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07689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基础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基础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基础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基础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心理学.docx

《基础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心理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心理学.docx

基础心理学

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象

第一单元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反映

特征:

1.间接性,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其他事物为媒介,通过迂回曲折的认识路线,了解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思维过程。

2概括性,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加以集中的思维过程。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分析:

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的过程

▪综合:

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形成整体的过程

▪抽象:

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非本质和特征

▪概括:

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第二单元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形态:

▪动作思维:

以实际动作为支柱

▪形象思维:

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以词为中介,是思维最本质的特征

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

辐合思维:

求同思维

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

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

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的答案的思维

更具创造性

三、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根据思维结果有创造性程度:

再造性思维:

用已知的方法

创造性思维:

用独创的方法

第三单元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概念的掌握

概念:

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

是以词和标示来记载的。

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内涵:

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外延:

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内涵和外延之间是一种相反的关系

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自然概念:

人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概念

人工概念:

根据特定规则人工制造的概念,是对自然概念的模拟

经典实验:

布鲁纳(Bruner,J.S.)设计的人工概念实验

三、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一)定义:

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2.原型启发;3思维定势

1.迁移定义:

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正迁移:

有助于解决新问题

负迁移:

阻碍解决新问题

2原型启发定义:

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原型:

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

3.思维定势

定势:

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的影响;

※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刚刚发生的经验都会使人产生定势

※卢钦斯的量水实验:

证明了思维定势的作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经养成的习惯,会影响后面所进行的活动;

第四单元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

▪语言:

是人们用以思维和交际的工具(符号系统)。

▪言语:

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过程。

语言~社会现象

言语~心理现象

言语离不开语言,语言离不开言语。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口头言语对话言语,是交往中的语言,有一个说话环境

●外部言语:

用于交际独白言语,一个人说的语言,目的是表明事情

书面言语用写出来的文字表达思想的语言

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是外部语言

●内部言语:

用于思维~不用于交际(不出声)

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

特点:

言语的减缩性;

速度快

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1.运动性言语中枢:

布洛卡中枢(左半球额下回)。

若受损,表达性失语症——不会说。

2听觉性言语中枢:

威尔尼克中枢(颞上回)。

若受损,接受性失语症——听不懂。

3视觉性言语中枢:

角回。

若受损,失读症——看不懂

3.书写性言语中枢:

中央前回。

若受损,失写症——不会写

第五单元想象

一、想象的定义

v定义:

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v想像属于思维的范畴,表象属于记忆的范畴,

表象为想像提供素材

v想像来源于现实,同时又具有创造性

二、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

无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幻觉

再造想象

有意想象:

有目的的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理想(积极)

空想(消极)

与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

第六节意识与注意

第一单元意识概述

一、意识

v意识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

v包括:

对外界事物的觉知;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还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v意识是物质发展和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v意识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

v意识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调节的作用

二、无意识

v指个体没有觉察到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的发生

v包括无意识的行为

对刺激的无意识

三、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

v不同状态下的脑电特征

▪清醒和警觉状态:

β波(14-30Hz)

▪安静和休息状态:

α波(8-13Hz)

▪睡眠状态:

波(频率更低,波幅更高)

v从清醒到睡眠脑电变化规律:

从高频低幅向低频高幅过渡

小结:

 睡眠的阶段(4个)(约90分钟)

▪第一阶段:

频率较低,波幅较小,浅睡眠,10分钟,β波转向α波

▪第二阶段:

短暂爆发,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出现“睡眠锭”,20分钟,α波

▪第三阶段:

频率继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波,40分钟

▪第四阶段:

深度睡眠,20分钟,波

▪快速眼动期(做梦) :

5~10分钟,类似β波,快速眼球运动

v睡眠的意义:

1.使机体恢复机能2.对机体起保护作用

(二)梦

v梦发生在快速眼动期

v梦的特点

•梦境的不连续性(主要)

•不协调性

•认知的不确定性

v梦剥夺的后果:

记忆力下降,情绪低沉,进而影响到健康

v对梦的解释:

Freud把分析梦作为了解精神病的原因和治疗手段 

v梦上正常的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

第二单元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定义

v定义:

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v注意的基本特性

指向性:

指由于(感觉器官容量)能力的限制,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对象,而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舍弃另一些对象

集中性:

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上

v注意是心理过程进行的必要条件:

注意决定了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

v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离开了心理过程,注意也就不存在了

二、注意的种类

※根据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划分: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无意注意出现的条件:

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刺激

2.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的作用

1.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对于学习和工作来说,它有较高的效率

3.有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注意转化成了无意注意

•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

•是随意注意的延续

第三单元注意的特征

•注意广度

•注意稳定性

•注意转移

•注意分配

一、注意广度

v即注意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v7±2个(简单任务)

二、注意稳定性

v注意的稳定性:

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维持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注意的起伏或动摇:

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发生的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

▪注意分散(分心):

注意离开了当前的任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三、注意转移

v定义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v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的区别:

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注意分散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四、注意分配

定义: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的现象

注意分配的条件

•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于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所从事的活动应该有内在联系

•所从事的活动发生在不同感觉通道内

第七节需要与动机

第一单元需要与动机概述

一、需要

v定义:

脑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v需要的对象性:

需要都有对象

v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v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v需要的种类

1需要产生的角度:

自然需要(生理或生物需要,人和动物有本质区别);社会需要(获得性需要)

2满足需要的对象: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有密切的关系

二、动机

(一)定义: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倾向)或内部的动力。

•动机可根据外部行为表现加以推断。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内驱力、诱因、情绪与动机的关系

1.内驱力:

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

2.诱因:

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

3.情绪也具有动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动机的调节上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1.不同行为可以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引起

2.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3.动机和结果的一致or不一致

4.动机和行为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

(二)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

在有机体生理需要基础上产生,也叫驱力或内驱力

•社会性动机:

在人类社会文化需要基础上产生,包括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兴趣、爱好

兴趣:

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

▪兴趣的品质:

倾向性、广阔性(范围)、持久性、效能(力量)

▪兴趣:

认识事物的动机

▪爱好:

从事活动的动机

2有意识的动机—无意识的动机

▪有意识动机:

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的动机

▪无意识动机:

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活动目的的动机

定势的作用就是无意识动机的表现,对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行为和态度都有重要作用

3.内在动机—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

因外部环境影响而产生

▪内在动机:

因个体内在需要而产生

第二单元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1968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一·需要的层次

1生理需要:

最优先的,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发展

2安全需要:

对安全,秩序,稳定以及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

3爱和归属需要:

给他人爱和接受他人的爱,

4尊重的需要:

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们的尊重,并尊重他人

5自我实现的需要:

最大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

只有少数人能自我实现。

是人类最高层次需要

※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

※缺失性需要:

能否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低层次需要)(前4)

※生长需要:

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高层次需要)(后3)

※没有满足的需要是活动的动力

※低层次需要较早发展

※高层次需要是最终动力

※层次在特殊情况下可颠倒

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1情绪定义:

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主观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v情绪的三个成分:

1主观感受;2外部表现;3生理上的变化

2表情:

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形式。

※表情包括:

1.面部表情(鉴别标志)2身段表情3.言语表情

表情性质:

先天,不学而会;模仿(受社会制约)

二、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v情绪和情感是用来描述感情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情绪

•强调感情的过程,可用于动物和人类,较为低级

•强调感情的生物性

▪情感

•强调感情的内容,则较为高级,只能用于人类

•强调感情的社会性

•强调感情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感通过情绪来表现,离开了情绪,情感也就无法表达了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v适应功能

▪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表情有利于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服务于改善人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条件

v动机功能:

对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产生放大和增强的作用;对认识活动的驱动

v组织功能

▪对活动起着促进或破坏的作用

▪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人的认识活动和操作效果

v信号功能:

传递信息、沟通思想;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手段

第二单元情绪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1884-1885

主要观点:

机体变化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变化是情绪产生的原因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主要观点:

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丘脑产生的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皮层,引起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

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三、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1962

主要观点:

情绪的产生,由环境刺激、生理变化、对环境刺激的认知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起决定作用

通过实验验证了认知的决定作用

四、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主要观点:

情绪不是副现象,而是独立过程

强调情绪的动机作用

强调体验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体验驱动行动

情绪的分化使其具有了各种各样的适应功能,进而在生存和适应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第三单元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每一种情绪情感的变化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状态;

喜悦——悲伤爱——恨紧张——轻松激动——平静

二、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

1.动力性:

增力—减力2.激动度:

激动—平静3强度:

强—弱4紧张度:

紧张—轻松

 

第四单元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分:

1.基本情绪(喜怒哀惧)(人和动物共有):

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2.复合情绪(人类独有)

▪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敌意=愤怒+厌恶+轻蔑;

焦虑=恐惧+内疚+痛苦+愤怒

二、心境、激情和应激

从情绪的状态(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来分:

心境、激情和应激。

v心境(心情)

▪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不是对某一事件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件

▪是由对人具有意义的事件引起的

v激情

▪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

▪激情状态下,人发挥出自己意想不到的潜能,但也能使人的认识范围变得狭窄

v应激

▪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应激源:

能够引起应激反应的事物

▪应激反应:

个体对应激源所做出的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强烈和持久的应激反应会损害人的工作效能;容易使人患病(危机干预)

第五单元意志

一、意志的定义

v定义: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v意志行动:

受意志支配的行动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v准备阶段:

确立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案,作出决策

v执行阶段:

执行既定的计划,克服那些妨碍达到既定目标的动机和行为,审视既定的计划,及时修正计划,保证目标的实现

v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

◎意志行为中的冲突

▪双趋式冲突:

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不能同时获得

▪双避式冲突:

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

▪趋避式冲突:

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

▪双重趋避式冲突:

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

三、意志品质

▪自觉性:

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的目的。

(受暗示,武断)

▪果断性:

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

(优柔寡断,卤莽草率)

▪坚韧性:

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

(虎头蛇尾,执拗)

▪自制性:

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

(任性,怯懦)

第九节能力和人格

第一单元能力

一、能力概述

(一)定义:

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智力:

▪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事任何一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思维力是支柱和核心,它代表着智力发展的水平

(二)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

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技能:

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

▪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

▪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能力的发展

▪按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

能力、才能、天才

(三)能力的分类

1.按能力结构:

一般能力(智力)能完成各种活动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特殊能力,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某种特殊领域的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能力;

2.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影响:

液体智力:

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20岁顶峰

晶体智力:

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平稳;

3.涉及领域:

认知能力(智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

操作能力:

支配肢体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

从事社会交往的能力;

4.创造程度:

模仿能力,仿效他人举止,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

再造能力,遵循现成的模式或程序,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创造能力,不依据现成的模式或程序,独立掌握知识和技能,发现新的规律和创造新的方法

◎液体智力:

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

(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取决于个人禀赋,较少依赖文化水平。

20岁左右顶峰,30岁开始逐渐降低。

◎晶体智力:

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

(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取决于后天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关。

一直发展,25岁后趋于平缓

二、能力结构理论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2.塞斯顿的群因素论(7种相互独立的智力因素)

词的理解、词的流畅性、计数、记忆、推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

3.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操作方式×内容×产品

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正态分布)

▪超常儿童:

1%~智商>140,

▪弱智儿童:

3%~智商<70,(斯坦福—比内量表)

2.能力类型的差异(个人的特长)

3.能力发展早晚上的差异(早慧和大器晚成)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

◎遗传素质(天赋)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

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环境包括:

物质条件、家庭、学校、社会环境

◎遗传决定能力发展的可能的范围或限度。

◎环境决定在遗传所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遗传潜势好→能力发展范围大→环境作用大

第二单元人格

一、人格的定义

◎定义:

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

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人格包括气质和性格。

二、人格的特性

.独特性: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2.整体性:

否则“人格分裂”

3.稳定性: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4.功能性:

“性格决定命运”

5.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包括:

气质(先天)和性格(后天),不包括能力

第三单元气质

一、气质概述

(一)定义:

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脾气、秉性)

(二)气质类型学说

▪体液说: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血液--多血质、黏液--黏液质、黄胆汁—胆汁质、黑胆汁—抑郁质

▪体型说:

(德国-克雷米奇尔)躁郁症—矮胖;精分—瘦or强壮

▪血型说:

(日本-古川竹二)A,B,AB,O

▪激素说:

(美国-伯曼)内分泌腺—甲状腺、垂体腺、肾上腺、性腺

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一)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

▪高级神经活动的2个基本过程:

▪兴奋:

是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或较强活动状态

▪抑制:

神经活动由活动状态或较强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

二)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带来,不学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被动~巴甫洛夫

▪操作条件反射——主动~桑代克、斯金纳(工具条件反射)

.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

气质类型

.

强度

平衡性

灵活性

平衡

灵活

活泼型

多血质

平衡

不灵活

安静型

黏液质

不平衡

兴奋型

胆汁质

抑制型

抑郁质

三)气质的特性

▪感受性:

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的感觉能力,

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敏感)

▪耐受性:

神经系统能够忍受外界刺激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

▪反应的敏捷性:

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外在表现。

▪可塑性:

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行为,从而适应环境。

也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

▪情绪的兴奋性:

情绪表现的强弱程度。

▪指向性:

外向or内向。

外向者——兴奋性高,兴奋占优势;

内向者——兴奋性低,抑制占优势

四)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胆汁质:

强,不平衡。

感受性低,耐受性高。

精力旺盛,直爽热情,但心境易变,脾气暴躁。

▪多血质:

强、平衡且灵活。

感受性低,耐受性高。

活泼外向,适应性强。

兴趣多变,注意力易分散。

▪黏液质:

强、平衡但不灵活。

感受性低,耐受性高。

内向,举止平和,踏踏实实,交际适度。

▪抑郁质:

弱。

感受性高,耐受性低。

极端内向,多疑多虑,敏感,孤僻。

三、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气质具有稳定性与可塑性(相对稳定,可能变化)。

▪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

▪气质类型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

▪气质类型能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

第四单元性格

一、性格的定义

性格:

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态度:

一个人对人、物、思想概念的一种反应倾向性,

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性三个因素组成。

气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