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8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全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20096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8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8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8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8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8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8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全套.docx

《人教版8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8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全套.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8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全套.docx

人教版8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全套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

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

1.“一五〞方案条件: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2.“一五〞方案原因:

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根底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兴旺国家。

3.“一五〞方案目的:

为了有方案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根本任务:

集中力量开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根底;相应地开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  “一五〞方案成就:

类别

成就

类别

成就

工业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交通运输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到1956年

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公路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铁路

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建成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工业基地

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原因:

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业根底好〕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有如此成就的原因:

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人民建设热情高涨、苏联大力援助、土地改革作了准备工作

4.“一五〞方案意义: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稳固了国防,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开展。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6.制定?

宪法?

的意义:

稳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及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保证,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7.  本课重要历史时间及事件:

时间

事件

1953年~1957年底

执行第一个五年方案

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第五课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三个方面: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进行农业改造的原因:

①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开展 

②分散经济使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开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进行农业改造的方式: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4.进行农业改造的目的: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5.进行农业改造的成就: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6.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成就:

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7.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法:

公私合营;政策:

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8.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①到1956年底,国家根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目的、完成标志〕

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9.三大改造的缺点: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

10.本课重要历史时间及事件:

时间

事件

1953年至1956年

进行农业合作化改造

1954年至1956年

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中共八大召开背景:

①〔国内〕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任务 ②〔国际〕适应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开展的潮流。

2.中共八大内容〔正确指导思想〕:

①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开展社会生产力。

3.中共八大意义:

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4.探索中的失误表现在:

“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5.提出“总路线〞的背景:

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着。

党中央认为经济建设速度可以更快一些。

6.对“总路线〞的评价:

①〔积极〕反映了广阔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 

②〔消极〕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开展阶段认识缺乏,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无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7.错误思想指导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8.“大跃进〞表现在工业和农业上。

存在的问题是:

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盲目蛮干,造成人力物力巨大浪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9.人民公社运动存在的问题:

严重挫伤了广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

10.“左〞的错误是指过分激进,脱离实际。

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11.这次错误思想指导的运动给我们的教训〔失误原因〕是:

①对国情分析不够②缺乏建设经验③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④无视了客观经济开展规律。

12.出现三年困难时期的原因:

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错误发动

② 自然灾害③ 苏联背信弃义。

13.中共八大后时间的建设成就:

① 主要工业产品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

② 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③ 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的开展起来。

模范人物主要     有:

“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艰苦创业精神、坚强意志〕、“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和“人民的好战士〞雷锋。

14.本课重要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956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8年

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59年~1961年

三年困难时期

1961年春

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开展生产

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背景:

①人们要求纠正“文革〞错误

②中共中央提出“两个但凡〞方针,阻碍纠错〔直接原因〕。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

纠正“文革〞以来的错误,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结果:

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意义:

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根底。

5.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

①“文革〞十年积累了许多政治社会问题,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继续“左〞的错误

②“文革〞结束,社会趋于安定,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6.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①〔思想〕彻底否认“两个但凡〞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7.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8.称为“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原因:

①从这次大会开始,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拨乱反正②改革开放由这次大会拉开序幕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以这次大会为起点④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大会前后开始开展起来的。

9.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平反冤假错案:

①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革〞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他恢复名誉

②广阔干部、知识分子平反  意义:

调动了各阶层人士的积极性,他们精神振奋的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10.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全国人大立法:

意义:

根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实现有法可依的局面,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11.本科重要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1977年10月

中国恢复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

1978年底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彻底纠正“左〞的错误

1978年5月

?

光明日报?

发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82年

第四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公布〔这是新时期一部比拟完善的宪法

1986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那么?

公布

第九课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的根本目的:

解放和开展生产力。

2.对内改革的表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表现为: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作用是促进农业生产开展,促进乡镇企业开展。

4.国有企业改革表现:

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开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展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①+②使企业活力增强,③使职工积极性提高。

5.对外开放的目的:

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6.对外开放的含义:

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根底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那么,扩大对外贸易,引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加快现代化建设。

近现代开放区别:

近代国家无主权的被迫开放,现代主权国家的主动开放。

7.对外开放的作用: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开展。

8.对外开放区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特点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9.沿海经济开放区由北向南依次为: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厦漳泉三角区、珠江三角洲。

10.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调整:

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遵循的原那么是尊重客观经济开展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开展水平、实事求是。

11.本课重要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980年

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1988年

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1984年

开放14个沿海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第十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邓小平为改革开放作出的奉献:

<1>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2>改革开放后:

提出四项根本原那么<3>中共十二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中共十三大: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路线<5>“南巡〞讲话:

提出要抓住时机,开展经济,开展才是硬道理<6>中共十四大:

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领导地位<7>中共十五大:

党章规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四项根本原那么是:

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意义是:

这是立国之本,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为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了保证。

3.党的十二大内容:

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党的十三大内容:

说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路线、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开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根本原那么,坚持改革开放。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开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指:

第一步——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到达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到达中等兴旺国家水平,根本实现现代化。

7.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原因:

他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8.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意义: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9.党的十四大内容:

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0.党的十五大内容:

江泽民作了?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的报告,党章规定: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1.邓小平思想的核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2.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的三次巨变:

辛亥革命〔孙中山〕——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

13.本课重要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98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

邓小平到南方视察

199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十四课钢铁长城

1.海军的开展:

①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②到70年代,建立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③ 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   

④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⑤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活动范围普及全球

海军开展的变化:

① 从无到有  ②从没收敌军战舰到自我研制  ③从小舰艇到大舰艇开展④ 从科技含量低到高科技配备开展   ⑤从单一舰艇到多兵种开展

说明的问题:

① 海军有能力保卫祖国海防   ②我国科技的迅速开展  ③科技对军队开展很重要 ④ 活动范围普及世界各地

2.空军的开展:

①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空军在陆军的根底上建立 

②20世纪50年代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辉煌战绩

               ③ 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又制造了多种机型

               ④ 改革开放以来,自行研制和引进了新型飞机,现代化建设有了新飞跃

 海军、空军开展的共同点:

 ①由弱变强 ②科技不断应用于军事 ③自主研制的武器不断增加

3.导弹部队的开展〔担任核还击任务〕:

①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展导弹核武器

③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试验成功

④改革开放后,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4.开展国防力量的目的:

①保卫国家主权  ②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③震慑反华势力,维护国家领土

国防力量开展的原因:

①科研水平提高,科技人才勤劳工作 

②经济开展,综合国力增强

③ 政府、广阔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重视 

④国防的需要,面临帝国主义包围封锁

⑤吸取长久以来历史经验教训  

⑥实行科技强军的战略

   国防力量开展的意义:

①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有能力保卫祖国领海、领空、领土的平安,稳固了国防

③ 壮大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④ 进行独立平等外交的根底

⑤综合国力的组成,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

⑥为建设开展提供和平环境,带动科技经济开展

   启示:

 ①科学技术是强军之路的保证 ②经济开展是国防的物质根底 ③强大的国防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

第十五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我国的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和平;根本立场:

独立自主;根本准那么:

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

有如此外交政策原因:

①和平是历史的主流,时代的主题  

②中华民族是一个天生爱好和平的民族

                    ③ 要保卫国家主权,反对外国干预

2.建国初期严峻的外交形势:

政治上不成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武力包围威胁。

3.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成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两国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开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稳固了新生政权。

建国的第一年我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打破了孤立,稳固了政权,创造了和平的环境,有利于恢复经济。

4.1953年底,我国同印度就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根本准那么。

5.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预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影响:

① 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准那么

 ② 指导中国处理外交关系,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和健康开展

 ③ 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6.1955年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主题为“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开展民族经济邓公共同关心的问题〞。

7.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中,“同〞指遭遇相同〔曾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面临的问题相同〔如何开展国家经济、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异〞指社会制度不同和意识形态不同。

   “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了万隆精神。

   “万隆精神〞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谊。

   万隆会议意义:

① 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②形成万隆精神。

8.1954年4月至7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

这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翻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的奉献。

第十六课外交事业的开展

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①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

②1971年4月,毛泽东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正式访问中国〔乒乓外交〕

③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平安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④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在上海签署?

中美联合公报?

,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成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局部。

   中美建交的意义:

①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②出现于中国建交的热潮,外交工作出现新的局面

③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④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推动世界和平开展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①美国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成认鼓励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增加对付苏联的资本,打中国牌牵制苏联

③希望进入中国,获得经济利益

④中国从整体上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

⑤牵制、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缓解国家平安压力

⑥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

   中美关系正常化意义:

①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推动建交热潮    ②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②改善中国的国际处境,提高国际地位,推动世界和平开展

2.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条件:

① 第三世界的崛起支持  ②中国国力增强,地位提高  ③成功的外交政策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意义:

①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②带动了建交,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3.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日建交的原因:

 ①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联合国席位的恢复   ②国际形势的变化

4.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主题为“新世纪、新挑战:

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会议召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开展,综合国力提高,外交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APEC会议的成果:

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亚太经合组织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

上海共识?

,会议结束时江泽民宣读?

领导人宣言?

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中国于1991年参加亚太经合组织。

   2001年,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元首签署?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这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2001年11月,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5.我国有如此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新中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②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

③针对国际形势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我国有如此外交成就的意义:

开创良好的国际环境、保证了国内的开展、维护并推动了世界和平。

启示:

坚持和平开展之路,努力提高自身实力,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创立合理的国际秩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