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传统民俗汇总吃汤圆猜灯谜观花灯.docx
《元宵节传统民俗汇总吃汤圆猜灯谜观花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宵节传统民俗汇总吃汤圆猜灯谜观花灯.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宵节传统民俗汇总吃汤圆猜灯谜观花灯
元宵节传统民俗汇总:
吃汤圆、猜灯谜、观花灯
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祭月、赏月的日子,也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这是传统新春定义的最后一天。
元宵节来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民俗
元宵节、逛庙会、猜灯谜、观花灯、放鞭炮、扭秧歌、跑旱船、锣鼓喧天真热闹。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吃“汤圆”还是“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
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
由于元宵和汤圆都是用糯米粉做皮,并且常采用芝麻、白糖等做馅料,因此容易让人混淆,但它们在制作工艺上还是有很大区别!
元宵在制作上要比汤圆要繁琐得多:
首先需将和好、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南方的汤团(北京人按四川习惯叫做汤圆)做法倒有点儿像包饺子。
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跟做饺子时和面一样),放置几小时让它“醒”透。
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不须像做元宵那样切成小块)。
汤团馅含水量比元宵多,这是两者的区别之一。
包汤团的过程也像饺子,但不用擀面杖。
湿糯米粉粘性极强,只好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
用筷子(或薄竹片状的工具)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团。
做得好的汤团表面光滑发亮,有的还留一个尖儿,像桃形。
汤团表皮已含有足够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现做现下了吃。
现在有了速冻工艺,汤团才出现在商店里。
南方的汤团有多种“流派”,现在最出名的是宁波的“黑洋酥”汤团。
所谓“黑洋酥”就是猪油和黑芝麻粉的混合物,而且猪油不是熬出来的纯油,要用取自猪肚子里的原块的“板油”。
撕去“板油”外面的网膜后用手工挤压、揉搓它,再一点一点地掺入黑芝麻粉。
这东西从现代保健观点看是绝对的糟粕,可吃起来口感极佳:
滑糯软烫,值得一试。
汤团越软、滑越好,所以对糯米原料很讲究。
要选粘性特强的品种。
加工工艺上也有说法,要用“水磨粉”。
就是说,把糯米粒用水泡过后,连水带米一起上磨(象磨豆浆那样),而且最好用石磨磨。
磨成的粉用纱布袋吊起来沥干,可以冷藏三四天(时间长了会发酸)。
可见,好的汤团很难工业化生产出来,这又是它与元宵不同的一个特点。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偷菜节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
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
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
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
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上元祈福(拜天官大帝)元月十五是上元佳节,也是天官大帝的诞辰,民间说这一天是三界公生,各民家及寺庙都在凌晨举行盛大的仪式加以庆祝,祭品仪式就如同初九庆祝天公生一样,需念三界公经以祈福求好运。
吃元宵(即汤圆,因于元宵节吃食,故名)元宵节期间,民间有吃元宵的传统习俗。
起初,元宵节的时令小吃并不是元宵,南朝时,吃的是拌合肉和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得则是一种蚕状的面食和烤饼,一直到了宋朝,才出现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不过当时不叫元宵,而是称为浮圆子或是汤圆等。
后来,由于这种食品专在元宵节吃食,因此,就把它称为元宵了。
其实汤圆和元宵的差异只是在于大小和是否包馅罢了!
南方人用糯米制成大小和龙眼一般大小的圆子,称为汤圆,而北方人吃的圆子较大,里面包馅的则称为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也象征了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迎紫姑,或称拜东施娘(湖北省称迎紫姑,厦门称祭娘娘)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
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龙舟蚕桑,并占众事。
相传东施与我国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是邻居,西施貌美,东施貌丑,但都做得一手好针线。
不幸,她在二十岁那年元宵夜因掉了一只绣花鞋到厕所里,在捡鞋时不幸溺毙,死后成为厕神。
从此以后,想学好针线活的少女,便在元宵夜准备祭品(甜粿、糖果)与绣花鞋到厕所祭祀,祈求学好女红。
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听香正月十五有“听香”的习俗。
古时后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
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但现今这种听香行占的习俗也已不多见了。
[!
--empirenews.page--]钻灯脚(有相亲与求子两种说法)
古时嫁娶多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婚前男女少有见面的机会,因此利用元宵夜相互见面,少女跟随着母亲到寺庙烧香,男方则由父母或媒人安排前往寺庙礼佛,男女在灯下互相偷看对方,这是古代的一种相亲方式;另一则为已婚但没有男孩的妇女求子,凡是想在今年生男孩的妇女,故意在灯笼下走来走去,祈求神佛保佑生个男孩。
所谓钻灯脚,生男孩,大概因“灯”与“丁”发音相近之故。
划旱船
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猜灯谜
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
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那么元宵节猜灯谜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灯谜的基础是谜语,而谜语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谜语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动各国君主,往往在发言中采用民间故事传说的隐喻方法,巧妙影射。
当时把这种方法叫“隐语”或“瘦词”。
到汉代时,逐步演变成为破译文字形义为主的谜语。
这时的谜语还是比较粗糙的,有民间老百姓创作的,也有文人创作的。
到了三国时,谜语书面创作形式已十分盛行。
宋代谜语与元宵赏灯相结合,丰富了灯节的娱乐活动,这时才是灯谜。
此后,谜语有了更多的趣味性,因为在宋代,游乐场所“瓦舍”兴起,给灯谜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这就促进了灯谜的发展。
于是,当时不少的文学家都成为制谜高手。
所以,虽然谜语很早就有了,但是元宵节灯谜真正是从宋朝开始的。
乞龟、乞花
大家都知道,龟是灵物,千年生毛,寿五千岁,称为神龟,万年则称为灵龟。
有些地区各寺庙在元宵节时也常举办乞龟的活动。
所乞求的龟是神龟也是灵龟,不但有人乞龟求子嗣,也有人乞龟求财求寿。
所谓乞龟,最初是由庙方供出面龟、红毛龟等寿龟(龟形的糕点)供信徒掷筊乞赐,待得到神明的允赐后,就可以带回家保全家平安或藉以祈求后嗣。
乞得面龟的信徒在事业得意或求得子嗣后,必须准备加重的面龟或红毛龟供其他信徒求乞。
由于龟是长寿吉祥的象征,再加上是神明的赐与,所以这在旧时深受民众的喜爱,成为一项热闹有趣的元宵节民俗活动。
照月光、照井水和晚睡
妇女们相信在上元夜到外面去照月光会受孕;少女则相信:
照井水,面较美;男士则相信:
元宵夜睡得越晚自己会越长寿,而孩子晚睡可以为自己的父母增福添寿。
放天灯
元宵节放天灯也是一大民间习俗。
天灯又称孔明灯,为三国时代诸葛亮所发明,原用来传递讯号,后来渐渐演变成向上天祈福的民俗活动。
放天灯的习俗,据传是由福建惠安的移民传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这项活动也的别具历史意义。
天灯施放的原理与热气球相似,施放时点燃灯脚下的油料,待热气充满纸袋后,天灯即冉冉上升。
传说天灯能将愿望上达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笔在白纸灯上书写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愿,并燃放鞭炮助长天灯升高的气势。
舞龙舞狮
龙是吉祥的神话动物,也是民族的图腾和象征,元宵节时全国各地都有龙灯。
早期的龙灯长约七、八丈,在竹鼓上贴上纱,制成龙形的灯笼,在龙头与龙身裡面,点上几十支蜡烛,然后绑在木棒上,有十几个壮汉抬着走,表演时,由龙头追逐龙珠而起舞,姿态优美,俗称“弄龙”;元宵夜晚,各地狮阵也都一起出动舞狮,俗称“弄狮”,并有精湛的国术表演,其目的在驱邪祈福求平安,并有贺年贺节的喜庆之意。
迎花灯
元宵节又称灯节,灯与丁谐音,因此迎花灯有求子添丁的意义,过年谣有:
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灯棚的记载,可见迎花灯已成为元宵节的不可缺少的活动。
唐以后,花灯不但种类繁多、千变万化,也成为深入民间的活动;宋朝是花灯的全盛期,宋代花灯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蜡纸、菩提叶、羊皮、玳瑁等制作,华丽精巧可谓空前。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贵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
“巴乌”意为“打猎归来”。
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
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话动,无固定节日。
旧时人们狩猎归来收拾猎物,兽头给狩猎的指挥,兽皮给猎获人,肉则烧烤,其间兽头前、兽皮跟、众人从,围火堆重现打猎动作。
肉熟以后,众人分食。
后来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节日。
节日中的巴乌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铊锣和十二支唢呐(闰年各用十三件)组成乐队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轻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头插锦鸡和各种鸟雀的羽毛。
装扮成飞禽走兽,围绕火推踏歌起舞,表现各种动物的姿态,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
猎手们则手持弓弩或钢叉,将“猎物”围住,朝“猎物”们旋转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种狞猎动作。
节日期间,还要进行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活动。
元宵订情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
“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
众里寻它千XX,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
--empirenews.page--]元宵节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北京】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
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
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
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
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
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
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
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
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
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安徽省】
临近元宵这几天,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田野里,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
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高跷、抬阁、花棍、花灯、伞灯、旱船、独竿桥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仅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让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领略了独特的淮河风情文化。
淮河两岸,旧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
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们忙于辞旧迎新、探亲访友,顾不上吃顾不上玩,元宵节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刻。
阜阳人民勤劳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
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曲艺,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戏剧。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汇聚成独具特色的阜阳灯会。
阜阳灯会始于隋唐,盛行于明代。
宋代欧阳修在颍州任太守时曾写下“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一诗,说明宋代阜阳的灯会已很盛行。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
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
同时,各家还燃放各种焰火助兴。
【山西省】
元宵农历元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元宵节是中国最古老的夜的节日。
相传西汉平定“诸吕”,汉文帝元月十五日开基,定为元宵节。
举国上下张灯结彩,欢度佳节。
深宫皇室,大家闺秀也可上街看观灯游玩。
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今有专业户专卖)。
元宵古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共尝,甜而不腻,脍灸人口的民间小吃,全国流行。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轻圆绝胜鸡头肉,涌腻偏宜蟹眼汤”。
古诗人如此描摩元宵圆,难怪此物历经千年,风行不衰。
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
每逢元农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远远望去,楼房张灯结采五颜六色,将整个城市装扮的富丽辉煌,各单位也争相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灯,在街上挂起,供人们欣赏,花灯样式之多,数不胜数,有动物的,有生肖,有谜语猜谜的,有宫灯的,有现代电器的,也是歌颂现代人新生活的,飞机,火箭,飞船的,有鼓灯、润饼灯、鱼虾鸡鸭鹅灯、柑桔香蕉菠萝灯、宫灯、如意灯、料丝灯、玻璃灯、走马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
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行。
“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喧天,一国若狂”。
(明间乔元《闽书》)。
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区的都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汇演到市里来,有民间艺术,有现代艺术展示,有传统文艺,有古老乐曲,有八音会,有古装戏,花样之多,数不胜数。
办大型灯展。
各单位都想声,光,色俱全的大型灯展在街上展出。
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幸福的,有代表古老传说的,有带有启迪意义的。
【山东省】
淄博市淄川区的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
泰安市宁阳县的元宵送灯至祖坟。
滨州市博兴县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
男孩子提着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
日照市莒(jǔ)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
【河南省】
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
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
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陕西省】
凤翔县於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
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江苏省】
武进区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於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
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
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浙江省】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
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
上虞县少於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
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於元宵节设酒祭床。
【江西省】
新建县民于元宵扫墓插竹为灯。
万安县城各乡均於元宵节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
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
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
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湖南省】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
【四川省】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
“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
”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馀皆为求子的习俗。
开县有「对骂」的习俗。
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福建省】
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
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
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
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广东省】
新安县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庆灯。
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
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
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云南省】
云龙县於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
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於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
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
这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
宋人周必大也曾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台湾省】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
“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
--empirenews.page--]元宵节吃什么?
1、汤圆
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主要祈求全家团团圆圆。
做汤圆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
再者各类汤圆常规馅主要以果料和干果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营养价值就“更上层楼”。
水煮汤圆是最简单的做法,其实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元宵
元宵节,北方人要吃元宵。
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
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
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
做汤圆相对简单,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
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
首先需将面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3、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
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
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4、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
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5、油茶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
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
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6、油锤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
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
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
“汴中节食,上元油锤。
”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
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7、饺子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8、枣糕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9、粘糕粘糕又名年糕。
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
”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10、面灯说起元宵节的习俗,大家一般都会想到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然而还有一种习俗是从汉朝就流传下来的,那就是正月十五点豆面灯。
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灯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阖家幸福,家业兴旺。
11、豆面团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12、糟羹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
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
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13、馒头、麦饼浙江浦江一带在元宵节有吃馒头、麦饼的习俗。
据说原因是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
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14、面条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
《仪徽岁时记》载:
“(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
”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潮汕元宵节食俗元宵佳节喜爱美食的潮汕人是忙碌的,制作各种应节美食虽然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这些传统特色美食带来的节味,却是潮汕人在历史长河中流传着的古老的印记。
卤鹅在潮汕地区,元宵佳节需要举行祭祀先人等活动。
祭拜时准备的供品也相当丰富,其中“三牲”(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