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人民版配套习题专题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19527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修1人民版配套习题专题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选修1人民版配套习题专题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选修1人民版配套习题专题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选修1人民版配套习题专题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选修1人民版配套习题专题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选修1人民版配套习题专题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x

《历史选修1人民版配套习题专题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选修1人民版配套习题专题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选修1人民版配套习题专题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x

历史选修1人民版配套习题专题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1.鲜卑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  )

A.长期分裂    B.民族融合

C.民族战争D.阶级斗争

解析:

统一北方后,为了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而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话、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措施又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A、C两项明显错误,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祖国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

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

B

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这表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

解析:

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

故选B。

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

C项明显错误;D项是从特点说的。

答案:

B

3.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  )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 ②冯太后掌握实权,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 ③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文化落后的深刻认识 ④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概括能力。

孝文帝改革前,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因此④错误,①②③都正确,故选D。

答案:

D

4.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这反映了当时北魏(  )

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显示出北魏在当时采用民族压迫政策,其必然会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所以选B。

答案:

B

5.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

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

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

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

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吸取先进的汉族文化,故A不是解决题干矛盾的原因,故A错误;B是选拔管理的方法,不是解决贪污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C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C错误;结合史实可知,为解决吏治混乱、贪污成风的现象采取了俸禄制,统一由国家发放,故D正确。

答案:

D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赂,背公缘私。

致令贼盗并兴,侵劫滋甚,奸宄之声屡闻。

——《魏书·高祖纪二》

材料二 丁卯,诏曰:

“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

朕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班禄以十月为始,季别受之。

旧律,枉法十匹,义赃二十匹,罪死;至是,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

仍分命使者,纠按守宰之贫者。

……三载一考,考即黜陟,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任。

——《资治通鉴》永明二年

材料三 受禄者无不局(恐慌害怕),赂殆绝。

然吏民犯他罪者,魏主率宽之,疑罪奏谳(审核)多减死徒边,岁以千计。

都下决大辟(判处死刑),岁不过五六人;州镇亦简。

——《魏书·刑罚志》

(1)根据材料一分析,北魏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

导致这种社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为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北魏采取了哪些措施。

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问第一小问需要注意材料的关键词语“纵奸纳赂”“贼盗并兴”等进行回答,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归纳;第

(2)问第一小问要阅读材料,提炼相关信息,然后规范作答,第二小问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

答案:

(1)社会问题:

吏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百姓奋起反抗。

原因:

北魏官吏原无俸禄,导致官吏贪污盛行,任意搜刮百姓。

(2)措施:

制定俸禄制(班禄制),严厉整顿吏治;对官吏实行任期考核制度。

作用:

使吏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政局安定,农民安心生产,北方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为以后的改革创造了有利局面。

[基础巩固]

1.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氐族      B.鲜卑族

C.羌族D.匈奴族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间段是在220—589年,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史称北魏,故选B项。

答案:

B

2.北魏改革之前“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造成当时“民困”的原因主要是(  )

①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②租调徭役繁重

③官吏贪污和搜刮民脂民膏

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判断能力。

“民困”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以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①②③说法均是造成“民困”的原因。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一般而言不会对被统治阶级造成多大影响,排除④。

故选A项。

答案:

A

3.“(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解析: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迁都洛阳,由于守旧势力的强大,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从材料中“外名南伐,其实迁也”可知。

从材料中“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可知,南伐也有相当大的阻力,故B、C、D项与材料表述一致。

材料所述不包括A项。

答案:

A

[能力提升]

4.魏孝文帝认为: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为此,孝文帝(  )

A,颁布均田令

B.迁都洛阳

C.改变原有的风俗习惯

D.整顿吏治,推行官吏俸禄制

解析:

解读材料可知,孝文帝认为平城“文轨未一”,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不利于改革的进行和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为此,他提出迁都洛阳。

答案:

B

5.魏碑体,又称龙门体、伊阙宗等,是一种介于汉晋隶书和唐楷之间的书体,其代表作是龙门石窟一千方左右的北魏造像题记。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二十方,被称为“龙门二十品”。

魏碑体盛行主要得益于(  )

①孝文帝提倡学习汉文化 ②孝文帝推崇佛教 ③儒学受到推崇 ④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恢复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肢都正确。

故选D项。

答案:

D

6.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解析:

解题关键是要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

答案:

D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解析:

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魏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就是民族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

答案:

C

8.下列对于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改革前期建立的新制度

B.对北方所有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

C.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D.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解析:

均田令分配的是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并不是所有土地。

答案:

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高祖曰:

“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各宜深戒。

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

王公卿士,咸以然不?

”禧对曰:

“实如圣旨,宜应改易。

”……

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

“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

我徂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禧对曰:

“陛下圣过尧舜,光化中原,臣虽仰禀明规,每事乖互,将何以宣布皇经,敷赞帝则,,舛违之罪,实合刑宪。

”高祖曰:

“若朕言非,卿等当须庭论,如何入则顺旨,退有不从。

昔舜语禹:

汝无面从,退有后言。

其卿等之谓乎?

——《魏书·咸阳王禧传》

(1)材料中“高祖”是指谁?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高祖在位期间有何重大举措?

这些举措有何影响?

(3)材料中的事件表明了高祖怎样的态度?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中信息及著作出处可以判断“高祖”是北魏孝文帝。

(2)问,一方面根据材料归纳,另一方面结合教材知识列举作答。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加以归纳即可。

答案:

(1)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2)重大举措:

在经济上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这使一部分农民获得土地,负担也相对减轻,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政治文化上主张汉化,迁都洛阳,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如禁鲜卑语、改鲜卑复姓、禁胡服、改官制、改革律令等。

影响:

增加了国家收入;加强了国家对人民的控制,巩固了统治;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加强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3)坚决推行改革;根据实际情况推行相应措施等。

10.在古代改革中,往往会涉及土地制度的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记载:

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

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

“封疆”是指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

材料二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国有土地还授的规定。

按照这个规定,凡成丁男子(年十五至七十)则从国有土地中授给露田(只准种庄稼,不准栽树之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此即所谓“正田”。

如果需要休耕,则加倍授露田,称之为“倍田”。

——摘编自田雨《谈北魏均田制的内容与性质》

(1)根据材料一,回答商鞅变法对土地制度所作的改革。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均田制的施行所发挥的进步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和北魏均田制在土地所有权方面改革的不同点和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的相同影响。

解析:

(1)问,回答时要突出土地制度在改革前后的变化。

(2)问,应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侧重答出改革对土地所有权性质的影响;第二小问要答出两次改革对社会转型的促进作用。

答案:

(1)开阡陌,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下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的土地私有制。

(2)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一部分土地的使用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不同点:

商鞅变法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北魏均田制并没有改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分配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

相同影响:

都促进了两国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专题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一亟待拯救的文明古国

1.关于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统治在政治方面的表现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把埃及作为帝国的行省 ②消灭了马木鲁克势力

③帕夏代表素丹统治埃及 ④实行包税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名义上对埃及进行统治,但实际上马木鲁克的势力很强大,并没有被消灭;④属于经济方面的表现,故排除②④。

答案:

C

2.下列对埃及包税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18世纪在埃及盛行 ②有能力预付一年土地税即可成为包税人 ③包税权基本落入马木鲁克手中 ④包税领地内的农民负担沉重的赋税,社会地位低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①②③④都符合包税制的相关内容。

答案:

A

3.下列关于18世纪末埃及社会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马木鲁克推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重掌政权 ②国内军阀割据,连年战乱 ③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④西方列强对埃及进行经济侵略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

18世纪末,埃及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内部,奥斯曼帝国的压迫及马木鲁克军阀势力的混战导致连年战乱、经济凋敝;外部,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使埃及形势进一步恶化。

尽管马木鲁克实际上统治了埃及,但奥斯曼帝国名义上依然是埃及的宗主国,故排除①。

答案:

B

4.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  )

①外国资本主义与埃及民族的矛盾 ②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③农民阶级与马木鲁克封建统治的矛盾 ④马木鲁克统治集团与奥斯曼帝国的矛盾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③

解析:

要从埃及面临的政治形势进行分析。

当时埃及的统治者是马木鲁克封建统治集团,农民阶级与他们的矛盾日益激化。

另一方面,英法等国向埃及渗透势力,使埃及出现了民族危机。

所以,①③的叙述与当时埃及的社会实际相符。

答案:

C

5.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必然性是(  )

①埃及面临着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威胁

②埃及经济落后、国力衰弱,无力抵抗外来入侵 ③马木鲁克反动势力控制埃及的国计民生,威胁社会的安定 ④1805年,阿里被拥立为帕夏,建立了阿里政权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必然性需从埃及国力的衰弱、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及民族意识形成方面分析。

阿里政权的建立是改革的可能性,不是必然性。

答案:

A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黎人极其健忘。

如果我在这里无所事事地呆上些日子,那我就算完了。

在这个花花世界的大都会里,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我的荣誉已经消逝了。

这个小小的欧洲是不能给我提供足够的荣誉的,我必须到东方去寻求,所有不朽的盛名都是来自东方的。

——《拿破仑全传》

材料二 它也是西方对阿拉伯世界中心地区的一次文化入侵。

拿破仑除了将解释古象形文字的科学家和制定把地中海和红海连接起来的计划的工程师带到埃及外,还给埃及带来了第一台印刷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入侵埃及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应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入侵?

(3)法国的入侵和拿破仑的殖民统治与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何关系?

解析:

(1)问,要注意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拿破仑入侵埃及的目的;第

(2)问,拿破仑的殖民入侵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是文化的掠夺,另一方面是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传播;第(3)问,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答案:

(1)一方面,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与英国争夺地中海霸权,打击英国的殖民利益。

(2)拿破仑在埃及的殖民统治,其侵略性是主要的,体现了西方国家赤裸裸的掠夺性。

但是,拿破仑在埃及的统治给埃及的历史进步打开了大门,客观上猛烈冲击了埃及的封建社会结构,结束了埃及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揭开了埃及社会大变革的序幕。

(3)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这种统治客观上打击了埃及封建势力,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文化,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

[基础巩固]

1.18世纪末,西方殖民者加紧侵略埃及的原因中不包括(  )

A.埃及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B.埃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C.埃及社会动荡,国力衰弱

D.马木鲁克同侵略者相互勾结

解析:

马木鲁克是埃及当时实际上的统治者,他们对外推行闭关政策,所以,D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

D

2.奥斯曼帝国在埃及推行的包税制(  )

A.有力地促进了埃及经济的发展

B.极大地减轻了埃及农民的负担

C.给埃及农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D.使埃及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埃及包税制的理解。

在包税制下,包税人在包税区内可以随意向农民征收税款。

因此这一制度的实行给农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故选C。

答案:

C

[能力提升]

3.如图是“马木鲁克的城堡”图片,下列有关马木鲁克的评述正确的有(  )

①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前,在埃及占据统治地位

②是埃及社会动乱的祸源之一

③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后,势力被消灭

④18世纪末,马木鲁克实际统治了埃及,使埃及社会更加动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③明显与史实不符,因为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后,马木鲁克仍然统治埃及,对内争权夺利,内战不休。

答案:

C

4.至18世纪末,埃及政治上已被马木鲁克控制,土地和赋税收入的大部分则通过包税制落入马木鲁克的手里。

这时的马木鲁克代表的是(  )

A.奥斯曼帝国的傀儡势力

B.封建统治集团

C.反抗英国和法国入侵的进步势力

D.新兴的资产阶级势力

解析:

马木鲁克长期是埃及政权的控制者,虽然在14世纪后走向了没落,但是一直是埃及封建势力的典型的政治代表之一。

答案:

B

5.1807年,英国派遣军队占领了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其主要目的在于(  )

A.使埃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B.同法国争夺对埃及的控制权

C.阻止拿破仑重新返回埃及

D.进一步打击埃及的封建势力

解析:

C是直接目的,英国为阻止拿破仑重新返回埃及而占领亚历山大城,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争夺对埃及的控制权。

答案:

B

6.包税人“在夜晚催促农民第二天早早起来干活。

谁稍晚一点……乡丁们会来揪着他的胡须又打又骂”。

下列对这段材料反映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  )

A.埃及实行包税制

B.有利于埃及农业的发展

C.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D.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引起农民反抗

解析:

包税制的实行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B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B

7.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最深刻的社会意识因素是(  )

A.在反抗斗争中逐渐形成的民族独立意识

B.英法的殖民侵略

C.马木鲁克的暴政

D.奥斯曼帝国的支持

解析:

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社会意识因素”。

B、C是社会现实;A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意识;D不符合史实。

答案:

A

8.穆罕默德·阿里曾对着一份奥斯曼素丹的诏书说:

“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

……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

”“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

”这段话所包含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是(  )

A.穆罕默德·阿里欲取代奥斯曼素丹的地位

B.穆罕默德·阿里已经实现了对埃及的统治

C.埃及当时已经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D.埃及当时是奥斯曼帝国的一块重要殖民地

解析:

“来到埃及”“站稳脚跟”“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等信息表明穆罕默德·阿里已成为埃及的最高统治者,实现了对埃及的统治。

答案:

B

9.据图片回答问题。

图1马木鲁克在训练 图2法军入侵开罗 图3英国军队入侵埃及

(1)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2)穆罕默德·阿里为什么被奥斯曼帝国任命为帕夏?

答案:

(1)18世纪末,马木鲁克的腐败统治,激化矛盾;英法两国的侵略激化民族矛盾。

(2)穆罕默德·阿里削弱了马木鲁克势力,控制了埃及统治权,并被推举为埃及总督,奥斯曼被迫承认既成事实。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木鲁克在训练

材料二 马木鲁克原意是“奴隶侍卫队”,他们原是埃及统治者从中亚和高加索等地买来的奴隶,编入军队充当侍卫。

13世纪中叶,马木鲁克在埃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埃及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马木鲁克仍然保持了相当的实力。

他们生性强悍,精于骑射,为了各自帮派和家族的利益,经常进行仇杀、凶斗活动,恣意屠戮百姓、劫掠民财,是埃及社会动乱的祸源之一。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埃及的马木鲁克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过程。

(2)拿破仑入侵、马木鲁克被消灭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之间有何关系?

解析:

(1)问,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对马木鲁克势力进行简要概括,13世纪中叶在埃及建立自己的王朝,奥斯曼帝国时期实际为埃及的统治者;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后沉重打击了马木鲁克,法军撤出后,卷土重来;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被彻底消灭。

(2)问,从改革的背景思考拿破仑入侵、马木鲁克被消灭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关系。

答案:

(1)马木鲁克13世纪中叶在埃及建立自己的王朝,奥斯曼帝国时期实际为埃及的统治者;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后沉重打击了马木鲁克,法军撤出后,卷土重来;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被彻底消灭。

(2)拿破仑入侵为埃及带来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开展,马木鲁克势力造成埃及动荡不安,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重要背景,消灭其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又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重要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