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44911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docx

《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docx

经济

3.现代中国经济建设

  

(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①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②探索与失误: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地指明了当前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工业各生产部门制订出几年内赶超英美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越来越高。

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社会的决议。

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③国民经济的劫难:

“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但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

  

(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①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②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的责任制。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会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经济特区的创办: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特区。

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②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此外,中国政府还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这些开发区通常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③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990年,中央决定以浦东的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近代部分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新航路开辟:

原因:

①直接原因(商业危机):

原有的航路被土耳其控制.②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精神动力:

传播天主教。

④社会根源:

受《马可·波罗行纪》影响,欧洲人想去东方实现“黄金梦”

过程:

①迪亚士:

1487-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非洲好望角②哥伦布:

1492年意大

利人哥伦布(西班牙王室支持)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③达伽马1497年到达印度。

④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①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荷兰、英国等国家抢夺殖民地,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1.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

荷兰:

①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②抢占殖民地:

荷兰在北美抢的殖民地,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

非洲,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好望角。

在亚洲,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一度占据台湾。

17C成为海上马车夫.

英国:

①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②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发展海

外贸易。

③拓展殖民地:

在印度沿海一带建立殖民据点;1607年英国在北美洲获得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1651年的《航海条例》矛头指向荷兰,三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英国夺走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改名为纽约。

1763年英国对法国取得了七年战争的胜利,从法国手中夺取了新法兰西和法属加拿大。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①殖民扩张和掠夺②革命或改革运动

三、工业革命及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

条件:

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对英国商品的市场需求。

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发明:

棉纺织业技术革新——珍妮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与发展。

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1807年富尔顿轮船和1825年史蒂芬孙火车推动了蒸汽时代的到来。

工厂制度的兴起。

完成:

1840年前后,英国机器生产基本上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率先完成工期业革命。

19世纪中期,法、美等国也相继完成。

2.第二次工业革命

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自然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和创新成就。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出现。

成就:

⑴电力的广泛使用,是一个显著特征。

1866年西门子研制了发电机。

此外还有电灯、电话等。

⑵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汽车和飞机⑶化工技术发展。

⑷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有所进步。

中心:

美国和德国

3.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㈢:

现代部分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建立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

(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四月提纲》:

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的演说,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争取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917年11月7日攻下冬宫,起义胜利。

4.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②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现实榜样,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③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为实践,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突破了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的理论。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1918年下半年,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战时特殊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余粮收集制②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在产品分配上,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2.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3.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作用:

1921年3月第十次代表大会,党内通过了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内容:

①农业上: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上,改变国有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商业方面.允许商品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④在分配制度上:

实行按劳分配.

作用:

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三、“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

②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③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停滞不前。

2.“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积极作用。

但是,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揭露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

设中的错误和对他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

政治改革:

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改革:

首先从农业开始,取消农产品的交售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在工业方面,扩大地方权力。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

主要内容:

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

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政治领域:

⑴1988年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

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⑵他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⑶1990年又推行了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后果:

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①根本原因:

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

1929年10月美国股市崩溃

具体原因: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证券市场的繁荣和股票投机过度,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②特点:

波及范围广,破坏性特别强,持续时间长,影响特别深远.

③影响:

a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

b各资本主义国家还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

c危机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二、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

历史背景:

①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

②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

③1933年罗斯福大选就任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主要内容:

⑴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个方面。

救济是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

业者和贫民;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使经济恢复运转;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⑵新政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33年-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1935年着重改革。

实施救济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⑶主要内容:

a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法令《紧急银行法》b恢复工农业生产,通过

《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c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联邦紧急救济法》d保护劳工权利,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e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颁布了《社会保险法》。

特点:

国家对经济实行直接干预

2.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对美国而言:

使美国人民度过了危机,保证了美国的民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推动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美国后来的政策影响深远.

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

局限性:

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危机.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

美国.①特征:

二战后至6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黄金时代”原因:

世界市场的拓展,新科技应用,新兴工业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②特征: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原因:

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突出,石油危机的爆发。

③特征:

20世纪80年代,经济开始复苏。

原因:

里根政府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④特征:

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

原因:

克林顿“宏观调控,微观自主”,介于干预和自由放任之间。

联邦德国:

原因:

⑴政府推行政治改革,消除法西斯主义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

⑵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和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⑶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表现:

①20世纪5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超过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仅次于日本.

②20世纪6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2.经济政策的新变化:

⑴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⑵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⑶第三产业蓬勃发展⑷知识经济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1944年7月来自美,苏,中,法等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旨在稳定国际金融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

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又称世界银行,它在成立初期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又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即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这两个国际组织总部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拥有占总投票权五分之一以上的投票权,从而拥有最大的表决权和对重大问题的否决权

②内容;一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③意义:

从此,建立起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①1946年美国提议,1947年签署,1948年开始实施.

②宗旨: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③意义:

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经济发展。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构成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是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和体系化发展的反映。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1.欧洲联盟:

①欧共体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

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建立了欧洲共同体.②1991年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批准”马

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

2.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成立:

1985年美国总统里根和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首次提出,1992年美,加墨三国签

署.1994年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诞生.②特点: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①1989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克提出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

②1989年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东盟等12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和经

济部长在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首次会议,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③1991年在汉城召开的第三届部长级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

目标是:

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④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④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三、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①1986年9月,关贸总协定第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启动②1994年,达成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规定在关贸总协定及其达成的各项协议和基础上建立世界贸易组织.③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成为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调解各成员国相互间贸易关系,解决各国贸易争端的机构.④2003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共有148个成员国.

2.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世贸组织的一些决策,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它的发展,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

3.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影响和作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赢得竞争机遇;

同时,也会对中国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国内的某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问题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垄断了世界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科技市

场,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②发展中国家国内政局动荡,债台高筑,经济接近崩溃边缘,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严重恶化,孕育着更大规模的世界经济动荡.③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等诸多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