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修辞在古诗词中运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486758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修辞在古诗词中运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备战高考修辞在古诗词中运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备战高考修辞在古诗词中运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备战高考修辞在古诗词中运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备战高考修辞在古诗词中运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修辞在古诗词中运用.docx

《备战高考修辞在古诗词中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修辞在古诗词中运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高考修辞在古诗词中运用.docx

备战高考修辞在古诗词中运用

修辞在古诗词中运用

在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引用、排比、设问、反问、互文、双关、点化、叠词、倒装、顶真、反复、通感、反语等。

下面示例讲解如下:

1、比喻,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即用具体的、熟知的、浅显的事物作比,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生疏的、深奥的道理,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想象。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具体说,比喻可在写景状物时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在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情与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

如刘禹锡《望洞庭》: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凉月如眉挂柳湾”(戴叔伦《兰溪棹歌》),这一诗句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用珍珠和弓来比喻露和月。

“凉月如眉挂柳湾”(戴叔伦《兰溪棹歌),以眉比月。

“北京奥运声犹在,上海欣逢世博临,宾客如潮观世界,千奇百怪尽纷呈。

”中的“宾客如潮观世界”(张洪英)                                           

暗喻是比明喻进一步的比喻。

它不露比喻的痕迹,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是相同的关系,常用:

是、成为、变为、作等比喻词。

如: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孔雀东南飞》);

如:

毛泽东的《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盘雨。

”中的“泪飞顿作倾盘雨”。

借喻是比暗喻还进一步的比喻。

不仅不露比喻的痕迹,不出现本体,而且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如: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用秋霜比喻白发。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第一种是以部分代全体。

例如: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鳞”是鱼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体的鱼。

第二种是以特征代事物(人)本身。

例如: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布衣”本指没有官职的人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

第三种是以具体代抽象。

例如: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丝”和“竹”本是制作两种乐器的原料,因而可代指乐器,这里则代指音乐。

第四种是人名代本体。

例如: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如李清照《如梦令》: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再看下面的例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用孤帆代替船,是用部分代替全部。

       “网络空间任意游,键盘弹奏减烦愁。

诚心相待隔屏友,不论青丝与白头。

      《钓岛撞船愤》“侵略野心挑是非。

东洋鬼子作傀儡?

鸟枪换炮非昔比,钓岛主权岂许窥!

        这两首诗中用什么代替什么?

       其中有一首是用部分代替全部的,是哪一首?

       下边两首诗分布用了暗喻和借代的修辞方法,请分析。

       《登石印山》(张可芳),“石印高百尺,清晨往上登。

攀行皆白发,尽显少年风。

《空中雄鹰》(叶铭),“五羽雄鹰亮太空,翻滚俯仰快如风。

女员驾驶展真相,歼击机驰带彩虹。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可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

如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蒋学尧《我爱畲乡》“设县廿年转眼间,山城旧貌换新颜”

陈华敏《题仙都石笋》“轩辕宫外栽石笋,拔地高升刺破天。

首翘乐和冰镜吻,手伸笑把彩云牵。

嫦娥心切思凡世,玉兔眼花落口涎。

玉帝急忙传御旨,令其永立鼎湖边。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对偶可以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形式。

正对是指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

例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反对是指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多对偶形式。

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串对也叫流水对。

是指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石一芝《物换星移》,“岁寒春晓梅含笑,燕去鸿来菊傲霜。

毛荣耀《台湾抒怀》,“清水断崖折山地,白雪积峰映雾天”

柳泮《鹤溪河夏夜》,帅帅健儿步履快,翩翩少女舞衣轻”

梅献芳《鸬鹚横山马天仙》,“香烟袅袅云天外,鞭炮隆隆响地层”

    陈华敏《赠张洪英先生》:

湘师学子赴戎机,四载军营苏鲁驰。

解甲粮行核账务,整风故里种桃梨,三中风暖新枝茂,两度云柔旧业提。

战士离休学曲赋,秋光无限晚霞僖。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林逋《山园小梅》: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张洪英《草鱼塘森林公园》“清晨鸟语猜人早,旭日笑迎宾客游”

《水仙花》窈窕淑女意矜矜,不抹浓妆淡酒醺。

缘水有心藏倩影,凌波无意饰文心。

含情脉脉频频笑,依韵殷殷久久馨。

书案屏前常问讯,愿和仙子做知音。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马致远《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7277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阿鲁威的元曲小令: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互文,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

这一句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马”和“在船”。

又如《孔雀东南飞》:

东西置松柏,左右种梧桐

这一句子,“东西”“左右”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

10、双关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

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如韦庄的《忆昔》: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11、点化,也叫化用。

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

如王实甫的《西厢记?

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在这里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

12、叠词 ,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典型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如下诗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13、倒装,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西江月》: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

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最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

14、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相邻的两个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的一种修辞方式,又名“顶针”。

顶真,可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

顶真诗大致有三种:

    一是下句的首字与上句的末字相同。

如元人无名氏的小令[越调]《小桃红·情》:

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

事到头来不自由,自寻思。

思量往日真诚志。

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

这支小令用自述的口气,抒发了一位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与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顶真辞格的运用,使句子之间环环相扣,更好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缱绻缠绵的柔情。

    二是下句的一个词或短语与上句的相同。

这首汉乐府诗《平陵东》是较早的顶真诗: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

劫义公,高堂下,

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

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东犊。

    这首相和歌,以唱和的通俗形式,具体揭露了官府明目张胆公然勒索百姓的情景,顶真句式的运用,加强了不满与愤懑的感情。

    又如李白的《送刘十六归山白云歌》: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全诗寄情于景,以“白云”“湘水”等景物,抒发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无限关怀的深情。

    三是上一小节(或上一首)的末句又作为下一小节(或下一首)的首句。

如王安石的《忆金陵(三首)》:

覆舟山下龙光寺,玄武湖畔五龙堂。

相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

 

烟云渺渺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

蒿目黄尘忧世事,追思尘迹故难忘。

 

追思尘迹故难忘,翠木苍藤水一方。

闻说精庐今更好,好随残汴理归艎。

三首诗追忆金陵的无限美好风光,包含着对世事的感慨与忧伤。

三诗形式上首尾联珠,内容却又各自有一定独立性。

15、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

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不过古诗中的反复有所不同,它指的是回环复沓、反复咏叹。

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相去万余里”“道路阻且长”“相去日已远”反复说一个相近似的意思来逐层加深其表现的情感,是从民歌中一唱三叹、叠句、叠章的形式里变化出来的。

16、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通感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如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

红杏枝头春意闹

单单从视觉感受来写红杏,还不能写出春意盎然的可感性,于是诗人就凭借属于听觉感受的“闹”字来表现。

一个“闹”字,把红杏蓬勃、争相竞放的春天境界予以充分表现。

17、反语,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

反语的作用是产生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运用反语,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反语的主要形式有:

反话(正话反说)、反讥(反说正说)、骂话(以写示爱、明褒暗亵)、气话(明褒实贬)、俏皮话(反规则的幽默)等等。

如《红楼梦》中的《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两首词概括地介绍了他的叛逆性格: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所谓“愚顽”“偏僻”“乖张”是反语,明贬实褒,就是指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统治者为其所规定的读书应举的生活道路。

古典诗词常见修辞技巧

1、比喻

在诗歌语言里,可以说比喻是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辞格。

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了比方,语言就形象、生动,读者就会如睹其物,如见其人。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比喻的作用:

⑴使语言生动、形象;⑵是深刻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的表现出来。

2、比拟

所谓比拟,兼含拟人和拟物两个内容的一种修辞格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

比拟的作用:

⑴色彩鲜明;⑵描绘形象;⑶表意丰富。

 

 

 

3、借代

一种事物,不用其本来名称,而用另一种与之相关的名称来代替它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借代。

借代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加鲜明、生动,避免词语重复,给人以新奇感,也易于产生联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借代的作用:

⑴使语言富于变化,丰富多彩;⑵使语言具体形象,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⑶使语言简洁、精炼。

4、夸张

夸张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方式。

作者为了突出艺术效果,对现实中的人或事物故意作夸大或缩小描写,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夸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夸张的作用:

⑴突出地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⑵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⑶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对仗)

对偶是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并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格式。

对偶又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临洞庭》。

正对)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林则徐。

反对)

串对,就是构成对偶的上下两个词组或句子,在意义上又相承、因果、假设等种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

因为这种对偶行同流水,上下衔接很紧,所以又叫“流水对”。

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对偶的作用:

⑴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⑵具有音乐的美;⑶表意凝练,肃清酣畅。

6、设问

设问不同于一般的疑问句,而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以引起读者积极思考。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设问的作用: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7、反问

反问使用疑问语气表达相反的意义。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反问的作用主要是表达强烈感情,起到加强语气和发人深思的效果。

8、反复

为了强调某种意思,增强某种感情色彩,有意将诗歌中某些词语句加以重复使用的一种修辞格式叫反复。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拍的修辞效果。

 

 

9、对比(对照)

把内容相反或相关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相互对照,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对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10、通感

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在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领会到乙感觉范围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唐郎士元《听邻家吹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10、引用(用典)

在诗歌语言中,凡是引用历史上的典故或别的诗文作品中语句,都叫引用辞格。

引用的基本类型有:

引用典故类、引用语句类、摘引原文词语的。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典故)

11、双关

用词造句时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

又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12、反语

反语就是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去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方式。

换句话说,反语就是通常所说的“说反话”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

(无名氏《孔雀东南飞》)

13、顶真(顶针、连环)

顶真(顶针、连环),就是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的修辞格式。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无名氏《西洲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