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10亿美金的印象笔记面临倒闭的警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98529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估值10亿美金的印象笔记面临倒闭的警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估值10亿美金的印象笔记面临倒闭的警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估值10亿美金的印象笔记面临倒闭的警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估值10亿美金的印象笔记面临倒闭的警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估值10亿美金的印象笔记面临倒闭的警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估值10亿美金的印象笔记面临倒闭的警示.docx

《估值10亿美金的印象笔记面临倒闭的警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估值10亿美金的印象笔记面临倒闭的警示.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估值10亿美金的印象笔记面临倒闭的警示.docx

估值10亿美金的印象笔记面临倒闭的警示

估值10亿美金的印象笔记面临倒闭的警示

估值10亿美金的印象笔记面临倒闭的警示

在硅谷,估值超过十亿美元的科技公司被称为“独角兽”,“独角兽”公司相对于海量的创业公司而言凤毛麟角。

但是,即便是独角兽,也是会死的。

印象笔记,20xx年估值10个亿美金,20xx年仅中国注册用户就已经达到1500万。

上面那个图标是萌萌的小象的笔记,不仅推出了层出不穷的小创意,且随时可以同步到任何你登陆账号的地方,让无数人放弃了Word转向一种新的记录模式,它同时也改变了硅谷对美国科技公司在中国只有失败教训的认知,可谓是开创了一个时代。

然而,当著名硅谷投资人比尔·格利预言,20xx年将至少有一个死掉的“独角兽”公司时。

印象笔记,不幸中选,成为了公认的将是20xx年第一个死掉的“独角兽”公司。

过去9个月印象笔记裁减了大约18%的员工,20xx年国庆节前夕的一周,印象笔记宣布将关闭10个海外办公室中的3个。

另外,创始人兼CEOPhilLibin0xx年7月宣布决定离职,由Google前高管ChrisO’Neill接任。

估值10亿美金的印象笔记将倒闭,一款广受赞誉的笔记产品的衰落能给业界带来哪些警示?

美国硅谷曾经有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来中国必死!

Windows死在了盗版,谷歌死在政策,ebay,聚友等等都死在了水土不服。

而“印象笔记”,是第一个例外,这些都要归功于它不走寻常路的政策。

就是完全本土化,一切运营交给中国人自己。

凭借总部战略上出色的理解,再加上产品自身过硬的品质,它成功了。

在占据了互联网最大的两个市场后。

在20xx年的巅峰时刻,印象笔记几乎霸占了此类应用的百分八十市场,大有移动互联时代取代office的潜力。

然后………

然而你要问我究竟是什么原因的话。

那么我只能告诉你,是因为:

作死!

具体如何作死,其实原因也非常简单。

那就是因为印象笔记的创始人:

利宾。

就在这家公司顺风顺水,一步步走向事业巅峰时。

它的创始人就像忽然吃错了药一样,开始在各种公开场合大喊:

我没激情了!

我对CEO这个工作没激情了,对创建营销团队没激情了,对提升员工素质没激情了,对产品提升没激情了。

已经没有人在乎这家公司的未来了!

仅仅就是因为创始人在各种场合的各种“激情”呐喊,员工心慌了,投资人心黄了,整个公司心凉了。

等到公司意识到情况不妙毅然决然把创始人“炒鱿鱼”时,那时已经为时已晚。

因为互联网从不等人。

让我们瞻仰下这位伟大的创始人:

利宾吧。

当然,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却不是它。

这个主角比起这位“舶来户”,与我们更加息息相关,甚至曾经有一段时间,它牢牢占据我们桌面,甚至是我们生活中绝对不可或缺的一件产品。

Flashget:

中文名网际快车

不像现在,说起快车人人都以为是打车软件,在曾经的那个年代,快车几乎霸占了整个国内的下载市场。

迅雷在那个时候,还是只出生的牛犊,为了生存而玩命的奋斗。

网际快车起家靠的是技术,最早的网际快车是一款个人开发软件,凭借着断点续传等等下载方面的技术革新,很快就在那个蛮荒的年代打通了市场。

直到20xx年,等到其他友商察觉到“下载”这一巨大的市场蛋糕时,快车已经成为了整个市场的巨无霸和指向标。

原本来说,只要照着这个势头继续下去,快车从此在中国互联网占据一席之地是妥妥的,无论是技术,还是用户,快车应有尽有。

但是同样是在那一年,一个原本不该发生的事情就那样发生了,那就像一场意外,一阵蝴蝶效应,改变了快车这家巨头的命运。

20xx年6月6日,魔兽世界正式公测了!

什么?

我们不是在说快车么?

和魔兽世界有什么关系?

不要急,慢慢地听我说。

魔兽世界好不好玩,它的魅力如何,十几年的运营和经久不衰已经证明了一切。

再是快车的创始人。

快车的创始人是个技术宅,他曾经凭借一人之力,创造了一个用户上亿的软件,但是同样也是因为他是个技术宅。

一个技术宅该有的因素他都有,比如说一个技术宅怎么能不是游戏宅?

于是乎,在魔兽公测以后,他就跑去玩魔兽了。

之后的故事就十分简单了,在20xx年到20xx年整整一年期间,快车没有更新任何版本。

在1.7版以后,就嘎然而止。

而趁着这一年的功夫,迅雷同样是凭借技术优势,很快在用户体验上和快车拉开了差距。

再然后。

多年以后,就连迅雷创始人在谈及自己的创业史时提到,也曾这么说道:

“感谢魔兽世界,当年迅雷被网际快车(FlashGet)压制的时候,网际快车创始人侯延堂迷恋魔兽世界,停止更新软件长达一年,市场份额被迅雷迅速占领。

我想迅雷真的应该感谢暴雪!

是暴雪帮他打败了人生中最大的敌人,迅雷是不是可以考虑送点股份给暴雪呢?

最后的最后,也许是因为国服山口山迟迟不更新的原因,快车创始人把快车卖了一千万,然后跑到美国玩美服去了,不知道看到现在山口山也衰败成了这样,作何感想。

是只今日,笔者惊奇的发现,快车居然还在运营,不过再打开快车的官网以后。

N年以前的官网首页。

依然停留在05年的软件界面。

曾经用过快车的各位,有空再去下载一次,使用一次吧,也许说不准哪一天,它就再也见不到了。

互联网寒冬下,数不清的创业公司纷纷倒下,但是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出于自身个人原因总是不应该的,还希望各位创始人们秉着积极奋发的态度,不要用“绳命”来创造激情。

延伸阅读:

步步高段永平的OPPO和vivo,已偷偷超了华为和小米

中国最赚钱手机竟不是华为、小米等知名品牌,而是步步高旗下的OPPO和vivo!

一年狂卖2千多亿!

净利润超过200亿,今年这两个手机品牌累积销量将有可能超越1.4亿部、达到1.5亿部,而明年有可能两者之和达到2亿部,终端零售额超过3000亿,成为全球手机行业的又一巨头!

而这两个手机品牌,同属一个派系——步步高派系,一个中国商界的黑马军团,它的创始人段永平,是中国商界极为低调、却又实力惊人的一位大佬!

段永平出道很早,成名很早,30岁就轰动商界,30岁出头,就将一家亏损200万的小厂变成了年产10亿的公司,更成为中国商业史上有名的小霸王传奇!

1989年,28岁的段永平去中山市怡华集团下属的一间亏损200万元的小厂当厂长,这家公司就是后来闻名商界的小霸王,它所推出的小霸王学习机、游戏机在中国风靡一时,而在段永平担任厂长5年后的1994年,小霸王也成了年产值10亿的公司。

而1995年,34岁的段永平创立自己的公司——步步高,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开始了新的征程,也掀起了中国一个黑马军团的开始,先后成为复读机、电话机、VCD、学习机的中国市场第一,如今又逐渐在手机领域登顶!

同时,段永平又退休很早,40岁左右就退居幕后,移居美国,现在他的大部分时间在美国的家里陪两个孩子,顺便做些投资。

实业方面,54岁的段永平至今仍是步步高的董事长,但他基本只充当顾问的角色,不过问具体事务。

估值10亿美金的印象笔记面临倒闭的警示估值10亿美金的印象笔记面临倒闭的警示

而他培养起来的几位得力干将,都成功挑起了大梁,将几块业务管理的有声有色,无论是OPPO手机、ViVO手机,还是步步高教育电子的学习机、小天才电话手表,都做的业绩非常不错!

可以说他不仅是企业经营大师、还是管理大师、优秀企业操盘手培养大师!

而他退居幕后,还顺便做些投资,但是你知道吗?

在投资方面,这位低调的大佬,在投资上也收获颇丰,是一位绝对的投资高手!

他最得意的一笔投资是十几年前投资网易,200万美元,不到两年挣了100多倍。

还有,他在20xx年还购入了当时平均股价为3.5美元左右的UHAL公司股票,这只股票在20xx年11月曾达到最高股价为436美元以上的高点,即便是现在,股价也在370美元以上。

段永平曾说,他通过投资挣的钱远远超过了他通过实业挣的钱。

而在20xx年,段永平以62万美元的价格,成为第8位著名的“巴菲特午餐”参加者,与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

他成功投资的真经是什么呢,他说“要做自己懂得东西、不做不懂的东西”,而他过去丰富的企业经营经验和管理经验,对他判断企业投资价值极为有益,帮助他在投资领域做的风生水起、收益颇丰!

以下为他对投资的理解:

老实讲,我不知道什么人适合做投资。

但我知道统计上大概80-90%进入股市的人都是赔钱的。

如果算上利息的话,赔钱的比例还要高些。

许多人很想做投资的原因可能是认为投资的钱比较好赚,或来的比较快。

作为既有经营企业又有投资经验的人来讲,我个人认为经营企业还是要比投资容易些。

虽然这两者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但经营企业总是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犯错的机会小,而投资却总是需要面临很多新的东西和不确定性,而且投资人会非常容易变成投机者,从而去冒不该冒的风险,而投机者要转化为真正的投资者则可能要长得多的时间。

投资和投机其实是很不同的游戏,但看起来又非常像。

就像在澳门,开赌场的就是投资者,而赌客就是投机者一样。

赌场之所以总有源源不断的客源的原因,是因为总有赌客能赢钱,而赢钱的总是比较大声些。

作为娱乐,赌点小钱无可非议,但赌身家就不对了。

可我真是能见到好多在股场上赌身家的人啊。

以我个人的观点,其实什么人都可以做投资,只要你明白自己买的是什么,价值在哪里。

投机需要的技巧可能要高很多,这是我不太懂的领域,也不打算学了,有空还是多陪陪家人或打几场高尔夫吧。

即使是号称很有企业经验的本人也是在经受很多挫折之后才觉得自己对投资的理解比较好了。

我问过巴菲特在投资中不可以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告诉我说:

不做空,不借钱,最重要的是不要做不懂的东西。

这些年,我在投资里亏掉的美金数以亿计,每一笔都是违背老巴教导的情况下亏的,而赚到的大钱也都是在自己真正懂的地方赚的。

作为刚出道的学生,书上的东西可能知道的很多,但融到骨子里还需要吃很多亏后才行。

所以,如果你马上投入投资行业,最重要的是要保守啊,别因为一个错误就再也爬不起来了。

这里唯一我可以保证的是,你肯定会犯错误的。

我个人的理解是缺什么什么重要。

投资最重要的是投在你真正懂的东西上。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投在你真正认为会赚钱的地方(公司)。

我对所谓赚钱的定义是:

回报比长期无风险债券高。

一个人是否了解一个公司能否赚钱,和他的学历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虽然学历高的人一般学习的能力会强些,但学校并不教如何投资,因为真正懂投资的都很难在学校任教,不然投资大师就该是些教授了。

不过在学校里可以学到很多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如何做财务分析等等,这些对了解投资目标会很有帮助。

无论学历高低,一个人总会懂些什么,而你懂的东西可能有一天会让你发现机会。

我自己抓住的机会也好像和学历没什么必然的联系。

比如我们能在网易上赚到100多倍是因为我在做小霸王时就有了很多对游戏的理解,这种理解学校是不会教的,书上也没有,财报里也看不出来。

我也曾试图告诉别人我的理解,结果发现好难。

又比如我当时敢重手买GE,是因为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跟踪GE的企业文化很多年,我从心底认为GE是家伟大的公司。

我说的“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投资”的意思是我认为并没有一个“只有某种人才可以投资”的定义。

但适合投资的人的比例应该是很小的。

可能是因为投资的原则太简单,而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难的吧。

顺便说一句什么是“简单”的“投资”原则:

当你在买一只股票时,你就是在买这家公司!

简单吗?

难吗?

我想再简单地把我目前对投资的基本理解写一下:

1、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所以同样价钱下买的公司是不是上市公司并没有区别,上市只是给了退出的方便而已。

2、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就是公司的内在价值。

买股票应该在公司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买。

至于应该是40%,还是50%(安全边际)还是其他数字则完全由投资人自己的机会成本情况来决定。

3、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不是算法,是思维方式,不要企图拿计算器去算出来。

当然,拿计算器算一下也没什么。

4、不懂不做(能力圈)是一个人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必要前提(不是充分的)。

5、“护城河”是用来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不是唯一的)。

6、企业文化是“护城河”的重要部分。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很强企业文化的企业可以有个很宽的“护城河”。

“理性”地面对市场每天的波动,仔细地检查每一个自己的投资理由及其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好像我对投资的理解就是这么简单。

但这个“简单”其实并不是太简单,事实上这个简单实际上非常难。

在这里有很多问题是关于估值的,所以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我个人觉得如果需要计算器按半天才能算出来那么一点利润的投资还是不投的好。

我认为估值就是个毛估估的东西,如果要用到计算器才能算出来的便宜就不够便宜了。

好像芒格也说过,从来没见巴菲特按着计算器去估值一家企业,我好像也没真正用过计算器做估值。

我总是认为大致的估值主要用于判断下行的空间,定性的分析才是真正利润的来源,这也可能是价值投资里最难的东西。

一般而言,赚到几十倍甚至更多的股票绝不是靠估值估出来的,不然没道理投资人一开始不全盘压上(当时我要知道网易会涨160倍,我还不把他全买下来?

)。

正是由于定性分析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即使看好也不敢下大注,或就算下大注也不敢全力以赴。

当然,确实也有一些按按计算器就觉得很便宜的时候,比如巴菲特买的中石油,我买的万科。

但这种情况往往是一些特例。

巴菲特确实说过伟大的公司和生意是不需要卖的,可他老人家到现在为止没卖过的公司也是极少的。

另外,我觉得巴菲特说这话的潜台词是其实伟大的公司市场往往不会给一个疯狂的价钱,如果你仅仅是因为有一点点高估就卖出的话,可能会失去买回来的机会。

而且,在美国,投资交的是利得税,不卖不算获利,一卖就可能要交很高的税,不合算。

#from估值10亿美金的印象笔记面临倒闭的警示来自学优网end#

无论什么时候卖都不要和买的成本联系起来。

该卖的理由可能有很多,唯一不该用的理由就是“我已经赚钱了”。

不然的话,就很容易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好公司在便宜的价钱就卖了(也会在亏钱时该卖的不卖。

)买的时候也一样。

买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这只股票曾经到过什么价位最好不要作为你买的理由。

我的判断标准就是价值。

这也是我能拿住网易8-9年的道理。

我最早买网易大概平均价在1块左右(相当于现在0.25),大部分卖的价钱大约在30-35(现在价)左右。

在持有的这8年到9年当中,我可能每天都会被卖价所诱惑,我就是用这个道理抵抗住诱惑的(其实中间也买卖过一些,但是很小一部分。

)我卖的理由是需要换GE和Yahoo。

我会一直保留一些网易的股票的。

巴菲特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可以学,当然可能只有很少人能学会。

事实上,我发现只有很少人会去真正认真地学,所以能学会的人很少就很容易理解了。

巴菲特反对的和他做的衍生品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我自己用很多金融衍生品,和巴菲特的用法一样,所以比较理解他说得是什么。

很难一句话解释清楚,但可以用个容易理解的例子来说明。

很多人用衍生品就好像去赌场当赌客,希望能够快点赚钱。

巴菲特用衍生品就好像在澳门开赌场,长期而言是稳赚的。

不是每个人开赌场都能赚钱,但会开的人就行。

也许赌场的例子不一定合适,但道理确实一样。

估值10亿美金的印象笔记面临倒闭的警示文章估值10亿美金的印象笔记面临倒闭的警示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投机,我也不是没有过,但就是为好玩,justforfun,只是玩玩而已。

人家要跟我讨论股票,我都要跟人说清楚,是讨论投机还是投资?

是forfun还是formoney?

如果forfun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买你喜欢的就好了,反正你也不会把房子卖了扛着钱去拉斯维加斯。

我曾经在邮轮上用两百块钱玩了三个晚上,赚了两千块钱。

如果你作为投资的故事来讲,三天翻了十倍,这叫什么故事?

!

但你敢拿几百万这么赌吗?

不敢。

所以投资是另外的讲法。

我从头到尾真正投资过的公司最多五六家,卖掉了一些,我持有的公司一般在三家左右。

巴菲特的哈撒韦一千多亿美元市值,也才投十来家。

我不怕集中,我不是一般的集中,我是绝对的集中。

一直说有机会在这里讲几个我自己的例子,但一直不知道该讲哪个好。

这些年我碰过的股票其实也不少了,有亏的有赚的,就是没有一个从一开始我就100%觉得自己一定能赚大钱的。

不管买哪个,都觉得多少心里有些不踏实,想来想去,觉得GE可能比较有本人特色。

最早开始经营企业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可能是松下。

后来慢慢对松下有些失望,尤其是去大阪拜访过松下总部以后,确实觉得松下有些问题,慢慢自己也就不太再提松下了。

大概也就是那段时间(应该是去松下之前),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反思我们自己,希望能建立和加强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

那时我好像正在中欧读EMBA,同时还把中欧的一些课引进了公司内部。

在那段时间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书就是GE的上一个CEO韦尔奇写的自传。

在那本书里我看到了企业文化对建立好公司的强大作用,同时对GE强大的企业文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后来又读了韦尔奇后来写的书《赢》,更进一步了解到他们是怎么建立企业文化的。

从那个时候起,我还花过不少时间去了解和思考GE。

去想为什么GE会是家百年老店,为什么GE的董事会总是能选个好CEO出来,为什么世界500强里有170多个CEO来自于GE等等。

当时我其实就注意过GE的股票,觉得GE当时的股价并不便宜(好像40左右),也就没再关心他的股价了。

从08年9月雷曼倒开始,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整个市场风声鹤唳。

到11月时我看到整个市场的恐慌情绪越来越厉害,当时就想,这大概就是巴菲特讲的人们的“恐惧”要来了,也就是轮到我该“贪婪”的时候了。

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只是觉得市场上到处都是便宜货,就是不知道哪个安全,好像每个都有很大问题,每个公司都可能要完蛋一样。

我当时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把手里的所有资源调动起来去抓住这一生难遇一次的机会。

到2月时,GE已经向下破了10块。

那时雷曼,AIG,Citigroup等很多和次贷有关的公司都已经破产或到了破产边缘,关于GE的负面新闻也越来越多,华尔街上很多人都在说GE将会是下一个雷曼。

我知道GE过去好的时候每股能有两块多钱利润,就算以后差一点,危机过去后怎么也会有个1.5块/股以上吧。

如果我给他个12-15倍的PE,怎么着这也应该是20块以上的股票。

所以,当ge到10块左右时我已经开始着手买一些了,但还没有下大决心买。

直到有一天当GE跌到9块左右时,我看到了JeffImmelt的一个讲话。

我忘了原话是怎么说的了,大致意思是,他认为GE的形象被破坏了,这都是他的错。

GE将在未来几年调整其业务结构,让财务公司在整个公司中的比例降到30%一下。

他还重申GE整体是安全健康的等等。

当时有问题的所有公司当中,好像我只见到GE出来承认错误并检讨对策,这大概就是企业文化不同的地方吧?

GE是个巨大的公司,我也曾试图想看清楚GE到底都有哪些业务,也试图想分析清楚他所有的业务模式的优劣,但发现非常难。

我能看到一些非常好的模式,同时也能看到一些不太好的模式。

最后让我下决心出重手的决定因素还是我对GE企业文化的理解。

我认为金融危机并不会摧毁GE强大的企业文化,GE的问题只是过去的一些策略错误造成的,假以时日一定可以改正。

伟大公司的错误往往就是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

想明白以后的事情就简单了,后面的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忙着买GE,不停地想办法调集资源,从9块左右买到6块再买到10块出头,好像到12-3块后还买了些(有些钱是后来从别的股票调过来的)。

直到GE股价比Yahoo高以后才停了。

当时曾经还动过用margin的念头,后来觉得不对的事不做的原则不能破,就算了。

回头来看,去年我买的股票当中GE并不是涨幅最大的,但确实是我出手最重、获利最多的且担心最少的股票,其原因只能说是我对GE企业文化的了解最后帮助我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

也许就是个运气?

其实当年我买万科和创维好像也有类似的感觉。

创维和我们算是同行了,他们这个公司到底怎么样我们多少还是了解的。

由于体制的因素,我个人一直认为创维是中国彩电行业里最健康的企业了。

虽然当时出了些事,但公司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因此改变。

我们买创维时创维的市值好像还不到20亿(我不太记得了,也有说20出头的),我怎么想都觉得便宜,就买了。

我们是买到差一万股到5%的时候停的,因为再买就要公告了,所以很想在公告前和黄宏生沟通一下,怕人家以为我要去抢人家那一亩三分地,呵呵。

结果当时由于不太方便,最后我们就没有再买。

一直到前两个礼拜才和黄老板通了个电话,道个谢,问个好啥的。

对创维而言,我并没有一个很清楚的到底值多少钱的概念,对他们现在的业务情况了解的也不细,所以涨上来以后就一直在陆陆续续减持,现在可能还剩不到最高持有量的20%了。

我觉得现在买的人可能比我更清楚创维的价值,后面的钱应该是他们才能赚到的。

封仓10年是个很好的思路,选股时就该这么想。

但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持有苹果10年或以上。

实际上我买股票时还真没有想过要拿多少年。

我一般会给我买的股票定个大概的价钱,比如买GE时我就认为GE至少值20块,但我确实没想过要多少年才会到。

苹果所处的行业确实是个变化很快的行业。

虽然我认为苹果在竞争中已经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但我还是会很关切哪些变化有可能会改变苹果的地位。

如果非要我给苹果定个价的话,我大概认为苹果也许某天会到600块。

理由是:

以我的理解,苹果的盈利在两到三年内大概就可以达到每股40-50块/年(现在的盈利能力大概在每股25-6块/年),也就是说苹果的盈利能力会在两三年内接近double一下,再加上那时每股现金100多块(现在大概每股60多),给他个600的价钱应该不算太过分吧?

当然,苹果也是有可能掉回到100多块的,反正到时大家就知道了。

今年的第一个投资的大决策就是在一月二十一号买进了苹果,把去年赚的钱都放进去了。

从很久以前就开始或多或少地关心苹果,但就是没认真分析过,大概是因为自己老是满仓的缘故。

1.21由于股权到期日,要释放了不少资金出来,在压力下突然想明白了。

买苹果的灵感其实是来自博友的提问。

记得前段时间我在这用苹果举过一个什么股价叫便宜的例子:

如果你觉得苹果值5000亿的话,那3000亿就是便宜,虽然他曾经只有50亿的市值。

其实我个人认为,苹果有可能会是地球上第一家年利润过500亿美金利润的公司(过多少不敢说)。

也许苹果会是第一家市值过万亿美金的公司(这个取决于市场会有多疯狂)

说说我喜欢苹果的一些理由。

这不是论文,想到就说,没有重点和先后秩序。

1、苹果的产品确实把用户体验或消费者导向做到极致了,对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超越甚至接近(对喜欢的用户而言)。

2、苹果的平台建立起来了,或者说生意模式或者说护城河已经形成了(光软件一年都几十亿的收入了)。

3、苹果单一产品的模式实际上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最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见到任天堂做到过(sony的游戏产品类似)。

单一产品的模式有非常多的好处:

a.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将产品做得更好。

比较一下iphone系列和诺基亚系列(今年要推出40个品种)。

苹果产品的单位开发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单个产品的开发费却是最高的。

b.材料成本低且质量好,大规模带来的效益。

苹果的成本控制也是做到极致的,同样功能的硬件恐怕没人能达到苹果的成本。

c.渠道成本低。

呵呵,不是同行的不一定能明白这话到底有什么分量(同行也未必明白),我是20年前从任天堂那里学会的。

那时很多做游戏机的都喜欢做很多品种,最后下场都不太好。

4、苹果的营销也是做到极致了,连广告费都比同行低很多,卖的价钱却往往很好。

5、苹果的产品处在一个巨大并还有巨大成长的市场里。

a.智能手机市场有多大?

你懂的!

b.pad市场有多大?

你也会懂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苹果现在其实还处在其成长的早期,应该还有很大的空间。

扣掉现金的话,苹果的今年的未来pe只有12-13倍啊,明年可能要到10以下了。

当然,以上我说的这些点中的任何一点的改变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改变苹果,如果有苹果的股票的话,就要留心这些变化了。

我想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

不过,要认为苹果能做到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