传说、男女爱情和民间生活的传统剧目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菏泽地方戏曲表演风格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菏泽地方戏曲表演风格的形成,是经过舞台表演的反复实践,多次验证而确立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特点:
一、动作粗犷、架式夸张黑脸、大红脸扎架时,要求收腹、挺胸、腆臀,呈三道弯,手需过顶,五指张开,状如虎瓜。
武将出场后常用踢腿、打飞脚,发怒时则双足跳起,伴以吹髯、转眼、活腮、晃膀等动作表示暴躁。
平调有系由木偶戏演变而成一说,至今形体表演还残留原始的痕迹。
枣梆传统剧目《三开膛》演出中有活台子的传统表演,全台上下齐心合力晃动临时搭起的演出舞台,幅度之大,可用有山崩地裂之势去形容。
这种夸张之极的表演,表达了县令苏云龙惊惶失措、胆战心惊的内在情感。
山东梆子表演传统中有武老包一说,是指包拯文官火性,外表稳重大方、大公无私,内心嫉恶如仇、暴跳如雷。
皇亲、恶官犯法难逃,不斩之,则铡之,铡则腰断三截,文戏需得武唱,在《天赐禄》《铡赵王》等剧中都有武风。
例如在《铡美案》一剧中包拯临铡陈世美之前,勾画了特殊扮相,歪戴相纱,绾起满,卷起袍袖,掖起蟒,赤膊登案,亲自掌铡。
此种表演方法突出了包拯嫉恶如仇,不畏强暴的刚直性格,表达了观众的审美情趣和要求。
二、豪迈奔放、感情充沛在菏泽地方戏曲的传统表演程式中有犟拎起、外撇连儿、母鸡旋窝、猫洗脸等运作,用以表现角色勇猛、豪迈的情绪和敏捷、充沛的感情。
推圈是为了突出剧中脚色昂首阔步的豪迈英姿,推、合时强烈的摆动双臂,手眼相随。
要求双脚抓地,一步一个窝,虎虎生气,步步起尘。
柳子戏传统剧目《打登州夜取》中的史大奈,推圈时有力豪放,要求双足大跳,全身腾起,以示角色的遒健有力。
例如:
山东梆子传统剧目《两狼山》中杨家父子的演唱感情充沛,显示了对国家、民族的诚挚感情。
另外,山东梆子《哭剑》中的苏妲己,柳子戏传统剧目《金锁记》中的窦娥等角色的演唱,如泣如诉、声情并茂菏泽地方戏曲中不少行当的发声均要求用假本嗓,此种发声法将真嗓和小嗓的转换,运用得巧妙,不露声色,难分假本而故称之。
山东梆子着名演员窦朝荣,柳子戏着名演员张春雷均是此种发声的优秀代表。
通过他们两人的唱腔录音可以分辨出窦朝荣假本嗓的本嗓成份多一些,张春雷假本嗓的假嗓成份多一些,而山东梆子的另一位着名红脸演员任新才的假本嗓的假嗓成份则更多。
他们塑造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脚色形象,演唱时声域开扩,洪亮劲拔,慷慨激昂,吐词清晰,至今为后人推崇。
部分艺人称他们的嗓子为夹板子嗓、疙瘩嗓等,虽然形象,但无说服力,因为他们将假本腔与拙嗓、老本哨混为一谈。
三、载歌载舞、虚实相生菏泽地方戏曲的传统舞蹈表演是在相互吸收,触类旁通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例如:
山东梆子传统剧目《美良川)和柳子戏传统剧目《打登州》等剧中的秦琼均有载歌载舞的耍锏表演;莱芜梆子传统剧目《反西唐》中的樊梨花和大弦子戏传统剧目《火龙阵》中的景三春等人物的舞蹈表演也同样别具风采。
一些优秀的表演受到观众的交口称:
金马驹子银铃铛,不及立楞一晃荡。
立楞的这种晃荡表演显然是技压群芳的。
立楞本名宋玉山,山东梆子着名青衣艺人,能戏很多。
六十年代初在山东戏校执教时,仍可想见他当年表演的艺术魅力和风采。
在表演中,艺人们不以自然主义的模仿去博取叹,多是以程式动作的表演,做到虚实相生,以感情和特定环境的结合,作为程式动作的依据。
如以鞭代马,以桨代舟,开、关门,上、下楼,虚城、虚桥、虚轿、虚酒宴、虚砌末等的运用,均是靠表演者和观众通过虚虚实实的表演,在意会中共同创造的一个个实体.例如:
柳子戏传统剧目《玩会跳船》中肖文勤右腿屈立,左腿盘于右膝处,躬身静坐在路旁,等待失钗者找寻的表演;丫环云霞左手一划,右手一点,将一见钟情的白月娟和肖文勤的视线能弯来扭去而不断线,这种夸张的虚拟表演受到广大观众的叹和同行的首肯。
但山东梆子传统剧目《黄牛分家》中的黄牛、柳子戏传统剧目《白兔记》中的白兔等角色,则是以形传神,以实取胜,同样是虚实结合,是表演的一种夸张变形手段。
四、节奏强烈、高亢劲拔在菏泽地方戏曲中,在对角色的个性和舞台节奏的处理上,多采用强烈、尖锐的手段,烘托激烈的情绪。
例如:
柳子戏传统剧目《孙安动本》中,徐龙脚踩、蹲坐以至踢翻龙案的身段表演和以黑虎铜锤要挟、恫吓万历的身段表演激化了冲突情势;山东梆子传统剧目《黄鹤楼》中,赵云竟能将周瑜两次三番踢上圈椅,又踢下楼梯,也是为了加强剧情的紧张局势;在平调传统剧目《李炳征南》中,李炳腹背受敌,回城不能,迎战无力,表演时运用技巧将髯口由黑变黪、由黪变白,刻意地渲染了紧张而尖锐的特定环境。
过去山东梆子、柳子戏、大弦子戏、平调、枣梆等剧种都曾使用过传统的四大扇、尖子号,平调剧种如今仍循旧制。
大钹大号的演奏如撕云破雾,裂石开山,威武雄壮的很。
加强和烘托了粗犷、彪悍的特有气氛。
随着发展,各个剧种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四大扇、尖子号,一听就是大平调,成了该剧种的特有标志。
枣梆在唱腔的尾音处常翻高八度,并能将一些不是同韵或临韵的跷辙字句也演唱的朗朗上口,并十分自然。
如该剧种传统剧目《狄青借衣》中,狄姐上场时的唱词中的末字分别是嚷、郎、纂、簪、面、尖、上、当等,有的属苍桑辙,有的属天仙辙,可枣梆艺人利用其原有的山西语言特色,将其合二为一,使之天衣无缝,令人折服。
平调有一种特殊的讴腔,平调的讴腔以吸气发声,用以表达脚色激昂或喜悦的情绪。
现在菏泽市平调剧团的许多演员仍然刻苦地训练此种发声方法,努力保持其传统。
五、生动细腻、源于生活地方大戏中表现家庭伦理、神话传说、男女爱情和民间生活的传统剧目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利用通俗易懂的语汇和形神兼备的生活动作的再现,塑造出具有充沛感情、生动细腻的脚色形象。
例如:
山东梆子整理改编剧目《墙头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通过活灵活现的表演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大乖等人的卑鄙心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如大乖听到其父张木匠有私蓄时,立即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
有钱?
好,有钱就是爹,像你这样的爹,有十个八个的我都背动了!
其辛辣的讽刺,何其妙也。
再如:
《柜中缘》中许翠莲的巧妙表演,也是大多源于生活基础,才将天真无邪的少女表现的尽善尽美。
《黄牛分家》中的卢万仓,以竹筷夹肉时,哆哆嗦嗦,表现肉已熟烂了。
含在口内似有其物,且喋喋有声。
表演者的道白声同老叟,缺齿露气而又吐词清晰。
这种研究运用庄户人的语气使道白口语化,更显真实。
柳子戏传统剧目《黄桑店》中的店家对待秦琼、罗舟、史大奈分别不同的态度,形象地说明市井小民的心理状态。
《观灯》中的胡读经自己造成的遭际,也是在生动有趣的表演中揭露出角色的愚昧无知和顽固迂腐的本性,此类有血有肉、亦庄亦谐、妙趣横生的脚色,都深受观众的喜爱。
柳子戏着名演员张春雷被称为活张飞,平调着名演员申德高被称为活敬德,若无精深功力,是不会创造出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更不会获此美称的。
参考文献:
苗晶.山东民间歌曲论述.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
3.倪种之.中国曲艺史.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
1.辛力,安禄兴.山东地方曲艺音乐.济宁:
山东省出版管理处,198
7.
内容简介:
戏曲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标签,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我国戏曲艺术基本概况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戏曲艺术发展起源较早,在艺术形式趋于成熟时,呈现出了多剧种并存,多流派盛行的繁荣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戏曲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标签,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我国戏曲艺术基本概况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戏曲艺术发展起源较早,在艺术形式趋于成熟时,呈现出了多剧种并存,多流派盛行的繁荣局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艺术在形式及内容上也有所革新,进入新时期后,戏曲艺术应如何进行价值功能的定位,就成为戏曲工作者致力探究的新课题。
一、当前我国戏曲艺术基本概况戏曲艺术是我国文化体系建构中的重要一环,反映了我国文化魅力,审美情趣及价值追求,在我国文化发展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印记。
戏曲艺术的呈现形式除了京腔京韵外,还糅杂了舞蹈、方言、杂技及武术等艺术形式,在相互融合中逐渐构成了戏曲艺术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二、戏曲艺术的社会功能探究娱乐功能戏曲艺术的娱乐功能被视为戏曲艺术的首要功能。
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戏曲艺术在形成初期,就是从人们祭祀歌舞中逐渐演化而来,人们通过在祭祀中载歌载舞来表达自身对神灵的敬畏,传递出底层人们渴求风调雨顺的大众理想观念,也从侧面渗透出了人们尊崇自然规律的心理认知特征,这种思想在早期戏曲艺术中有所表现。
当人们开始注重人这一社会主体的能动性时,戏曲艺术的娱乐功能开始由娱神转向娱人,再加上艺术领域中劳动是艺术来源及发展的源泉等理念的流行,戏曲艺术中开始融合了众多生活元素,并逐渐在形式、韵律、格调、程式上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人们开始从戏曲艺术中获取更多的愉悦感。
进入新时期后,戏曲艺术在形式上高度成熟化,而随着艺术领域中涌现出各种艺术消费样式,戏曲艺术的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各种快餐型艺术样式及文化内容更加受到生活压力巨大的年轻群体青睐,但戏曲艺术的娱乐功能从未消弭,其形成的唱念做打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反而凭借其浓厚的艺术底蕴,使戏曲迷们沉浸其中,而现阶段各种戏曲民间艺术活动及京剧进学堂的现象,正是戏曲艺术具有浓郁艺术特色及娱乐功能的体现。
教化功能戏曲艺术的教化功能是以其娱乐功能为依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教于乐。
这种将教化功能附着于娱乐功能之上的独特表现形式,也成为戏曲艺术独到的艺术魅力之一。
在戏曲艺术教化功能方面,其社会效益高低不一,既有宣扬积极价值观及人生观的戏曲作品,也有带有一定封建特性的艺术功能较低的戏曲作品。
之所以会形成这一教化功能两相混杂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高层统治阶级的不同政治需求所致。
例如,《琵琶记》强调突破原有的神仙鬼怪及才子佳人段落,主张借戏曲传递社会风化,受到古代统治阶级的和重视,虽然其担负了封建思想宣传的职能,但这正是戏曲艺术具有教化功能价值的体现。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文化部门通过对传统遗留戏曲剧目进行汇总、改编及加工,对一些散发着浓郁封建气息的戏曲旧戏加以改革,从而使戏曲艺术承担的教化功能更加积极向上,这种对其教化功能的改良,也间接推动了我国近代戏曲艺术样式的翻新和成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艺术发展局面,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强烈艺术创作需求及能力的戏曲工作者,改编创作了《穆桂英挂帅》《打渔杀家》《新华梦》《朝阳沟》等近代及现代戏曲剧目,从而使戏曲艺术的教化价值更加积极,实现了戏曲艺术娱乐功能与教化功能的有效融汇。
文化传承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在戏曲艺术的功能属性中居于娱乐功能及教化功能之后,但在新形势下,戏曲艺术的文化传承功能已经跃升为首要功能,其文化传承功能能否得到有效继承发扬,也反过来制约影响了戏曲艺术的娱乐及教化功能。
戏曲艺术的文化传承功能源于其悠长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经典的民间故事及社会内容被当作戏曲艺术表演内容,而其表演程式的艺术美乃至教化作用,也是依托于戏曲艺术带有的强烈民族文化属性,纵观我国戏曲艺术,京剧作为第一正统戏曲样式,历经百年而不衰,正是戏曲艺术文化传承功能的体现。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文化管理部门愈加重视戏曲艺术的价值和功能,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从而使戏曲艺术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
通过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戏曲剧目中的近200项已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收录,由此可以看出,戏曲艺术的文化传承功能日益彰显,戏曲艺术已成为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张闪亮名片。
三、新形势下发挥戏曲艺术社会功能的途径浅析在新时期,戏曲艺术受到其他艺术形式的冲击,逐渐显露出发展疲态,针对这一现象,应注重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将戏曲艺术理论研究与实践加以印证,使戏曲艺术的美感及表现手段实现更高层次的升华。
其次,国家及地方文化部门要注重戏曲艺术的社会功能属性,加大专项文化资金投入,完善戏曲艺术承载载体--剧院等设施的建设和经营,使戏曲艺术回归民间大众,摆脱其清高孤傲的艺术形象,着重提高表演技巧,在韵律节奏等方面求新求变,以此引发观众的审美共鸣。
第
三,戏曲艺术最终是要由戏曲表演者完成,因此新时期的戏曲艺术表演人员要在保有浓厚戏曲艺术爱好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老一辈戏曲艺术家的优秀演出技能,强化岗位责任感,通过戏曲专业学习及自我进修,达到表演技艺及感情的双重提升。
四、结语戏曲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标签,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其娱乐功能、教化功能及文化传承功能仍然具有较为明确的社会定位。
作为新时期戏曲艺术从业人员来说,一方面要重视并发扬戏曲艺术的娱乐、教化及文化传承功能;另一方面要通过强化自身戏曲艺术修养,在相关文化部门的配合下,做好戏曲艺术的整理、改编、表演及创作工作,促进我国戏曲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刘丽君.戏曲的审美规律.时代报告,201X:
7.刘明阁.中国戏曲堂会的传播平台及其社会功能.南都学坛,201X:
32-3
4.李楠.新形势下戏曲艺术的社会功能再探.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X:
6-
10.
二、赣南采茶戏的艺术风格特点赣南采茶戏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江西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被田汉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表演时,演员在伴奏音乐中灵巧地运用独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单长水袖及模仿动物形象的一些表演动作,载歌载舞,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客家特色。
由于赣南的地域性特点,在采茶戏的发展及其普及上还不够完善。
赣南采茶戏作为极具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演员储备和数字化包装推广上尚存在一定的问题。
赣南采茶戏的风格特点可以概括为三奇三绝.一奇:
通常意义上的赣南采茶舞蹈所展示的大部分都是劳动群众的爱情与日常生活片段,没有华丽的贵族舞蹈或佳偶天成;二奇:
大部分的舞蹈动作形态都是模仿动物的动作,甚至是以动物的动作特征命名;三奇:
歌戏相随相伴,以至于甚至有人认为是地方歌舞剧。
采茶的角色行当主要是丑、旦。
从明末清初三脚班的形成到20世纪40年代末,一直保持着两旦一丑的局面。
从采茶戏独一无二的剧目《九龙山摘茶》中,也可以看出还是丑、旦占据主要地位,虽然生、旦、净、末、丑样样不缺,但是除了丑、旦,其他行当仅仅是一个初始状态,风格特征并不成熟。
采茶戏表演艺术经历了数百年的实践和锻炼,不断改进和完善,通过赣南艺人的长期创新和丰富,形成了河东、河西两个不同的流派,表演上各具特色:
河西派舞蹈动作种类繁多,以矮桩为特点,中国传统武术影响了许多动作形式,因此表演中跳跃动作多、幅度大;河东派表演特点则体现为高桩和中桩的优美身段和舞蹈,表演讲究平稳缓和。
在唱腔上河西派开朗奔放,旋律感强;河东派则较为雅致抒情,并具有一定的说唱性。
赣南采茶戏中的小旦主要表现农村少妇和少女,淳朴简单、勤劳聪明,在表演风格上优美大方。
丑角则分为正丑和反丑。
正丑扮相俊朗,反丑则表现为反丑扮相.正丑基本是表现劳动群众中的青壮年男子,性格特征表现为朴实勤劳、大方爽朗,幽默而乐观勇敢。
反丑则多表现一些反面人物形象,如公子少爷和地痞赌棍等,在很多传统表演剧目中都有这一类角色,表现特征多为一些诙谐搞笑的动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正丑与反丑鲜明的对比。
赣南采茶戏在现代得到了发展,然而由于赣南的区域性特征,采茶戏的推广还不是很完善,赣南采茶戏自身的艺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演员的数字化库储备和整体包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价值分布非常重要,包括地方的形象推广与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和推广。
赣州虽然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对地方传统艺术的推介和包装还不够完整,导致赣南采茶戏的数字化应用还不够完善。
201X年,赣南采茶戏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对于地方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也有着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规划,对于赣南采茶戏的保护和推广更是时不我待。
现在新媒体的发展势头非常迅速,赣南采茶戏表现艺术的数字化设计和展示显得非常重要。
民间艺术形式的数字化设计应用是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人们对于它的关注度和兴趣,数字化应用具有可永久保存的优势,在现今保护、发展民间艺术的大环境下,赣南采茶戏的数字化应用任重道远。
三、数字化虚拟技术在推介民间戏曲艺术文化中的应用数字化动作捕捉技术的出现及其应用,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影视广告等功能上,也被应用于其他领域,通过数字化项目本身的内质,能够达到推介主题和文化的目的。
赣南采茶戏表演形式的数字化设计,能够很好地虚拟演员动态造型流畅的动作,展示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它既是严谨的虚拟和模仿,同时也是对传统艺术的再创造。
通过数据采集与动作特点的考察,可以从赣南采茶戏艺术表现形式、动作捕捉系统技术特点与数据采集、采茶戏演员分解动作库数据的捕捉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客观地探寻动作捕捉技术的实践应用与赣南采茶戏动作表现形式的融合,并为赣南采茶戏动作捕捉数据库的统计与归类提供相应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构想。
赣南采茶戏的动作特点与其表现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适合作为数字化对象。
动作捕捉技术对于动作的采集很精确,对于人物动态和情绪的表达有很好的控制程序,能够完整地展示所表现的动作特点,这是手工调试动作软件不能比拟的。
国内目前已经出现了对于国粹京剧的动作捕捉数字化库的再现。
由于赣南采茶戏在国内民间艺术领域的地位,以及部分采茶戏老艺人年龄的增长,对于优秀采茶戏演员的数字化虚拟动作库的建立已经迫在眉睫,这为动作捕捉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当前,动作捕捉技术在很多动画公司已应用多年,其高效的技术和简便的流程能够给公司带来更高的效率。
随着新媒体和体育、医疗业的发展,其在体育、医疗中的应用和推广逐渐广泛。
动作捕捉系统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影视广告等功能上,而是通过数字化项目本身推介主题和文化内涵,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对民间传统戏曲艺术的数字化设计和推广,能够很好地展现传统民间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这种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动画表现,是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再创造,使其获得升华,将现代技术和先进的设计理念结合,对传统艺术的一些元素加以再现和提炼,使其既富有当代特征,又具有科技含量。
媒体推广和展示并不是简单的展示,而是对传统艺术的再创造。
国内应用动作捕捉系统对地方民间艺术形式进行数字化再现的例子并不常见,一方面由于动作捕捉技术的成本较高,以及部分民间艺术属于平面的表现方式,动作捕捉技术在民间艺术数字化中的应用在国内并没有完全普及;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民间艺术推广和普及的范围不同,缺少商业资金的介入,导致民间艺术数字化引入高端技术缺少先期动力。
赣南采茶戏具有悠久的历史,丑旦当家是其最大的特色,演员表演风格独特,艺术感强,动作捕捉技术的介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丑角表演艺术的精髓。
目前,一些表现国粹京剧艺术的商业动画中已经引入了动作捕捉技术,而应用高端技术对采茶戏的数字化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
服务于地方,服务于民间艺术,赣南采茶戏动态造型的数字化研究与设计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尚晓明.信息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语境.包装工程,201X.王宁.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谈中国风造型味道.包装工程,201X.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