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的学简史.docx
《细胞生物的学简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的学简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胞生物的学简史
细胞生物学简史
1590
荷兰眼镜制造商J.Janssen和Z.Janssen父子制作了第一台复式显微镜,尽管其放大倍数不超过10倍,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665
英国人Robert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栎树皮)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称呼他所看到的类似蜂巢的极小的封闭状小室(实际上只是观察到到纤维质的细胞壁)。
1672
英国人NehemiáhGrew出版了TheAnatomyofVegetables,注意到了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与细胞质的区别。
Grew还提出了组织和组织学的概念。
1680
荷兰人AntonyvanLeeuwenhoek成为皇家学会会员,一生中制作了200多台显微镜和500多个镜头。
他是第一个看到活细胞的人,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等。
1758
英国望远镜商人JohnDollond发明消色差显微镜。
1802
法国人CharlesBrisseauMilbel,认为植物的每一部分都有细胞存在,“theplantiswhollyformedofacontinuouscellularmembranoustissue。
Plantsaremadeupofcells,allpartsofwhichareincontinuityandformoneandthesamemembranoustissue。
”。
1806
PierreJeanRobiquet和Louis-NicholasVauquelin首次分离出第一个氨基酸——天冬酰胺。
1809
法国人Jean-BaptistedeLamark发表Philosophiezoologique,提出“物种进化”,“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理论。
Lamark为法国退伍陆军中尉,50岁成为巴黎动物学教授,他认为只有具有细胞的机体,才有生命。
“Ithasbeenrecognizedforalongtimethatthemembraneswhichformtheenvelopesofthebrain,ofthenerves,ofvessels,ofallkindsofglands,ofviscera,ofmusclesandtheirfibers,andeventheskinofthebodyareingeneraltheproductionsofcellulartissue。
Butnoone,sofarasIknow,hasyetperceivedthatcellulartissueisthegeneralmatrixofallorganizationandthatwithoutthistissuenolivingbodywouldbeabletoexist,norcouldithavebeenformed。
”
1812
苏格兰人SirD.Brewster发明油浸物镜,并改进了体视显微镜。
1831
英国人RobertBrown发现植物细胞核。
1832
比利时人BarthelemyC.Dumortier观察了藻类的细胞分裂,并认为细胞来源于原来存在的细胞。
1835
法国人FelixDujardin观察动物活细胞时发现“肉样质”(Sarcode)。
1835
德国人H.vonMolh仔细观察了植物的细胞分裂,认为是植物的根和芽尖极易观察到的现象。
1837
捷克人JanEvangelistaPurkyne(Purkinje)把机体描述为是由几部分所组成的,即汁液(包括血液、浆液和淋巴),松散联接的纤维(腱)以及“颗粒”,也即动物细胞。
1838
德国人TheodorSchwann提出了“细胞学说”(CellTheory);1939年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MikroskopischeUntersuchungenüberdieÜbereinstimmunginderStrukturunddemWachstumderTiereundPflanzen)。
1838
德国人MatthiasJacobSchleiden发表“植物发生论”(BeiträgezurPhytogenesis),认为无论怎样复杂的植物都有形形色色的细胞构成。
GerardusJohannesMulder提出protein一词。
1839
JanEvangelistaPurkyne(Purkinje)用protoplasm这一术语描述细胞物质,“Protoplast”为神学用语,指人类始祖亚当。
1841
波兰人RobertRemak发现鸡胚血细胞的直接分裂(无丝分裂)。
1842
瑞士人KarlWilhelmvonNägeli观察了植物的细胞分裂。
1846
德国人HugovonMohl研究了植物原生质,发表了“identifiesprotoplasmasthesubstanceofcells”。
1848
德国人WilhelmHofmeister描绘了鸭跖草Tradescantia的花粉母细胞,明确的体现出染色体,但他没有认识到之一重要性,40年后德国人H.vonWaldeyer因这一结构可被碱性染料着色而定名为Chromosome。
1855
德国人RudolfLudwigKarlVirchow提出“一切细胞来源于细胞”(omniscellulaecellula)的著名论断,进一步完善了细胞学说。
1859
英国人CharlesDarwin出版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著名的进化论。
1861
德国人MaxSchultze认为动物细胞内的肉样质和植物体内的原生质具有同样的意义。
他给细胞的定义是:
“thecellisanaccumulationoflivingsubstanceorprotoplasmdefinitelydelimitedinspaceandpossessingacellmembraneandnucleus。
”
1864
德国人MaxSchultze观察了植物的胞间连丝。
1865
德国人JuliusvonSachs发现叶绿体。
1866
奥地利人GregorMendel发表了对豌豆的杂交试验结果,提出遗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1866ErnstHeinrichHäckelhypothesizesthatthenucleusofacelltransmitsitshereditaryinformation
1868
英格兰人ThomasHenryHuxley在爱丁堡作题为“生命的物质基础”(OnthePhysicalBasisofLife)的演讲报告时首次把原生质的概念介绍给了英国公众。
1869
瑞士人JohannFriedrichMiescher从脓细胞中分离出核酸。
1876
德国人OskarHertwig发现海胆的受精现象。
1879
德国人WaltherFlemming观察了蝾螈细胞的有丝分裂,于1882年提出了mitosis这一术语。
后来德国人E.Strasburger(1876~80)在植物细胞中发现有丝分裂,认为有丝分裂的实质是核内丝状物(染色体)的形成及其向两个子细胞的平均分配,动植物的受精实质上是父本和母本配子核的融合,并于1984提出了Prophase和Metaphase的概念。
1881
法国人Edouard-GérardBalbiani.在摇蚊幼虫的唾腺中发现巨型染色体。
1882
德国人EdouardStrasburger提出细胞质(cytoplasm)和核质(nucleoplasm)的概念。
WaltherFlemming发现灯刷染色体,并为有丝分裂定名。
1883
比利时人EdouardvanBeneden证明马蛔虫Ascarismegalocephala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并且在受精过程中卵子和精子贡献给合子的染色体数目相等。
E.vanBeneden和德国人T.Boveri发现中心体。
ArthurMeyer发现叶绿体。
1883
-1903
AlbrechtKossel发现DNA包含四种碱基:
adenine(A)、cytosine(C)、guanine(G)和thymine(T)。
他因此获得1910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884
-85
OskarHertwig、EdouardStrasburger、RudolfKolliker和AugustWeismann分别独立提出染色体是遗传的基础物质。
1885
德国人AugustWeismann提出种质论。
1886
德国人ErnstAbbe发明复消差显微镜,并改进了油浸物镜。
1887
AugustWeismann推测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中,染色体数目周期性减半
1888
德国人HeinrichWilhelmGottfriedWaldeyer为染色体定名。
1890
德国人RichardAltmann描述了线粒体的染色方法,他推测线粒体就像细胞的内共生物,并认为线粒体与能量代谢有关。
他还于1889年提出了核酸的概念。
德国人TheodorBoveri发现卵子和精子为合子提供同样的染色体数目。
1895
德国人WilhelmConradRoentgen发现X-射线。
1896
美国人EdmundBeecherWilson出版TheCellinDevelopmentandHeredit。
1897
德国人EdaurdBuchner证明发酵是由酶引起的催化过程。
并因此获得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
1898
意大利人CamilloGolgi用银染法观察高尔基体。
CarlBenda用结晶紫对线粒体染色,提出mitochondrion这个术语。
1900
HugodeVries(荷兰)、ErichTschermakvonSeysenegg(奥地利)和KarlCorrens(德国)分别重新发现孟德尔在34年前发表的遗传法则。
1901
荷兰人HugodeVries提出“突变”这一概念。
1902
WalterSutton和TheodorBoveri提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认为孟德尔遗传单位存在于染色体上。
1904
英国人WilliamBateson描述了基因连锁现象,认为一个特殊的性状可能是由不止一个基因引起的。
1905
美国人ClarenceMcClungshowsthatfemalemammalshave2XchromosomesandthatmaleshaveanXandaY
1907
美国人RossGranvilleHarrison发明组织培养。
1908
美国人T.H.Morgan以Drosophilamelanogaster为材料开始著名的遗传学实验,1910年提出遗传的染色体理论,1919年发表“遗传的本质”(PhysicalBasisofHeredity)。
1926年发表“基因学说”(TheTheoryoftheGene)
1910
美国人ThomasHuntMorgan发现连锁定律。
1911
美国人PeytonRous发现鸡肉瘤病毒,因此获得1966年的诺贝尔奖。
1924
德国人RobertJoachimFeulgen和HeinrichRossenbeck发明了DNA特异性Feulgen染色法。
1925
瑞典人TheodorSvedberg发明超速离心技术,并使用它分离蛋白质。
他还因对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而获得1926年诺贝尔化学奖。
1926
美国人JamesBatchellerSumner首次制备酶的结晶,并证明酶是蛋白。
他因此获得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928
英国人FrederickGriffith发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
1929
德国人KarlLohmann发现ATP,标志着生物能学研究的开端。
1932
荷兰籍德国人FritsZernike设计了相差显微镜(phasecontrastmicroscope),并因此获1953年诺贝尔物理奖。
1932
德国人MaxKnolland和ErnstAugustFriedrichRuska发明电子显微镜,1940年美国和德国制造出分辨力为0.2nm的商品电镜。
1933
瑞典人ArneTiselius发明电泳的方法,获得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
1934
MartinSchlesinger分离纯化了噬菌体,证明噬菌体由DNA及蛋白质所组成。
1935
美国人WendellM.Stanley首次得到烟草花叶病毒的结晶体,于1936年分离出核酸。
1938
WilliamThomasAstburyandFlorenceO.Bell首次发表脱氧核糖核酸的X光衍射研究。
洛克菲勒基金会的WarrenWeaver提出"molecularbiology"这一词汇
1940
德国人GustavAdolfKausche和HelmutRuska发表了世界第一张叶绿体的电镜照片。
1941
美国人GeorgeW.Beadle和EdwardL.Tatum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概念。
1942
SalvadorEdwardLuria和ThomasFoxenAnderson利用电镜观察了噬菌体的形态和特征。
1944
美国人OswaldAvery,ColinMacLeod和MaclynMcCarty通过微生物转化试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奥地利人,193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ErwinSchrödinger1944发表WhatisLife一书,使很多物理学家进入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
1945
KeithPorter,ErnestFullamandAlbertClaude发现小鼠成纤维细胞中的内质网。
1947
SamGranick和KeithRobertsPorter得到清晰的叶绿体电镜照片。
1949
加拿大人M.Bar发现巴氏小体。
1950
奥地利人ErwinChargaff提出任何细胞中A和T,G和C的碱基比率是恒定的。
否定了四核苷酸理论。
研究了核酸的化学性质及酶液降解机理。
LinusCarlPauling和RobertB.Corey提出蛋白质结构的α-螺旋模型。
CallanHG和TomlinSG观察了核膜的超微结构。
1951
JamesBonner等人发现线粒体与细胞呼吸有关。
1952
美国冷泉港卡内基遗传学实验室的MarthaChase和AlfredHershey利用噬菌体同位素标记感染实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他们将噬菌体外壳的蛋白质用35S标记,核酸用32P标记,结果进入宿主细胞能复制的是32P标记的核酸,35S蛋白质外壳留在宿主细胞的外面。
RobertBriggsandThomasKing将蛙囊胚细胞核转植到去核的蛙卵内,表明移植核能进行分化。
RosalindElsieFranklin拍摄到清晰的DNA晶体的X-衍射照片。
1953
RosalindElsieFranklin根据X射线衍射分析,认为DNA是一种对称结构,可能是螺旋。
美国人JamesDeweyWatson和英国人FrancisHarryComptonCrick提出DNA双螺旋模型。
1954
DaltonAJ和FelixMD观察了高尔基体的超微结构。
1955
比利时人ChristiandeDuve发现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
SeymourBenzer建立了染色体的精细作图方法和互补测验。
提出了“顺反子CISTRON”概念。
SeveroOchoa和MarianneGrunberg-Manago发现第一个RNA聚合酶——多核苷酸磷酸化酶,并体外合成多聚核苷酸。
1956
ArthurKornberg等人结晶DNA聚合酶。
美籍华人蒋有兴利用徐道觉发明的低渗处理技术证实了人的2n为46条,而不是48条。
1957
J.DavidRobertson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
1958
FrancisCrick提出中心法则。
MatthewMeselsonandFranklinStahl用同位素标记实验证实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1960
FrancoisJacob,DavidPerrin,Carmen,Sanchez和JacquesMonod提出操纵子Operon概念。
1961
英国人PeterMitchell提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偶联的化学渗透学说,因此获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
FrancisCrick,SydneyBrenner等证实了遗传密码为三联密码。
MarshallW.Nirenberg和HeinrichJ.Matthaei建立了无细胞系统,初步破译了AAA,UUU,GGG和CCC四个密码子。
1964
YanofskyC.等通过对E.coli的Trp合成酶的研究建立了基因和蛋白质的共线形关系。
MarshallW.Nirenbergvv等通过三联体结合实验破译全部有义密码子。
1965
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6
JohnH.SinclairandBarbaraJ.Stevens发现线粒体具有环状DNA。
1967
MartinGellert从大肠杆菌中发现DNA连接酶。
1968
HamiltonO.Smith,KWWilcox和TJKelley发现DNA限制性内切酶。
Smith因此与WernerArber和DanielNathans共享1978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1969
JosephG.Gall和MaryLouPardue发展了原位杂交技术。
BooneCM和RuddleFH用仙台病毒使人、鼠细胞融合。
1970
美国人DavidBaltimore和HowardMartinTemin分别独立发现逆转录酶。
而与RenatoDulbecco共享1975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971
美国人DanielNathans和HamiltonSmith发展了核酸酶切技术。
1972
美国人PaulBerg建立了DNA体外重组技术,并因此获得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73
美国人StanleyNormanCohen和HerbertWayneBoyer将外源基因拼接在质粒中,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从而揭开基因工程的序幕。
1975
英国人FrederickSanger设计出DNA测序的双脱氧法。
于198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此外Sanger还由于1953年测定了牛胰岛素的一级结构而获得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
GünterBlobel和他的博士后学生BernhardDobberstein提出信号假说,Blobel因此获得1999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GeorgesJ.F.Köhler和CésarMilstein建立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因此与NielsK.Jerne共享1999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1976
美国人J.MichaelBishop和HaroldE.Varmus发现鸟类肉瘤病毒中含有癌基因,并因此获得1989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日本人SusumuTonegawa发现免疫球蛋白基因重组,并因此获得1987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1977
LouiseChow和RichardRoberts、PhillipSharp分别发现真核基因具有内含子,提出断裂基因的概念。
后两者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1978
ACYChang,JHNunberg,RJKaufman,HAErlich,RTSchimkeand.SNCohen首次将真核基因(dhfr)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
1981
瑞士人G.Binnig和H.RoherI在BM苏黎世实验中心(ZurichResearchCenter)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而与电镜发明者Ruska同获198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ThomasCech发现四膜虫rRNA的自剪接现象。
Cech因此与SidneyAltman共享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JulianBanerji,SandroRusconi和WalterSchaffner发现增强子。
1982
美国人StanleyB.Prusiner发现蛋白质因子Prion,更新了医学感染的概念,于1997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983
美国人KaryB.Mullis发明PCR仪,建立了DNA体外扩增技术。
1987年发表了“SpecificsynthesisofDNAinvitroviaapolymerase-catalyzedchainreaction”,于199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984
德国人G.J.F.Kohler、阿根廷人C.Milstein和丹麦科学家N.K.Jerne由于发展了单克隆抗体技术,完善了极微量蛋白质的检测技术而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WilliamMcGinnis等发现果蝇的同源异型盒及同源异型基因。
1987
MaynardOlson建立酵母人工染色体(yeastartificialchromosomes,YACs)技术,用于大片段基因克隆。
1989
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HumanGenomeOrganization)成立,负责协调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的实施。
1990
美国能源部(USDepartmentofEnergy)和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
1991
MarkAdamsandcolleagues提出表达序列标记(expressedsequencetag,EST)的概念。
1992
MelSimon等建立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articialchromosomes,BACs),用于大片段基因克隆。
1994
MarcWilkins提出蛋白质组(Proteome)概念。
1996
美籍华人王晓东发现几种由线粒体途径引起的细胞凋亡。
多利羊在卢斯林研究所诞生,成为世纪末的重大新闻。
多利是IanWilmut领导的研究小组克隆的。
1998
美国人T.Wakayama和R.Yanagimachi成功地用冻干精子繁殖出小鼠。
2000
世界首例克隆猪在苏格兰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