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8 复活节选.docx
《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8 复活节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8 复活节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课时作业8复活节选
8复活(节选)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因为小时候一场重病被父母忽视而导致右眼斜视的缘故,我每天如惊弓之鸟,躲着那些专以揭别人伤疤为乐的“顽童”,我怕一不留神就成为他们挖苦的对象。
于是,我每天选择背街小巷以避开人群,提心吊胆地上学回家,无时无刻不提防着没来由的伤害。
我异常敏感,字典中的“斜”字被我用笔抹掉。
越是那样,内心就越是痛苦,无比压抑。
我所有的委屈一点点在积攒,矛头指向了母亲。
我觉得这一切都是母亲当年对我漠不关心造成的。
我把愤恨凝聚成一座活火山,随时随地都会喷发——我撕毁了唯一的全家福,把顶撞母亲当成报复的手段,也常和姐妹无端地争吵打闹,把家搅得鸡犬不宁。
母亲常常被我气得偷偷抹泪,也曾高举着笤帚将我撵出家门,()。
我在一次次的懊悔和内疚中逐渐长大,即便想起在外所受的伤痛,也不会再歇斯底里。
面对讥笑,我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火冒三丈,去争去拼;只是装作若无其事,默默离开。
1.文中画框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B.“”C.——D.;
2.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把所有的委屈一点点在聚集起来,将矛头指向母亲。
B.我的委屈在一点点积攒,我把所有的矛头指向母亲。
C.我所有的委屈在一点点积攒,我把矛头指向了母亲。
D我把所有的委屈一点点积攒起来,矛头指向了母亲。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大姐每次总会找我回家,锅里总是给我留着饭菜,还热乎乎的
B.但每次总会让大姐找我回家,总是把热乎乎的饭菜给我留在锅里
C.但每次总会让大姐找我回家,锅里也总是给我留着热乎乎的饭菜
D.但大姐每次总会把我找回家,热乎乎的饭菜也总是给我留在锅里
2.常州一中青果文学社编辑校刊《千果流韵》,他们将文章分为若干组,现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
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一组:
《魅力见哥》《菊香》《丫儿》
第二组:
《质疑加西莫多》《也说民国的底气》《绝不平庸——我眼中的孙少平》
第三组:
《荀子,绚丽的牡丹》《墨家的侠与义》《白马非马辩》
第四组:
《网络,当负责任的言说》《不怕,我的中国男足》《足球,我们缺的是钱吗?
》
A.凡人小事悦读生活走进诸子我思我在
B.生活浪花阅读生活寸草春晖我思我在
C.生活浪花悦读生活百家争鸣课前演讲
D.凡人小事阅读生活思想火花课前演讲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
人们通过阅读,不仅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
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施圣水的人
莫泊桑
修车匠比哀尔和他的妻子贞妮上了饭桌后,发现唯一的儿子让不在家,他们到园子里去找,没有找到5岁的儿子。
这位父亲在路边使劲喊着:
“让!
”——夜来临了,天边充满棕色的雾气,一切都隐进阴暗怕人的远处,没有一点声音回答,但空气里隐约有呻吟声。
这位父亲听了很久,总觉得听到什么东西,于是昏头昏脑地在黑夜里不断地叫着:
“让!
让!
”他这样一直叫到天明。
他的妻子则坐在门前石头上,一直啜泣到天明。
他们卖掉了房子,动身去找儿子。
很快他们就没有钱了,他们白天靠别人的剩饭过日子,晚上睡在地上忍受风寒。
有一天,一个听他们申诉过不幸的旅馆老板对他们说:
“我知道有个人丢失了女儿,后来在巴黎找着了。
”他们立刻上路去巴黎。
当他们走进那个大城市的时候,被它的庞大和往来行人的熙攘骇呆了。
他们不知道如何着手寻找,还有,他们怕认不出儿子来,因为已经有15年没有见到他了。
他们访问了所有的地方,所有的街道,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停留。
他们常常漫无目的地朝前走,互相依傍而神情那么忧郁。
有几次他们相信认出让了,但总是错了。
在一个教堂门口,一个施圣水的老人成了他们的朋友,他的身世也很悲惨,他们对他的同情使他们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三个人一起住在一所破烂房子里。
有几次,当老人病了的时候,修车匠便去替代。
冬天里,托圣水器的老人死了,教区神甫指定修车匠来顶替——神甫听过他的不幸。
修车匠每天早晨坐在教堂门口的同一把凳子上,定定地看着进去的那些人。
他变得很老了,在拱门的潮湿下变得更虚弱。
有一天,来了两位太太。
一位年老,一位年轻。
她们后面出现了一个男子。
男子在献过圣水后,挽了那位年老太太的胳膊。
这个修车匠一直到晚上都在从记忆里搜寻,以前在哪儿可能见过一些像这位男子的人。
可是他想起的人现在应当是老人了,因为那人像是他年轻时在老家那边认识的。
这遥远而又熟悉的隐约相似,竟使这位老人烦扰不安,他找来妻子帮助恢复衰退了的记忆。
一天太阳落山的时候,这三个陌生人又来了。
当他们走过的时候,施圣水的老人问道:
“喂,你认识他吗?
”
妻子心绪不宁地尽力回忆。
忽然间,她用很低的声音说:
“是……是……只是他更黑更大了,更结实了,穿着得像个先生。
可是,你瞧,就是你年轻的样子。
”
这个老人吓了一跳。
这确实,是像他,并且像他死去了的兄弟。
他们如此地激动,找不出什么话来说。
这三个人下来了要出去了。
那位男子用手指碰了一下圣水器。
这位老人的手抖得这么厉害,圣水洒了一地,他叫道:
“让?
”
那个男子站住了,看着他。
他压低了一点声音说:
“让?
”
那两个女人看着他,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于是他第三次抽噎着说:
“让?
”
那个男子弯下身,弯得很低很低,距离老人的脸很近很近,于是一缕童年的回忆点醒了,他回答道:
“爸爸比哀尔,妈妈贞妮!
”
他完全忘记了家乡的名字,但是他总是记着曾经反复叫过的这两个名字:
爸爸比哀尔,妈妈贞妮!
他跪下来,脸贴在老人的膝上,哭了,一个接着一个地拥抱他的爸爸和妈妈,他因为无法衡量的欢乐而透不过气。
他们到了让的家里,让讲述他的故事。
一个杂耍班子将让拐走了。
三年之间他跟他们跑了许多地方。
后来那个班子散了。
一个宅邸里的老太太出钱把他留下了,因为看到他可怜。
那位老太太没有孩子,给让留下了她的财产。
他也找过他的双亲,但是因为只记得这两个名字:
爸爸比哀尔,妈妈贞妮,没有能找到他们。
当这两位老人述说他们的痛苦和疲劳时,让又拥抱了他们一次。
他们这一晚一直不敢躺下,怕拋弃了他们这么久的幸运会在他们酣睡的时候悄悄逃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介绍事件的起因和修车匠夫妇寻找儿子的情景,突出他们丢失儿子的痛苦,为下文寻找儿子做了铺垫。
B.“这位老人的手抖得这么厉害,圣水洒了一地,他叫道‘让?
’”写了老人不相信面前的男子是自己离散多年的儿子。
C.相认情节中,老人第三次抽噎着说“让”,写了男子一片茫然,老人因失望而痛苦,但没有放弃希望,哭泣着再试探。
D.莫泊桑在刻画小说中的人物时采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活生动。
(2)小说中的修车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3)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莫泊桑的小说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
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莫泊桑小说“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的理解。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列夫·托尔斯泰
①八月底,在杜凡卡和巴赫契萨拉依之间穿越许多峡谷的大道上,在浓密而灼热的尘土里,一辆军官坐的马车正缓缓向塞瓦斯托波尔行进。
这是一种在别处见不到的特别马车。
②马车上,前面蹲着一个勤务兵,身穿黄土布上衣,头戴一顶旧得不成样子的军官制帽,手里拉着缰绳,后面,在盖着马衣的行李堆上,坐着一个穿夏季制服的步兵军官——柯捷尔卓夫中尉。
这个军官,个儿并不高。
他的脸有点儿浮肿,还有些跟年龄不相称的松弛宽阔的皱纹,损害了脸部的轮廓。
他那张被太阳晒成黄褐色的带点病容的脸又显得比较消瘦。
他那双淡褐色的眼睛并不大,却非常灵活,甚至有点傲慢不逊。
这个军官五月十日那天被弹片击伤头部,直到现在还扎着绷带,但一星期前他觉得身体复原了,就离开辛菲罗波尔的医院回团部。
③迎面来了一长列农民的大车,原来是送军粮到塞瓦斯托波尔去的,此刻正载运伤病员回来,其中有穿灰军服的陆军,穿黑外套的水兵,戴红色土耳其帽的希腊志愿兵,也有留大胡子的民兵。
军官的马车只得停下来。
路上扬起浓密的尘土,像云雾般悬在空中,也落到军官的眼睛和耳朵里,粘在他那汗津津的脸上。
军官眯起眼睛,皱着眉头,很不高兴地冷冷地望着从他身边经过的伤病员的脸。
④“那个虚弱的小兵是我们连里的。
”勤务兵向长官转过身去,指指一辆走到他们旁边的满载伤员的大车说。
⑤车上坐着五六个士兵,姿势各不相同,但都被颠簸得摇摇晃晃。
有一个士兵,身上的衬衫十分肮脏,外面披着一件外套,一条手臂用带子吊着,脸庞虽然消瘦苍白,却神气活现地坐在车子中央。
他一看见军官,想要举手敬礼,可是大概记起自己是个伤员,就顺势装作只想搔搔头皮。
大车上,在他旁边躺着另一个士兵,只露出两只抓住车沿的瘦骨嶙峋的手和一双拱起的左右摇晃得像软皮般的膝盖。
还有一个士兵,面目浮肿,头上扎着绷带,上面盖着一顶军帽。
他坐在大车的边上,两腿垂向车轮,双肘搁在膝盖上,像是在打瞌睡。
那军官就向他喊道:
⑥“陀尔日尼科夫!
”“有!
”那个兵睁开眼睛,脱下帽子回答,声音洪亮而急促,仿佛有二十个士兵同时在喊叫。
⑦“你是什么时候负的伤,老弟?
”士兵的那双眼皮浮肿、暗淡无光的眼睛发亮了;他显然认出了自己的长官。
⑧“您好,长官!
”他用同样急促的低音叫道。
⑨“团现在驻在哪里?
”“驻在塞瓦斯托波尔。
星期三就要转移了,长官!
”“转移到哪儿?
”
⑩“不知道……大概是转移到北岸吧,长官,今天敌人开始全面打炮,用的多半是榴弹,长官,连海湾里都有炮弹落下,今天打得可凶啦……”他一边戴上帽子,一边拖长声音补充说。
⑪接下去就听不清那个士兵说些什么了,但从他脸部的表情和姿势上看来,这个苦恼的人愤愤地诉说的,不是什么使人宽心的事。
⑫车上的柯捷尔卓夫中尉是位杰出的军官。
有些人这样生活,这样行动,就因为别人也这样生活,这样行动,他可不是那种人。
他心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而别人往往会学他的样,并且相信这样干是对的。
他很有点儿才气,人也聪明;歌唱得很好,吉他也弹得不错,能说会道,文笔老练,而在当团副官的时期更练得一套办公文的本领,但他性格中最突出之点是自尊心很强。
他的自尊心,虽说多半是因为有点才气,却异常强烈。
它已经贯穿到他的日常生活中,使他遇事总是抱着不领先毋宁死的态度。
自尊心甚至成了他内在的推动力:
他老是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喜欢抢在人家的前面。
⑬“哼,我才不理那小兵的胡言乱语呢!
”中尉喃喃地说,心头感到十分淡漠,脑子里觉得模模糊糊。
这种思想感情是在他看到车上的伤员和听了士兵的话之后产生的,而隆隆的炮声自然使这些景象和语言越发显得意味深长了。
【注】本文以俄土战争为背景,不写威武雄壮的队伍和由军乐旌旗前导的扬鞭跃马的将军,而歌颂下级军官的英勇牺牲精神,写战争的真相——流血、痛苦和死亡。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军官乘坐的马车是“在别处见不到的特别马车”的说明,表现出了战争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
B.军官柯捷尔卓夫中尉只是自己觉着身体复原了就急于离开医院赶往团部,说明他是一位不惧流血牺牲的杰出军官。
C.小说描写陀尔日尼科夫回答的声音“洪亮而急促,仿佛有二十个士兵同时在喊叫”,表现伤兵是“轻伤”“无大碍”。
D.小说⑤~⑩段中描写士兵的受伤情况以及士兵和柯捷尔卓夫中尉的对话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战争的残酷情况。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①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时间上照应文题,为人物活动布设了场景,引出了下面对主人公的描写。
B.小说第②段通过描写勤务兵和柯捷尔卓夫中尉的外貌,突出了人物在战争中这一特定时间中的疲惫状态。
C.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军官眯起眼睛,皱着眉头,很不高兴地冷冷地望着从他身边经过的伤病员的脸”,刻画了他对伤兵的冷漠。
D.小说中除了运用肖像、语言等描写手法外,还运用了作者的叙述语言直接塑造人物,如第⑩⑫段中对柯捷尔卓夫中尉的介绍。
3.小说主要从侧面来表现战争,试举例分析。
4.小说第②段主要描写柯捷尔卓夫中尉的外貌,第⑫段主要写其精神。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5.细节描写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常用的手法之一,请找出这篇小说和《复活(节选)》中为塑造人物运用细节描写的语句,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6.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阅好的试卷发了下来。
“我”紧张得要命,唯恐自己考砸了。
请用3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此刻“我”的心理活动,要求形象真切。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
1.B;2.C;3.B
解析:
1.A.“顽童”没有特殊含义,也不用突出强调,不用加引号。
C.“我撕毁了唯一的全家福……把家搅得鸡犬不宁”是对“我把愤恨凝聚成一座活火山,随时随地都会喷发”的解释说明,破折号应改为冒号。
D.分号前后的句子是转折关系,分号应改为逗号。
2.原句“在”位置不当,“矛头”前缺介词“将”,主语成了“矛头”。
A项,“把”多余,“在”位置不当;B项,“所有的矛头”搭配不当;D项,成分残缺,“矛头”前仍缺介词“将”。
3.结合“母亲常常被我气得偷偷抹泪,也曾高举着笤帚将我撵出家门”分析,承前省略主语“母亲”,以突出母亲的关爱,排除A、D两项。
结合主语一致的原则,第二句的主语应该是“母亲”,是母亲把热乎乎的饭菜给“我”留在锅里,排除C项。
2.答案:
A
解析:
第一组都是写人作品,“凡人小事”更好一些。
第二组都是读后感,阅读和悦读,后者更具情感色彩;第三组都是对先秦诸子思想的解读,“走进诸子”更准确;第四组时评,我思我在比课前演讲更深刻形象。
3.答案:
①还拥有另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②人们从读书学会做人(或:
读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③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或从善)。
解析:
答题时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
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根据“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以及“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可知,第①处应为“还拥有另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根据“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可知,第②处应为“人们从读书学会做人(或:
读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根据“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可知,第③处应为“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或从善)”。
4.答案:
(1)B;
(2)修车匠是一位重亲情、爱儿子、坚忍顽强、永不言弃、身世悲惨的父亲形象。
儿子不见了,他和妻子卖掉房子,访问所有的地方,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停留,不断寻找;没钱之后,他和妻子白天靠别人的剩饭过日子,晚上睡在地上忍受风寒;即使身体虚弱,记忆衰退,他仍不放弃找儿子,看到可能是儿子的人,再三确认。
(3)形式的美感:
①小说以修车匠夫妇寻找失踪儿子的经历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推动情节发展,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②小说以“让”与父母互相讲述离散后的经历收束全文,既照应前文,交代“让”失踪的原因,又戛然而止,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读者想象这家人团聚后的幸福生活。
③语言简洁,多用白描手法,在故事的高潮——家人相认时,多用短句,一句一段,句式短促,语言精练,能帮助营造紧张的气氛。
鲜明的爱憎:
①赞美真挚、纯朴的亲情之美。
②赞美父母对子女无私而深沉的爱。
③赞美对受苦受难的人们的同情以及无私帮助的义举。
④谴责拐骗儿童、拆散骨肉的罪恶行径。
解析:
(1)B项,“写了老人不相信面前的男子是自己离散多年的儿子”表述错误,老人在妻子的提醒下,认出面前的男子是已经长大的离散多年的儿子,内心激动,大声叫嚷儿子的名字。
5.答案:
1.A;2.C;
3.①军官柯捷尔卓夫中尉头部缠着绷带就离开医院,要回到团里参战。
②通过对路遇运输伤兵的马车上伤兵的外貌描写,突出战争的残酷。
③通过中尉与伤兵的对话,描述出战争的惨烈。
4.
(1)第②段主要描写柯捷尔卓夫中尉的外貌,突出人物受伤后疲惫的状态,与第⑫段写的他强烈的自尊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2)由外貌描写到人物内心精神品质的描写,二者相辅相成,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5.①柯捷尔卓夫中“还扎着绷带”使回团部,表现了他不惧战争残酷的英勇牺牲精神。
②柯捷尔卓夫中尉“很不高兴地冷冷地望着从他身边经过的伤病员的脸”,与下文对他“傲慢不逊”“强烈的自尊心”的介绍相照应,使得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
③“聂赫留朵夫不知该用‘您’还是‘你’”称呼玛丝洛娃,“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等细节描写,刻画了他对玛丝洛娃满怀内疚的复杂心理状态。
④玛丝洛娃从探监人员中认出聂赫留朵夫,强忍心中怒火露出几分媚笑盘算着如何能从他身上搞点钱。
“媚笑”这一细节反映出她作为一个妓女对生活已经麻木的心境。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表现出了战争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
“刻画了他对伤兵的冷漠”错,一是因为阻挡了他前进的路,一是照应下文他“傲慢不逊”与“强烈的自尊心”。
3.本题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本文所要叙述的对象、表达的中心是战争,那么从侧面来表现战争,就是从与战争相关的人、事、物来表现。
本文在描写时没有从战场战斗的激烈情况入手,而是从士兵的受伤情况、士兵和中尉的对话来表现,这达到了从侧面突出战争残酷的目的。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及作用。
从第②段中尉的外貌来看,他因为受伤而精神萎靡,但他那双眼睛“却非常灵活,甚至有点傲慢不逊”;第⑫段写到他有一种桀骜不屈的精神,有着极强的自尊心。
分析两段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两者之间形成了对比,一是外貌,一是精神品质,于对比中丰富了中尉的人物形象,同时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控诉了战争的残酷。
5.本题考查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解答本题的思路为先找出文中人物描写中细节描写的语句,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其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暗示了人物怎样的身份、处境等。
6.答案:
示例:
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2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紧张得要命,怕自己考砸了。
试卷终于落到我的桌子上了。
它反躺着,静默着。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
“老天啊,保佑我吧!
我再也不玩手机,不看电视了。
唉!
都怪我自己,老想着玩手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
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
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了一声便瘫在了桌子上。
我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我是多么懊悔,多么伤心啊!