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9区域整治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14142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9区域整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9区域整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9区域整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9区域整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9区域整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9区域整治教案.docx

《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9区域整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9区域整治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9区域整治教案.docx

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9区域整治教案

区域整治

(对应学生用书第86页)

1.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1)荒漠化的成因

①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少雨,地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植被稀少。

②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2)防治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开发新能源解决农牧区用能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2.湿地、森林的生态效益

(1)湿地的生态效益: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美化环境等。

(2)森林的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大气;减弱噪声;吸烟滞尘;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化。

3.湿地、森林的保护措施

(1)湿地的保护措施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能力。

(2)森林的保护措施

制定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滥砍滥伐,合理采伐、有效保护天然林,积极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4.资源型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1)资源型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①经济结构单一,多以传统重化工业为主;②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③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

(2)转型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技术,延长产业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5.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及其目的

治理措施

治理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1.大风一起,沙尘满天,昏天黑地,说明此类现象的频发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较为严重。

(√)

2.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入海泥沙量明显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因水库的拦截作用明显。

(×)

3.洞庭湖地区大规模的退耕还湖可以减轻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

4.长江中上游的防护林的建设主要是为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

5.德国的鲁尔区是因煤铁资源丰富而发展成世界著名工业区的。

(×)

6.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本措施是发展技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7.山西煤炭能源基地的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是防治环境污染。

(×)

8.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最主要目的是开发水能,提供清洁能源。

(×)

9.梯级开发是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重要措施。

(√)

10.黄河流域被称为我国的能源流域,说明其流域内水能资源丰富。

(×)

(对应学生用书第87页)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

 (2018·全国卷Ⅰ·T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

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

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

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

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

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解题流程]

考查

定位

结合区域分布图,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扎龙湿地的形成与乌裕尔河的关系,运用综合思维考查湿地保护的相关内容

信息

提取

信息①:

嫩江的支流乌裕尔河因嫩江西移、泥沙沉积、下游排水受阻而成为内流河

信息②:

乌裕尔河河水泛滥,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该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信息③:

图中显示了乌裕尔河与嫩江的位置关系及扎龙湿地的位置

综合

判断

(1)由信息②可知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说明地形平坦开阔,又因其面积相对稳定,说明蒸发比较旺盛

(2)结合信息①和信息②可知,乌裕尔河流域的降水基本不变,原因是降水大于蒸发,后来湿地面积稳定,说明降水与蒸发相当

(3)由信息①可知,乌裕尔河变为内流河,说明水中含盐量会因不断蒸发而日渐浓缩

(4)由信息③可知,乌裕尔河下游的扎龙湿地靠近嫩江,具备通过工程措施恢复成外流河的优势。

同意的理由可以从水环境、生物多样性、泥沙淤积等方面进行分析,恢复为外流河后河流水文特征会向有利方向发展,可防止盐分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的理由可从湿地保护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

目标

(1)重点回答三个要点——地形特点方面答出地形类型、地势高低;气候特点方面答出干旱特征

(2)抓住“变化”这个关键词,应答出蒸发量的变化状况——蒸发量逐渐增大与降水量相等

(3)回答变化时强调“逐渐增加”一词;回答原因时应重点答出盐分汇聚、水分蒸发、盐分富集

(4)回答同意,分析原因可答至少三个要点——防止盐度升高、减少淤积、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回答不同意,分析原因应重点回答湿地的生态作用

[尝试解答] 

(1)地势平坦、开阔。

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

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

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1.抓住区域特征判定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

区域特征

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

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地区

荒漠化

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集中且植被稀疏的地区

水土流失

山地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平原耕作区

水土流失、湿地减少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土地荒漠化

2.抓住环境要素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原因

3.遵循人地协调观提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

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对策

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耕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

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的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1.(2019·郑州检测)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

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

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

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

读图,完成

(1)~(3)题。

(1)草方格沙障可以(  )

A.黏合沙粒 B.吸取地下水

C.拦截水分D.减少下渗

(2)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

A.技术难度小B.成土时间短

C.环境污染小D.资金投入少

(3)与东部地区相比,沙漠改造后种植西瓜的优势是(  )

A.土层厚B.温差大

C.降水多D.风力大

(1)C 

(2)B (3)B [第

(1)题,由图可知,草方格可以阻挡近地面的风,降低风速,减少水分蒸发,还能拦截水分,C对。

由于草方格用的是枯草秸秆,不能黏合沙粒,也不能吸取地下水,A、B错;设置草方格沙障会使流沙表层松动,可能会增加下渗,D错。

(2)题,黏合剂能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逐步使沙漠土壤化,比自然土壤的形成时间短,B对。

沙漠土壤化技术,需要制造黏合剂,技术难度比设置草方格沙障大,资金投入也大,A、D错;黏合剂为化工产品,会带来环境污染,C错。

第(3)题,沙漠分布在干旱地区,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西瓜品质好,C错、B对;沙漠土层薄,且有机质含量少,A错;风力大会增大水分蒸发量,不利于西瓜生长,D错。

]

2.(2019·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

(1)~

(2)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B.湿地

C.草地D.寒漠

(1)A 

(2)D (3)C [第

(1)题,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可知,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可能是气温升高。

(2)题,西伯利亚地区位于较高纬度,气温较低,冻土广布,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低洼地区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

第(3)题,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但平地上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不会主要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

]

   区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2016·全国卷Ⅲ·T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

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

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

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

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解题流程]

考查

定位

结合区域分布图,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瓜州风电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据此考查区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的相关知识

信息

提取

信息①:

风能为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

信息②:

甘肃酒泉风能丰富,瓜州县为“世界风库”,将建设风电基地

信息③:

图中显示瓜州县所在地理位置及风能分布状况

综合

判断

(1)结合信息①可知风能是清洁能源,煤电、水电开发都会产生环境问题

(2)由信息②和信息③可知瓜州所在地区气候干旱,大风天数多,且多荒漠戈壁,土地广阔,地形平坦,开发风电的自然条件优越

(3)由信息③可知瓜州地区的人口、城市稀疏、经济落后,不利于风电开发

(4)由信息①和信息②可知风电不稳定,需建调节电站

解答目标

(1)与煤电相比应强调“清洁”一词;与水电相比,应突出水库对生态破坏问题

(2)抓住“有利自然条件”,应答出两个要点——资源丰富、土地广阔、地形平坦等

(3)抓住“不利”,应答出至少三个要点——当地经济落后、市场较远、基础设施薄弱

(4)抓住“稳定性”一词进行回答

[尝试解答] 

(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有风:

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

有地:

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1.区域资源、能源开发条件的分析思路

区域资源、能源的开发可从基础好、拉动强、有保证三方面分析。

(1)基础好

(2)拉动强

(3)有保证:

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等。

2.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分析思路

(1)衰落原因

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传统产业衰落。

(2)转型措施

①实行战略性转移。

这类城市一般随资源开发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②发展第三产业。

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例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山到开发旅游,使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④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3.区域能源问题及对策的分析思路

能源问题往往是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分析某一地区能源问题,主要包括其能源问题的表现、原因、后果及应对措施。

区域能源问题

能源数量方面:

短缺

能源利用方面:

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能源结构:

对某一能源尤其是对煤的消费量过大会带来环境问题,如引起大气污染、酸雨等,而以生物能消费为主则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能源分布:

能源贫乏,如日本能源短缺

能源结构:

某种能源分布广,如中国煤炭丰富而石油紧缺

能源利用:

如我国由于技术水平限制,能源利用率低

后果

能源短缺会抑制经济发展,使经济缺乏活力;能源利用不合理会带来大气污染、酸雨等环境问题和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

应对

措施

开源:

开发新能源;加强能源的跨区域调配;加强与能源输出国的合作

节流: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

3.下面图Ⅰ是美国甲城市位置图,图Ⅱ是甲城市产业结构演变图。

读图,回答

(1)~

(2)题。

图Ⅰ

图Ⅱ

(1)图Ⅱ中陷入困境的产业主要有(  )

A.炼铝、玻璃、精密仪表

B.机器人制造、医疗、金融

C.钢铁、煤炭、重型机械

D.生物制药、计算机、教育

(2)甲城市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之后,钢铁技术服务企业仍选址在该城市附近的原因不包括(  )

A.原有钢铁工业基础好B.技术条件好

C.协作条件好D.发展新兴工业的需要

(1)C 

(2)D [第

(1)题,由图Ⅰ信息可知,甲城市位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接近阿巴拉契亚煤田,应是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传统工业中心,结合图Ⅱ可以判定陷入困境的产业应该是传统工业,排除新兴工业,可获得答案。

(2)题,甲城市原是钢铁工业发达的城市,原有工业基础、技术条件和协作条件较好,为钢铁技术服务企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

4.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18年12月21日,德国关停最后一家硬煤矿。

德国鲁尔区最后一口深井矿坑被关闭,标志着鲁尔区曾经的支柱产业——硬煤开采成为历史。

材料二 经过多年的能源转型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德国电力供应中的比重日益增长。

在2018年,德国的总发电量约为542太瓦时(1太瓦时=1×109千瓦时),其中,煤炭发电占比约38%,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超过40%。

德国2018年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水电的总发电量较2017年增长4.3%;而2010年时,可再生能源在德国电力生产中的占比仅为19.1%。

这份出色的年度成绩单表明,德国“能源转型”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试分析德国“弃煤”的主要原因。

(2)简析德国推进“能源转型”的优势。

(3)简述德国“能源转型”战略给我国山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解析] 本题以德国“弃煤”之路这一国际能源事件为背景,考查以煤炭为代表的常规能源的优势地位下降的原因和能源转型产生的影响。

(1)题,德国“弃煤”的原因,具体可从资源枯竭、开采成本升高、新能源的冲击、市场萎缩、污染严重等角度进行分析。

(2)题,德国推进“能源转型”的优势集中在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具体可从经济、技术、政策和环保意识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第(3)题,德国“能源转型”战略的启示(或意义)不仅体现在能源领域,而且会对德国的产业转型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因此可从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等角度分析。

[答案] 

(1)煤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长期开采使其面临枯竭;煤炭开采成本升高,国际竞争力下降;新能源的崛起对传统能源的主导地位冲击较大,使煤炭消费市场萎缩;煤炭燃烧对环境的污染严重。

(2)经济发达,新能源科研投入大;技术先进,人才众多,新能源开发能力强;政府大力支持;民众环保意识强。

(3)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实现能源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摆脱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实现产业转型;节能减排,美化环境,实现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2016·全国卷Ⅱ·T9~11)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

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

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

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

据此完成

(1)~(3)题。

(1)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A.1~3月  B.3~6月

C.6~9月D.9~12月

(2)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

A.径流量增大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D.河床展宽

(3)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解题流程]

考查

定位

结合统计示意图,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浙江东部某河流下游河床断面形态的变化,据此考查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相关知识

信息

提取

信息①:

河流位于浙江东部

信息②:

下游河床受径流和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泥沙淤积,洪水期径流冲蚀

信息③:

图示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甲为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

信息④:

1964年该河上游建水库;2000年在河口建成大型水闸

综合

判断

(1)由信息③可知甲为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从甲至乙,河床断面逐渐增高,河床由遭受冲刷转变为泥沙淤积,结合信息②可判定甲时期应为洪水期,乙时期应为枯水期,联系信息③可知,浙江东部应是在9~12月由洪水期转为枯水期

(2)结合信息④分析可知水库建成后可以调节下游河流径流,下游径流在洪水期流速变缓水位降低,联系信息②可推知河床淤积现象持续时间延长

(3)结合信息④和信息②可知河口修建大型水闸后,对枯水期的潮流有明显的阻断作用,可减轻枯水期因潮汐影响而造成的泥沙淤积

[尝试解答] 

(1)D__

(2)B__(3)A

流域开发建设与综合治理的分析

1.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分析思路

2.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分析内容

(1)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一般要考虑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客观分析。

(2)分析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得出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从而制定出其开发方向。

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应以河流的利用和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要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与治理。

具体内容一般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质等。

(3)分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时,首先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确定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根据制约因素探索综合治理的对策。

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见下表:

治理措施

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固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轻水土流失及减少河流含沙量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综上分析,流域综合开发应以问题治理为中心,以优势开发为重点,两者兼顾,实现全流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发展。

5.(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 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 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起伏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D.水土保持

(1)B 

(2)C [第

(1)题,黄河干流流域内山地少,②错误;气候变暖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不可能在1987—2015年变化很大,故④错误。

B选项正确。

(2)题,从年输沙量比较图中可明显看出,从三门峡站到小浪底站2016年输沙量变化非常明显,黄河小浪底站向下游输沙量都比较小,而且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小浪底工程的排沙作用影响极大,故C选项正确。

]

6.(2019·5·3原创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碧湖镇堰头村,是该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目前还在使用中。

整个系统由拱形大坝、通济闸、石函、水渠、分水闸及湖塘等组成的,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

干渠始于拦水大坝北端的通济闸,干渠上分凿出大小支渠、毛渠321条,蜿蜒穿越整个碧湖平原,还配以众多的湖、塘、水泊与支、毛渠相通,使平原上的农田得以旱涝保收。

通济堰上建造有一座立体交叉石函引水桥,让泉坑溪溪水从桥面上通过,渠水从桥下穿流,两者互不相扰,使渠水畅通无阻,不需年年疏导,充分显示了当时设计、建筑的高超水平。

(1)简述通济堰干渠设计的优点。

(2)分析通济堰上建造立体交叉石函引水桥的原因。

(3)该工程建设时除分凿支渠、毛渠外,还配以众多的湖、塘、水泊与支、毛渠相通。

分析其主要作用。

(4)指出通济堰对发展当地农业的积极影响。

[解析] 本题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浙江省丽水市碧湖镇堰头村通济堰为情境,考查水利工程建设及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题,可以从沿线地形、地势和对农业影响的角度回答其优点。

引水线路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是工程量大小和能否自流;注意图中干渠线路穿过平原、且与河流流向一致等信息。

(2)题,通济堰立体交叉石函引水桥的设计和建造开创了水利工程立体分流系统的先例,避免了因山洪暴发时大量沙砾冲泄而下,淤塞渠道,影响灌溉效益的问题。

第(3)题,“众多的湖、塘、水泊与支、毛渠相通,使平原上的农田得以旱涝保收”,既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又可以调节季节性水量。

第(4)题,通济堰对发展当地农业的积极影响可以从扩大灌溉面积、减少水旱灾害、增加水域面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