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生中八个尴尬时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65159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一生中八个尴尬时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杜甫一生中八个尴尬时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杜甫一生中八个尴尬时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杜甫一生中八个尴尬时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杜甫一生中八个尴尬时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一生中八个尴尬时刻.docx

《杜甫一生中八个尴尬时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一生中八个尴尬时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甫一生中八个尴尬时刻.docx

杜甫一生中八个尴尬时刻

杜甫一生中七个尴尬的时刻

一、李白给他的尴尬

公元744年,刚刚从吴越齐赵漫游归来的杜甫,回到了洛阳姑母的家里,准备去长安参加科考。

这时,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李白失意地离开长安东进,到了洛阳,与杜甫相遇。

关于这次相遇,文学史家们总是大书特书,津津乐道,视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实际情况虽然并没有值得大肆渲染的地方,但确实很有些意思:

李白不知施了什么魔法,竟然令已经三十出头而且正准备应考的的杜甫神志颠倒地跟着他跑了,跑到王屋山上求仙去了。

求仙未果,杜甫有随着李白跑到了梁宋大平原,遇到了高适,于是,三人结伙,携美姬,登高台,醉酒垆,着实潇洒狂放了一阵子,然后风云四散。

从此之后,二人竟然再也无缘谋面,但李白的名字成了杜甫魂牵梦绕的一个情结,和李白的交往,成了杜甫一团浓得化不开的记忆。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杜甫想李白、梦李白、哭李白、忆李白,先后写下了将近二十首关于李白的诗歌,但是,李白一生中,除了他们相会的时候写过一首戏赠杜甫的诗作,一直到死,再也没有提到过杜甫。

给人的感觉是,杜甫仅仅是他身边的一个匆匆过客,在杜甫完成了陪伴李白一程的任务之后,就应该消失得干干净净!

英国作家哈代说:

“呼唤人的和被呼唤的很少能互相应答。

”不幸的是,杜甫被他言中了。

杜甫热情的呼唤,丝毫没有引起过李白的回应,这不能不说,李白给杜甫带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尴尬。

二、李林甫给他的尴尬

杜甫为了求取功名,困居长安数十年,在这十年当中,他无依无靠,无以为生,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

在这十年当中,他一方面拼命结交达官贵人,四处请求引荐,一方面频频向皇帝献诗献赋,以期引起皇帝的注意。

这期间写成的《三大礼赋》便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

这些年当中,他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但他生不逢时,偏偏遇上了一代奸相李林甫。

在李林甫把持的那次考试中,他构织了一场天大的阴谋:

一个士子也不录取!

然后给皇帝上表:

野无遗贤。

天下有本事的人已经全部被朝廷录用了,参加这次考试的人,没有一个可用之材。

对于这场阴谋,当时的人都明白:

李林甫为了擅权,要掐断大唐王朝选拔人才的唯一渠道。

后来的历史学家、杜甫研究专家等出于道义,也都对李林甫口诛笔伐。

因为,李林甫的玩笑开得太大了,大得令杜甫尴尬无比,大得令杜甫一生落魄。

一个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的人,几乎一夜之间被李林甫剥光了裤子,几乎没了一点点做人的本钱。

不过,实在不是想为李林甫平反昭雪,也无心亵渎杜老夫子,但有一个令我们无比尴尬的事实是:

据文学史专家考证,和杜甫一同参加这次科举的学子,后来几乎没有一人在官场上混出些名堂来。

换一个堂皇的说法,就是几乎没有人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只有一个元结,混到道州刺史的位子,也没有什么耀眼的业绩。

杜甫的遭遇,是说明了唐代科举的精准呢,还是说明了唐代科举的黑暗?

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

科举考试是为朝廷选拔官吏的,而不是选拔艺术家的。

而且,从杜甫的一生看,他虽然没有做过什么像样的官职,但就他担任官职——比如左拾遗——期间,为宰相的事骂皇帝,也显示了相当的迂腐和偏执,看不出有什么大局观和政治识见。

三、安禄山给他的尴尬

安史之乱爆发前,杜甫一生中终于有了一次精准的预感:

大唐王朝要出事了。

于是,家庭观念特强的杜甫忙将妻儿送到了远离长安的奉先县。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带着老婆孩子历尽艰辛,几乎九死一生,终于避开了叛军,逃到了郛县。

后来,听说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立马要去投奔新皇。

不幸的是,他路上遭遇了叛军,被抓到了长安。

但他是被抓去的还是混入百姓之中被驱赶到长安的,杜甫没有细说,史料中语焉不详。

但我个人倾向于后者。

理由如下:

(一)他没有被安禄山任用,没有担任安禄山的任何官职。

同时的很多文人,如王维,做了安禄山的官,被唐玄宗誉为“诗书画三绝”、和杜甫私交甚好的郑虔做了安禄山的官。

杜甫没有得到这样的“礼遇”,可能是因为他在玄宗时只担任过右帅府兵曹参军(八品官),官位太小,政治影响有限,安禄山看不上他,所以也不会抓捕他。

(二)杜甫羁縻长安期间,写过许多诗,在诗歌中,他到过曲江,到过自己的旧宅,私会过郑虔,“参观”过叛军得胜归来的场面,可见,他是自由的。

也就是说,安禄山没有把杜甫当回事儿,没有关照过他,也没有刻意迫害他。

诚然,跟着安禄山做事,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长安被收复后,王维、郑虔等人后来都受到过处罚。

但是,是否被安禄山录用,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这些人在安禄山眼里的分量。

杜甫的这段经历,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恐怖,也不值得夸耀。

这样一个自视甚高的诗人,竟然被安禄山如此冷落,不能不说是他的又一种尴尬。

四、肃宗皇帝给他的尴尬

杜甫从长安逃出来,跑到了肃宗所在地凤翔,一双麻鞋,一袭烂衫。

见了肃宗,杜甫不仅号啕大哭,而且边哭边诉,说自己如何忠于圣上,即使身陷贼手,依然赤心不改。

说自己如何历尽艰险,风餐露宿,宁死也要见到皇上。

肃宗刚刚趁着马嵬坡事变,逃脱父皇的控制,跑到大西北,宣布登基即位,也刚刚为自己的小朝廷草草拼凑起一套班子,正缺人手,于是,肃宗毫不犹豫地授予他左拾遗一职。

品味虽低,却是皇帝身边的近臣。

这时,杜甫应该说是颇受皇帝信用的。

一个很好的例子:

岑参从边塞回来,杜甫连忙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章,保举岑参做右补阙,皇帝立即答应。

杜甫在新朝廷里应该说也是很舒心的:

他的布衣之交房琯做宰相,几个义气相投的朋友王维、严武、岑参等人经常跟他诗酒唱和。

但好日子不久便结束了,导火索是宰相房琯。

提起房琯跟杜甫的关系,还需要一大段补叙:

据《旧唐书·房琯传》记载,房琯,河南人,早年隐居在首阳山下读书,年轻时长期活动在洛阳一带的杜甫与房琯结交,被称为“白衣之交”。

后来,房琯仕途颇顺,很快成为唐玄宗朝中的要臣。

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出逃四川,很多地位名望都在房琯之上的高官延宕不行,独房琯一路风尘,追上玄宗。

玄宗大悦,即日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紫金鱼袋。

这之后,太子李亨逃出四川北上灵武宣布继位,远远地给自己的父亲玄宗皇帝封了一个太上皇的头衔。

玄宗无奈,便命房琯诸人到灵武传玉册,册立李亨。

于是,以“顾命大臣”的身份出现在肃宗皇帝李亨身边的房琯,自然是一言九鼎。

这个时候,朝廷里出现了改变了房琯,也改变了杜甫命运的两个人:

颜真卿和贺兰进明。

房琯不耻于贺兰的为人,拖延迟滞朝廷对他的官职任命。

贺兰进明是个小人但不是个无足轻重的脚色,他是在河北跟安禄山打过仗的人,虽然从未取胜过,但靠着骗取颜真卿的功劳,不仅保了命,也成了名人。

这个人就在肃宗面前说房琯的坏话。

什么是阴险狡诈,老奸巨猾?

能配得上这八个字的,一定是那些不动声色几句话,取人项上首级的人物。

原来,房琯等册立肃宗的时候,也带来了他替玄宗筹划的定国大计:

肃宗守西北,其他皇子分守江南等地。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

守江南的永王李璘造反了。

肃宗对这种安排起初并不在意,但经不住贺兰进明三言两语“点拨启发”:

以枝庶悉领大籓,皇储反居边鄙,此虽于圣皇似忠,于陛下非忠也。

琯立此意,以为圣皇诸子,但一人得天下,即不失恩宠。

又各树其私党……推此而言,琯岂肯尽诚于陛下乎?

”上由是恶琯。

房琯是个明白人,朝廷里自己混不开了,那好,俺不跟你们斗了,俺找安禄山斗去。

肃宗平时多次聆听房琯滔滔不绝地谈论行军打仗的的韬略,打心眼里佩服这位“战神”,虽然心里烦他,但身边并无得力大将,就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辛辛苦苦纠合出来的六万人马全部交给房琯。

这老人家并非吃素的,得了将令,踌躇满志,当夜,月黑风高,房琯高点红烛,打开兵书,一行行地翻阅下去,突然,三个火红的大字跃入眼帘:

火牛阵!

房琯大喜过望,一拳击在腿上,高叫道:

“安禄山,你完了!

我大唐,有救了!

翌日,两军对垒,房琯命军士牵来2000头犍牛,牛角绑上锋利尖刀,尾巴系上蘸透了桐油的棉布。

战鼓擂响,房琯一声令下令,立即点燃棉布,刹那间,烈焰熊熊,犍牛奔腾,直扑叛军。

对面的叛军一见这等阵势,纷纷哀嚎:

哎吆,白花花的刀子冲过来了。

但很快他们看清了是牲口,忍不住笑了:

玩牲口,爷们是祖师!

爷们就是跟牲口同吃同住一块长大的!

叛军将领一声令下,所有战鼓齐擂,顿时鼓声震天,山摇地动。

那狂奔而来的犍牛受此惊吓,猛然转身,朝出发的地方冲杀过去。

正在翘首引颈期待大捷的的唐朝官军,哪有提防?

转眼之间,牛踏连营,刀刺人马,六万大军全线奔溃,叛军趁机掩杀过来……

这就是唐史上著名的陈涛斜惨案!

肃宗忍无可忍,要收拾房琯。

杜甫不干了,连夜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责骂皇帝,桀纣之主也!

我们敬爱的大诗人杜甫,被关了以来。

而且享受了唐代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位诗人能够享受的待遇:

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衙门会审。

这就是江湖上令人闻风丧胆的“三司会审”。

掌管三司会审的关键人物是谁?

颜真卿!

颜真卿既是刑部尚书,又兼任御史大夫,而当时的大理寺卿又是颜真卿的老部下。

据说,唐肃宗是动了杀机!

那个忠君爱国誓死不移的颜真卿一定忠实地贯彻皇帝的意图。

后来,虽经宰相张镐力保,杜甫保住了一条命,但被肃宗彻底地赶出了长安。

从此,他一辈子再也没回来过……

五、颜真卿给他的尴尬

杜甫作品中提到过那个时代很多著名的文化人物,有诗人,比如李白、高适、王维、岑参。

有画家,比如郑虔、曹霸、王宰。

有舞蹈家歌唱家,比如公孙大娘,李龟年。

有书法家,比如草圣张旭,太守李邕。

不管是缘浅缘深,既然入了老杜的诗,就说明老杜跟他们打过交道。

但就颜真卿来说,他曾经师承张旭,其书法造诣和成就以及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不亚于张旭李邕,而且,杜甫和颜真卿同朝为官,俗话说,抬头不见低头见,二人无论如何打过交道,可是杜甫从没有在诗歌里提到过颜真卿。

这也不难理解:

一个三品尚书,一个八品谏官,中间隔着不止一堵高墙。

但依笔者臆测:

老颜看不上老杜,老杜打心眼里憎恶老颜。

为什么呢?

还是因为房琯!

杜甫上疏救房琯,除了私交,还因为杜甫对房琯评价甚高,期许甚高。

杜甫认为,房琯“少自树立,晚为醇儒,有大臣体……位至公辅,康济元元”。

《(奉谢口敕放三司推问状》),所谓爱屋及乌,爱房琯,就要爱他的缺点,而且处处捍卫他的形象。

但颜真卿不这么干,他整房琯。

倒不是因为他不爱房琯,实在是因为房琯毛病多。

颜真卿先是弹劾了房琯的小酒友谏议大夫李何忌,有的史书上载,理由是“在朝班不肃”,有的史书上说,理由是“不孝”。

估计不是什么原则问题,有可能是他的名字惹的祸,“何忌”,荤素不忌,谁都不怕!

后来,颜真卿直接抓捕董庭兰。

老董又是谁?

房琯的门客,盲琴师。

若是只看这两个头衔,也不觉得这人多大能耐。

但别忘了,房琯爱听小曲,董庭兰小曲弹得十分高妙,因此,房琯十分宠爱这个老琴师(一个既盲且老的男人),房琯又是宰相,于是,董庭兰便是宰相身边的大红人。

于是,朝官往往走董庭兰的门子见宰相,这个眼盲心不盲艺术家感觉到了白花花的银子的气息,自是亦大肆招纳货贿,奸赃颇甚。

但董庭兰惹毛了两个连房琯都惹不起的人:

一个李光弼,一个颜真卿。

董庭兰低价收购劣质大米卖给军队,谁的军队?

李光弼!

李光弼正在河北把脑袋挂在腰带上跟安禄山史思明拼命呢,血流干了,汗流尽了,偷空喝完米汤,黑的,又苦又涩。

李光弼要杀人,可他一时半会到不了长安!

得找人啊!

找谁。

有个铁哥们颜真卿正管着砍人的事。

要说这两铁哥们,不是一般的铁,当年在河北,颜真卿做太守,他带领平原郡军民勒紧腰带,硬是给李光弼省下了半年的军粮,后来颜真卿收养河北故旧亲眷遗孤,弄得家徒四壁,还找李光弼借过粮食。

这件事,看看颜真卿的书法名作《乞米帖》全清楚了。

后来,房琯倒了,我老杜也给弄三司去了!

皇帝要砍我老杜的脑袋,你老颜板着个脸,一副公事公办的摸样,也要弄我的脑袋,何必呢?

况且,咱们日后都是文化名人!

当然,杜甫不会这样说,但可能会这样想。

六、房琯高适给他的尴尬

房琯有一子房乘,目盲。

据说,杜甫早年为治疗此子目疾,亲自足蹬草鞋,身负背篓,攀上首阳山采草药。

后来,杜甫又为救他爹,差点丢了脑壳。

再后来,房琯仕途有升有迁,但大体上入则为尚书,出不失刺史。

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这是一个普通的年份,但对杜甫来说,绝不平凡。

这年,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成草堂。

这年,房琯出为汉州刺史。

汉州(今四川广汉)据成都不到五十里地。

这年,高适在彭州任刺史。

彭州距成都也只五十里地。

罗列了这么多的人名地名和数字,大家期待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终于没有出现。

杜甫为了创建草堂,披荆斩棘,因为浣花溪虽然是诗意的名字,但杜甫选中的浣花溪畔那片地荆莽丛生,如今,草堂四周恐怕早已高楼林立了,端坐在高楼里的人恐怕没几个会想象到杜甫当年的艰辛。

杜甫为了创建草堂,四处求告,但举目无亲,只有一个退职的县令送过花木。

写到这里,我有落泪的冲动了,大家想必更想知道,前面罗列的那两个人在干什么。

如今,汉州八景之一的“ 西湖夜月”,前身便是“房湖公园”,此园为房琯所凿,凡数百亩,洲岛回环,亭堂台榭甚胜。

每当夜月,上下交辉。

房琯公暇时即抚琴其间。

至于高适,我们先读读杜甫的诗: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

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

天涯喜相见,披豁对吾真。

(《奉简高三十五使君》)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酬高使君相赠》)

笔者将这几句诗篡改为几句对白:

“现在没办法了,求告多次了,给点表示啊!

“咱们也算好哥们啊,关系不错,别不把老杜当盘菜啊!

“老朋友给些粮食,自己种一片小青菜,凑合着过呗。

但我一直怀疑,第三首里面的“故人”不是指高适,而且怀疑很有可能说的是严武。

跟大家一样,本人也纳闷:

两个权高位重的老战友,为什么会如此冷落老杜?

难道他们感受不到老杜艰难的呼吸?

不久,杜甫听说房琯在汉州,便骑马匆匆奔进汉州城。

杜甫赶到汉州,得知房琯已经接到诏书,启程返回长安。

杜甫匆匆追到阆州,打听到房管落脚的僧舍,见到了一副崭新的棺木。

他跟那个人已经阴阳两隔。

杜甫追了一段又一段路程,他战胜了距离,但无法战胜生死!

很难推断,房琯如果还活着,会不会令杜甫如次尴尬。

七、严武给他的尴尬

严武这个人,只看看在杜甫写给他的诗中对他的称谓,就知道这人不简单,这人跟杜甫关系不一般。

杜甫曾经称他“严黄门”,“严阁老”,“严郑公”,“黄门”“阁老”,是指严武曾担任过黄门侍郎,黄门侍郎,即门下侍郎,三省的长官之一,即宰相,“郑公”,是指严武爵封郑国公。

 据《旧唐书·杜甫传》:

“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

所谓的“世旧”,如《养一斋诗话》所论:

“史称公与武世旧,而武少于公十四岁,则知挺之已与公为交好,公亲见武之成立,故《八哀》诗云:

‘昔在童子日,已闻老成名’,明友其父也。

”大意是说杜甫跟严武的老爹过往密切,严武是杜甫看着长大的。

同时,严武进入仕途,受知于房琯,屡得拔擢,房琯跟杜甫又有“白衣之交”。

这么论起来,杜甫可以在严武面前摆大叔的谱了。

严武先后两次镇守四川,都是封疆大吏节度使的官衔。

在职期间,严武对这位大叔着实照顾有加,首先,给大叔讨了个六品官差:

检校工部员外郎。

后世所共传的“杜工部”即源于此。

其次,送米送粮,甚至亲赴杜甫草堂看望老杜。

杜甫《江村》里有这么两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即指送米事。

《严中丞枉驾见过》有“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亭”句即指严武来访。

但后来两人好像闹崩了。

《新唐书·杜甫传》的记载: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入其家。

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

‘严挺之乃有此儿!

’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

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

《新唐书》这段文字,本人确实并不信服,有些太像小说家言。

但还有一本唐代笔记小说《云溪友议》更惊悚:

“武年二十三,为给事黄门侍郎;明年拥旄西蜀,累于饮筵,对客骋其笔札。

杜甫拾遗乘醉而言曰:

‘不谓严挺之有此儿也’,武恚目久之,曰‘杜审言孙子,拟捋虎须?

’合座皆笑,以弥缝之。

武曰:

‘与公等饮馔谋欢,何至于祖考矣。

’房太尉琯亦微有所误,忧怖成疾。

武母恐害贤良,遂以小舟送甫下峡。

母则可谓贤良也,然二公几不免于虎口乎?

李太白为《蜀道难》,乃为房、杜之危也。

关于“杀杜”疑案,后人质疑甚多。

不过。

有一点可以相信,严武镇蜀期间,杜甫曾经离开过成都,至于是不是因为严武,也很可疑。

但还有一点,以杜甫褊躁迂阔的性格,遇上刚愎强横的严武,针尖麦芒相撞,能不碰出些火花才怪!

八、儿女

九、县令

 

严武对于杜甫一向非常欣赏,非常情深意切。

杜甫也称赞过严武“诗清立意新”。

杜甫比严武大十四岁左右,但老杜一直混得不行,要靠人家严武施舍点米,介绍个工作。

俗话说“拿人手软,吃人嘴短”。

于是,老杜写诗时,一般都是恭恭敬敬地称严武为“严公”、“严郑公”、“严中丞”等。

而严武仅有一篇称老杜为“杜拾遗”,其余的都是毫不客气地称其为“杜二”(唐人称排行并非蔑视,有亲热的意思,但绝不像称“公”和官衔那样有敬重之意)。

又受玄宗之命之上的拜谒过他,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杜甫听说肃宗欲罢免房琯之事后,便再三向肃宗上书建言,并辩说“罪细不宜免大臣”的道理,肃宗大怒,杜甫险些招来杀身之祸。

十五年六月,玄宗苍黄幸蜀,大臣陈希烈、张倚等衔于失恩,不时赴难。

琯结张均、张垍兄弟与韦述等行至城南十数里山寺,均、垍同行,皆以家在城中,逗留不进,琯独驰蜀路。

七月,至普安郡谒见,。

从幸成都,加银青光禄大夫,仍与一子官。

其年八月,与左相韦见素、门下侍郎崔涣等奉使灵武,册立肃宗。

接战,官军败绩。

时琯用春秋车战之法,以车二千乘,马步夹之。

既战,贼顺风扬尘鼓噪,牛皆震骇,因缚刍纵火焚之,人畜挠败,为所伤杀者四万余人,存者数千而已。

癸卯,琯又率南军即战,复败,希文、刘悊并降于贼。

琯等奔赴行在,肉袒请罪,上并宥之。

会北海太守贺兰进明自河南至,诏授南海太守,摄御史大夫,充岭南节度使。

中谢,肃宗谓之曰:

“朕处分房琯与卿正大夫,何为摄也?

”进明对曰:

“琯与臣有隙。

”琯乃以枝庶悉领大籓,皇储反居边鄙,此虽于圣皇似忠,于陛下非忠也。

琯立此意,以为圣皇诸子,但一人得天下,即不失恩宠。

又各树其私党刘秩、李揖、刘汇、邓景山、窦绍之徒,以副戎权。

推此而言,琯岂肯尽诚于陛下乎?

臣欲正衙弹劾,不敢不先闻奏。

”上由是恶琯,诏以进明为河南节度、兼御史大夫。

则听董庭兰弹琴,大招集琴客筵宴。

朝官往往因庭兰以见琯,自是亦大招纳货贿,奸赃颇甚。

颜真卿时为大夫,弹何忌不孝,琯既党何忌,遽托以酒醉入朝,贬为西平郡司马。

宪司又奏弹董庭兰招纳货贿,琯入朝自诉,上叱出之,因归私第,不敢预人事。

谏议大夫张镐上疏,言琯大臣,门客受赃,不宜见累。

二年五月,贬为太子少师,仍以镐代琯为宰相

房琯便向肃宗献出一计:

征用2000头壮牛,驾着战车,在牛尾处悬挂鞭炮,炮响牛奔,以火牛阵击溃叛军。

怎奈两军开战后,眼看牛车奔向叛军时,叛军一阵擂鼓呐喊,牛群畏惧,反而掉头回奔。

唐军一时猝不及防,死伤过半,大败而退。

房琯

高适

严武

耒阳县令

宗武

杜甫年谱

712年,杜甫出生,玄宗即位。

701年,李白出生。

702年,高适出生。

688年,王之涣出生。

715年,岑参出生。

718年,贾至出生。

726年,严武出生。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壮游》: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731年,杜甫漫游吴越。

735年,杜甫归洛,应试不第。

736年,漫游齐赵。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间,逐兽云雪冈。

射飞曾纵鞚,引臂落丘鸧。

忆昔凯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740年,往兖州探望任兖州司马的父亲。

写下《望岳》。

741年,杜甫成婚,定居首阳山。

首阳山在今偃师和洛阳之间。

742年,李白见贺知章,酒中八仙佳话。

744年,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会,两人与高适结伴同游梁宋。

李白被“赐金还山”,来到东都,与杜甫相识。

745年,李杜在兖州分手。

李南游吴越,杜西入长安。

746年,杜甫开始困居长安。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747年,应试不第,李林甫野无遗贤。

曾上书尚书韦济,赠诗京兆尹鲜于仲通,翰林学士张垍,边将哥舒翰+将等。

一无所获,寄食朋友,买药都市。

一次病后,一个叫王倚的朋友请杜甫吃了一顿饭,杜甫感激涕零:

疟疾三秋孰可忍?

寒热百日相交战。

头白眼暗坐有骶,肉黄皮皱命如线。

时号称诗书画三绝的郑虔也很落魄,与杜甫来往颇繁,杜甫写下了著名的《醉时歌》。

有“焉知饿死填沟壑”之句。

748年,王维经营辋川别墅,岑参首次出塞,入高仙芝幕府。

749年,高适授封丘尉。

751年,杜甫献三大礼赋。

752年,杜甫岑参高适等同游长安慈恩寺塔。

754年,杜甫携家往奉先县安置(因京城乏食.看来,杜甫此次来长安是带着家眷的),,自己独自返长安.

755年,杜甫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冬天,回奉先探亲,写下了《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路过华清宫,遥闻乐声,想象着玄宗和贵妃纵情享乐的情状,不禁感慨万千。

回到家中,眼见幼子饿死的惨状,终于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控诉。

756年,杜甫置家室于鄜州羌村,只身赴灵武,中途被俘,押往长安。

  2月,杜甫带家眷到长安,初夏,携家往奉先避乱。

5月,到白水,白水陷落,又携家北走,经彭衙、华原、三川到鄜州,将家眷安置在鄜州西北的羌村。

在羌村,他得到肃宗灵武即位的消息,想去灵武面君,半道被叛军抓获,押往长安。

在长安,听到了陈涛斜大败的消息,写下了《悲陈陶》、《春望》等篇章。

757年,杜甫逃离长安,凤翔见肃宗,授左拾遗,旋赴鄜州探亲。

李白入永王幕,高适拜淮南节度使,王维下狱.

  房管因陈涛斜大败,被贺兰进明劾奏,杜甫上书触怒皇帝,几下狱死。

被放还鄜州省家。

写下了《羌村三首》、《北征》等篇章。

758年,李白流夜郎。

王维复官,杜甫王维岑参贾至早朝大明宫唱和。

  是年5月,因房管案受牵连,被贬为华州司户参军。

759年,杜甫回河南探视旧居。

弃官,赴秦州,至同谷,辗转入蜀。

  是年春,回河南陆浑庄旧居。

2月,回华州,写下了《三吏》《三别》等诗。

初夏,到华州,见饥馑遍地,毅然辞官。

760年,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成草堂。

高适为蜀州刺史,与杜甫唱和。

761年,严武镇四川。

李白赴临淮投军,中道病还。

762年,严武入朝,高适代为成都尹。

   杜甫送严武至绵州,此时,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叛乱,杜甫回不了成都,只好依附绵州刺史、自己的从侄杜济为生。

后来,携家眷居住在梓州,转往阆州,拟由水路出蜀。

764年,严武复为成都尹,高适迁为刑部侍郎,杜甫携家自阆州还蜀,再入严武幕。

765年,严武高适卒,杜甫离蜀东下。

768年,杜甫抵江陵,居公安,至岳阳。

岑参客居成都。

770年,杜甫死于湘江,岑参死于成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