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人口老龄化分析.docx
《景德镇人口老龄化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德镇人口老龄化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景德镇人口老龄化分析
景德镇人口老龄化分析
景德镇人口老龄化分析
人口老龄化,国际上通行的概念是指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并不断增加,而同时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30%并逐渐缩小的一种人口发展现象。
欧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发展中国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也陆续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则在本世纪初迈入了老龄化门槛。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需要共同面对的人口发展状态,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银色浪潮。
据2014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测算,2014年我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5.22%,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
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市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12%,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0.80%,这表明已经形成了老年型人口结构。
我市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过渡仅用了十多年时间,与发达国家一般要40—80年左右的时间相比,速度非常迅猛,而且,今后还会有加快发展态势。
资料表明,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市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4.3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43个百分点。
而2010年到2014年四年间,比重则进一步上升了4.42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11个百分点,速度明显加快。
从60岁及以上人口总量来看,也呈同步加快态势。
2010年我市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1万人,比2000年增加4.5万人,增长35.7%,年均增长3.11%;2014年我市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为24.81万人,比2010年增加7.71万人,增长45.09%,年均增长8.9%。
预计到2020年,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3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0.6%。
在这之后由于基数的增大,速度会有所放缓,但到2040年将会达到高峰期,人数为5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将达27%。
这个高峰期的时间跨度预计有十年左右。
之后,总人口和60岁及以上人口均会下降,并且,下降的时期将会很漫长。
2、高龄老人增长多
国际上通常以60~69岁(低龄组)、70~79岁(中龄组)、80岁及以上(高龄组)人群占老年人口的比例来反映老年人口年龄结构状况。
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4年,我市低龄组老人为13.49万人,比2010年增加3.47万人,增长34.63%;中龄组老人为8.58万人,增加3.0万人,增长57.71%;高龄组老人2.74万人,增加1.24万人,增长82.67%。
可以看出,年龄组越高,增长速度越快。
从结构来看,低、中、高三组比重为54.39%、34.57%和11.04%,与2010年相比,低龄组下降了4.05个百分点,而中、高年龄组则分别上升了1.99和2.06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市高龄老人有增长加快的趋势。
3、“未富先老”型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而发展的,经济承受力较强。
我国人口老龄化则是在市场经济转型时产生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属于“未富先老”型,我市的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
2014年我市人均GDP为45437元,折合成美元为7426元,比2010年的4404美元增加了3022美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5.3%,虽有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瑞典、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均达到2--3万美元。
这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
4、城乡逆转快
进入老龄化后,城乡老年人口结构迅速由农村高于城镇的态势逆转为城镇高于农村。
资料表明,2000年我市人口还未达到老龄化程度,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为12.6万人,其中,城镇占45.23%,农村占54.77%,农村高于城镇9.54个百分点;到了2010年,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1万人,其中,城镇占57.88%,农村占42.12%,城镇高于农村15.76个百分点,形势发生了逆转;而到了2014年,情况在继续扩大,2014年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81万人,其中,城镇占58.04%,农村占41.96%,城镇高于农村16.08个百分点。
二、成因
我市人口老龄化的成因与全国、全省基本一致,主要有以下方面:
1、政策性因素
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提倡实行计划生育,人口高出生率的势头得到一定的缓解,但缓解幅度较小。
资料表明,1980年以前我市人口出生率一直维持在25—30‰的高水平。
进入1980年以后,计划生育政策开始收紧,对人口出生控制非常严格,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到2014年,我市人口出生率为13.12‰,与生育高峰年份比,出生人口减少近40%。
同时,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2,这表示平均每个妇女一生生育1.2个小孩,比生育更替水平2.1低了0.9,直接导致了低年龄组人口比重降低。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加剧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2、经济发展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日益提高,人们在住房、饮食、娱乐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些都会在提高身体素质、改变精神面貌等方面产生良好的影响,从而提高寿命。
资料表明,2000年,我市人均预期寿命为70.2岁,2010年提高为75.4岁,到2014年则达到了76.8岁。
3、科技发展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保障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延长了人们的生命时间,降低了死亡率。
资料显示,1990—2000年我市人口死亡率处于8—10‰之间,进入新千年后则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到2014年已下降为6.27‰。
三、影响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群体的生活需求和购买力得到相应提高,老年消费从一定程度上将带动整个社会消费的增长,有利于扩大内需,同时推动老年产业的发展。
但人口老龄化也会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1、劳动力供给不足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的供给将会逐渐紧张。
资料显示,2014年,我市15—59岁的劳动力资源总数为108.2万人,比2010年减少1.5万人,下降1.37%。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10年我市15—59岁的劳动力资源总数比2000年增加14.3万人,增长14.98%。
说明随着老龄化深入,劳动年龄内人口开始下降,将直接导致劳动力供给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
2、社会养老压力增大
一是养老保险压力剧增。
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将导致抚养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养老金缴费者减少,领取者增多,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二是医疗资金需求扩大。
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将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下降,医疗支出大,对公共医保基金和公共财政造成巨大压力。
3、家庭养老负担重
实行计划生育后,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大量“四二一”家庭,即老人4个、夫妻2个、小孩1个的家庭结构。
一对夫妇要供养4个老人,不论是家庭的经济收入,还是夫妇能够用于赡养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4、心里健康需要关注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与社会接触减少,特别是失独老人和空巢老人,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产生孤独、抑郁、悲观的情结,他们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障碍日益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四、对策
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关系到老年人的自身,而且还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应给予高度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制定科学人口政策
目前我们既要控制人口总量增长,又要缓解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
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从而更好地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从我市实际情况来看,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还是初期的,浅度的,要适当调整人口生育政策,在国家单独二胎政策的基础上,率先着手研究、试点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通过生育政策,减缓老龄化发展速度。
2、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财力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保障,只有加速经济发展才能更好地建立起足够的资金储备,解决好老年人口生活条件、福利设施。
3、建立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养老体系是基本以家庭为主,机构为辅助的格局。
而且各种养老院、福利院在设施建设、管理水平、医疗护理方面层次还不高。
要总体规划、制度设计层面建立、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在完善政府系统养老机构基础上,充分导入民间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养老设施的建设。
支持社区养老体系建设。
目前在我市城区,只有部分社区建立了日间照料中心,只是针对一些空巢老人或独居老人提供免费中餐,但不能提供医疗、陪护方面的服务。
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即使是提供这样简单的服务,这些社区普遍感到资金压力很大,有难以为继的感觉。
在农村,基本每个行政村都有老年协会,协会也掌握了一定的资金。
但是,这些资金来源有限,基本靠收取一些简单的管理费或捐赠。
资金的用途基本用于村里的一些公共开支,基本不用于老人的日常生活、医疗等方面。
所以,政府要建立一套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制度,在政策、资金、技术上予以支持。
4、加快养老产业发展
养老产业包括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两大类,涵盖了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疗、娱乐等,涉及的国民经济领域非常广泛。
要在政策、税收、金融、产业导向上支持老年人产品生产的企业,支持养老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5、提升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
由于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个别地方及家庭,打骂、虐待老年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因此,要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的宣传,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加强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传统道德教育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敬老年人的良好道德风气。
对那些虐待老年人、不赡养老年人的行为,必须在道德上、法律上给予谴责和制裁,以保障老年人在愉快、温暖、祥和的环境中安度晚年。
6、发挥老年人余热作用
老年人在长期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较高的专业知识,拥有较深的社会阅历。
现在很多六、七十岁的老人身体还很健康,乐意为社会作贡献。
因此,要采取各种形式,建立适合老年人发挥余热的平台,既可以减轻社会经济压力,又可以使老年人进一步实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