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成长的四个阶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13617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5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成长的四个阶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类成长的四个阶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类成长的四个阶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类成长的四个阶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类成长的四个阶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类成长的四个阶段.docx

《人类成长的四个阶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成长的四个阶段.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类成长的四个阶段.docx

人类成长的四个阶段

Dr.Montessori认为,要了解一个领域的知识必须先从大局着手。

先对整体全貌有一个了解,再深入其中的细节。

就像建房子,整体的构架建好了,不仅对枝节构建是一个指引,更重要的是知道最后结果的方向。

带有目的性地学习,才会让结果事半功倍(怎么越写越像毛概了——。

)。

所以今天,让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下人类成长的四阶段吧!

人类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人类的发展是一系列的重生”暗示着在四个阶段中,人经历着生理与心理的巨大变化。

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六岁,称为幼儿期(Infancy);第二阶段从六岁到12岁,称为孩童期(Childhood);第三阶段从12岁到18岁,称为青春期(Adolescence);第四阶段从18岁到24岁,称为成年期(Manturity)。

人类发展的第一时期,也就是从出生到六岁这六年,处于此阶段的幼儿被蒙台梭利教授喻为“精神胚胎”。

处于零到六岁的孩子处于敏感性时期(sensitiveperiod),对“秩序”“语言”“感官觉知”“数学”及“礼貌”会产生特殊的反应与接纳能力。

比如语言,一个六岁之前的孩子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习三门甚至三门以上的语言。

第一阶段又可分两个时期,从出生到三岁以及从三岁到六岁。

从出生到三岁的婴孩拥有成人截然不同的,或无法匹及的大脑。

并且此时,婴儿对成人给予的刺激物较不为敏感,因此成人无法对这种大脑进行直接的影响。

蒙台梭利教授认为,“没有一所学校是为处于此阶段的儿童而建立的”。

第一时期的第二小阶段是从三岁到六岁,此阶段的幼儿心理状态比较稳定,但是“personality”经历着巨大变化。

试着比较一个人出生时的状态和六岁时的状态,也就是在零岁,孩子的大脑处于一无所知的“零的起点”,到了拥有可以进入小学学习各类知识的智力。

不难看出,在这六年间,一个孩子其实已经悄悄地经历着怎样的变化!

此时此刻,你是否疑问,这些转变(transformation)是如何产生的呢?

后章节将详细探讨造物主赐予婴孩的神秘礼物---“吸收性心智”。

第二阶段,从六岁到12岁。

心理和生理方面都较为稳定是处于第二时期的儿童较为显著的特征。

此阶段的孩子身体开始强壮,不像第一阶段是那么柔弱。

在生理方面,换乳牙,身高长高是较为明显的生理变化。

(特别提醒妈妈们在孩子换牙时要多多用心,因为家弟就因为一不留神,最后一颗小牙歪掉了~~)在心理方面,道德与社会公正(moralandsocialjustice)开始建树。

喜欢抽象与推理事物,想象力强。

好奇心强,how?

Why?

(温馨提示:

带孩子一起探索,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答案而不是直接给答案会让孩子更加有求知欲哦~)开始走出家庭与班级的活动圈,喜欢去更多未知的地方探索。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在动物园里,

看到最多的就是出于6到12岁的孩子吧~)多带孩子走出去,好好喂饱他们的好奇心吧!

第三阶段,从12岁到18岁。

众所周知,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在生理方面产生巨大的变化。

(突然想起了初中时的敬爱的物理老师Mr.Chen形容蝌蚪到青蛙的变化叫;"biantai")

社会性开始增强,喜欢和同龄人在一起并产生特殊的情感纽带。

开始崇拜偶像"heroworship",等等。

(大家都是过来人,这些特征妈妈们可以回想自身经历去理解。

)另外,心理脆弱,非常敏感,自信心不强也是此阶段孩子的特征,所以特别需要成人的理解与鼓励。

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是青少年犯罪的多发阶段,他们想独立,想成为社会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社会观还未完善,容易偏激,做出触犯法律的时期。

youku上那些初中孩子的暴力视频,让人看了十分痛心,也是我们作为未来孩子的教育者需要警戒的。

尚若在各个阶段根据孩子的心理做好相应的功课,就一定不会那样不尊重生命的悲剧!

第四阶段,从18岁24岁,盼啊盼,孩子终于长大成人啦!

身心稳定,开始寻求一种“cosmictask”,我把它理解为回馈社会,实现自我的工作。

离开了学校.单学习并未结束。

"Howdoyouservetheworld?

Whatisyourspecialgift?

"带着这些问题,第四阶段的成人展开了“自我探索”与“自我成长的”的“lifelonglearning”。

吸收性心智--幼儿在呼吸中掌握语言

在蒙特梭利早教中,有一个贯穿早教始末的重要理念,即“吸收性心智”(AbsorbentMind)。

这是婴儿从出生到六岁特有的一种“能力”。

查阅书籍,我发现很难为吸收性心智归纳出一个完整的概念,即便是蒙特梭利教授本人,也用了整整一本书来解释何为吸收性心智。

关于吸收性心智,我个人理解为潜意识的学习能力。

婴儿出生时没有记忆力,除了他在母亲体内所感知到的东西,比如声音,可以说,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一片空白。

婴儿从出生的零起点出发,一年后,他突然开口说话了!

从无到有,从0到1,是“转变”(Transformation)。

它远远比从1到10的变化(Change)更关键更激动人心。

正如人类可以让地球变得更好或更坏,却无法知道地球是怎样从无到有产生的。

而人类的幼崽--婴儿,正从0到6岁,经历着最这样激动人心的“转变”,而帮助他们实现从零到1转变的,正是蒙特梭利教授所提出的婴儿从0到6岁独具的“吸收性心智”。

语言是人与其他动物最显著的区别。

从婴儿的语言掌握过程来揭开“吸收性心智”的神秘面纱。

人在婴儿期学到的语言叫做“母语”,它与之后学习的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

正如我们说母语,不用“想”就可以说出来,但是其他语言却需要经过组织才能说好。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母语不仅仅是我们掌握的语言,更成为我们本身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

西餐中,沙拉是蔬菜水果+沙拉酱做成的,果蔬与沙拉酱是分离的。

中餐用火炒制,油盐酱醋等调味品进入菜中,已无法分离。

即便烧好后用水冲洗,味道也是冲不掉的,因为味道已经被菜吸收,二者融为一体。

母语与我们的关系就似中餐,而后学习的语言与我们的关系就似未经烹调的西餐。

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因为处于零到六岁的孩子,通过潜意识吸收周围环境给予的信息,环境给他什么他吸收什么。

不经筛选,不管好坏,通通被吸收,然后储存在潜意识中有待显化。

婴儿一开始听到的是一些没有意义的声音。

正如你突然来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地方,他们说的话对你来说纯属声音,不具备任何意义。

出生的婴儿也是如此,但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却懂得其中的含义了!

这是从0-1的转变,transformation!

但是,这些单纯的声音是怎样被赋予意义的呢?

在国外曾经对5岁左右的孩子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其中一人用“现在进行时”孩子讲一个故事,“Therehasapig,hisnameisTimer.Onedayhegoestoapark”.

讲完故事后,让孩子吧这个故事复述给另一个人,你猜发生了什么,这个五岁的小孩,用“一般过去时”复述了这个故事!

Therehadapig,hisnamewasTimer.Onedayhewenttoapark”.孩子不仅在学习词汇,也在学习语法。

这是一种怎样的大脑啊!

对于成人来

说纷繁复杂绞尽脑汁的语法,儿童们在每天的生活中毫不费力就掌握了!

此时此刻你还会觉得孩子的大脑比成人的要低等(inferior)吗。

零到六岁是人类掌握语言的敏感性阶段(sensitiveperiod)。

赐予此阶段的儿童大脑对语言的掌握能力是成人大脑所无法匹敌的。

掌握语言对他们来说就是日常呼吸一样简单。

在蒙特梭利幼儿园,除了英语外,还设置了每天的法语课学习二外法语。

不少儿童在周末时间根据个人爱好,或文化背景(ChineseboreinCanada)学习“三外”中文。

选择在六岁前进行语言的学习,有效地利用了儿童在六岁前处于语言敏感阶段,以及幼儿独具的“吸收性心智”。

过了六岁,“那股火就灭了,西式沙拉和烹调中餐,就不是选择的问题了。

”所以现在,要是那个朋友说起自己的外甥几岁,如果是六岁以下,我就会特别敏感,

他现在有学二外吗?

嗯,好像没。

抓紧时间,他只剩两年了!

蒙特梭利教育源于意大利,经历100年多的历史洗礼。

其教育理念被世界各国接受和传承。

如今,蒙氏学校在中国大陆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参差不齐。

为什么选择蒙氏早教,根据自己的学习从教经验和理解,我认为:

“儿童是一个精神胚胎”,早教应该关注孩子早期的生理、心理和智力的综合发展。

蒙氏教育尊重孩子成长的敏感期,如行动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探索敏感期,社交敏感期,数学心智等等,为孩子提供符合他们身心的教育,从而使孩子的生理,心理,智力得到全面的关照和发展。

蒙特梭利教授,认为孩子出生以后具有无限发展的潜在能力。

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时间表,让孩子按照自身的、自然的发展规律来成长对孩子的心理成长:

如性格,自我认知等有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中国的成语“拔苗助长”的方式最终是摧毁。

而关照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特殊的学习进度与方式。

有别于传统的统一的填鸭式教育,蒙特梭利早教尊重孩子自身发展的时间表,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步调一点一点地发展他自己。

做好自己的,我就是最棒的!

孩子的自信不是通过比较而来,而是对自己的努力成果的肯定。

这不仅仅是孩子认知的发展,更是坚毅性格的塑建和独立人格的培养!

孩子在六岁前的性格塑造和对自我的认知,将成为孩子将来认知自己和世界的一部分,其影响将伴随孩子一生。

提到到蒙台梭利的特色,环境是不可不提的一部分。

蒙氏理念之一:

零到六岁的儿童具备吸收性心智。

这种心智使其不加筛选与评判地接受周围环境给予的一切。

因此,儿童生活的环境给孩子带来了什么至关重要!

儿童之家是孩子成长的乐园。

一切儿童之家的设置,都是以孩子的角度为出发点。

这个角度包括生理的角度和心理的角度。

力求孩子能接触到的每一样的东西,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关照孩子心理和生理的良性成长的。

教具领域覆盖生活技能,感官训练,语言,文化(科学,动植物,地理,音乐)和数学。

每一个蒙特梭利教具的背后都蕴含这其教育的目的。

通过独立的“工作周期”,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延长孩子专注的时间,以及独立的人格。

让孩子在快乐与内心的宁静中发展自我。

在蒙氏教育中,教师的责任也比较特殊。

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变成一个观察者。

因为教育的理念之一是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教师需要熟悉每一个孩子的喜好,学习特点,学习进度,学习障碍,因此才能制定属于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学习方案,让孩子在发展自我的路上最自然地,愉悦地前进着。

孩子拥有无限的潜能,作为教师需要看见这样的潜能,然后为孩子扫除障碍。

Gobeyond!

102%!

蒙氏教育让孩子自然地成长,快乐地学习。

我认为,优质的蒙氏教育给孩子的心理带来的最珍贵的礼物是:

让孩子看见和相信自己的美好,用其创造未来的美好;给孩子的智力带来的最珍贵的礼物是:

在对的时间,孩子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特殊的敏感期能力,培养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学习发自内心的兴趣。

让孩子成为一生的学习者。

蒙氏教育来自西方,所以教育理念里无处不蕴含着西方人对于人性的认知。

培养独立的人格,尊重人性,并不存在于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

所以,传承真正的蒙台梭利教育精华,体会其中对于人性的尊重,需要时间和来自心灵的顿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共勉!

心理学家也一致同意,

教学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维持学生的高度兴趣,

和强烈、持续的注意力。

所以,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

藉由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

显而易见的,在旧式教育和一些比较为人所知的教育型态里,孩子不被视为真正的人,在他生命最初的几年中,孩子往往被迫去适应大人的社会,因此,完全背离了孩子的天性。

在这些教育型式里,孩子只是一个“未来式”而非“正在进行式”;因此,在成为大人之前,孩子通常不会受到真正的重视。

然而,像所有的人类一样,孩子本身也有他独特的人格。

孩子美妙、有尊严的创造力绝对不能被抹杀,孩子纯真敏感的心灵,更需要我们小心翼翼的照顾。

我们不能只想着要保护孩子娇小柔弱的身体,不能只记得要喂孩子吃东西,要帮孩子洗澡,和帮孩子穿衣服。

没有人可以光靠面包活下去,这句话用在童年生活上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物质在此阶段是最不重要的,而且,物质可能导致任何年龄的人堕落。

受物质奴役的小孩和大人,都会深感自卑,尊严尽失。

成人所营造的社会环境并不适合孩子,因为孩子一向都被隔离在外,因此不了解大人的社会。

由于孩子不知道该如何适应这个把他摒弃在外的社会环境,因此被送到学校里学习,可是学校最后却往往变成孩子的监牢。

如今,我们清楚的理解到,使用过时教学方法的学校,对孩子成长上所会造成的严重影响:

孩子受到的不只是身体上的创伤,道德上也受苦。

教育上的基本问题,就出在直至今日,性格方面的教育仍遭忽视。

从其他方面来看,即使是在家庭里,我们也发现了同样的错误:

每个人所想的都是孩子的将来要怎么样:

没有人考虑到孩子的现在,而现在孩子要存活所需要的是如此之多。

一般来说,现代的家庭完全着重孩子生理的需求:

而用来断定孩子健全发展的准则,也只是看看孩子吃的好不好、

身上干不干净、穿得暖不暖和以及玩的地方空气是否新鲜等而已。

在帮助孩子健全发展的一切所需里,最常被人忽视的,就是人性的特质——即孩子精神上的需要。

孩子内心的人始终隐而不见,孩子在我们面前表露出来的,只剩下他们为了极力维护自我所做出的负面行为反应,例如:

哭泣、尖叫、不当的行为、害羞、不听话、说谎、自私和破坏东西等。

如果我们认为这些自我防卫的方式,就是孩子的性格要素的话,那我们可就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

一但我们犯下了这个错误,我们会接着认定,我们有责任用最严厉的方法,来改掉孩子的坏毛病,所谓严厉的方法通常就是体罚。

但是孩子的这些负面反应,往往来自道德上的缺失,或者有时候是精神上的失调,这两者的后遗症都可能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我们都知道,童年是人的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道德的饥饿或精神上的疾病,都会对人造成致命的影响,其严重性不下身体的挨饿受冻。

由此可知,儿童教育着实是人类发展教育里最关键的一环;

正因为如此,我们肩上背负着重责大任,更必须小心谨慎地了解会泯灭孩子精神的原因,并融入孩子的世界。

在大人数不清的规定教条下,孩子好像永远有犯不完的错。

直到目前为止,我们也几乎习以为常的毫不留情的批评孩子所犯的错误。

但是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扮演一个比以往温和很多的角色。

诚如美国文豪爱默森阐述耶稣基督的讯息所言:

”童年是永恒的救世主,反覆地回到堕落者的身边,祈求把他拉回天堂。

”倘若我们能够醒悟到,儿童保育是多么必要与迫切,我们就能为了人类的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没有一个孩子能在复杂的成人世界里过平常的生活。

在大人不停的监督下,在大人从不间断的教训及独断的命令下,孩子的发展受到了干扰和阻碍。

在这种情形之下,孩子在萌芽过程中所有充满生命的力量奄奄一息,孩子的心里只剩下一个念头:

赶快和每一件事及每一个人脱离关系,得到自由的解放。

所以说,我们必须停止在孩子生活中扮演看守员的角色,我们要做的是帮孩子准备一个尽可能不受大人监督,不会被大人的命令压的喘不过气来的环境。

然而,这个环境越是要符合孩子的需要,我们当老师的角色也就越得加以限制。

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的牢记住一个基本的原则——给孩子自由,并不表示一点都不管孩子,或是对孩子不闻不问。

对于孩子将会遭遇到的所有困难,我们给孩子的帮助不应该只是被动的冷淡关怀:

相反的,我们应该用细心和充满爱心的关注,来鼓励

孩子的自我发展。

况且,帮孩子准备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也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因为我们必须创造的是一个新世界——一个童年世界。

一旦我们摆上孩子需要用的家具,我们马上可以看到孩子的活动有了出乎意料的转变。

孩子做的

每一件事瞬间都合乎我们的期望:

他们非常和谐的相处在一起,也没有任何危险的意外发生,因

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

对孩子来说,想活动的意愿要比想吃东西的意愿要强的多,我

们之所以很少看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目前不自然的环境中,缺乏让孩子活动的动力。

如果我们

能提供孩子一个适当的环境,我们将发现原本一个个嘟着嘴的小麻烦,一下子都变成活泼快乐的

孩子。

一向有房子破坏狂之称的孩子,变成非常小心爱护身边物品的守护者:

原来吵闹乱跑;的

小家伙,全都变成安静又守秩序的好孩子。

因为如果缺少一个;适合孩子活动的外在环境,孩子旺盛的精力无处消耗。

这时候孩子只好凭自己的直觉找可耗尽体力的事来做,藉此琢磨他的才能,

现今,我们对那些专门为增进孩子智力发展所设计的学习材料都很熟悉。

市面上可以找到一些设

计优美、颜色明亮的小家具,它们做得很轻巧,孩子能够轻易的移动,如果不小心冲撞到这些家具,小家具会跟着应声倒下。

所以孩子也不太会受伤。

另外,因为这些小家具的颜色非常淡雅,一但弄脏了,孩子一下子就可以看的出来,就知道该把它洗干净了,孩子也因此顺便学习到使用清洁剂和水的简便洗涤。

孩子常常喜欢找一个他们最爱的地方,舒舒服服的待在那儿:

而这些小家具因为重量很轻,任何突然的动作都会让它发出夸张的压挤声。

渐渐的,孩子会比较注意自己身体的动作。

一些玻璃或陶瓷做的小东西,也可以用来教导孩子:

因为这些东西如果掉到地上破了,就再也没有了。

而失去心爱东西的悲伤,就是孩子给最严厉的惩罚。

一个孩子失去了心爱的东西,会非常地难过。

谁忍心眼见一个孩子在碎花瓶前涨红着脸、哭得曦哩哗啦,而不去安慰安慰他?

但是此后孩子有机会再拿其它易碎物的时候,就会尽力小心谨慎的走。

给孩子布置有吸引力的环境

当孩子犯了小错误的时候,如果家长或老师能够在一旁安静的观察,不加介入的话,本身就会教会孩子。

慢慢的,孩子会觉得他好像听见这些东西在跟他说话:

“嗨!

我是刚刚上好漆的茶几,小心哦,不要把我刮伤,也别把我弄脏了!

”告诉他动作要小心。

环境本身和物品的美感也可以唤起好动孩子的小心注意:

因此,孩子用的每一样东西最好都能非常吸引他们。

抹布最好准备很多不同的颜色,刷子用颜色鲜艳的,肥皂也应该有很多有趣的形状。

吸引孩子想要摸摸看的东西,孩子自然也想学会怎么用:

孩子会被色彩鲜艳的抹布所吸引,然后知道抹布是用来擦桌子的。

同样的道理,孩子也学会刷子是刷衣服用的,洗手的时候一定要用肥皂。

如此一来,每个角落都有漂亮的东西吸引他,教他如何使用。

老师也不必再整天盯着孩子:

“卡尔,把你的衣服刷一刷?

”或是:

“约翰,把手洗一洗。

”一个自动自发,自己绑鞋带、自己穿衣服、自己换衣服的孩子,从他的喜悦和成就感反映出了人性的尊严,而这是从独立自主得来的。

孩子的工作

孩子在工作时得到的快乐,让他们做每一件事都热情满溢。

他们擦门把的时候,会花很长的时间,把门把擦得像镜子一般亮;即使是一些简单的工作,像是掸灰尘或是扫扫地,孩子都一样小心翼翼。

显然,鼓舞孩子的并非工作的完成,而是工作可让他们运用潜藏的精力:

孩子能花多久的时间专心在做一件事情上面完全取决于他们体内还有多少的精力。

反反覆覆的做同一件事情,不是孩子天生就喜欢的,但是在重复的当中,孩子熟能生巧。

我们曾经看过一群非常小的孩子,他们会自己穿衣服、脱衣服,自己扣扣子,自己绑鞋带、打蝴蝶结,他们还会把碗筷排得非常整齐,甚至会帮忙洗杯子碗盘。

孩子旺盛的精力,不只让他们学会做很多的事情,他们还会用这些精力,帮助其他还不太知道怎么做的孩子。

我看过一个孩子帮另一个比较小的孩子穿上围兜,还帮他绑鞋带。

一个小孩子不小心把汤打翻了,另一个大孩子立刻帮忙把地板擦干净。

孩子洗碗盘的时候,不光洗他自己的碗盘而已,他也会把其它的脏碗盘一起洗干净:

当孩子帮忙摆碗筷的时候,他会把其他人的碗筷也都摆好。

而且孩子并不觉得他帮其他人做事,就应该要得到奖励:

对一个充满热心的孩子而言,替别人做事的本身就是奖励。

有一天,一个小女孩神色忧郁的坐在摆了热汤的餐桌前,一句话也不说。

原来是因为有人答应要让她帮忙摆碗筷的,可是却忘记了。

小女孩失望得连汤也喝不下;她那受伤了的小小心灵,竟然让她连肚子饿了也无所谓。

如此一来,孩子外在的社会行为也得以发展:

他十分清楚自己的目标,并能轻易达到。

让孩子处在一个能够自己动手做的环境里,我们就给了孩子达成自己设定目标的自由。

真正的学习兴趣绝对需要有很深厚的基础;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做事,目的在满足活动的驱动力和发展的需求。

然而,要让他们的驱动力得到满足,必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孩子有时候会洗手洗好多次,其实不是因为孩子的手真的很脏,只因为孩子的手就在他的身上,只要一看见自己的手,孩子就会联想到一些和手有关的行为一例如:

把手弄湿,抹肥皂和用毛巾擦手。

扫地、将花瓶换上新鲜的水、把小桌子排整齐、床单铺好、摆好晚餐要用的碗筷——这些都是可以劳动他肢体的合理活动。

任何一个尝过家事劳累之苦,却又不能不做家事的人一定知道,看似简单的家事,其实得花上很多力气才能完成。

尤其今天,人们大谈体操和身体运动的重要性:

但是有一些运动一例如:

做家事,虽然不是一般机械式的运动方式,但却是目的明确。

看到孩子那么乐意去做那些日常生活练习,所有来参观“儿童之家”的人都非常讶异:

但这些日常生活练习并不是最重要的事,而只是一个起头,是孩子童年活动中最不重要的。

沉思和专心

思想家和科学家给人的印象是,他们常专注于沉思,以至于脱离现实。

大家都知道牛顿思考到忘记吃饭的轶事,也听过阿基米德因为陷于数学计算的长考当中,连西拉克斯市被征服沦陷都未干扰到他,直到敌人来到面前,阿基米德才被吓一跳。

这些趣闻轶事突显出一项人类性情当中,比沉思还要重要的特性——专心。

各项伟大发明,除了科学家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与文化内涵以外,他们投注在工作上那种几乎与世隔绝的专心更为重要。

假如孩子的活动正好和他的内在需求相配合,孩子的表现会让我们知道他的发展所需。

一般来说,孩子会想要尽量和身边周围的人一样,做相同的事情。

但是孩子也有个别的内在需求,因为当孩子埋首在自己的工作中时,必须和周遭的一切人与事完全隔开来。

我们在神奇又丰富的秘密世界中找到了亲密的孤独,这是无人可以帮我们感受到的。

如果受到干扰,这个感觉就会破坏。

我们从外在的世界解放出来后所形成的思想,必须仰赖内在精神的喂养,周围的环境没有办法影响到我们,只得让我们安心独处。

许多伟大、超群的人物都能够如此沉思人定,而这正是他们内在精神力量的来源。

有些伟大的人物透过思想的力量,以静思和无比的慈悲,得到了感化众生的能力。

还有一些人离群索居长时间以后,忽然觉得自己有义务来帮忙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大问题,这些人帮助自陷于仇恨、侵略的同胞,对于他们的缺点和毛病都以无比的耐心包容。

此外我们也发现到,劳动和精神的专注之间,有着严密的关联。

这句话乍听之下好像很矛盾,但是两者相依相赖,相辅相成。

内在精神决定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能量,反过来说,日常生活也以一般性的劳动活络脑部的思考:

体力的消耗会不断经由精神的支持而得到补充。

一个了解自己的人,对他的内在精神所需,会像他对吃饭、睡觉等生理所需的反应一样,尽量使其得到满足。

忽视了精神需求,就像一个对饥饿、困倦毫无反应的身体一样危险。

呵护孩子的专注力

我们在孩子身上发现到,他们都有这种思考能力,这种发自内心的专注能力。

因此,显然专注力并非超群脱俗或天赋秉异的人所独有的特质,而是一种普遍的人性特征,但是只有少部分的人能够在长大了之后还能保有。

如果我们重视孩子令人刮目相看的专注力的话,就不能只讨论我们认为有用的工作。

有的东西虽然看起来一点用处也没有,可是孩子马上就被它吸引住。

孩子会被它迷住,用他可以想到的各种方法来操弄。

通常孩子操弄的方式可能不太有条理:

他往往会把刚刚才开始玩的东西弄乱,然后又开始重新玩起来。

孩子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同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