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13311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语文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语文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语文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语文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复习.docx

《语文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复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复习.docx

语文复习

《到民间采风去》综合活动练习

题目:

生活是一部教科书。

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无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请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思考,完成下面试题。

(3分)

(1)用一句话概述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2)近年来,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外来节日备受青睐,其火热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我们的传统节日。

对此,你怎么看?

请简要阐述观点。

【参考答案】:

(1)要求点明节日名称和相应习俗,并说出其寓意。

答案示例:

清明扫墓,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中秋吃月饼,象征团团圆圆。

(2)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酌情给分。

(1)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填写相应的节日名称。

①农历九月初九日,有敬老和登高的风俗。

()

②公历5月第二个星期日,用康乃馨花表达感恩之情。

()

(2)请根据下表显示的调查结果,回答下面问题。

认同程度调查结果统计表

项目对象

认可度

快乐度

结果节日

老年人

中年人

青年人

老年人

中年人

青年人

春节

圣诞节

①请简要概括青年人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洋”节日的认同情况(不超过25个字。

)(2分)

②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请谈谈看法。

(2分)

③结合“相关链接”,就如何“保卫”传统节日提出你的建议。

(3分)

【答案示例】1.

 

 

 

 

 或:

 

 

 

答出“对‘洋’节日的认同度高于中国传统节日”(或:

更喜欢“洋”节日);或“对‘洋’节日认同度高,对中国传统节日认同度低”即可得2分。

只单方面答出对“洋”节日或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度情况,得1分。

2.【答案示例】“洋”节日较传统节日形式新颖活泼,新鲜感强,符合青年人好奇和求新的心理。

或:

认同感高的“洋”节日生活气息和人文色彩较浓厚,符合人们的情感需要和精神追求。

评分标准:

能谈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语言简明、顺畅即可得2分。

3.【答案示例】加强保护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增强保护意识。

或:

加大政府保护和扶植力度,尽早将一些重要且影响较大的传统节日纳入“申遗”程序。

或:

进一步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扩大中国传统节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认同感。

或:

保护传统节日也要树立品牌意识,可精心打造一批知名节日。

或:

应坚持继承、保护、改造、创新并重原则,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其更生活化,人文化。

评分标准:

有自己的见解,言之有理,语言简明、顺畅即可得3分;直接引用链接材料中的语句,酌情给分。

 

相关链接:

a.早在一千多年前,从中国起源的端午节就传到了韩国。

从1967年开始,“江陵端午祭”就被韩国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保护与扶植。

后又经过二十多年的精心准备,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及无形遗产”。

b.2006年春节前夕,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发表了《保卫春节宣言》,提出要保

护春节等民俗节日和传统文化。

他认为,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传统而且是一种尊严。

针对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他认为“这既是中国文化的光荣,也是我们这一代的尴尬。

c.一些传统节日的衰微不是因为节日本身太过陈旧,而在于我们的生活模式发生了变化。

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弘扬而言,真正有用的永远是我们愿意并能够将之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你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加强保护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增强保护意识。

或:

加大政府保护和扶植力度,尽早将一些重要且影响较大的传统节日纳入“申遗”程序。

或:

进一步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扩大中国传统节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认同感。

或:

保护传统节日也要树立品牌意识,可精心打造一批知名节日。

或:

应坚持继承、保护、改造、创新并重原则,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其更生活化,人文化。

8.从2008年开始,国务院规定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此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在规定发布之前,某民意测评机构做了“你更喜欢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目还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目”的调查。

以下是调查的数据统计。

调查对象

 

调查项目

中老年

青少年

城镇居民

乡村居民

城镇居民

乡村居民

更喜欢过中国

传统节日

73.8%

95.5%

58.3%

70.1%

更喜欢过

西方节日

26.2%

4.5%

41.7%

29.9%

(1)根据上表得出结论:

(2分)

①在我国中,中老年人比青少年更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

②在我国中,城镇青少年比乡村青少年更喜欢过西方节日。

(2)对国务院的举措,你所持的态度及理由:

(2分)

态度:

赞同

理由:

①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②有利于培养亲情;

③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④有利于丰富百姓的生活。

【答案示例】1.①在我国中,中老年人比青少年更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

②在我国中,城镇青少年比乡村青少年更喜欢过西方节日。

2.赞同;①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②有利于培养亲情;③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④有利于丰富百姓的生活。

4.近年来,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请你参加相关主题活动,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

我的发现——探究下列材料,简要写出你得到的结论。

  材料1:

2007年12月16日,国务院颁布了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办法》规定,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

  材料2:

2008年初,浙江省确立了14个传统节日标志地:

绍兴(春节看祝福)、海宁(元宵看灯会)、余杭(端午赛龙舟)、开化(中秋舞草龙)……

  材料3:

衢州西安高腔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目前能表演衢州西安高腔的专业演员已经很少。

  探究结论:

  活动二:

我的观点——对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有以下两种不同观点。

你赞同哪一种?

简述理由。

  观点1:

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应该保护。

  观点2:

时过境迁,某些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被淘汰也很正常。

  观点理由:

  活动三:

我的体验——衢州在传统节日中有丰富的民俗活动,如春节贴对联、清明扫墓祭祖等。

谈谈你在其他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麻糍节等)中参加过的民俗活动以及你的感受。

  示例:

清明节,家人们会聚在一起,扫墓祭祖,踏青游玩,吃清明馃。

这个日子里,有怀念逝去亲人的感伤,有家人团聚的欢乐,也有享受春光的惬意。

  体验感受:

  (2008年浙江衢州市中考试题)

【答案示例】探究结论:

我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数量多、内容丰富,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传承上还存在危机。

(2分,三点中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即给2分,意思相符即可)

观点理由:

赞同观点1,理由如元宵节闹花灯、中秋节赏月等传统民族节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发扬、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应该大力保护。

赞同观点2,理由如某些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已远离了现实生活,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所以被淘汰也是正常的。

(2分,言之成理即可)

体验感受:

略。

(2分,写出民俗活动内容给1分,写出感受给1分)

5.(荆州)班级开展“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

对联集锦(2分)

请根据同学们收集的节日对联,写出相关的传统节日。

元夕玉烛千门乐,宵月花灯万户明        

携手接队放风筝,怀亲垂泪烧纸钱        

活动二:

节日探源(2分)

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中的一则调查材料:

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没看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认识艾草、菖蒲,对清明节的祭奠也不以为然;然而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

材料反映出一种什么现象?

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活动三:

端午采风(2分)

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

日前,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申报端午节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假如荆州电视台《有么子,说么子》栏目记者就此活动采访你,你将发表怎样的观点?

                                      

活动四:

中秋赏月(4分)

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各题。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①(2分)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       ,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②(2分)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理解。

                                      

【答案示例】5.活动一:

元宵节、清明节(每空1分,共2分)活动二:

现象:

传统民俗文化在不断丧失,越来越多的人崇尚西方文化。

(1分)原因:

①媒体宣传不够②有关部门没有定期组织相关的活动③西方文化的影响④审美价值的多元(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答出两条即得1分)活动三:

可围绕如下方面作答:

中国“申遗”活动,虽然迟于韩国,但意义重大:

①与国际接轨,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欣赏中国;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充分展示了民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发扬;④有利于亲情、乡情、民族情感的培养;⑤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的凝聚力;⑥有利于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等。

(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答出一条即得1分,本题共2分)活动四:

①对月怀人(2分,如果答成“抒发对子由的怀念之情”之类的答案,得1分);②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大意相同即可,2分)

2010年江苏盐城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7、今天是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请你参加下列节日活动。

(10分)

[走近端午]

(1)请你结合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3分)

它从汩罗江的波涛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每一条河川都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呐喊,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_________。

下面是一位同学根据上述文字撰写的一副对联,在横线上可以补写的词语是:

_________。

插艾叶清香缕缕飘九州

赛龙舟________传四海

[情系节日]

(2)请你描述所度过的端午节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或一次体验。

要求具体生动,情感真切,不超过60个字。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

(3)请你探究下面文字所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2分)

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不了解端午,中秋不想回家团圆,对清明的祭奠活动也不以为意,却热衷于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网站针对上题文字中所说的现象,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向网友征集公益广告。

请你也设计一条(含有一种修辞手法)。

(2分)

 

7、

(1)屈原投汩罗江自尽,示例:

号子声声

(2)示例:

只见沿河两岸人山人海,彩旗飘扬,唢呐声,腰鼓声,鼓号声,大鼓声,汇成一片,响彻长空。

随着一声枪响,两条龙舟犹如离弦的箭飞了出去。

一会儿你超过了我,一会儿我超过了你,紧紧咬住。

“加油,加油”两岸的呐喊声此伏彼起,连绵不断。

队员们拼劲全力,奋勇争先。

(3)原因:

对传统节日宣传力度不够,传统节日缺少新的活力。

(4)示例:

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

 

姥姥的端午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

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

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

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

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

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

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

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

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

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

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

”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

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03期

12.第②节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哪些作用?

请作出具体分析。

(4分)

13.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

(4分)

14.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6分)

15.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

(6分)

【参考答案】

12.答案:

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写姥姥的絮语,轻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

13.答案:

(1)第④节画线内容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对自己耗费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的满足。

(2)第⑤节画线内容中的“呆坐”,表现了姥姥对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14.①用美好的想象,再现姥姥年青时的美丽形象。

②从外形上衬托了姥姥的美丽,使姥姥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

③形象地表明了姥姥的美好品质代代相传。

15.①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

②使文章的线索更为明晰,通过不同时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

③使姥姥这个人物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全都融合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氛围里,化为清清的粽香,萦绕在儿孙的记忆里。

④使作品更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气息。

⑤明确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影响。

(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镇江市2010中考阅读理解)

15、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

(3分)

16、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5分)

(1)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2分)

(2)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

(3分)

17、赏析下面的句子。

(3分)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8、本文的题目是“姥姥的端午”,第9段看似与“姥姥”无关,实是文章独具匠心之处。

请仔细揣摩,分析这样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

(4分)

19、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

请作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5、

(1)“从老家搬到城里”时的“姥姥的端午”

(2)姥姥生命中“最后的”“姥姥的端午”(3)姥姥去世“次年”的“姥姥的端午”(每答对一个得1分)

16、(5分)

(1)(2分)运用细节描写(1分,答“运用反复修辞”也可),刻画出姥姥生怕惊醒“我”而轻手轻脚的样子,表现了她对儿孙的关爱(1分,答出“关爱”即可)。

(2)(3分)运用神态描写(1分),写出姥姥进城后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对乡村生活的怀念(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表现了她的勤劳(1分)。

(意思对即可)

17、(3分)运用比喻修辞,把“姥姥的端午”比作“一尺鲜洁的水”(1分,答出比喻修辞即可),形象地表现了姥姥勤劳、能干、慈爱的品格(1分),她的品格将永久地激励、影响着“我”,让“我”永志不忘(1分)。

(意思对即可)

18、(4分)

(1)运用想象和虚写,描写了姥姥年轻时的秀丽想象。

(1分,答出“想象”或“虚写”即可)

(2)运用环境描写烘托姥姥年轻时秀丽的形象。

(1分,答出“环境烘托”即可)(3)用村姑的秀丽来衬托姥姥品质的美好。

(1分,答出“衬托品质美好”即可)(4)补写出姥姥的外形,使姥姥的形象更加丰满。

(1分,答出“补写外形”或“形象丰满”即可)(每答对一点得1分)

19、(4分)

(1)“姥姥的端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

(1分)

(2)本文刻画的对象就是姥姥,所以用“姥姥的端午”为题。

(1分)(3)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使文章笔力更加集中。

(1分)(4)“姥姥的端午”是个意象,文章就是通过这个意象来刻画人物的。

(1分)(5)“姥姥的端午”凝聚着我们对姥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意思对即可)

 

《献给母亲的歌》综合性学习试题

1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世界上许多国家过母亲节,但母亲节的日期不尽相同:

美国、意大利等国都在5月

的第二个星期日,法国的母亲节是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泰国的母亲节是8月12日。

有人提议我国也应该设立自己的母亲节,以提醒人们不忘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1)假如我国的母亲节已经确立,请你仿照下面示例(200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句式,为我国首届母亲节拟定一个宣传主题。

(宇数不限)(

示例:

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答:

(2)假如从下面的候选人中推举—人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你推举谁?

写出理由。

候选人:

孟母(孟子的母亲)岳母(岳飞的母亲)冰心

答:

(3)假如你在母亲节这一天给母亲洗一次脚,请写出给母亲洗脚前想说的话。

答:

参考答案:

(1)示例一:

弘扬中华美德感受母爱亲情

示例二:

感受母爱报答母恩

(2)示例一:

孟母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孟子成为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与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孟母教子成功的例子可作为后人的典范。

因此,我推举孟母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

示例二:

岳母岳母刺字,教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代代相传,热爱国家、报效祖国在当今时代仍需要发扬光大。

因此,我推举岳母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

示例三:

冰心她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主题之一就是歌颂伟大的母爱,她的作品深得孩子们的喜爱。

因此,我推举冰心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

(3)示例:

妈妈,小时候,您给我洗了无数次脚,我时时感受着您的抚爱。

今天是我国的第一个母亲节,我想给您洗一次脚,回报您对我的养育恩情,请您答应我,好吗?

 

2.《献给母亲的歌》

请写出2则有关母爱的名人名言,并写出作者或出处.

                                                              

请写出2则有关母爱的俗语.

                                         

写出有关母爱的古诗一句.

                                                         

请写出冰心的《繁星·春水》中有关母爱的诗句(2句)

                                                               

3.母爱是最无私的感情,它如春天的甘霖,悄无声息地洒落在我们的心田,温馨地滋润着我们生命的幼苗。

下面请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感谢母亲的爱吧!

  [献给母亲的歌]请写出一首你最熟悉的歌颂母亲的歌曲名和一两句歌词,并加以品析。

                                                                                                                                                                                                      

 [送给母亲的话]请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