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50713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东莞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东莞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东莞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东莞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莞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docx

《东莞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莞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docx

东莞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

东莞市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现“三个走在前列”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

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全市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新任务和新要求,科学编制和实施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对实现安全发展意义重大。

本规划依据《广东省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十三五”时期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重要依据。

一、安全生产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安全生产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大力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市深入贯彻落实,顺利完成安全生产工作的目标任务,安全生产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1.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

制定印发《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东莞市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进一步规范了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各相关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明确和细化各级各相关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目标指标管理体系。

加强和规范镇街(园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逐步健全市、镇街(园区)两级执法监察体系。

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了行政审批事项的“减、放、并”,各项行政审批事项效率提升50%。

支持市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协会规范发展,推动了行业自律。

2.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取得新发展。

针对安全生产监管薄弱环节,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印发《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东莞市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东莞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办法》《东莞市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监察联合行动实施办法》《东莞市全面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实施意见》《东莞市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办法》《东莞市安全生产警示制度》等一系列安全生产制度文件,逐步实现将国家和省规定的部门安全监管职责制度化,使安全生产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迈上新台阶。

安全生产执法监察标准化建设得到强力推进,进一步强化了安全生产“双基”建设,推动了安全监管重心下移,全面提升了村(社区)一级安全监管整体效能。

“十二五”期间先后开展了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消防、建筑、特种设备、涉氨企业、粉尘涉爆企业、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等重点行业领域的隐患排查与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取缔关闭了一批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场所。

组织开展了重点行业职业卫生专项执法检查,通过分片督查、专项检查和联合执法等形式,切实加大了对职业病危害事故和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平安企业和平安工地创建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广泛开展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并组织开发了安全生产三项人员远程考试平台。

4.安全生产科技支撑能力取得新进展。

大力实施“科技强安”战略,初步筹建“智慧安监”信息平台,强化了全市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手段。

应用二维码、无人机、视频监控、GPS卫星定位等新技术、新手段,实现了对重点行业、重点部位、重点隐患的立体监管监控。

建立了安全生产专家信息库,聘请市级安全生产总顾问,充分发挥了专家的智力支撑作用,培育了一批安全生产、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机构。

5.安全生产应急保障能力建设进入新阶段。

推动健全了市、镇街(园区)、村(社区)联动的应急反应机制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了市安全生产应急平台。

积极开展政府安全生产预案修编工作,各政府部门修编了其主管行业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不断增强。

积极推动各部门、各企业开展应急演练。

积极筹建立沙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强化应急装备和物资配备,不断夯实应急管理基础。

6.生产安全事故防范控制取得新成效。

“十二五”时期,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防范控制,事故总量持续下降,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安全生产主要控制指标均有较大幅度下降,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8.54%,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7.8%。

(二)安全生产形势

全市安全生产现状与安全发展要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具体表现在:

生产经营单位多,危险化学品企业数量、油气输送管道长度、机动车保有量、通航水域面积以及特种设备、高层建筑、“三小”场所、出租屋、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居全省前列。

经济发展仍较多依靠传统路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仍未完成等因素,制约了安全生产深层次问题的破解。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意识薄弱,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不强、技能不高、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行业生产工艺技术落后,设备设施老化陈旧,职业病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安全监管监察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不够完善,特别是基层安全监管力量薄弱。

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不高,安全生产技术支撑能力仍有欠缺,安全生产风险防控能力尚有不足。

安全生产应急能力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重点行业(如危险化学品行业)应急救援专业能力不足,应急救援装备物资种类单一、应急救援专业技能和实战能力不足。

安全生产现状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安全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

“十三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将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

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安全生产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阐明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凝聚了全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共识,为新时期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行动方向。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和各有关方面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释放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东莞制造2025”的实施和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加快推动企业工艺技术和装备的改造升级,提升城市安全风险管控水平提供了新机遇。

三是全市综合实力强,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随着新一轮改革的深入推进,为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破除安全生产工作瓶颈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是全市安全生产环境不断改善,社会公众和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安全意识日益增强,为推进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浓厚的氛围。

综合预期,“十三五”期间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全市事故总量和事故死亡人数将进一步减少,职业病危害将得到较好控制,但事故总量下降幅度收窄,较大以上事故可能波动反复,部分行业领域和局部地区事故可能有所反弹,生产安全事故将呈现诱因多样化、类型复合化、波及范围扩大化和社会影响持久化的特征。

因此,遏制伤亡事故和减少职业病危害仍然是“十三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必须在预防和治本上下功夫,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健全安全生产法治体系,提高安全生产现代化治理能力,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创新安全生产技术与管理,严格监管执法,落实责任和管理制度,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市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战略目标,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以完善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提高安全生产现代化治理能力为主题,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明确部门监管责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风险防控预警体系,强化科技支撑、监管执法与应急处置能力,突出强化“三小”场所及出租屋安全管理,加强安全宣教培训,强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完善安全生产法治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推动作用,夯实安全生产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协调,齐抓共管。

统筹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生产纳入社会管理创新和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确保区域、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协调发展。

坚持问题短板导向,加大投入整治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和问题。

2.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坚持科技兴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安全生产信息化、现代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大力开展安全科技研发与成果推广应用,从根本上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3.强化法治,综合治理。

坚持依法行政,运用法治思维和手段解决安全生产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规范安全生产法治秩序。

提升全民安全素养,提高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能力。

4.突出预防,强化责任。

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强化法规标准、风险防控、科技创新、应急救援等体系建设,强化风险预警防控,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三)规划目标

到2020年,全市安全生产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现代化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全民安全生产意识与能力进一步提高,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水平迈上新台阶。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营运车辆万车死亡率等主要指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专栏:

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降幅(与2016年相比)

2020年

1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10%

2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10%

3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30%

4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19%

5

营运车辆万车死亡率

6%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

1.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

监督指导生产经营单位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按规定配齐配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建立健全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机制、制度规程,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强安全管理。

建立重大项目创新型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监管服务扶持机制,对重大项目主动上门服务,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在立项建设阶段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加强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和监控工作,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完善风险辨识、评估、排查、预警和防控机制,加强风险预控管理。

依法开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生产经营单位本质安全水平。

加大对发生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推行事故重大责任人员职业禁入制度。

2.健全安全监管责任体系。

完善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

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制度。

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落实属地监管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责任体系要求,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具体负责本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一体化监管执法机制,形成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合力。

提升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的协调能力和执行力,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

完善各镇街(园区)、各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体系,加强绩效考核,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安全生产绩效在全市各级各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考评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量化考核中的权重。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书、诫勉约谈、“一票否决”等制度。

3.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按照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与透明、高效、便民相结合的原则,依法取消、下放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事项,制定完善的配套监管措施,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和执法工作,提高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逐步扩大镇街(园区)安全监管部门管理权限,提高基层安全监管部门行政效能,推动安全监管重心下移、关口前移。

制定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权责清单,率先在全省厘清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监管职责关系,合理划分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的执法监察责任和边界范围。

规范安全生产在线审批监管工作,及时公开行政审批、行政处罚信息。

4.推动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融合,扶持有实力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开展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推动形成植根东莞、有影响力的龙头品牌企业。

培育、引导和规范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技术服务市场,依托行业协会建立健全技术服务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现场勘查记录,使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自觉接受监管部门和社会监督。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构建完善“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机制,建立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及事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出台相关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细则,按照国家、省的工作部署,在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渔业生产等高危行业领域强制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鼓励、引导保险机构开发适应各类企业安全生产保障需求的个性化保险产品。

建立供给式培训服务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培训机构与中小微企业签订培训合作协议,开展帮扶式培训。

全面推进考试体系建设,督促各级各类考试机构不断提升考试服务能力,规范考务管理,确保公平、公正。

按照政府指导、分级管理、资源共享、社会参与的思路,加快互联网+安全培训信息化建设,创新安全培训网络学院运行体制机制,形成兼容、开放、共享、规范的安全生产网络培训体系。

完善安全生产诚信体系,营造诚信守法的安全生产市场环境,推行安全生产企业“黑名单”制度,研究制定对失信行为的制约措施和惩戒制度。

(二)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法治建设

1.健全安全生产法规体系配套。

依据国家、省制定的各项安全法律法规,完善与其相配套的制度和管理办法。

结合《安全生产法》《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及《广东省市场监管条例》,加快有关生产经营单位履行主体责任、安全监管、行业监管、执法监察、应急救援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的制定工作。

加强安全生产政策法规解读、舆情收集与回应,完善公众互动交流信息平台,拓宽公众参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配套制度和管理办法的渠道与范围。

2.建立安全生产标准体系。

探索制定涵盖职业健康、应急救援和安全培训等领域的地方性标准。

监督生产经营单位严格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要求,依法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鼓励有条件的镇街(园区)和大型生产经营单位根据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率先制定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安全生产技术标准。

3.推进全面依法行政。

完善依法行政的制度和程序,完善安全生产重大事项的专家论证、民意征集和听证制度,健全安全生产民主科学决策机制。

完善执法标准,规范执法程序和方式,实施执法全过程记录和信息公开制度,强化日常监管执法工作。

实施随机抽查、巡查制度,建立安全生产责任评估倒查追究制度。

进一步完善“两法衔接”机制,对于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的涉嫌犯罪行为,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出台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及配套的指导性意见,严肃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强化事故查处的时效性、严肃性和公正性。

(三)提升区域安全生产总体水平

1.统筹城乡安全保障建设。

强化规划编制中对规划区域的安全风险研究,强化危险性项目规划审批管理。

统筹规划城市水、电、气、热、照明、通讯设施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立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地下管网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建筑余泥渣土消纳场建设运营安全管理,推动高层建筑物、体育场馆、会展场馆、涵洞、桥梁等重点建筑(设施)科学设置安全防护和应急避险设施。

2.推动基层安全基础建设。

坚持将安全作为村(社区)建设发展的前提,统筹规划村(社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

建立与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社区相适应的基层安全管理机制。

发挥物业公司或业主委员会的作用,将楼院公用设施安全检查、重点时段安全提示、家居安全教育纳入物业管理服务范围。

深入开展“三小”场所、出租屋和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专项治理行动,大力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镇安全社区、企业主导型安全社区、新农村安全社区建设。

3.化解区域总体安全风险。

坚持将安全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原则和内容,依托产业转型升级逐步降低产业安全生产风险。

鼓励和引导新建产业项目选用先进工艺、设备,支持现有工艺、设备的技术革新,提高工艺及设备的本质安全。

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布局,引导区域重点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形成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园区安全发展模式。

4.构建区域安全风险防控预警体系。

通过“智慧安监”信息化管理平台,采集涵盖生产周期的生产安全数据,形成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基础资源数据库。

推动实施安全风险评估和防控工程,开展城市运行安全风险评估,强化城市、高危产业聚集区、易发多发事故行业领域、重点时间节点、关键薄弱环节、季节性的安全风险预警和管控。

结合“智慧安监”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以生产经营单位自查自报自改、部门动态监管为核心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体系,全面排查区域内事故隐患,对重大隐患实施分级挂牌督办、跟踪监管。

(四)深化重点领域安全综合治理

1.道路交通。

强化城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机制建设、资金投入、保障措施落实和支撑体系建设。

推动镇街(园区)一级交管站、村(社区)一级交通安全劝导站和镇街(园区)交通安全员、村(社区)交通安全协管员的覆盖率和配备率逐年上升。

建立道路运输企业的交通安全诚信监管机制和退出机制,开展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评估,评定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达标等级。

加强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监管,加强对客车、校车、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工程车等重点车辆的检测检验。

推广“两客一危”、校车等重点车辆安装“黑匣子”和防碰撞系统。

推动交通、工商、质监、公安、安监等有关职能部门合作,共享危运车监管信息,定期开展打击外籍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非法运输行为联合执法。

建立重点规划建设项目的交通安全影响评价制度,推行道路建设的交通安全审查制度。

健全由公安、交通部门分工负责的道路交通事故隐患排查及分级督办制度,制定道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加强对城乡结合部、老城区道路、事故多发路段和危险路段的综合治理。

推进高速公路全程监控系统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

加强交通安全公益宣传,提高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出行意识和安全驾驶能力。

2.消防。

开展城市火灾风险评估,完善火灾风险评价预警机制,划分不同风险等级。

坚持常态化检查与专项治理相结合,深入开展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大型综合体和石油化工等重点领域消防专项治理,大力整治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三小”场所、出租屋及商业密集区、车站周边等区域的消防安全隐患。

鼓励和推广在居民家庭、“三小”场所安装独立式火灾探测报警器等技防设施。

健全市政消火栓建设、管理、维护机制,加强消防站建设,在各村(社区)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建立有人员、有器材、有战斗力的微型消防站。

全面落实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消防安全自我评估三项报告备案制度,推进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户籍化”管理,提高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水平。

开展消防普及教育,提升全民消防安全意识。

3.危险化学品。

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源头管理,科学制定和完善化工园区入园企业安全生产准入条件及退出机制,淘汰一批落后工艺技术,关闭一批不符合产业规划、周边安全防护距离不足、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差的危险化学品企业。

健全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等环节信息共享和监管联动机制,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增补相关成员单位,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能力,构建完善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

构建全市尤其是立沙岛精细化工园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推进立沙岛精细化工园区实施封闭式管理,强化重点风险管控,有效防范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

持续深化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危险化学品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的安全生产攻坚工作,推动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持续改进提升。

推动危险化学品企业加大安全投入,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化工装置装备安全仪表系统,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建立健全安全监测监控体系。

加速现有企业自动化控制和安全仪表系统改造升级,减少危险岗位作业人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智能化装备改造生产线,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推动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提供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技术援助和服务,发挥专家队伍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中的作用,提升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向社会群众广泛宣传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事故危害和应急防护知识,全面提高社会各界对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全社会安全防范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

4.烟花爆竹。

严格落实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布点规划,严格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安全准入条件,推进烟花爆竹经营单位隐患排查治理。

加强安监、交通、公安、消防等部门的联勤联动,开展烟花爆竹经营安全专项整治,依法查处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的行为,防范重特大事故。

5.建筑施工。

逐步构建以工程参建主体各负其责为核心,以政府执法管理、行业技术管理、社会评价管理为监管手段的建设工程安全保证体系,完善建设各方主体安全责任制。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准入制度,及时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建筑施工企业。

建立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强制培训制度。

开展工程安全管理标准化达标活动,推行安全行为标准化和安全防护控制标准化。

加强自建、私建、扩建等领域安全专项治理,开展高处作业、防坍塌隐患治理专项行动,加大在建筑工地上使用施工升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推广力度,严格规范施工升降机作业行为。

加快数字化工地建设,实现施工安全监管信息化。

6.民用爆炸物品。

建立完善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实行民爆行业安全生产重大隐患整改挂牌督办制度、民爆企业隐患整改约谈制度和安全生产不良信用黑名单制度。

加快信息化技术与民爆行业监管的融合,加强监管执法人员的民爆基本知识和业务能力培训。

7.特种设备。

全面推广特种设备社会化监管模式改革。

实施特种设备安全隐患专项整治,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主体责任。

深化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特种设备监测、评估、预警、处置机制。

加大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诚信评价体系。

继续深入开展特种设备安全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系列宣传工作,提升全社会对特种设备安全的关注度。

8.职业健康。

将职业健康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加强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加强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和职业健康体检机构建设,强化职业病危害基础研究、预防控制、诊断鉴定、综合治疗能力;完善相关规定,扩大职业病患者救治范围,将职业病失能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对符合条件的职业病患者落实医疗与生活救助措施;建立职业病患者司法救济机制和法律援助制度,强化社会关怀。

落实职业健康工作责任,在工作部署考核、规范标准制定、监督执法检查、宣传培训教育、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等方面推动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一体化监管。

全面实施从业人员职业病危害预防工程和职业健康促进计划,严格执行职业病危害项目预评价、职业病防护措施及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实行职业卫生分类分级监督管理,深化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整治,加快职业病危害严重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和淘汰退出,加强高危粉尘、高毒物品等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大力发展和应用职业病危害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加强职业健康监管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执法监察和联合执法,完善举报投诉制度,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推动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督促落实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告知、监测、报告、防护保障和职业健康体检等制度措施,实现重点行业领域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