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混凝土路面配筋设计.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0181 上传时间:2022-11-11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泥混凝土路面配筋设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水泥混凝土路面配筋设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水泥混凝土路面配筋设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水泥混凝土路面配筋设计.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水泥混凝土路面配筋设计.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泥混凝土路面配筋设计.ppt

《水泥混凝土路面配筋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泥混凝土路面配筋设计.ppt(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泥混凝土路面配筋设计.ppt

6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6.1特殊部位配筋特殊部位配筋6.2钢筋混凝土面层配筋钢筋混凝土面层配筋6.3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配筋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配筋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6.1特殊部位配筋特殊部位配筋6.1.1凝土面层自由边缘下基础薄弱或接缝为未设传力杆的平缝凝土面层自由边缘下基础薄弱或接缝为未设传力杆的平缝时,可在面层边缘的下部配置钢筋。

通常选用时,可在面层边缘的下部配置钢筋。

通常选用2根直径为根直径为1216mm的螺纹钢筋,置于面层底面之上的螺纹钢筋,置于面层底面之上l4厚度处并不小于厚度处并不小于50mm,间距为,间距为100mm,钢筋两端向上弯起,如图,钢筋两端向上弯起,如图6.1.1所示所示。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6.1特殊部位配筋特殊部位配筋6.1.2对于承受极重、特重或重交通的胀缝、施工缝和自由边的对于承受极重、特重或重交通的胀缝、施工缝和自由边的面层角隅以及面层角隅以及承受极重交通的缩缝面层角隅承受极重交通的缩缝面层角隅,宜配置角隅钢筋。

,宜配置角隅钢筋。

通常选用通常选用2根直径为根直径为1216mm的螺纹钢筋,置于面层上部,距的螺纹钢筋,置于面层上部,距顶面不小于顶面不小于50mm,距边缘为,距边缘为100mm,如图,如图6.1.2所示。

所示。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6.1特殊部位配筋特殊部位配筋6.1.3混凝土面层下有箱形构造物横向穿越,其顶面至面层底面的距离混凝土面层下有箱形构造物横向穿越,其顶面至面层底面的距离小于小于800mm时,在构造物顶宽及两侧各时,在构造物顶宽及两侧各1.5(H+1)且不小于且不小于4m的范围内,混凝土面层内应布设双层钢筋网,上下层钢筋网各的范围内,混凝土面层内应布设双层钢筋网,上下层钢筋网各距面层顶面和底面距面层顶面和底面1/41/3厚度处,如图厚度处,如图6.1.3-1所示。

所示。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构造物顶面至面层底面的距离在构造物顶面至面层底面的距离在8001600mm时,则在上述长度范围时,则在上述长度范围内的混凝土面层中应布设单层钢筋网。

钢筋网设在距顶面内的混凝土面层中应布设单层钢筋网。

钢筋网设在距顶面1/41/3厚度处,厚度处,如图如图6.1.3-2所示。

钢筋直径所示。

钢筋直径12mm,纵向钢筋间距,纵向钢筋间距100mm,横向钢筋间,横向钢筋间距距200mm。

配筋混凝土面层与相邻混凝土面层之间设置传力杆缩缝。

配筋混凝土面层与相邻混凝土面层之间设置传力杆缩缝。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6.1特殊部位配筋特殊部位配筋6.1.4混凝土面层下有圆形管状构造物横向穿越,其顶面至面层混凝土面层下有圆形管状构造物横向穿越,其顶面至面层底面的距离小于底面的距离小于1200mm时,在构造物两侧各时,在构造物两侧各1.5(H+1),),且不小于且不小于4m的范围内,混凝土面层内应布设单层钢筋网,钢筋网的范围内,混凝土面层内应布设单层钢筋网,钢筋网设在距面层顶面设在距面层顶面1/41/3厚度处,如图厚度处,如图6.1.4所示。

钢筋尺寸所示。

钢筋尺寸和间距及传力杆接缝设置与和间距及传力杆接缝设置与6.1.3条相同。

条相同。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6.2钢筋混凝土面层配筋钢筋混凝土面层配筋6.2.1钢筋混凝土面层的配筋量按式(钢筋混凝土面层的配筋量按式(6.2.1)确定)确定。

(6.2.1)As每延米混凝土面层宽(或长)所需的钢筋面积(每延米混凝土面层宽(或长)所需的钢筋面积(mm2););Ls纵向钢筋时,为横缝间距(纵向钢筋时,为横缝间距(m);横向钢筋时,为无拉杆);横向钢筋时,为无拉杆的纵缝或自由边之间的距离(的纵缝或自由边之间的距离(m););h面层厚度(面层厚度(mm););面层与基层之间的摩阻系数,按附录表面层与基层之间的摩阻系数,按附录表E.3.3选用;选用;fsy钢筋的屈服强度(钢筋的屈服强度(MPa),按附录表),按附录表E.4选用。

选用。

os为钢筋的容许应力,可取为0.75倍屈服强度;o取24kN/m3。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6.2钢筋混凝土面层配筋钢筋混凝土面层配筋6.2.2纵向和横向钢筋宜采用相同或相近的直径,其纵向和横向钢筋宜采用相同或相近的直径,其直径差不应大于直径差不应大于4mm。

钢筋的最小直径和最大间距,。

钢筋的最小直径和最大间距,应符合表应符合表6.2.2的规定。

钢筋的最小间距为集料最大粒的规定。

钢筋的最小间距为集料最大粒径的径的2倍。

倍。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6.2钢筋混凝土面层配筋钢筋混凝土面层配筋6.2.3钢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钢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o1纵向钢筋设在面层顶面下纵向钢筋设在面层顶面下1/31/2厚度范围内,厚度范围内,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宜设在接近面层顶面下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宜设在接近面层顶面下1/3厚度厚度处;处;o2横向钢筋位于纵向钢筋之下;横向钢筋位于纵向钢筋之下;o3纵向钢筋的搭接长度一般不小于纵向钢筋的搭接长度一般不小于35倍钢筋直径,搭倍钢筋直径,搭接位置应错开,各搭接端连线与纵向钢筋的夹角应小于接位置应错开,各搭接端连线与纵向钢筋的夹角应小于60;o4边缘钢筋至纵缝或自由边的距离一般为边缘钢筋至纵缝或自由边的距离一般为100150mm。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6.3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配筋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配筋6.3.1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纵向配筋量按下述要求确定:

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纵向配筋量按下述要求确定:

o1纵向钢筋埋置深度处的裂缝缝隙平均宽度不大于纵向钢筋埋置深度处的裂缝缝隙平均宽度不大于0.5mm;o2横向裂缝的平均间距不大于横向裂缝的平均间距不大于1.8m;o3钢筋所承受的拉应力不超过其屈服强度。

满足上述要求所需的钢筋所承受的拉应力不超过其屈服强度。

满足上述要求所需的纵向配筋率,纵向配筋率,一般为一般为0.6%0.7%(中等交通)、(中等交通)、0.7%0.8%(重交通)、(重交通)、0.8%0.9%(特重交通)或(特重交通)或0.9%1.0%(极重交通)(极重交通)。

冰冻地区路面的配筋率宜高于一。

冰冻地区路面的配筋率宜高于一般地区般地区0.1%。

所需配筋率的具体计算方法参见附录。

所需配筋率的具体计算方法参见附录D。

o横向钢筋的用量可按横向钢筋的用量可按6.2.1条计算确定,并应满足施工时能固定并条计算确定,并应满足施工时能固定并保持纵向钢筋位置的要求。

保持纵向钢筋位置的要求。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6.3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配筋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配筋6.3.2连续配筋混凝土用于复合式面层的下面层时,连续配筋混凝土用于复合式面层的下面层时,其纵向配筋率可降低其纵向配筋率可降低0.1%。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6.3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配筋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配筋6.3.3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纵向和横向钢筋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纵向和横向钢筋均应采用螺纹钢筋,其直径为均应采用螺纹钢筋,其直径为1220mm。

当钢筋可能受到较严重腐蚀时,宜在钢筋外涂当钢筋可能受到较严重腐蚀时,宜在钢筋外涂环氧树脂等防腐材料。

环氧树脂等防腐材料。

6、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6.3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配筋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配筋6.3.4钢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钢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o1纵向钢筋距面层顶面的最小距离为纵向钢筋距面层顶面的最小距离为90mm,最大深度为,最大深度为1/2面层厚度,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宜接近面层厚度,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宜接近90mm;o2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大于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大于250mm,不小于集料最大粒径的,不小于集料最大粒径的2.5倍;倍;o3纵向钢筋的焊接长度一般不小于纵向钢筋的焊接长度一般不小于10倍(单面焊)或倍(单面焊)或5倍(双面倍(双面焊)钢筋直径,焊接位置应错开,各焊接端连线与纵向钢筋的夹焊)钢筋直径,焊接位置应错开,各焊接端连线与纵向钢筋的夹角应小于角应小于60;o4边缘钢筋至纵缝或自由边的距离一般为边缘钢筋至纵缝或自由边的距离一般为100150mm;o5横向钢筋位于纵向钢筋之下;横向钢筋间距一般为横向钢筋位于纵向钢筋之下;横向钢筋间距一般为300600mm,直径大时取大值;,直径大时取大值;o6横向钢筋宜斜向设置,其与纵向钢筋的夹角可取横向钢筋宜斜向设置,其与纵向钢筋的夹角可取60;o7相邻车道之间或车道与硬路肩之间的纵向接缝内,相邻车道之间或车道与硬路肩之间的纵向接缝内,必须设置拉杆,该拉杆可用加长的横向钢筋代替。

必须设置拉杆,该拉杆可用加长的横向钢筋代替。

o附录附录D、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附录附录D、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D.1横向裂缝平均间距按式(横向裂缝平均间距按式(D.1-1)计算确定。

)计算确定。

(D.1-1)(D.1-2)(D.1-3)(D.1-4)(D.1-5)(D.1-6)附录附录D、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D.1-7)(D.1-8)(D.1-9)o横向裂缝平均间距(横向裂缝平均间距(m););o混凝土抗拉强度(混凝土抗拉强度(MPa),可按表),可按表E.3.1选用。

选用。

o混凝土抗压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MPa),可按表),可按表E.3.1选用。

选用。

o钢筋埋置深度(钢筋埋置深度(m););ohc混凝土面层厚度(混凝土面层厚度(m););oc混凝土容重(混凝土容重(MN/m3),一般可取为),一般可取为0.024MN/m3;o混凝土面层与基层间的摩阻系数,可按表混凝土面层与基层间的摩阻系数,可按表E.3.3选用选用。

附录附录D、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o纵向钢筋直径(纵向钢筋直径(m););o纵向钢筋配筋率,为钢筋断面面积纵向钢筋配筋率,为钢筋断面面积与混凝土断面面积与混凝土断面面积的的比值,比值,以百分数计;以百分数计;o温度和湿度变形完全受约束时的翘曲应力,按式(温度和湿度变形完全受约束时的翘曲应力,按式(D.1-2)计算;)计算;o混凝土弹性模量(混凝土弹性模量(MPa),可按表),可按表E.3.1选用。

选用。

o混凝土泊松比,一般可取为混凝土泊松比,一般可取为0.150.18;o无约束时混凝土面层顶面与底面间的最大当量应变差,按无约束时混凝土面层顶面与底面间的最大当量应变差,按式(式(D.1-3)计算;)计算;oo混凝土线膨胀系数(混凝土线膨胀系数(1/),可按表),可按表E.3.2选用;选用;o混凝土面层顶面与底面间的最大负温度梯度(混凝土面层顶面与底面间的最大负温度梯度(/m),可参照),可参照该地该地区最大正温度梯度(查表区最大正温度梯度(查表4.0.10)的)的1/41/3取用;取用;o混凝土面层厚度大于或小于混凝土面层厚度大于或小于0.22m时的温度梯度厚度修正系数,按时的温度梯度厚度修正系数,按式(式(D.1-4)计算;)计算;o无约束条件下混凝土的最大干缩应变,可近似按式(无约束条件下混凝土的最大干缩应变,可近似按式(D.1-5)计算;)计算;oa1养生条件系数,水中或盖麻布养生时,养生条件系数,水中或盖麻布养生时,a1=1.0,采用养生剂养生时,采用养生剂养生时,a1=1.2;ow0混凝土单位用水量(混凝土单位用水量(N/m3););ok1与气候区和最小空气湿度有关的系数,道路位于公路自然区划与气候区和最小空气湿度有关的系数,道路位于公路自然区划II、IV和和V区,区,k1=0.4;位于;位于III、VI和和VII区,区,k1=0.68;附录附录D、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配筋计算oC翘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