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南京市栖霞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学习专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18515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资料南京市栖霞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学习专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资料南京市栖霞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学习专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资料南京市栖霞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学习专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资料南京市栖霞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学习专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资料南京市栖霞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学习专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资料南京市栖霞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学习专用.docx

《教育资料南京市栖霞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学习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南京市栖霞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学习专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资料南京市栖霞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学习专用.docx

教育资料南京市栖霞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学习专用

南京市栖霞区2019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

  栖霞2019年九年级语文样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其中书写分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卷纸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标“”处表示此处的答案应写在答卷纸上。

一(24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

(10分)

(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2)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3)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4)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臣本布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出师表》)

(6),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7),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面对人生的坎坷与不幸,我们应该保持乐观自信的态度,就像李白在《行路难》中所写到的那样“,”。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

澎湃()馈赠()鞠躬尽cuìchì咤风云

3.下列对名著情节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老舍先生借《骆驼祥子》主人公祥子由自尊好强到自暴自弃的巨大变化,无情地批判了祥子所处的那个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B.《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奥斯特洛夫斯基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C.《童年》中的小茨冈是主人公阿廖沙最好的朋友,他勤劳能干、纯朴乐观,连脾气粗暴的外祖父都称赞他是“无价之宝”。

D.《水浒传》中的“及时雨”宋江仗义疏财,受到众好汉的拥戴,但他“招安”的想法遭到鲁智深、李逵、武松等将领的坚决反对。

班级开展主题为“第41个世界地球日,我们能做什么”的活动,请你参与。

4.下面是一位同学所写的“低碳生活”倡议书片段,请按要求帮他把画线句修改完善。

(2分)

近两百年来,工业化的推进在给人类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和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地球的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①南极冰川开始融化,频繁出现极端气候,沙尘暴更加猛烈,各地物种急剧减少--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被誉为人类遏制全球变暖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是仅靠一次会议无法彻底改变人类的命运。

②我们必须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防止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势头。

(1)画线句①中有一个分句与上下文不够连贯,应将改为。

(1分)

(2)画线句②是一个病句,具体修改方法是:

(1分)

5.同学们通过大量调查完成了下面这张表格,请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2分)

某地区学生家庭碳排放情况调查表

碳排放情况严重超标超过两倍超过一倍正常范围低排放家庭超低排放

家庭数量2364户4075户7811户9773户5437户1498户

所占比例7.63%13.16%25.23%31.57%17.56%4.8%

(1)根据表格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该地区学生家庭碳排放的总体情况。

(1分)

(2)请拟写一条宣传低碳生活的公益广告,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1分)

6.观察下面这幅环保漫画,按要求填空。

(3分)

二(43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2题。

(14分)

【古诗阅读】

7.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分)

(2)颈联中“烽火连三月”一句写出了当时的情况,“家书抵万金”一句表达了作者的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2分)

【古文阅读】

黔之驴柳宗元

黔①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②,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③;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④。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阚⑤,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①黔:

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

②慭慭然:

小心谨慎的样子。

③遁:

逃。

④荡倚冲冒:

碰撞靠近冲击冒犯。

⑤跳踉大阚:

跳起来大吼。

8.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然往来视之下视其辙B.益习其声增益其所不能

C.技止此耳止有剩骨D.尽其肉,乃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为神”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B.属予作文以记之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译文:

11.这篇寓言是按照老虎惧驴→驴→驴的过程来叙述的。

(每空填一字)(2分)

12.后人从本文提炼出一个成语,用来讽刺。

(2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7题。

(14分)

占领一座“制高点”陈鲁民

①从飞机上往下看,白云缭绕,山峰林立,莽莽苍苍,很是壮观。

在人的世界里,同样也是山峰林立,如刀似剑,直插蓝天,可以说每个杰出的人都是一座山峰,都有自己的制高点。

②李白、杜甫占领的是诗歌的制高点,奇伟瑰丽,难以企及;王羲之、颜真卿占领的是书法的制高点,一字千钧,力压群雄;鲁迅占领的是杂文的制高点,笔扫千军,所向披靡;牛顿、爱因斯坦占领的是物理学的制高点,博大精深,奇妙无比……想和他们一较高低,想从他们手里夺取制高点,一般来说不大可能,弄不好就会被人嘲笑为“蚍蜉(蚂蚁)撼树”。

③然而,这并不是说别的人一点出头机会都没有了,因为还有次一级的制高点,同样很重要,很壮美。

如果说李杜占领的是三山五岳,你还可以去占领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一样的风光旖旎,美不胜收。

譬如诗歌,即便不能和李杜争老大,仍可以独树一帜,占领自己的山头,苏、辛占领的是豪放派的制高点,柳永、李清照占领的是婉约派制高点,陶渊明、谢灵运占领的是田园诗制高点,岑参、王昌龄占领的是边塞诗制高点,读他们的诗作,或波澜壮阔,或小桥流水,或金戈铁马,或柔情似水,都诗意盎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精神熏陶。

再退一步讲,如果连占领普陀、五台的机会也没有了,只要你努力创造,不断摸索,还有无数有名或无名的山头在等着你去征服、去占领。

④有了自己的山头,你就是标准、楷模,你就是权威泰斗,你就有了话语权。

可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激烈竞争,攻城拔地,可以占领的山头早被人占领完了,当今世界,更是人才济济,竞争到了白热化程度,想拥有一座自己的制高点,是越来越难了,但难归难,不等于没有一点机会。

⑤关键要选准方向,找好突破口。

一个最基本原则是:

决不重复别人,务必要独出心裁。

比如练书法,我们练一辈子隶书也超不过汉隶水平,终生研习草书也难赶上张旭、怀素,然而,现任书法主席张海苦心揣摩多年,终于发明了一种韵味独特的“草隶”体,清新明快,一鸣惊人,发挥“杂交优势”,硬是在草、隶两座大山之间崛起了一座新的制高点。

⑥再就是要矢志不渝,持之以恒。

每个制高点都是一点一点地堆起来的,说是占领其实更是建设,没有个十年二十年功夫,不可能奏效,有的甚至要倾终生之力。

因为道理很简单,“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看看我们周围那些拥有制高点的人,哪一个不是夜以继日的工作狂,哪一个不是把事业看得重于生命?

⑦每个有志者都需要占领一座制高点,不一定是珠穆朗玛,不一定高耸入云,但一定是独具特色的、与众不同的、饱含自己心血的事业高地、生命巅峰。

13.简析本文标题“占领一座‘制高点’”的含义和作用。

(3分)

14.文章第③段列举的全都是诗人的事例,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啰嗦?

请简述理由。

(3分)

15.作者认为怎样做就能有机会占领一座制高点?

(2分)

16.文中第⑦段加点的“珠穆朗玛”指什么?

如何理解作者说“有志者都需要占领一座制高点”,又“不一定是珠穆朗玛”?

(3分)

17.下列课文中所写事例不能证明选文第⑥段所阐明道理的一项是()(3分)

A.闻一多先生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B.邓稼先用十多年时间带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地自主设计了原子弹和氢弹,成为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

(《邓稼先》)

C.香菱为了学诗,在黛玉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的诗歌,又经过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苦心孤诣,她写出的第三首诗终于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香菱学诗》)

D.海伦·凯勒由艰难地学说每一件东西的名称开始,其学习语言的过程经历了无数的痛苦煎熬,最终成为美国著名女作家。

(《热爱生命》)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15分)

民工父亲的“幸福”李良旭

①刚搬入新居的一天,外面响起一阵敲门声。

从猫眼里往外看:

一个陌生人。

他的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眼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

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问道:

“你找谁?

”只见那人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递过来,用一种近似乞求的语气说:

“同志,我是在您住的这片小区干活的民工。

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②“什么事?

你说吧。

”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脸狐疑地看着他。

③见我态度和缓,他一激动,脸涨得更红了,语速急促地说道:

“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寒假了,他就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了。

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的漂亮房子。

我想,孩子来了后,我能带他到您家看看吗?

房子盖了许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对孩子说清楚。

”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然后,一脸企盼地望着我。

④我恍然大悟。

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是为了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真是一个心细的父亲!

我点头答应了。

⑤他见我爽快地答应了,激动地说:

“谢谢!

谢谢!

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

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以为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民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

”这位民工的脸上满是喜悦,眼神里也荡漾出一种快乐。

数学工程问题⑥几天后,他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

那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皮肤黝黑,身体结实,还有一双很亮的眼睛。

见到我,小男孩有一种怯怯的神情。

⑦父子俩套上我递过来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

也许是第一次踩木地板,他们的步子迈得格外的轻缓。

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的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道:

“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所在的建筑公司盖的。

当时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

你看,这面墙上原来还留有一个洞口,为的就是运送砖块、水泥方便,待房屋建好后,再将这洞口堵上,哦,对了,我的中级技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新课改的教师观⑧他竭力地想向孩子描绘出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

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着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瞬间直了许多。

校本课程教材⑨一会儿,这对父子看完了我的新居,他们几乎是一步步挪着退到门边向我告别。

突然,这位民工父亲一下子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激动地说:

“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能进入城里人家,感受到了一种城里人家的温暖,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睛里一片晶莹。

⑩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只听到孩子对他父亲说:

“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这么好的房子就好了。

”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

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

“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

不要乱想了。

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教学质量综合测评?

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怎么不可能?

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我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好的房子,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新学期教学工作18.文中民工父亲的“幸福”体现在哪些事上?

(3分)

19.文章第⑦段中民工父亲对儿子说了一大段话,请你揣摩民工父亲讲这段话的用意。

(3分)

20.对文中画线语句作简要赏析。

(3分)

21.简要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分)

智慧树材料与社会答案2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对民工父亲涨得通红的脸和哆哆嗦嗦的手的描写都表现出他内心的紧张。

昆虫记片段阅读题及答案B.民工父亲对“我”的格外感激反衬出很多城里人对农民工不友好的态度。

概率教学方法的研究C.民工父子俩离开“我”家时相互搀扶的细节折射了父子亲情。

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标志D.文章结尾儿子掷地有声的一番话表现了儿子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村生活的厌倦。

方法分析课件三(50分)

23.请以“一切皆有可能”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书写(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